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五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命题点1动物的运动
1.动物的运动形式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具有各自不同的运动形式:鸟在空中飞行;鱼在水中游泳;陆地上的动物运动形式多种多样,如蚯蚓的蠕动,蜥蜴的爬行,马的奔跑,熊的行走,袋鼠的跳跃等。2.运动系统的组成(1)人的运动系统主要由骨、关节(活动的骨连结)和肌肉(骨骼肌)组成。
(2)关节的组成和特点②关节的特点:关节囊和韧带使关节具有牢固性,关节软骨和关节腔内的滑液使关节具有灵活性。③脱白是指关节头从关节窝中滑脱出来。(3)骨骼肌:附着在骨骼上的肌肉称为骨骼肌,中间较粗的部分称为肌腹,两端较细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一块肌肉两端的肌腱可绕过关节连接在相邻不同的骨上。3.运动的产生(1)任何一个动作,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和其他系统的辅助下,由骨、关节和骨骼肌三者协调配合完成的。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牵动骨绕关节活动,躯体的相应部位就会产生运动。(2)骨在运动中起杠杆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3)一组骨骼肌收缩时只能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所以完成一个动作至少需要两组肌肉配合。(4)光有完好的运动系统,也不能产生运动,还需要神经系统的调节,运动所需的能量有赖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的配合。
4.屈肘时和伸肘时上臂肌肉的状态
动作
肱二头肌
肱三头肌
屈肘
①收缩
②舒张
伸肘
③舒张
④收缩
提、举重物
收缩
收缩
自然下垂
舒张
舒张
5.运动的意义:有利于动物寻觅食物、躲避敌害,争夺栖息地和繁殖后代,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命题点2动物的行为1.动物的行为类型复杂多样,包括取食(觅食)行为、防御行为,攻击行为,繁殖(生殖)行为,迁徙行为,社会行为等。2.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1)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动物的行为可分为:①先天性行为和②学习行为。
先天性行为
学习行为
概念
生来就有的,由体内的③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
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适应特征
适应相对稳定的环境,得以生存和繁殖
更好地适应复杂环境的变化
持续时间
伴随动物一生
暂时的,可以建立或④消退
举例
蜘蛛织网、蜜蜂采蜜、鸟类迁徙、菜青虫取食十字花科植物
老马识途,小鼠走迷宫,大山雀喝牛奶,黑猩猩堆木箱摘取香蕉
(2)不同动物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别的。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动物的学习行为越复杂,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学习行为建立后,若长时间不训练,已经建立的学习行为也会逐渐清退。3.社会行为(杜群行为)(1)概念:动物群体中不同个体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2)特征: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3)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有蜜蜂、蚂蚁、狒狒、猴、象、大雁等。(4)群体中的信息交流: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如蜜蜂的“8”字摆尾舞,蝶蛾类昆虫通过分泌性外激素吸引异性,黑长尾猴在发现不同的敌害时会发出不同的叫声来提醒同伴等。特别提醒: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并不是只存在于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