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是穴斜刺针法
01
阿是穴斜刺针法的源起和发展
从“痹证”“以痛为输”和“肌痹”到“骨骼肌劳损”的认识经历了两千多年漫长的历程。
《*帝内经·素问·痹论》篇:“*帝问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由于科学技术发展进程的制约,对骨骼肌劳损机制的认识进展缓慢,虽然在12世纪南宋医学家陈言就已经提出了“劳倦”是致病的原因,但直到现在,杨上善(公元—年)《*帝内经太素》之“五刺”注:“寒湿之气,客于肌中,名曰肌痹”的看法仍然比较普遍。但早在《灵枢经》上对“肌痹”就有以痛为腧——取阿是穴和浮刺、分刺、合谷刺(合刺)等针法的记载。
我们年初在赵继祖医生的指导下,第二次应用山西一位老中医的“阿是穴斜刺-温针”的方法为患者治疗骨骼肌劳损的时候,仅仅在阿是穴刺之后还没有“温针”患者就反映“患处已经不疼了”!退针到皮下、触诊发现僵硬的条索已经软化;从而把这一疗法简化成“阿是穴斜刺”,经过了6年多的治疗实践,结果证实:“阿是穴斜刺”的疗效确切,进一步进入到骨骼肌劳损和阿是穴斜刺治疗作用机制的研究。
我们从探索超过习惯负荷的骨骼肌活动诱发的延迟性酸痛和骨骼肌收缩结构改变的关系入手:段昌平在20世纪80年代初用常规电镜方法证实了超过习惯负荷的肌肉活动后延迟性收缩结构改变和肌肉僵硬、延迟性酸痛的关系,以及针刺和静力牵张对促进收缩结构恢复的作用。在段昌平的实验研究结果里,我们看到了从未见过的骨骼肌结构异常改变的图片,在求教无门的困境下,有幸得到蔡良婉老师的指点,告诉我这个问题只有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去请教曹天钦老师,还为我写了介绍信。此后我们在曹天钦老师的指导下,经过北京和上海二十多个单位的支持帮助以及我校师生共同努力,用免疫电镜的实验观察结果证实了曹天钦老师关于“超过习惯负荷的肌肉活动后是骨骼肌延迟性收缩蛋白分解代谢优势导致收缩结构改变”的论断,为阐明收缩蛋白的分解代谢(降解、解聚)优势和收缩结构改变的关系提供了实验证据,为认识骨骼肌劳损和阿是穴斜刺治疗骨骼肌劳损的机制铺平了道路。秦长江的免疫电泳的实验结果又为曹老师的论断提供了进一步证明。我们根据对机制的实验研究结果和治疗实践中的体验,把“以痛为腧”的“阿是穴斜刺”发展为“以劳损肌束的最硬点为主疼痛为辅的阿是穴斜刺”。
我在学习用阿是穴斜刺为骨骼肌劳损患者治疗的初期逐渐认识到:必须通过在自己大腿前面的股四头肌进行针法练习,才有可能准确控制针的走向,做到准确针刺以后,才可以应用这一针法为患者进行治疗,以保证患者的安全和疗效。在为患者治疗的开始阶段,先从治四肢(臂、腿)的骨骼肌劳损开始,通过这一阶段的诊断和治疗的实践,提高了准确诊断的能力,熟练了针法,做到了准确地刺进劳损肌束的最硬点,注意避开重要的神经和血管,保证安全和疗效以后再把治疗的范围扩大到臀部和腰部,注意不可误刺肾脏;在把治疗范围扩大到上背部时,要特别注意不可误刺到肺。因此,我大约是在学针十年以后,才敢接触肩部斜方肌肌束劳损的治疗,颈部开始只接触后部和后外侧表层的肌肉,后来改用指针法结合放松功,在细、慢、深、长的呼气阶段通过意念控制肌肉放松以使骨骼肌结构恢复正常,效果也很好;颈部肌束僵硬的就不针刺治疗了。以上内容只是我个人学针的经历和体会,提醒大家:阿是穴斜刺针法是我国传统医学的宝贵方法,对治疗骨骼肌劳损有疗效高、见效快、疗程短、疗效持久稳定、操作简便、费用低廉等突出优点,但一定要精准到只刺中劳损肌束的最硬点,避免误刺到重要的神经、血管以及其他的重要器官!写在这里,谨供参考!
02
阿是穴斜刺对针具消*的要求
由于劳损的肌束会变成程度不同的僵硬条索,因此,斜刺使用的针具要不锈钢制、粗一些(26号毫针,直径0.52mm;23号毫针,直径0.60mm)、硬度高、弹性好,针尖已由突然变尖改为逐渐变细、变尖。针的长度:主要用1.5寸、2.5寸和4寸三种,对脂肪层薄的浅层肌肉可以考虑1.5寸针,对特别肥胖的患者,深层的肌肉治疗可能需要6寸针;针具有不带塑料套管和有塑料套管两种。
手的消*:由于治疗时手要持针和接触患者皮肤,因此取针前要把双手清洗干净,并用75%酒精消*;患者的进针点酒精消*;然后取针、准备进针。
以上内容节选自
卢鼎厚先生作品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体骨骼肌劳损阿是穴治疗与预防》
精装定价99元图文并茂
配增值服务(操作视频25段)
内容提要
长期反复骨骼肌劳损引发的疼痛常规治疗有其明显的局限,卢鼎厚先生从年起致力于此病的研究,在学习中医经典文献基础上,结合山西民间老中医经验和现代精细解剖,拓展了阿是穴斜刺疗法,配合阿是穴指针、静力牵张等进行治疗和预防,并在临床中进行了40余年的验证,收效快捷、机制明确,值得推广。本书系统介绍了卢鼎厚先生的相关理论建树和治疗措施(附操作视频25段),对针灸工作者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