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肌强直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1看柳氏医派创始人柳吉忱公治疫病3
TUhjnbcbe - 2021/10/18 20:20:00
白癜风医院有哪些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zlff/130904/4250130.html

庚子岁春,新冠肺炎肆虐,医界同仁逆行而上,只为救我同胞性命。我中医药学以其肯定的疗效为遏制新冠流行开辟了光明道路。胶东柳氏医派创始人柳吉忱先生,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零年受莱阳专员公署指派,负责胶东地区的中医培训工作。一九六零年又受聘于山东省莱阳中医药学校讲授温病学,结合个人临床经验和心得,阐发温病学源流、病因病机、辨证方法及方药,发挥己见,注重实践,内容广博。并示所编“温病舌诊歌诀”,让学生诵记。以“伤寒为法,法在救阳;温病为法,法在救阴”两大法门启迪学生,并倡临证应冶寒温于一炉,方不致墨守成规,胶柱鼓瑟。作为山东中医学会理事、烟台地区中医学会副理事长、主任中医师、莱阳市*协常委及文史组副组长,曾参与上世纪全省“乙脑”、“流脑”等传染病的治疗方案制定工作,著有《风火简论》、《热病条释》等温热病相关著作。兹分享其治疗验案,以飨同道。(复健王)

柳吉忱公青年照

柳吉忱:清瘟败*饮证案

林某,男,9岁,年8月3日。

患者于昨天感全身不适,继而头痛高烧,恶心,呕吐,抽风,今日病剧,意识不清,而于上午10时来院诊治。查体温39℃,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神识不清,眼结膜稍充血,对光及调节反射存在,咽部轻度潮红,无假膜,颈淋巴结不肿大,项强直,心肺正常,腹平坦柔软,肝脾无肿大,腹壁反射消失,克氏征(-),巴氏征(+),血白细胞/立方毫米。中性92%,淋巴8%,脑脊液:细胞数/立方毫米。传染病科以流行性乙型脑炎收住院,西医予以青霉素肌注及10%水合氯醛灌肠治疗,並特邀中医会诊。查:舌赤苔*,脉弦数。

证属热邪内陷,津液耗伤之气血两燔证。治当清热解*,镇痉熄风,凉血养阴之法。予以清瘟败*散合犀角地*汤化裁。

处方:广角6g,生地15g,赤芍12g,丹皮12g,金银花30g,元参15g,石膏30g,*连10g,*芩10g,栀子12g,连翘12g,知母10g,生甘草10g。

以水先煎犀角、生石膏15分钟,再纳诸药,煎煮两遍,分数次口服,每2小时一次。

同时佐服牛*至宝丹半丸,早晚各1次。

治疗3日,体温正常,神识清,抽风息,纳食亦可。仍守方继服。

续治3日,诸证悉除,予清瘟败*饮,停服牛*至宝丹。9月12日,痊愈出院。

柳少逸老师解读:流行性乙型脑炎,属中医温热病中的暑温、伏暑的范畴。大凡按温病卫气营血辨证施治。此案患者,属极重型气血两燔证。热入血分,故方以犀角地*汤以清营凉血;温热疫*炽盛,致气血两燔,故合清瘟败*饮,以清热泻火,凉血解*。因其高热,神识不清,痉厥抽搐,故佐服至宝丹,以去痰开窍,辟秽解*,止痉定搐。

在上世纪50至60年代,公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治疗,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根据临床的证候,或按卫气营血,或按三焦辨证,均有相应的理、法、方、药。在传授温病治疗心法时,强调临证贵临机之通变,不执成摸。强调治病之要在方剂,则活法中有定法,于加减,则定法之中有活法。临证用方,公又常以《医宗金鉴·凡例》语训之:“立一方必有一方精意存于其中,不求其精意而徒执其方,是执方而昧法也。”故本案有犀角地*汤合清瘟败*饮之证治。

——摘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柳少逸《柳吉忱诊籍纂论》

2、柳氏效验方:小儿气虚脱肛推拿方——百强大肠俞方

大肠俞(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百会(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长强(尾骨尖下0.5寸,约当尾骨尖端与肛门的中点)。

培元荣督,益气举陷,固肠束肛。

气虚脱肛。

大肠俞,为大肠经气敷布于腰部之处,内应肠腑,具疏通大肠腑气之功;百会乃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交会之处,有温阳通脉,益气举陷之功;长强位于肛门部,故摩长强有固肠束肛之效,且又为督脉之络穴,尚为督脉与足少阴交会穴,盖因肾开窍于二阴,故按摩长强有益肾健中之效。三穴相伍,按摩之,名“百强大肠俞方”,以其益元荣督,健脾益气,举陷束肛之功,而愈脱肛。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柳少逸《小儿推拿讲稿——广意派传承录》

3、业师柳少逸先生书法作品:孙思邈小传

荣宝斋出版社《柳少逸书法集》

4、柳氏传薪:

陈安玉:柳氏广意派推拿术治疗小儿肌性斜颈2例

本文阐述了小儿肌性斜颈的病因病理,及运用柳氏广意派小儿推拿摩方“外关手里痉病摩方”、“肩髃膏肓濡筋摩方”等,治疗肌性斜颈的经验。小儿肌性斜颈的辨治,强调辨病因、辨类证、辨局部和整体间的关系,要兼顾小儿骨与筋的特殊生理特点。推拿按摩治疗可有效激发阳明经气,推动经脉气血运行,舒筋通络,补偏救弊。

小儿肌性斜颈;柳氏广意派推拿术;柳少逸经验

小儿肌性斜颈,俗称歪脖子,以头歪向患侧,面朝向健侧为主要表现,有先天性斜颈和后天性斜颈之分。先天性斜颈多为胎儿期在子宫内,头位置不正,长期偏向一侧,导致一侧胸锁乳突肌缺血,肌纤维增生,单侧痉挛,导致头和颈的不对称畸形,头歪向患侧,下颌转向健侧。后天性斜颈多因产伤、异常分娩或胎位异常,导致胸锁乳突肌损伤、血肿机化、挛缩,而致头项活动不利的一组病证。先天性肌性斜颈多见,多在出生后即发现颈部向一侧倾斜畸形,本病诊断比较容易。小儿出生后数日至满月后,在颈部见到或触摸到,在胸锁乳突肌上部、中部,或下部肌性肿块,伴头颈倾斜畸形,即可确诊。

业师柳少逸先生,柳氏广意派推拿术传承人,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小儿推拿外治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中医药学会民间疗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不仅精于中医方脉的研究,也长于推拿、针灸等非药物疗法的研究,其创建的“外关手里痉病摩方”、“肩髃膏肓濡筋摩方”等,具有独特的柳氏广意派特点,临床应用治疗小儿斜颈,每获良效,兹择其要而分享之。

一、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表现:

头部有向一侧旋转和偏斜的倾向,胸锁乳突肌中下段有一花生米大小的肿块,可有轻度压痛,头歪向一侧,可有轻度压疼。出生5-8个月后逐渐消退,但胸锁乳突肌挛缩,呈硬索状,并将枕部拉向患侧,使下颌转向健侧肩部。重者,可见面部不对称畸形。面部健侧饱满,患侧变小;患侧眼、耳平面较健侧低;两眼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两眼裂连线与口左右角连线不相平行,其延线相交于患侧。严重者还可导致颈椎侧凸畸形。X线颈椎平片可见颈椎凸向健侧,上胸椎凸向患侧。根据典型体征可做出诊断。

二、病因病机与证候分析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多与损伤有关,或因分娩时一侧胸锁乳突肌受产道或产钳挤压受伤出血,血肿机化形成挛缩;或因分娩时胎儿头位不正,阻碍胸锁乳突肌血液供给,引起该肌缺血性改变所致;或因胎儿期在子宫内,头位不正,长期偏向一侧,导致一侧胸锁乳突肌缺血,引起肌纤维增生痉挛,致头和颈的不对称畸形,头歪向一侧。肌性斜颈的病理,主要是患侧胸锁乳突肌发生纤维性挛缩,可见纤维细胞增生和肌纤维变性,治疗不及时,最终全部为结缔组织所代替。

业师柳少逸先生认为,本病当是经筋为病。与手三阳经、足少阳经、《灵枢·经筋》篇有“手少阳之筋”“其病当所过者即支转筋,舌卷。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的记述。经筋受损,筋脉痹阻,聚而不散,而致经筋挛缩,

三、临床应用举隅:

1、病案一:

孙某,男,8个月,烟台莱山区人。年11月16日初诊。

主诉:颈部歪斜8个月

病史:其母代述,医院儿保科体检时,发现右侧胸锁乳突肌中下段约一花生米大小结节,伴面部倾斜,诊断为先天性肌斜颈。自服验方无效,而来诊。诊见患儿神志清,头部向右侧倾斜,下颌转向左侧;触诊于右侧颈部胸锁乳突肌中下段触及一条索状物,左侧眼睛水平高度略高于右侧,左侧口角略高于右侧,纳好,眠佳,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指纹淡滞,显于风关。

诊断:颈痉(小儿肌性斜颈)

辨证:经筋受损,聚而成结

治法:调气血,和营卫,舒筋通络

处方:外关手里痉病摩方合手少阳经筋摩方化裁。

(1)外关手里痉病摩方:手三里,肩髃,曲池,外关,合谷,肩井。每个穴位按摩2分钟,每日一次,两周为一疗程。休息两天,继续下一个疗程。

(2)手少阳经筋摩方:手少阳经筋循行线上,以痛为输,取压痛点。

两个疗程后结节基本消失,局部肌肉如常。嘱一个月后复诊。随访半年无复发。

方解:外关手里痉病摩方,由手三里、肩髃、曲池、外关、合谷、肩井组成。具有调气血、和营卫、舒筋通络之功效,是业师柳少逸先生专为落枕及小儿肌性斜颈所立方。

手三里乃“诸络交会之处”,为手阳明大肠经之腧穴,具通达阳气,舒筋活络之功,肘臂肩背疾病之用穴;曲池为手阳明经之合穴、本穴,有激发本经脉气,和营卫,调气血,通经络,濡筋脉的作用;肩髃为手阳明、阳跷脉之会,颈肩乃阳跷脉循行之处,具疏通经络,运行气血之功,对颈肩病变有效;合谷,四总穴之一、手阳明经原穴,有化气通脉、调气和血、疏经通络、解痉止痛之功;外关,八脉交会穴、手少阳三焦经络穴,通于阳维,而阳维脉又上肩、经颈部。故外关有通达气血、疏通经络之用。肩井,为足少阳经、阳维脉交会穴,能调达枢机、舒筋通络、维系诸阳脉,“舒肩”必用之穴;且足少阳胆经腧穴通达气机之功,故“舒肩井”又为推拿收功之法。综上所述,该方为颈肩病、小儿肌性斜颈之效方。

2、病案二:

患儿张某,男2岁,山东临沂人。年3月15日初诊。

其母代述:患儿自7个月时,家人发现患儿习惯性头转向一侧,而且坐位时头部也向一侧倾斜,医院康复科诊疗,诊断为小儿肌性斜颈,建议手术治疗,因畏惧手术来诊。诊见患儿神志清,意识佳,跑跳自如,头歪向左侧,颌转向右侧,检查见双侧颈部不对称,左侧胸锁乳突肌挛缩,呈条索状。纳可,眠好,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指纹淡滞显于风关。

诊断:颈痉(先天性肌性斜颈)

辨证:经筋受损,聚而成结

治则:养肝肾,调气血,濡筋脉

处方:肩髃膏肓濡筋摩方化裁,辅以局部揉运。

(1)肩髃膏肓濡筋方合外关穴化裁:肩髃,颈臂,曲池,合谷,肾俞,膏肓俞、外关。

每个穴位按摩2分钟,每日一次,两周为一疗程。休息两天,继续下一个疗程。

(2)对患侧胸锁乳突肌施用推、拿、按、摩、揉、运诸法;医者一手扶住患侧肩部,另一手扶住患儿头顶,使患儿头部逐渐向健侧倾斜,逐渐拉长患侧胸锁乳突肌,反复进行数次。

三个疗程后头位正常,左侧颈部条索状物消失,按之柔软。嘱一个月后随诊。观察半年无复发

方解:肩髃膏肓濡筋摩方,由肩髃、颈臂、曲池、合谷、肾俞、膏肓俞组成,有养肝肾、调气血、濡筋脉之功效,是先生为颈椎病及小儿肌性斜颈而设方。

肩髃为手阳明与阳跷脉之会穴,有疏经通络之功;颈臂穴为经外奇穴,有舒筋缓节、治疗颈肩病及小儿肌性斜颈之用。曲池为手阳明经之本穴,能和营卫、调气血;合谷,手阳明经原穴,有化气通脉、调和气血、畅达络脉之功;肾俞是肾气灌注腰脊之处,具益肾培元之能;膏肓俞是治疗虚损病之要穴;肾俞与膏肓相配伍,有培补先、后天之本之效。故而该方为颈肩病及小儿肌性斜颈之效方。

四、小结:

肌性斜颈的主要病理为患侧胸锁乳突肌发生纤维性挛缩、纤维细胞增生和肌纤维变性,如治疗不及时最终全部为结缔组织所代替。

业师柳少逸先生认为,本病是由患儿颈部经筋受损,筋脉痹阻,聚而不散,致使经筋挛缩而致,若发生日久失治,导致筋强,筋结则难以治愈。治疗原则为活血化瘀,软坚散结,舒筋通络。《厘正按摩要术》曰:“按摩者,开通闭塞”。《医宗金鉴》曰:“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雍聚以散瘀结之肿,其患可愈。”故柳师临床采用以方证立论,施治多以阳明、少阳经穴为主,配合远、近端取穴,不但调理局部,更要照顾整体。如:“外关手里维阳摩方”,“肩髃膏肓濡筋方”施以临床取效较佳。

案一运用业师柳少逸先生“外关手里痉病摩方”为主,以手少阳三焦经之络穴外关,足少阳经、阳维脉交会之肩井穴,伍手阳明经四穴,化裁施术,取得满意效果。本方以外关穴起穴,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之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阳维。阳维脉上肩,经颈部,有通达气血,疏通经络之功。以肩井穴收功,肩井,为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之交会穴,具调达枢机,舒筋通络,维系诸阳脉之功,且为足少阳胆经之腧穴,有通达气机之功。《灵枢、本脏》云:“肝合胆,胆者,筋之应也”。所以先生立“舒肩井”为推拿收功之法,小儿肌性斜颈必用之。

案二运用肩髃膏肓濡筋摩方为主方化裁施治。该方是业师为颈肩病及小儿肌性斜颈而设方。由肩髃,颈臂,曲池,合谷,肾俞,膏肓俞六穴组成。肩髃穴为治颈肩失捷之要穴;颈臂穴乃经外奇穴,为小儿肌性斜颈必用之穴;曲池和营卫、调气血,合谷化气通脉、畅达络脉;肾俞、膏肓,培补先、后天之本。加外关通达气血,疏通经络。

需要重点说明的是以上二方均用到本穴。本者,犹木之根干,经脉气血由此而出,故有激发经气运行之功。施术时,要宗《素问·至真要大论》“坚者耎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之法,诸穴健侧行泻法,患侧行补法。二方诸穴均为小儿斜颈常用穴,可化裁施术,使胸锁乳突肌痉挛得解,斜颈得除。

本文作者陈安玉,主治中医师,烟台针灸学会小儿推拿委员会委员,柳少逸中医传承工作室成员。本文是其参加首届儿科特色疗法展演撰文,刊登于《中国民间疗法杂志》年10月刊。征得作者同意,予以分享,以飨同道。(复健王)

复健王

1
查看完整版本: 1看柳氏医派创始人柳吉忱公治疫病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