心梗,是当前人人所畏惧的病症,因为心梗发生迅速,救治率低,已然成为时代的“健康杀手”。
调查显示,目前全国每年有近70万例心梗发生,但仅3.5万获得了及时规范救治;约50%的心梗患者,发病1小时内在院外猝死。
而在心梗的高危人群当中,50岁以后的中老年人成为了“主力*”。
因为这时,身体抵抗力下降、器官开始衰老,心脏也极易出现各种问题和小毛病,若是再有不合理的生活习惯,更会加速心梗的发生。
50岁后,早起若有这四大恶习,心梗十有八九会上门,劝你尽量改改!
恶习一、起床过猛,不补水
很多中年人早晨醒来之后就忙于起床,其实这时应该平躺三分钟左右,因为在早晨是心肌梗死的“高峰时段”。
早醒之后,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的状态,若是起床过猛,就会使神经过度兴奋,增大心率,升高血压,致使心梗发生。
此外,晨起后,若是不及时补水,还会增加血小板的粘附性,加速血小板集聚,形成血栓,从而造成了管腔的狭窄或者心肌供血不足,最终引起心肌梗死。
恶习二、早起一根烟
早上醒来后,很多人都会用抽烟来提神,确实,烟中的尼古丁可以兴奋神经,缓解困倦状态,但是,早起吸烟却弊大于利。
研究显示,香烟中的尼古丁可引起人体多种心血管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心梗等,会加速7倍心梗风险。
这是因为烟中的尼古丁和一氧化碳在吸进人体后,引起血管剧烈收缩、心跳加快,导致冠状动脉血管痉挛,进而引发心梗。
恶习三、早起暴饮暴食
随着生活条件的日益丰富,人们吃的口味也越来越重,就像早餐,不少人还偏爱一些高油高脂食物,如汉堡、薯条等快餐。
当人们在摄入这类食物的时候,大脑会分泌多巴胺,感觉到兴奋和愉悦,但同时,大量的脂肪和胆固醇也被吃进了体内。
这些食物会导致血液中脂肪含量增加,废物增多,易产生血栓而堵塞血管,最终引起心肌梗死。
恶习四、早起情绪过激
早上起床后,是“晨压高峰期”,如果这时情绪太过激动,就会使血压升高,增加心梗的发生率。
因情绪的变化,使人体内肾上腺激素的分泌发生变化,导致心脏跳动过速,影响心脏跳动频率,对心脏健康很不利。
因此,晨起尽量保持心态平和,忌大喜大悲。
心梗发病有3个前兆,希望你能及时抓住:
1、不规则疼痛
心梗可引起不规则疼痛,包括牙痛、下颌痛、颈肩痛等等,由心脏疾病引起的牙痛,医学上称之为“心源性牙痛”,常表现为牙痛剧烈,但疼痛部位不确切,且服用止痛药不能缓解。
而颈部放射痛或者胸背部刺痛也常有发生,患者会伴随大汗、濒死感等感觉。
2、异常胸闷
患者主诉:就好像胸口处被压了块石头,感觉透不过气来,想长出一口气,比一般胸闷的程度还重,且持续时间长。
3、头晕头痛
这是以神经症状为首发表现,患者会伴有头晕头痛、肢体瘫痪或突然丧失意识、抽搐等类似脑卒中的临床表现,这种情况下要提防心梗的可能。
预防心梗,保护心脏,记住“三勤、两忌”:
“三勤”:
1、勤补α-亚麻酸,防心梗
来源:苏子油、核桃油等
2、勤喝水,稀释血液
水是最好的稀释剂,也是最好的排*剂,掌握正确喝水的时间,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杯,早晨起床后,喝一小杯温水,可以降低血液黏稠度;
第二杯,睡前半小时,喝小半杯水,能稀释血液,预防心梗和血栓;
第三杯,深夜醒来时,少喝一口水,能增加身体水分,保护心脏。
3、勤运动,减少血栓
长时间久坐,会减少下肢血液流动,增加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一旦血栓脱落成斑块,随着血液流动到心脏,就会造成心梗,引起死亡。
所以,不要太懒惰,避免久坐,适当的起身运动,对预防血栓,十分有益。
散步可以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外周血管扩张,具有增强心功能,预防冠心病的效果。
“两忌”:
1、忌高压
研究显示,在心脏性猝死的病人中,绝大部分都是冠心病、高血压患者,因此预防猝死最需要重视的就是防治冠心病、高血压等基础性疾病。
高压患者在平时注意做到按时服药,规律的监控血压,减少熬夜、饮酒等会加压的行为。
2、忌熬夜
大部分人都有晚睡的习惯,一旦睡觉时间超过十二点,就可以被称之为“熬夜”,过度熬夜,透支的就是自己的生命。
人在熬夜时,身体会处于应激状态,精神紧张,分泌大量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这种激素易导致血管剧烈收缩,心跳加快,引起心梗的发作。
常听说有人熬夜猝死,大多都是过劳死,是冠状动脉痉挛,从而诱发的心梗。
所以,熬夜需谨慎,每晚最好保持7小时以上的睡眠。
老逗娱乐资讯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