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颈脉:即指足阳明人迎脉,在喉结两旁。
7.周痹:病名,以全身上下游走性疼痛为主症。
8.血分:指妇人因经闭而致水肿者称为血分。
9.水分:指妇人因水肿而致经闭者称为水分。
10.气分:指因阳虚阴盛,阳气不通造成以心下坚,大如杯盘,手足逆冷,恶寒身冷,骨疼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水气病。
11.泄风:由于风邪外泄而致瘾疹身痒的现象,故称泄风。
12.痂癞:即肌肤化脓结痂,有如癞疾。
13.风强:即风邪盛。
14.气强:即水气盛。
15.聂聂动:指皮水因阳气被郁,正邪相争所致四肢动而轻微。
16.心水:由心阳虚衰,水气凌心所致,以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阴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水肿证候。
17.肺水:由肺失通调,水溢肌表所致,以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水肿证候。
18.肝水:由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水湿内停,以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水肿证候。
19.脾水:因脾阳虚衰,脾失健运所致,以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水肿证候。
20.肾水:因肾阳虚衰,气化不利所致,以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水肿证候。
1.爪之不仁:谓肌肤麻木,搔之无痛痒感。
2.火劫其汗:谓用艾灸、温针或熏法,强迫出汗。
3.两热所得:谓火与热相互搏结。
4.肚热:谓腹中热。
5.痿*:即萎*,谓身*而不润泽。
6.胃中苦浊:“苦”作“病”解,浊指湿热,胃中苦浊指脾胃湿热内蕴。
7.谷疸:*疸病类型之一,因饮食不洁或不节损伤脾胃,湿热内蕴,所致之*疸,称为谷疸。
8.酒疸:因嗜酒伤中,湿热内蕴所致之*疸,称为酒疸。
9.女劳疸:因房劳伤肾所引起的*疸,称女劳疸。
10.靖言了了:靖同静,语言不乱,神情安静。
11.黑疸:是一种症状,表现为目青面黑,大便黑,本证可由*疸经久不愈转变而来,亦可为酒疸误下后的变证。
12.心中如噉蒜虀状:噉是吃的意思。“虀”指捣碎的姜、蒜、韭菜等。此指病人如吃了蒜末一样,胃中有灼热不舒感觉。
13.苦烦:重滞不舒的意思。
14.阳部、阴部:阴指在里,阳指在表。
15.阴被其寒:谓太阴脾经受寒生湿。
1.惊悸:惊是惊恐,精神不定,卧起不安;悸是自觉心中跳动。惊自外发,多因外界强烈刺激引起;悸由内生,常因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导致。
2.革脉:指脉弦大,按之中空,主亡血、失精、半产、漏下的病证。
3.目睛晕*:有两种情况,一是指望诊可见病人眼白发*,围绕黑睛周围有*晕,与*疸白珠发*有别;二是指病人视物昏*不清。
4.目睛慧了:指目睛清明,视物清晰明了。
5.直视不能眴:眴指眼球转动,直视不能眴即指两目直视,不能转动,是由于衄血误汗伤阴后造成的变证。
6.近血:《金匮》认为下血,先血后便者为近血,即便血在前,大便在后,出血部位离肛门较近,故称近血。
7.远血:《金匮》认为下血,先便后血者为远血,即先大便,后便血,出血部位离肛门较远,故称近血。
8.阴伏:病人自觉有热,心烦胸满,口干燥而渴,但诊其脉,并无热象,是因瘀血日久,郁而化热,伏于血分所致,因此热非伏于气分,而在血分,故曰阴伏。
1.客热:指虚热或假热,相对真热而言。
2.呕吐: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引起的病变。有声有物为呕,有物无声为吐,临床上呕吐并称,本篇呕吐还包括反胃。
3.哕:哕即呃逆,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有声,连续不断为主证。其病变部位在膈,是胃膈气逆所致。
4.胃反:亦称反胃、翻胃,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为特点,因脾胃虚寒,不能腐熟水谷所致。又为反复呕吐的总称。
5.下利:包括泄泻和痢疾。
6.彻心中愦愦然无奈:彻,通彻、通联之意;心中指胸胃;心乱为愦,愦愦然是形容心乱的样子。主要指患者自觉胸胃烦闷不已,有无可奈何之状。
7.下重:即里急后重。
8.清脓血:清通“圊”,厕也。圊脓血就是便脓血
9.郁冒:指郁闷昏冒。
10.晬时:即一昼夜,又称一周时。
11.气利:指下利滑脱,大便随矢气而排出。由中气下陷,气虚不固所致。
12.下利气:指下利而有矢气,气随利矢,频频不已,由脾虚不运,湿滞气阻,蕴郁肠道所致。
13.少阴负趺阳:就是少阴脉比趺阳脉弱小的意思。
14.视其前后:指观察病人的大小便情况。
15.气绝:指脏腑之气虚衰。
1.?疮痈:外部痈肿。
2.?肠痈:属于内痈范畴。是热*内聚,瘀结肠中,而生痈脓的一种病证。
3.?金疮:刀斧等金属器械所致的外伤疾患。
4.?浸淫病:一种皮肤病。为较顽固的小粟疮,起病时范围小,先痒后痛,分泌*汁浸
渍皮肤,逐渐蔓延遍布全身。
1.趺蹶:“趺”同“跗”,指足背。“蹶”,《说文》:僵也,即僵直之意。指足踝关节以
下的足背强直,行走不利,能前不能后的疾病。
2.腨:胫后肌肉,俗称“小腿肚子”。
3.手指臂肿:因风痰阻于经络,致手指及臂部时常肿胀颤动,甚或全身肌肉跳动的疾病。
4.转筋:因湿浊化热伤阴,筋脉失养,以病人四肢突然发生强直痉挛性掣痛为特征的一类疾病。
5.?阴狐疝:由于寒气凝于厥阴肝经所致,表现为阴囊时大时小,时上时下的病症。
6.?蛔虫病:“蚘”同“蛔”。本病是蛔虫寄生于人体内所引起的疾病。蛔虫寄生于肠道,
病人经常发生腹脐部剧烈疼痛,甚或吐出蛔虫为特征。
7.?蛔厥:由于蛔虫扰动所致,主要表现为腹痛剧烈,手足逆冷,吐涎沫,烦躁不安等
症。
1.平脉:是平和无病之脉。
2.阴脉:此指尺脉。
3.宿有癥病:指旧有癥积之病。
4.衃:一般指色紫而暗的瘀血;又作癥痼的互辞。
5.xiu痛:,同。读“绞jiǎo”或“鸠”时,指腹中急痛;读“朽xiǔ”时,指绵绵作痛。此处指腹中拘急绵绵作痛。
6.胞阻:是妊娠下血伴有腹痛的病证,又称胞漏。
7.少腹如扇:①形容小腹有冷如风吹的感觉;②形容腹部膨隆胀大如扇形之形状。
8.子脏:指女子胞宫。
9.漏下:妇女不在行经时间,阴道流血,量不多,而淋漓不止,时断时续,称为漏下或经漏。
10.半产:未足月而流产者,三个月以前为小产,三个月以后为半产。
1.郁冒:指产后出现头眩、目瞀、郁闷不舒等症状,是在产后亡血的基础上,感受外邪所致。
2.孤阳上出:是阳气独盛而逆于上之意。
3.恶露:指分娩后阴道流出的余血浊液。
4.阳旦证:即指太阳表虚证,亦即桂枝汤证。
5.结在膀胱:此泛指邪结下焦。
6.阳旦汤:此指桂枝汤;另外还有两种说法,一认为即桂枝汤加*芩;二认为是桂枝汤加附子。
7.乳中虚:指产后哺乳,乳汁去多,气血不足。
8.喜中风:指产后气血不足,易感受外邪。
9.胃燥:“胃”泛指胃与肠,由于津液耗伤,胃肠失濡而致燥结成实。
10.冒家:指经常郁冒的人。
11.烦乱:心烦意乱
12.干血:指血瘀日久为干血。血虚或虚劳日久,内生瘀血亦称干血。
13.新血下如豚肝:“新血”之“新”作瘀是也,《兰台轨范》疑为干血之误,如豚肝,形容下血如猪肝样,此乃瘀血下行之效验。
1.胞门:指子宫。
2.形体损分:指形体消瘦,与未病前判若两人。
3.奄忽眩冒:奄忽,即倏忽;奄忽眩冒,指忽然发生晕厥。
4.厥癫:指昏厥、癫狂一类疾病。
5.多嗔:是时常发怒。
6.带下:一般指赤白带下,这里泛指妇人经带诸病。
7.咽中如有炙脔:肉切成块名脔,炙脔即烤肉块。咽中异物感,咯之不出,吞之不下,欲称梅核气。
8.陷经:意即经气下陷,下血不止。
9.经水不利:指月经行而不畅。
10.经一月再见:意指月经一月两潮。
11.敦:是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上下稍锐,中部肥大。
12.脏坚癖不止:指胞宫内有干血坚结不散。
13.白物:指白带。
14.胞系了戾:指膀胱之系缭绕不顺。
15.胞:即膀胱。
16.六十二种风:泛指一切风邪
17.阴吹:指前阴出气如后阴矢气一样。
18.正喧:意谓前阴出气较频繁,以致声响连续不断。
19.脏躁:病名。多由情志不舒或思虑过多,肝郁化火,伤阴耗液,心脾两虚所致。其症以精神失常,无故悲伤欲哭,频作欠伸,神疲乏力为特征。
20.热入血室:血室狭义者是指子宫,广义者则总括子宫、肝、冲任脉。热入血室是指妇女在月经期间感受外邪,邪热与血互相结于血室而出现的病症。
21.梅核气:病人自觉咽中有物梗塞,咯之不出,吞之不下,对饮食一般无妨碍,还可伴有胸闷叹息等症。
22.生后:即产后。
1.骛泄:指泻下水粪相杂,色青黑如鸭粪,小便清,脉沉迟。
2.阴结:便秘之一种,由于阴寒内结或阳虚阴凝传送无力者。
3.历节风:风寒湿邪,侵入经脉,流注关节所致。症见关节肿胀,游走不定,疼痛剧烈,不能屈伸。
4.时行感冒:感受时行病*,有较强的传染性,并可引起广泛流行的感冒。
5.痴呆:多由髓减脑消,神机失用而致,以呆傻愚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神志疾病。其轻者可见神情淡漠,寡言少语,反应迟钝,善忘等症;重则表现为终日不语,或闭门独居,或口中喃喃,言辞颠倒,或举动不经,忽笑忽哭,或不欲食,数日不知饥饿等。
6.蜘蛛蛊:喻腹大肢细,形如蜘蛛的臌胀。
7.*汗:汗出色*,染衣着色者称*汗,多由湿热内蕴所致。
8.真心痛指心痛剧烈,“手足青至节”,可“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的胸痹重症。
9.提壶揭盖法:据“上窍通下窍自通”的理论,用开提肺气,取嚏,探吐等法通调水道,以利小便之法。
10.夙根:指旧有的病根。以哮证为例,伏痰为其夙根。
11.脏躁:多见于青中年女性,因情志所伤而起病。症见精神恍惚,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在精神因素的刺激下呈间歇性发作,不发时可如常人。
12.真头痛:为头痛中的一种特殊重症,其特点起病急骤,多表现为突发的剧烈头痛,持续不解,阵发加重,甚至呕吐如喷,肢厥,抽搐,本病凶险,应与一般头痛区别。
13.滞下:即痢疾,就排便阻滞不畅而言。
14.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等因素亦可发生,常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病来虽渐,病情较重,不发时亦可兼见脏腑虚损症状。
15.肾着:腰痛的一种,由寒湿伤及腰肾而致。
17.葡萄疫:即紫斑,血证的一种,血溢于肌肤之间,皮肤见青紫斑点,色若葡萄而得名。
18.单腹胀:即臌胀。乃“肢体无恙,胀唯在腹。”
19.脾约:便秘的一种,由胃热过盛,脾阴不足,胃强脾弱,脾之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肠液干燥所致大便干燥,便秘不下的病症。
20.梅核气:指咽中如梅核堵塞,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的病症,多由肝郁气滞痰凝导致。
22.肠澼:指痢疾。肠中积滞,排出时澼澼有声,故名。
23.痛痹:又称“寒痹”痹证以寒邪偏盛,表现为关节疼痛,部位固定。
24.风痱:指手足萎废不用,又称“痱”“痱风”“中风痱”
25.影袋:瘿块肿大,如囊似袋,故名。又称瘿囊,瘿瘤
26.虐母:指疟久而在胁下结有块者
27.薄厥:由暴怒而致气血并逆使人昏厥
28.大瘕泄:多指痢疾而言,部分指似痢之泄泻
29.飱泄:泄下完谷不化。脾胃气虚阳弱,或内伤七情,或风寒,湿,热诸邪客犯胃皆可导致
32.呷嗽:指哮证,其发病时咳嗽气急痰鸣,呷呀有声得名
35.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
36.胆*:由胆气败而胆汁外泄所致的*疸
37.骨蒸:形容发热如从骨髓蒸发而出
39.滞下:即痢疾,就排便阻滞不畅而言
40.灯笼病:是“身外凉,心里热”之病,常示内有淤血
41.战汗:急性热病过程中,突然恶寒战栗,继而全身汗出,为邪正交争之象
43.噤口痢:指痢疾伴有不能食,或呕不止者
44.虚劳:又称虚损,是以脏腑功能衰退,气血阴阳亏损,日久不复为主要病机,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场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症候的总称
2中寒:寒邪直中脏腑,导致阴盛阳伤,称为中寒.
2内生五气:指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是在疾病过程中由於人体气,血,津,液和脏腑生理功能的异常,从而产生类似风,寒,湿,燥,火等外邪致病的病理现象.
2五志之火:多由情志;抑郁,喜,怒忧思恐过度,导致脏腑阴阳失调,五志化火,内热炽盛而引起,称为五志之火.
2娇脏:指肺脏.肺叶娇嫩,其性情虚而喜煦润,喜润恶易受内外之邪侵袭而致病,故又称娇脏.
2呷嗽:指哮证.从其发病时气急痰鸣,呷呀有声得名.
2哮吼:即哮证.《寿世保元,哮》:夫哮吼以声音名,喉中如水鸡声是也.
2上盛下虚:一般指邪盛於上,正虚於下的证候,如喘证中指痰浊壅盛於上,肾虚於下的肺实肾虚的喘证.
2上气:即是指气喘,肩息不能平卧的症状,亦包括喉中水鸡声的哮病和咳而上气的肺胀.
2肺痈:指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徵.
2内痈:是脏腑之生痈疽者,如胃脘痈,肝痈,肺痈等.
2尸注:注同疰,传人或久留之意.尸注即肺痨,指患者死后,其痨虫可传染给他人而发病.
2肺痿:是指肺叶痿弱不用,临床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为肺脏的慢性虚损性疾患.
2培土生金:培土生金是指用补脾益气的方药补益肺气的方法,因脾为后天之本,肺金之母,若肺病久虚,金气不充,可通过培补脾土,强壮后天之本,而达母充子实之目的.临床多用於咳喘病久,痰多清稀,兼见纳少,便溏,神疲乏力等肺虚脾弱证候,代表方如参苓白术散等.
2喘证:喘即气喘、喘息。临床表现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位为特征者谓之喘证。
2胸痹:是指以胸中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2噎膈:噎膈是由于食管干涩或食管狭窄而造成的以吞咽食物梗噎不顺,甚则食物不能下咽入胃,食入即吐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2心悸: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致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心神不宁,引起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2肺胀:肺胀是由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痰瘀阻结,气道不畅,肺气壅滞,胸膺胀满,不能敛降,临床以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紫绀,心悸浮肿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2痞满:是由于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常,出现以胸腹痞闷胀满不舒为主症的病证。
2厥证:厥证是由于阴阳失调,气机逆乱引起,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2惊悸:惊悸发病,多与情绪因素有关,可由骤遇惊恐,忧思恼怒,悲哀过极或过度紧张而诱发,多为阵发性,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实证居多,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
2怔忡: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等因素亦可发生,常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病来虽渐,病情较重,不发时亦可兼见脏腑虚损症状。惊悸日久不愈,亦可形成怔忡。
2奔豚:亦称之为肾积,乃上下冲逆,发自少腹。
2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寒邪等引起的以痰浊、淤血、气滞、寒凝痹阻心脉,以檀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
2真心痛:是胸痹心痛之重症,其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达30分钟以上,休息或服药后仍然不能缓解,脉结代,伴有面色苍白,汗出,肢冷,甚则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2薄厥:由暴怒而致气血并逆使人昏厥者。
2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痹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2痉证:是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2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2肺热叶焦:是指肺燥不能输精于五脏,因而五体失养,肢体痿软。
2颤证:是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轻者表现为头摇动或手足微颤,重者可见头部振摇,肢体颤动不止,甚则肢节拘急,失去生活自理能力。
2肾痹:是指腰背强直弯曲,不能屈伸,行动困难而言,多由骨痹日久发展而成。
2嘈杂:是指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莫可名状,时作时止的病证。
2关格:此为阴阳离决,开合之机已废的表现,因阳竭于上则水谷不入,阴竭于下则二便不通,故称关格。
2五更泄:因肾阳虚衰,泄泻多发生在黎明前后,五更时分,阴寒正盛而阳气未复,致肾阳更衰釜底无薪,不能温煦腐熟水谷而泻,称五更泻。
2大瘕泄: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
2噤口痢:指下痢不能进食,或呕不能食者。
2休息痢:指下痢时发时止,日久难愈者。
2脾约:是指脾的运化失调,气虚不能化津,致肠中津液不足而大便秘结的病证。
2蓄血发狂:为瘀热交互所致,多见于伤寒热病,具有少腹硬满,小便自利,大便黑亮如漆等特征。
免责.声明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网络。我们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