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肌强直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冬病夏治,祛沉寒痼疾
TUhjnbcbe - 2021/7/23 18:18:00

“冬病夏治”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许多冬季高发的疾病,如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心脑血管、风湿病等,都会在夏季得到缓解。根据中医“急者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在夏季可从根本上治疗这些疾病,即所谓的“冬病夏治”。

01

“冬病夏治”的原理是什么?

凡患“冬病”的易发人群多为虚寒性体质,即俗话说的“没火力”。阳气不足,寒从内生。有些人即使在盛夏,睡觉也要盖着被子,穿着袜子。冬病患者本身体质就偏于虚寒,再加上冬天环境也是寒冰一片,两寒夹击,便毫无解冻的可能。所以在冬天治寒症,犹如雨天晾衣,非常困难。然而在盛夏三伏之际,外界暑热骄阳,里面心火正盛,此时积躲在后背膀胱经和关节处的阴寒,最容易被驱赶出去,正是逐宿寒、排病邪的大好时机。在最为炎热的三伏天,人体皮肤温度、湿度最大,阳气发泄在上,气血趋于体表,皮肤松弛,毛孔开张。此时选取特定的穴位进行敷贴,所贴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发挥药物的“归经”作用,对相应的脏腑“扶正祛邪”。冬病夏治正是这样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增强机体免疫力,减少冬天发病次数,从而“标本兼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02

“冬病夏治”的方法有哪些?

冬病夏治是一种系统疗法,方法众多,如中药外敷的“三伏贴”,中药内服的“三伏补”,采用针灸治疗方法的“三伏针”和“三伏灸”;除此之外,冬病夏治还有中药热敷、中药洗浴、中药熏蒸、药液浸泡、药酒涂擦、饮食调养、按摩推拿等多种方法。只有抓住夏季三伏天这个时间段,在疾病相对稳定的时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治疗,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三伏贴”是这么多方法当中最为简便、最为流行、最受欢迎的一种“冬病夏治”的治疗方法。

03

“冬病夏治”适宜病种有哪些?

1、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炎、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

2、头痛、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等循环系统疾病;

3、慢性胃炎、慢性腹泻、慢性结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

4、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网球肘、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等疼痛类疾病;

5、慢性肾炎、阳痿、早泄、遗精、痛经、慢性盆腔炎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6、糖尿病、肥胖、甲亢、甲减及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疾病;

7、其他类型的疾病,包括:免疫力低下、冻疮、荨麻疹等。

04

“冬病夏治”注意事项有哪些?

1、明确禁忌范围

冬病夏治适用于病性属寒、属阴的病症,或体质偏寒、阳虚的人,阴虚火旺者不适合。并发严重的肺气肿、支气管扩张、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肺心病、心肺功能不全、活动性肺结核者,应禁用或慎用穴位贴敷。糖尿病患者穴位贴敷起泡后会影响到皮肤伤口愈合,为避免出现意外,对血糖控制不佳者应当慎用。对贴敷药物极度敏感者,瘢痕体质及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患者,皮肤过敏、局部皮肤破损者,对胶布、橡皮膏和药物过敏者,都不宜敷贴治疗。

2、注意贴敷起泡

过去用贴敷认为发泡越多疗效越好,但现在则以不起泡而达到治疗效果为目的。贴敷后皮肤局部出现水泡、水肿、瘙痒属正常现象,一般不会感染。药饼取下后可以洗澡,但不要搓背,最好也不用沐浴液等化学制剂。出现的小水泡不要戳破,让其自然吸收,若已破,可涂抹烫伤膏,大水泡则应及时抽出泡液,用烫伤膏涂抹,每日换药1次,一般1周可愈。

3、避免寒凉刺激

治疗期间不能过分贪凉,避免过度吹电扇,避免过度吹空调,避免洗冷水澡,避免淋雨、露宿等外界寒冷因素的接触,再有在治疗期间不吃寒凉食物,不吃海鲜、鱼虾、羊肉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4、坚持长期施治

穴位贴敷首先不能说贴一次马上见效,一定要有时间和次数的保证,每年贴3-5次是一个疗程,连续贴敷3年,这是取得疗效的基本保证。长期坚持不但可以保证效果,并能防止复发,一般连续三个夏天才比较稳妥,效果好的还可以再贴,肯定比断断续续贴敷或只贴敷1个疗程的效果要好。

冬病夏治,祛沉寒痼疾

督灸

脐灸

针灸

穴位贴敷

“冬病夏治”具体治疗时间:

01

伏前加强:6月25日--7月10日

02

初伏:7月11日--7月20日

03

中伏:7月21日--7月30日

04

伏中加强:7月31日--8月9日

05

末伏:8月10日--8月19日

具体治疗地点:

登封市妇幼保健院3号病房楼十二楼康复医学科

健康

登封市妇幼保健院

康复医学科业务范围

一、神经性损伤相关疾病:

如中风、脑外伤后偏瘫、外伤后截瘫、脊髓损伤、面瘫、运动神经炎疾病、神经类损伤的功能障碍。

二、肌肉、骨骼疾病的病患:

如骨折术后、关节置换术后肢体功能障碍、骨性关节炎、骨质疏松、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所致的功能障碍。

三、运动损伤及各类疼痛康复:

如急慢性软组织损伤、肌筋膜炎、肌肉、肌腱、韧带损伤、颈椎病、肩周炎。

四、心肺功能损伤相关疾病。

五、心理疾病。

您的康复我的心愿

扫描图中

1
查看完整版本: 冬病夏治,祛沉寒痼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