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老年人多见,平均发病年龄为60岁左右,40岁以下起病的青年帕金森病较少见。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障碍,同时患者可伴有抑郁、便秘和睡眠障碍等非运动症状。发病率在逐渐上升,由于起病隐匿,多数病人就诊时已为中晚期阶段。
早发型帕金森病定义为发病年龄小于40岁(也有研究以小于50岁为界),属于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中青年型帕金森病发病年龄在21~40岁,青少年型帕金森病发病年龄在20岁以下。患者多有家族史,主要表现为运动症状、姿势平衡障碍、情绪障碍等。早发型帕金森病较少见,占5%~10%,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病情进展缓慢,易出现运动并发症,晚期丧失工作能力及致残。
患者,女,47岁,以肢体震颤、动作迟缓,加重伴心烦失眠7年余为主诉就诊。
发病经过:
患者7年前出现右手震颤,因未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未予重视及治疗。近年来不仅右下肢及左侧肢体也出现震颤,还逐渐出现行动迟缓、动作缓慢,肢体僵硬,翻身困难,影响穿衣吃饭等日常生活,工作也已无法胜任,除此之外还出现心烦失眠,曾先后就诊于北京、医院,按帕金森综合征并焦虑抑郁症,给予度洛西汀、丁螺环酮、阿普唑仑片、右佐匹克隆片等药物,由于疗效不明显,后自行停药。
但近两年来,上述症状进行性加重,伴入睡困难,情绪不稳,急躁易怒,头晕昏沉,二目干涩,耳鸣如蝉,时有面部潮热汗出现象。
案例特点:
本案患者发病时年仅四十岁,属青年型帕金森病,由于合并焦虑抑郁,加之服药不规律,疾病逐渐加重。来诊时可见该患者慢性病容,精神萎靡,面容呆板,双上肢摆动幅度小,双上肢平举可见震颤,肌张力增高,舌质暗红,苔白腻,脉弦细。
疗愈经历:
杨丽医生认为,肝具有畅达气机、推动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脏腑气机运行等功能,对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功能活动有序进行起至关重要的调节作用。肾乃先天之本,内藏先天之精,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至中年,肝肾渐损,精气渐亏,精气暗耗,肝肾阴虚,阴不制阳,风气内动,发为本病。该患者青年发病,禀赋不足,肾精虚损,加之情志失调,郁怒忧思太过,脏腑气机失于条畅,故见颤证合并焦虑抑郁。治疗当补益肝肾治其本,调达肝郁治其标。
具体用药如下:
熟地*、山药、酒萸肉、牡丹皮、泽泻、茯苓、炙甘草、大*、郁金、香附、制远志、石菖蒲、煅珍珠母、牡蛎、天麻(部分药)。
本方为六味地*汤加减,在原方基础上,加知母、*柏清泻相火;加大*后下,通利大便,腑实得通,情绪亦会有所改善;再加香附、郁金等疏肝解郁之品,条达情志;加制远志、石菖蒲安神益智、开窍豁痰;加珍珠母、牡蛎重镇安神,改善睡眠;加天麻平息肝风,止颤治摇;加浮小麦除虚热,止汗;加醋鳖甲滋阴潜阳息风。
全方以补益肝肾为主,运用“滋水涵木法”滋补肾阴以养肝体,肝肾同治,标本兼治。
该患者中医治疗两月后症状明显好转,后又用药2月余,目前病情稳定,情绪亦得以改善。
帕金森终于可以治愈?老中医连夜发文舒震止颤汤?
北京慈一堂中医门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