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乙平台)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生理学
代码:
属性:理论课
性质:必修课
类型:专业基础课
学时:总70学时,课堂讲课70学时
适合专业:非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
考核方式:考试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生理学是研究生物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医学专业重要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为后继医学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同时适当介绍一些新进展,启发学生智力,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生理学课程的教学任务应着重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生理学任务是研究人体及其细胞、组织、器官等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阐明其产生机制,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其活动的影响。诸如肌肉运动、呼吸、血液循环、胃肠运动与消化液的分泌、尿的生成与排出、能量代谢、内分泌、生殖以及行为表现等。
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课堂讲授,充分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积极性,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讲授
①对“掌握”的内容,教师应讲深、讲透,学生应深入领会其基本知识或基本理论,以便运用于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②对“熟悉”的内容,教师应重点讲解,学生应在全面理解其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重点。
③对“了解”的内容,教师可做概括性讲解,使学生有一般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要求
(一)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要求
1、培养学生良好的医德和医学奉献精神。
2、培养学生浓厚的医学兴趣和上进心
3、培养学生具有精湛的医疗技术水平。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具有从事医疗相关工作的基本素质和技能。
(二)知识结构要求
1、掌握必备的医学基础知识、重点内容,充分理解生理学理论内容,
熟练掌握、准确表达生理学机理,并能联系实际、分析综合、灵活应用理论知识。
2、熟悉生理学基本概念、基本过程、生理意义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熟悉其应用范围。
3、了解医学学习的需要的生理学概念、基础理论、基础知识。
(三)能力结构要求
本课程结束后,学生应具备综合的能力,即能利用所学知识拓展相关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能够结合微观的细胞分子水平并向宏观的整体水平扩展的学习整合,并具备在各种学习环境中利用生理学知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力。
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方法
第一章绪论
掌握:新陈代谢、兴奋性、稳态、反馈调节等基本概念。
熟悉:人体功能活动调节的方式。
了解:人体生理学的任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人体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以及人体功能活动调节的方式。
1、人体生理学的任务;生命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2、刺激与反应,兴奋与抑制,内环境与稳态,反射和反射弧,负反馈。
3、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激素、局部体液因素)、自身调节,正负反馈;生理学的研究方法:急性实验,慢性实验;三种研究水平(整体、器官、细胞分子),生理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重点:内环境,生理功能的调节,反馈调节,生命的基本特征。
难点:体内的控制系统。
课堂讲授。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掌握:兴奋产生、兴奋传导和肌肉收缩的基本原理。
熟悉: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
了解: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1、细胞膜的分子结构,液态镶嵌模型,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载体、通道、钠泵的概念
2、入胞和出胞作用;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电解质成分;兴奋性和兴奋,阈值,阈下刺激;组织兴奋及其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
3、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原理:静息电位,动作电位,极化,超极化,去极化,复极化的概念;静息电位和K+平衡电位及动作电位和Na+平衡电位;阈电位,钠通道激活和失活,局部兴奋;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局部电流,跳跃传导;神经—肌接头的兴奋传递。
4、肌肉的兴奋与收缩:骨骼肌的结构,肌原纤维、肌小节、肌管系统;肌肉收缩的滑行理论,兴奋—收缩耦联过程;单收缩和强直收缩,前负荷和后负荷,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的概念。
重点:单纯、易化扩散的含义、特点;主动转运的概念、分类、特点及意义。兴奋性,阈值,RP,AP的特点及其产生机制。
难点:Na+-K+泵的分子结构及其转运机制。化学、电压门控通道及膜受体-G蛋白-效应器酶信号转导过程及特点。RP,AP产生机制,肌收缩滑行理论和原理;骨骼肌收缩力学分析。
课堂讲授。
第三章血液
掌握:血液在内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生理止血的机制,血型。
熟悉:血液的功能,血液的其它理化特性。
了解:各类血细胞的功能。
1、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血液的基本组成,血量,血细胞比容,血浆的化学成分。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液的比重,血液的粘度,血浆渗透压: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等渗溶液和等张溶液,血浆的pH值。
2、血细胞生理造血过程的调节,造血微环境。红细胞的数量、形态和功能。红细胞的生理特征:红细胞膜通透性,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红细胞沉降率,渗透脆性。红细胞的生理功能。红细胞生成所必需的原料和因素:铁,蛋白质,维生素B12,叶酸。红细胞生成的调节:促红细胞生成素。白细胞的数量和各类白细胞所占百分数,各类白细胞的生理功能。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血小板的生成和调节。
3、生理性止血血小板的生理特性:粘附,聚集(ADP,血栓烷A2,胶原,凝血酶等的聚作用),释放;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的作用。血液凝固:凝血因子;凝血过程:内源性激活途径,外源性激活途径。抗凝系统,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4、血型与输血原则:血型与红细胞凝集:红细胞凝集,凝集原,凝集素。红细胞血型:ABO血型系统:ABO血型的分型、发生与分布、检测。输血的原则:交叉配血试验。
重点:血浆晶体和胶体渗透压,红细胞生理特性,血型与输血原则。
难点:红细胞生理特性,红细胞生成调节。
课堂讲授。
第四章血液循环
掌握:心脏电生理特性、心动周期的概念及心脏泵血过程;影响心输出量因素、血压的基本概念,血浆与组织液进行液体交换的生理因素及调节机理。
熟悉:工作细胞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心肌电生理特性。
了解:心音,肺、冠脉循环的血流特点和血流量的调节,脑循环的特点。
1、心脏生理:心肌结构特点;心脏电生理特性;心室肌细胞生物电活动及其机制;传导系统的生物电及其机制、浦氏细胞生物电、窦房结P细胞的生物电;
2、、心电图各波意义及形成机制,心肌细胞的传导性、兴奋性、自律性及收缩性;
3、心动周期分期:房缩期、室缩期(包括等容收缩期)、室舒期(包括等容舒张期),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心力贮备;
4、血管生理:动脉血压成因、影响因素,各种血管中的血流速度;动脉脉膊;微循环三条通路及其功能作用;组织液及淋巴液的生成及影响因素;
5、血液循环的调节:支配心脏、血管的传出神经、心血管中枢;调节心血管的反射:窦弓反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降压反射),颈动脉体与主动脉体反射、了解其它心血管反射;心血管的体液调节:掌握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的生理作用;
6、心钠素、垂体加压素、局部舒血管物质;
7、器官血液供应解器官血流量、冠脉循环、肺循环、脑循环、血脑脊液屏障与血脑屏障。
重点:心脏泵血功能的原理和机制,动脉血压形成及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组织液生成与回流,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和自身调节。
难点: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心室肌细胞生物电活动及其形成机制、心力衰竭的病因、分类、机体的代偿和主要的功能代谢变化
课堂授课。
第五章呼吸
掌握:肺通气和肺换气的动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胸内压的形成,肺顺应性、肺容量、肺通气量;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熟悉:肺换气的原理,换气的阻力,神经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了解:呼吸的意义及其三个环节的基本过程,节律性呼吸的形成及呼吸运动的调节.
1、呼吸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外呼吸、气体运输与内呼吸;肺泡、呼吸膜、肺泡表面张力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作用;平静呼吸与用力呼吸时胸廓运动的特点,胸膜腔、胸内压。
2、肺通气的原理:1)肺通气的动力、肺内压的变化、胸内压的变化;2)肺通气的阻力:弹性阻力、顺应性、非弹性阻力、气道阻力。
3、呼吸气量:掌握肺活量、肺容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时间肺活量、余气量、功能余气量、每分通气量、肺泡通气量、无效腔等概念。
4、呼吸气体的交换:分压差及肺泡、血液和组织内气体的分压值;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过程,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通气/血流比值及意义。
5、气体运输:O2、CO2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O2和CO2解离曲线。
6、呼吸的调节:呼吸中枢的概念,各级呼吸中枢在呼吸运动调节中的作用和地位;延髓基本呼吸中枢,呼吸节律的形成,高级中枢对呼吸调节;呼吸的反射性调节:肺牵张反射、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呼吸的化学性调节:外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动脉血液CO2分压、O2分压、氢离子浓度变化对呼吸运动的作用途径及意义。
重点:平静和用力呼吸,肺内压,胸膜腔内压,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生理作
用;肺换气过程,O2和CO2运输方式;延髓呼吸中枢,化学感受器,CO2、O2和H+对呼吸影响。
难点:胸膜腔内压,肺泡表面张力;O2解离曲线;吸气切断机制,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
课堂讲授。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
掌握:消化和吸收的概念及消化类型,胃液和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胃的排空及调节,排便反射和回盲括约肌的功能。胃和小肠的运动形式,吸收的部位、主要吸收物质。
熟悉: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大肠内细菌的活动。
了解:脑-肠肽,呕吐反射和大肠内消化。
1、概述消化和吸收的概念及消化的两种方式。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消化腺的分泌功能。胃肠的神经支配:内在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胃肠激素的概念,脑-肠肽的概念。
2、口腔内消化唾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唾液分泌的调节;咀嚼和吞咽,蠕动的概念,食管下括约肌的作用。
3、胃内消化胃的分泌: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和碳酸氢盐,内因子;粘液-碳酸氢盐屏障;胃的运动:容受性舒张和蠕动;胃的排空:迷走-迷走反射和肠-胃反射;呕吐。
4、小肠内消化胰液的分泌:胰液的成分和作用: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胆汁的分泌与排出:胆汁的性质、成分和作用。小肠液的分泌:小肠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小肠液分泌的调节。小肠的运动:消化间期小肠的运动形式:小肠的运动形式:紧张性收缩,分节运动和蠕动。
5、大肠内消化大肠液的分泌,大肠的运动和排便,大肠内细菌的活动。
6、吸收过程概述,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水,无机盐,糖,蛋白质和脂肪的吸收形式和途径。
重点:消化和吸收的概念及其分类,胃液和胰液的性质、成分及其作用;胃的排空及调节,排便反射和回盲括约肌的功能。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场所的有利条件。
难点:消化期胃液分泌的过程,胃肠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胰液分泌调节机制。
课堂讲授。
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
掌握:食物的热价、氧热价、呼吸商;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基础代谢;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机制。
熟悉:散热的调节反应;机体的产热与散热过程。
了解:能量代谢测定的原理和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1、机体能量来源,食物的热价、氧热价、呼吸商;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基础代谢,基础代谢率测定条件。
2、体温及其调节体表温度和体核温度,体温的概念及其正常变动。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主要产热器官、产热形式和产热活动的调节;散热方式:辐射、传导、对流散热和蒸发散热,汗液与汗腺活动的调节,循环系统在散热反应中的作用。
3、体温调节:温度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学说。
重点和难点:食物的热价、氧热价、呼吸商;间接测热法、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产热器官、散热途径、体温调定点学说。
课堂讲授。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
掌握: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转运功能。
熟悉:尿生成的调节。
了解: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尿的组成及其变动的生理意义,尿液浓缩和稀释的机制,肾清除率的概念和排尿反射。
1、尿的生成和排出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中的意义。
2、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球旁器;肾的神经支配和血供;肾血液循环的特征: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神经体液调节,管-球反馈。
3、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肾小球滤过率和滤过分数;滤过膜及其通透性;有效滤过压;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囊内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血浆流量。
4、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功能各段肾小管与集合管中的物质转运:近端小管对Na+、Cl?、水、HCO3?、K+和葡萄糖的重吸收,以及对H+的分泌,肾糖阈的概念,其他物质的重吸收和分泌;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和K+的重吸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Cl?、HCO3?和水的重吸收,以及对K+、H+和NH3的分泌。
5、尿生成的调节肾内自身调节: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渗透性利尿,球-管平衡,定比重吸收;神经和体液调节:肾交感神经的作用,抗利尿激素,渗透压感受器,水利尿,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6、尿的排放膀胱与尿道的神经支配,排尿反射。
7、血浆清除率:清除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及意义。
重点和难点:尿生成、重吸收过程及影响因素,肾脏泌尿功能的调节。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有效滤过压的作用;肾小球滤过的影响因素;肾脏泌尿功能的体液调节。
课堂讲授。
第九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掌握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视网膜两种感光细胞,外耳和中耳的传音作用,内耳对声波的感受。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的基本功能,神经纤维传导的特征,神经元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突触概念,化学性突触传递的过程和特征,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的传递过程及原理,丘脑特异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及其机能特点,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对内脏器官的作用。
熟悉眼的折光成像原理及折光异常,耳蜗的生物电现象。反射的一般规律,大脑皮层在感觉形成中的作用,大脑的高级功能。
了解视觉的信息处理,听神经动作电位,前庭器官的功能。内脏痛与牵涉痛。内脏活动的神经调节,睡眠。
1、感受器的分类、感受器的换能作用;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视觉器官:眼的折光成像原理,简化眼,近点和远点;眼的调节、眼的折光能力异常、视敏度、视野;视觉的二元学说,视紫红质,色盲,暗适应和明适应。
2、听觉器官:外耳和中耳的传音功能,声音传向内耳的途径,耳咽管的功能;行波学说;声源的空间定位;
3、前庭器官的结构特点和适宜刺激;与前庭器官有关的躯体和内脏反应。
4、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神经元:神经元的基本结构与功能,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和分类,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5、神经元间功能联系——突触传递经典的突触传递:突触的分类和微细结构;突触传递的过程;突触后神经元的电活动变化: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动作电位在突触后神经元的产生;突触的抑制和易化:突触后抑制(传入侧支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突触前抑制,突触传递的特征。非突触性化学传递和电突触传递。神经递质和受体:递质和受体的基本概念,受体的亚型;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
6、反射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反射弧的组成及反射的基本过程。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辐散和聚合原则,链锁状和环状联系。反射活动的反馈调节。
7、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感觉传导通路:脊髓与脑干,丘脑的核团(感觉接替核,联络核,髓板内核群),感觉投射系统:特异投射系统与非特异投射系统,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部位和功能特征:第一、第二体表感觉代表区,本体感觉代表区,内脏感觉代表区,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代表区。内脏痛与牵涉痛。
8、脑的电活动与觉醒、睡眠脑电图:脑电图的波形。觉醒和睡眠:觉醒状态的维持;睡眠的时相: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
9、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运动调节的基本机制:脊髓运动神经元和运动单位;牵张反射:腱反射和肌紧张,牵张反射的机制;随意运动的产生和协调。运动调节系统的功能:大脑皮层主要运动区及其功能特征。姿势调节系统的功能:脊髓的整合功能:脊休克,脊髓对姿势的调节(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节间反射);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去大脑僵直,网状结构的抑制区和易化区,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功能:基底神经节的功能,以及损害时的主要表现和中枢递质改变:震颤麻痹和舞蹈病。小脑:前庭小脑、脊髓小脑和皮层小脑。
10、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结构特征;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特征:对同一效应器的双重支配,紧张性支配,效应器所处功能状态的影响,对整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意义。脊髓、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体温调节,水平衡调节,对腺垂体激素分泌的调节。
11、神经系统对本能行为和情绪反应的调节本能行为和情绪反应的定义。本能行为的调节:摄食行为调节。
12、脑的高级功能学习和记忆:学习的形式,经典条件反射,操作式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经典条件反射的建立与消退,人类的条件反射,两种信号系统学说;记忆的过程:感觉性记忆,第一、二、三级记忆;遗忘和记忆障碍;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和一侧优势:两侧大脑皮层功能的相关,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大脑皮层功能的一侧优势。
重点: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视网膜两种感光细胞,外耳和中耳的传音作用,内耳对声波的感受。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的基本功能,神经纤维传导的特征,神经元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突触概念,化学性突触传递的过程和特征,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的传递过程及原理,丘脑特异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及其机能特点,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对内脏器官的作用。
难点:简化眼。视网膜的感光换能系统。行波学说。突触后抑制和突触前抑制,化学性突触传递的中介物质。
课堂讲授。
第十章内分泌
掌握:内分泌和激素的概念,激素的作用特征,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和肾上腺的内分泌功能及调节。
熟悉:激素的作用原理,胰岛和甲状旁腺的内分泌功能及调节。
了解: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调节钙磷代谢的激素,褪黑素与前列腺素。
1、概述激素的概念和作用方式。激素的分类(按化学性质分):含氮激素,类固醇激素。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信息传递作用,相对特异性,高效能生物放大作用,相互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允许作用)。激素作用的机制:激素受体的分类和调节,含氮激素──第二信使学说,类固醇激素──基因表达学说。
2、下丘脑的内分泌功能九种下丘脑调节肽,调节下丘脑肽能神经元活动的递质。
3、垂体的内分泌功能腺垂体的七种激素,生长素和催乳素的生物学作用。促黑激素。神经垂体激素:升压素和催产素的产生和贮存部位,催产素的生物学作用。
4、甲状腺的内分泌: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代谢,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和调节。
5、肾上腺皮质的内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类及其产生部位,糖皮质激素和盐皮质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和调节。肾上腺髓质的内分泌:肾上腺髓质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分泌调节。应激和应急反应。
6、胰岛的内分泌胰岛素的生物学作用和调节,胰高血糖素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重点:内分泌和激素的概念,垂体各个叶分泌的激素和生物学作用,甲状腺激素的作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胰岛素的生理作用。
难点:下丘脑内分泌功能及对垂体的调节;糖皮质激素分泌调节激素作用机制。胰岛素受体及其作用机制。
课堂讲授。
第十一章生殖
了解性腺的主要内分泌功能与生殖过程的重要环节。
1、男性生殖器官睾丸的生精作用和内分泌功能,睾酮的生理作用,睾丸功能的调节。
2、女性生殖卵巢的生卵作用和内分泌功能;雌激素和孕激素的生理作用;卵巢周期性活动的调节;妊娠:受精,着床,妊娠的维持及激素调节(胎盘激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人绒毛膜生长素,孕激素和雌激素),分娩。
重点和难点:月经周期,雄性激素,雌激素和孕激素。
课堂讲授。
四、学时分配
本大纲供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使用。教学总课时85学时,其中课堂讲授70学时,自主学习3学时,PBL教学12学时。
生理学学时分配表
单元
章节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备注
1
绪论
2
2
细胞的基本功能
10
3
血液
3
4
血液循环
9
5
呼吸
6
6
消化与吸收
6
7
能量代谢与体温
3
8
尿的生成与排出
7
9
神经系统的功能
15
10
内分泌
7
11
生殖
2
合计
70
五、考核方式
生理学考核分数分配
内容
分数分配(分)
平时成绩(40%)
40
期中测验(20%)
20
模拟机考(20%)
20
期末成绩(60%)
60
总分
六、推荐的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教材:
《生理学》第八版,朱大年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年版
《生理学》第七版,朱大年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年版
《生理学》王庭槐.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年版.
参考书:
《MedicalPhysiology》,GuytonandHall,人民卫生出版社,年版
《TextbookofMedicalPhysiology》Guyton..10thed,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
七、推荐的教学网站和相关专业文献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