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肌强直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第四章练习题
TUhjnbcbe - 2021/5/16 18:17:00

第四章血液循环

1.血液循环的概念和生理意义。

2.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波形特点和形成机制,区别自律细胞和非自律细胞。

3.心肌的自律性、传导性,兴奋性及收缩性的概念及主要特点,影响心肌生理特性的因素。

4.心动周期中心室内压力、瓣膜活动、血流方向、心室容积等变化及其关系,评价心脏泵功能的指标,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5.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的特点、形成的原因、标志及意义。心电图波形所代表的意义。

6.动脉血压的概念、正常值及其相对稳定的意义。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7.微循环的血流通路及其意义,影响微循环血流量的因素。

8.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及其影响因素,引起水肿的原因。

9.中心静脉压的概念、正常值及其意义,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10.调节心血管活动的基本中枢和心血管神经支配及其作用。压力感受性反射的基本过程及其生理意义。

11.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作用。血管紧张素的生理作用。

一、名词解释

1.心动周期2.等容收缩期3.心输出量4.心指数5.射血分数6.每搏功

★7.异长自身调节★8.等长自身调节9.心力储备10.有效不应期11.正常起搏点12.潜在起搏点13.血压14.微循环15.心血管中枢★16.心肺感受器

17.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18.血-脑屏障19.中心静脉压20.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21.收缩压22.舒张压23.平均动脉压

二、判断题

★1.窦房结自律细胞与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0期去极化,都是由于钠通道大量开放,Na+迅速内流所形成的。()

★2.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2期是由K+内流和Ca2+外流形成的。()

3.心肌能够自动地按一定节律发生兴奋的特性称为自动节律性。()

4.浦肯野氏纤维既有节律性,又有传导性。()

5.心肌快反应自律细胞的自律性高,而慢反应自律细胞的自律性低。()

6.兴奋在房室交界处传导较慢,有一定的时间延搁,可使心室收缩前充盈量增加,有利于射血。()

7.心室肌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

8.心肌的收缩不依赖于胞外Ca2+的存在。()

9.心脏可通过改变参与兴奋收缩的心肌纤维数目来调节收缩力量。()

10.心电图Q-T间期表示心室开始去极化至完全复极化所需的时间。()

11.心肌细胞兴奋时,由于大量的Na+内流及K+外流,在兴奋恢复前细胞外液的Na+浓度小于细胞内液,而K+浓度大于细胞内液。()

12.在心肌的有效不应期内,不论给予多强的刺激,也不会引起膜的任何程度的去极化。()

13.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时程主要取决于Na+内流的速度。()

14.在心动周期中,心房收缩,房内压升高,使得房室瓣开启,血液由心房流入心室。()

★15.心力衰竭引起的凹陷性水肿,首先发生在面部。()

★16.根据泊肃叶定律推算,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阻力与血管半径的四次方成反比。()

17.体循环的平均动脉压等于收缩压加舒张压除以2。()

★18.动脉脉搏波沿动脉管壁传播,其传播速度与血流速度相同。()

19.在一般情况下,外周阻力和心率变化不大时,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心脏每搏输出量的多少。()

20.中心静脉压是指右心房或大静脉的血压。()

21.真毛细血管的管壁薄,血流缓慢,是血液和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22.组织液存在于组织细胞的间隙中,绝大部分呈液态,可以自由流动。()

23.在烧伤、过敏反应等情况下,组织液生成增多,往往导致水肿,其主要原因是淋巴管堵塞,组织液回流障碍。()

24.两侧心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支配存在差别。左侧迷走神经对窦房结的影响占优势,右侧迷走神经对房室交界组织的作用占优势。()

25.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活动主要受局部组织中的化学因素如代谢产物的浓度所调控。()

26.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的感受装置,对牵张、压力等刺激敏感。()

27.脑缺血反应是指脑血流量减少时,心血管中枢的神经元对脑缺血发生的直接反应,表现为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性增强,外周血管高度收缩,动脉血压升高。()

28.心房肌细胞能合成和释放肽类激素-心钠素,其主要作用是利钠、利尿,是体内调节钠离子平衡的重要体液因素之一。()

29.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引起血管和心脏的变化时相同的。()

★30.长期高血压可引起心室肥厚,这主要是心肌细胞的数目增加所致。()

三、填空题

1.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半月瓣在______相与______相是开放的。

2.当房内压大于室内压时,房室瓣______。当房内压小于室内压时,房室瓣_____。

3.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是______和______。

4.射血分数是______占______的百分比。

5.正常心肌组织具有______、______、自律性和收缩性等生理特性。

6.心肌兴奋后,兴奋性发生的周期性变化可分为______、______和超常期。

7.在心肌各个自律组织中,以______的自律性最高,为正常心脏活动的______点。

8.心肌自律细胞的特点是在动作电位的______期内有______去极化。

9.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4期自动去极化最主要的原因是______内流超过______外流。

10.心电图P波反应两心房的______,QRS波代表心室的______过程,T波代表心室的______过程。

11.第一心音表示心室开始______,第二心音表示心室开始______。

12.第一心音的音调______,持续时间______,表示心室开始______;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______突然关闭和心室肌收缩的震动所引起的。

13.兴奋在心脏内传导时,传导速度最慢的部位是______,最快的部位是______。

14.心率加快时,心动周期缩短,而以______期缩短最为明显。

15.将测量电极放置在人体表面的一定部位记录到的心脏活动过程中的电变化曲线,称为______。

16.心室肌收缩所做的功,一方面成为______,另一方面也是血液对血管壁产生______的能量来源。

17.心室收缩时,主动脉压急骤升高,大约在收缩期的中期到达到最高值,此时的动脉血压称为______,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下降,在心舒末期动脉血压的最低值称为______。

18.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

19.中心静脉压的高低取决于______和______之间的相互关系。

20.影响静脉血回心的因素有______、______、体位改变、骨骼肌的挤压作用和呼吸运动。

21.在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存在三类通路:______、______、______。

22.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有______、______、淋巴回流、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

23.淋巴回流的生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清除组织中的红细胞、细菌及其他微粒。

24.支配心脏的神经有______、______、______。

25.血管平滑肌上的肾上腺素能受体有______受体和______受体两类。

26.去甲肾上腺素与α受体结合,导致血管平滑肌______;与β受体结合引起血管平滑肌______。

27.交感舒血管神经节前纤维释放的递质是______,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______。

28.影响冠脉血流量的重要因素是______和______。

29.当肺泡氧分压降低时,肺泡周围的微动脉______,局部血流阻力______。

30.在安静的情况下,每百克脑的血流量为50~60ml/min。脑的重量仅占体重的______,但血流量却占心输出量的______左右。

四、单选题

A型题

1.在心脏的节律性舒缩活动中,心室血液充盈主要是由于()

A.心房收缩的初级泵作用

B.心室舒张的抽吸作用

C.骨骼肌的挤压作用加速静脉回流

D.胸内负压促进静脉回流

E.血液的重力作用

2.在心室等容收缩期()

A.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B.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C.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D.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E.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3.在心室快速射血期()

A.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B.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C.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D.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E.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4.在心室等容舒张期()

A.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B.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C.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D.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E.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5.下列中不是评定心功能指标的是()

A.心指数B.射血分数

C.心输出量D.循环血量

E.每搏功

6.形成心室肌动作电位平台期的主要离子流是()

A.K+内流B.Ca2+内流、Na+内流、K+外流

C.Na+内流、K+外流D.Ca2+内流、Na+内流

E.K+内流、Ca2+外流

7.心肌中自律性最低的是()

A.窦房结B.房室交界

C.浦肯野氏纤维D.房室束支

E.心房肌

8.心肌自律细胞的自律性高低主要取决于动作电位的()

A.0期去极化速度快慢B.1期复极的快慢

C.2期复极时程长短D.3期复极时程长短

E.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快慢

9.与正常人左心室最适前负荷相当的左室充盈压为()

A.20~24mmHgB.16~19mmHg

C.12~15mmHgD.8~11mmHg

E.4~7mmHg

10.下列指标中可间接表示心室前负荷的是()

A.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压力)

B.心室等容收缩期容积(压力)

C.心室等容舒张期容积(压力)

D.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压力)

E.心室舒张末期动脉血压

11.下列各项中是心室后负荷的是()

A.快速射血期心室内压B.减慢射血期心室内压

C.等容收缩初期心室内压D.主动脉血压

E.心房内压

12.心肌处于最适初长时,其肌小节的长度为()

A.2.0~2.2μmB.2.0~2.2㎜

C.1.8~2.0μmD.1.8~2.0㎜

E.20~22μm

13.给予肾上腺素后,心室功能曲线将向哪个方向移位()

A.正上方B.右上方C.左上方D.右下方E.左下方

14.甲状腺机能减退病人的心室功能曲线将向哪个方向移位()

A.正上方B.右上方C.左上方D.右下方E.左下方

15.一般人在心率大于次/分时,心输出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为()

A.等容收缩期缩短B.快速射血期缩短

C.减慢射血期缩短D.快速充盈期缩短

E.减慢充盈期缩短

16.轻度高血钾导致心肌兴奋性升高的原因是()

A.阈电位下降

B.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

C.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

D.细胞膜对Ca2+的通透性增大

E.静息电位与阈电位的差距变小

17.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是()

A.使心室肌动作电位幅度增加

B.使心肌有效不应期延长

C.使心室肌不会产生完全强直收缩

D.增强心室肌收缩能力

E.使心房和心室不会同时收缩

18.不会引起心室肌传导阻滞的因素是()

A.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B.心肌细胞0期除极速度明显减慢

C.快钠通道失活

D.静息电位绝对值稍增大

E.心肌不应期延长

19.正常情况下,窦房结自动兴奋的频率为()

A.90次/分B.80次/分

C.次/分D.次/分

E.75次/分

20.影响心室肌收缩期的主要因素是()

A.动作电位时程B.植物神经活动

C.静息电位D.传导速度

E.自动节律的发放频率

21.心脏内兴奋的正常传播途径为()

A.心室肌→心房肌→左右束支→房室束→浦氏纤维→窦房结→优势传导通路

B.心房肌→左右束支→房室束→浦氏纤维→窦房结→优势传导通路→心室肌

C.房室束→心房肌→左右束支→浦氏纤维→窦房结→优势传导通路→心室肌

D.窦房结→心房肌→优势传导通路→房室束→左右束支→浦氏纤维→心室肌

E.窦房结→优势传导通路→心房肌→房室束→左右束支→浦氏纤维→心室肌

★22.可阻断浦肯野纤维0期除极化的药物是()

A.心得安B.河豚*素

C.阿托品D.异搏定

E.四乙铵

★23.区分心肌快、慢反应自律细胞的主要依据是()

A.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B.静息电位

C.阈电位D.平台期持续时间

E.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

★24.区分心室肌细胞与浦肯野纤维动作电位的主要依据是()

A.0期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B.3期复极化速度

C.平台期持续时间D.1期复极的机制

E.4期自动去极化

▲25.不会引起心指数增加的是()

A.进食B.妊娠C.情绪激动D.腹泻E.运动

▲26.正常心室功能曲线不出现降支的原因是()

A.心肌的初长度超过最适水平后,其收缩功能不受影响

B.心肌不会出现完全强直收缩

C.心肌收缩的“全或无”现象

D.心肌的静息张力较小,伸展性较大

E.心肌的静息张力较大,伸展性较小

★27.心脏的Starling机制指的是()

A.外周阻力的变化B.心脏代谢水平

C.等长自身调节D.异长自身调节

E.植物神经对心脏的影响

28.第二心音产生的原因()

A.心脏舒张期室内压迅速下降引起左室壁的振动

B.心脏舒张期动脉管壁弹性回缩引起的振动

C.心肌收缩,由于二尖瓣和三尖瓣关闭和左右两侧房-室血液突然中断所引起

D.心室射血引起大血管扩张及产生的涡流发出的振动

E.主要与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的关闭有关

29.心肌不产生完全强直收缩的原因是()

A.心肌收缩呈“全或无”现象

B.心肌细胞的有效不应期持续到舒张早期

C.肌质网不发达,钙贮存量少

D.心肌具有自动节律性

E.心肌的传导速度快

30.左心室比右心室厚,其原因是()

A.每搏输出量较大B.比右心室做更大的搏动

C.射血速度较快D.射出血液所流经的管道狭窄

E.心指数大于右心室

31.平均动脉压大约等于()

A.收缩压+1/3脉压B.舒张压+1/3脉压

C.收缩压+2/3脉压D.舒张压+2/3脉压

E.(收缩压+舒张压)/2

32.生理状态下影响舒张压的主要因素是()

A.外周阻力B.心输出量

C.大动脉管壁的弹性D.静脉回心血量

E.心率

33.下列关于体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平均值B.表示血流量与阻力之间的关系

C.表示血容量与血管容积之间的关系D.表示毛细血管血压

E.表示动脉压和静脉压的均值

34.收缩压相当于心动周期中()末动脉内的压力。

A.等容收缩期B.快速射血期

C.减慢射血期D.快速充盈期

E.减慢充盈期

35.在体循环中,微动脉的()最大。

A.截面积B.血流速度C.血流量D.阻力E.血液粘滞度

36.生理情况下,对动脉血压影响不大的因素是()

A.外周阻力B.心率C.动脉弹性D.心输出量E.血液粘滞度

▲37.通常老年人,动脉的弹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减退并伴有小动脉硬化,所以血压发生的变化是()

A.收缩压变化不大,舒张压增高B.收缩压变化不大,舒张压降低

C.收缩压降低,舒张压增高D.收缩压增高,舒张压变化不大

E.收缩压增高,舒张压降低

38.中心静脉压的正常值为()

A.4~12mmHgB.4~12cmH2O

C.4~12mmH2OD.15~20mmHg

E.0~12cmH2O

39.下列因素中使中心静脉压升高的是()

A.血容量增加B.全身血管舒张

C.静脉回心血量减少D.心脏射血能力增强

E.循环血量减少

★40.关于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线速度的叙述,错误的是()

A.毛细血管的管径小,血流速度快

B.在各类血管中,主动脉内的血流速度最快

C.大静脉中的血流速度比微静脉快

D.轴流比边流快

E.在心室舒张期,升主动脉的血流速度接近于零。

41.容量血管是指()

A.动脉B.静脉C.毛细血管D.肺血管E.皮肤血管

42.关于静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容积占总血量的1/2以上

B.静脉回心血量的多少不受体位的影响

C.静脉管壁含有丰富的平滑肌

D.静脉内含有的血为静脉血

E.颈静脉压比足背静脉高

43.肺循环和体循环具有相同的()

A.收缩压B.脉压

C.每搏输出量D.外周阻力

E.舒张压

44.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血流阻力与()

A.血管的半径成正比B.血管半径的平方成正比

C.血管半径成反比D.血管半径平方成反比

E.血管半径四次方成反比

45.肌肉运动时,其血流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动脉血压升高

B.未活动的肌肉内血管收缩

C.肌肉收缩时,局部代谢产物增多

D.交感缩血管纤维活动减弱

E.心输出量增加

46.阻力血管主要是指()

A.大动脉B.小动脉和微动脉

C.毛细血管D.小静脉

E.大静脉

47.主动脉在维持舒张压中起重要作用,这主要因为()

A.口径大B.管壁厚,有扩张性和弹性

C.血压高D.血流速度快

E.贮存血量多

48.当血液流经血管系统时,血压降落最显著的部位是()

A.毛细血管B.微动脉C.微静脉D.大动脉E.大静脉

49.生理情况下,影响组织液生成的有效滤过压的主要因素是()

A.毛细血管压和血浆晶体渗透压

B.毛细血管压和组织液静水压

C.毛细血管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

D.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和静水压

E.组织液和血浆的晶体渗透压

50.血浆蛋白减少时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

A.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B.淋巴回流减少

C.有效滤过压减小D.有效滤过压增加

E.静脉回流障碍

51.右心衰竭时所引起的组织水肿,其主要原因是()

A.毛细血管压升高B.淋巴回流受阻

C.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D.组织液静水压降低

E.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

52.刺激心迷走神经时()

A.心率加快B.心输出量增加

C.心肌收缩力增强D.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

E.血压上升

53.阻断心交感神经对心肌兴奋作用的受体拮抗剂作用于()

A.α1肾上腺素能受体B.α2肾上腺素能受体

C.β肾上腺素能受体D.M胆碱能受体

E.N胆碱能受体

54.动物实验时,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可使()

A.窦神经传入冲动增多B.血压下降

C.心迷走中枢兴奋D.血管运动中枢抑制

E.血压升高

55.下列物质中,升高血压作用最强的是()

A.肾素B.肾上腺素

C.去甲肾上腺素D.血管紧张素I

E.5-HT

56.引起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兴奋的适宜刺激是()

A.CO2分压下降B.O2分压升高

C.H+浓度下降D.O2分压下降和CO2分压升高

E.N2分压升高

57.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动增强时()

A.醛固酮释放减少B.肾脏排Na+减少

C.体循环平均充盈压下降D.循环血量减少

E.ADH释放减少

58.心肌缺氧引起冠状动脉舒张,在该反应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A.前列腺素B.乳酸C.氢离子D.组织胺E.腺苷

59.下列因素中,引起肺循环血管平滑肌收缩反应最重要的是()

A.低O2B.H+增加C.5-HT增加D.CO2减少E.组织胺增多

60.CO2过多引起脑血管舒张的中介物是()

A.乳酸B.H+C.AChD.NEE.5-HT

▲61.高血压患者较正常人明显增高的心泵功能指标是()

A.心输出量

B.射血分数

C.心指数

D.心脏做功量

E.心脏的效率

▲62.下列哪项变化可以使组织液生成减少()

A.心衰引起的静脉压升高

B.肾病引起的蛋白尿

C.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

D.丝虫病引起的淋巴管阻塞

E.低蛋白血症

▲63.下列关于压力感受性反射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是动脉壁的机械牵张

B.切断传入神经后动脉血压明显升高

C.动脉血压升高时可通过反射使血压下降

D.对正常血压的维持具有重要的意义

E.传入神经是窦神经和迷走神经

▲64.静脉注射后能促使组织液水分移至毛细血管内的是()

A.1.5%氯化钠溶液

B.丙种球蛋白

C.5%葡萄糖溶液

D.20%葡萄糖溶液

E.白蛋白

▲65.关于血管紧张素Ⅱ生理作用的描述,错误的是()

A.收缩全身阻力血管

B.收缩容量血管

C.促进肾上腺皮质释放醛固酮

D.促进下丘脑释放血管升压素

E.促进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66.下列哪种情况下,可使心输出量增加()

A.心迷走神经兴奋时

B.颈动脉窦压力升高时

C.动脉血压升高时

D.使用去甲肾上腺素时

E.使用肾上腺素时

▲67.下列选项中,肾上腺素不具有的作用是()

A.使心肌收缩力增强

B.使心率加快

C.使内脏血管收缩

D.使骨骼肌血管收缩

E.使皮肤血管收缩

▲68.迷走神经兴奋使心率减慢,是由于窦房结细胞发生下列哪种改变所致()

A.K+通透性降低

B.Cl-通透性增高

C.Ca2+通透性增高

D.Na+通透性增高

E.K+通透性增高

▲69.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的作用主要是()

A.舒张血管

B.升高血压

C.加快心率

D.强心

E.增大脉压

▲70.在家兔动脉血压实验中,夹闭一侧颈总动脉引起全身动脉血压升高,其主要原因是()

A.颈动脉窦压力降低

B.颈动脉窦受到牵拉刺激

C.颈动脉体受到牵拉刺激

D.颈动脉体压力降低

E.血管容积减少,相对血容量增多

▲71.下列能使心输出量增加的因素是()

A.心迷走中枢紧张性增高

B.心交感中枢紧张性增高

C.静脉回心血量减少

D.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减少

E.颈动脉窦内压力增高

▲72.动脉血压升高可引起()

A.心室等容收缩期延长

B.心室快速射血期延长

C.心室减慢射血期延长

D.心室快速充盈期延长

E.心室减慢充盈期延长

▲73.急性失血时最先出现的调节反应是()

A.血管的自身调节

B.交感神经兴奋

C.迷走神经兴奋

D.血中血管升压素增多

E.血中血管紧张素Ⅱ增多

▲74.大量失血时,首先发生的反应是()

A.脑和心脏的血管收缩

B.循环血液中儿茶酚胺减少

C.外周阻力降低

D.外周阻力增加

E.肾排出钠增多

▲75.能使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多的因素是()

A.主动脉舒张压降低

B.体循环外周阻力减小

C.心室舒张期延长

D.心室收缩期延长

E.心率增加

▲76.成人失血ml时()

A.血压升高,心率加快

B.血压降低,心率加快

C.血压升高,心率减慢

D.血压降低,心率减慢

E.心率和血压均无变化

X型题

77.正常心动周期()

A.心房舒张期处在心室收缩期之内

B.心房收缩期处在心室舒张期之内

C.心室收缩期处在心房舒张期之内

D.心室舒张期处在心房收缩期之内

E.心室收缩在心房收缩之前

78.心动周期中()

A.心房收缩期比心室收缩期长

B.心室收缩期比心房收缩期长

C.快速射血期左心室压力最高

D.等容收缩期初,推动半月瓣关闭

E.等容收缩期初,推动房室瓣关闭

79.等容收缩期特点是()

A.导致第一心音产生

B.心室内压下降速度最快

C.房室瓣和半月瓣都关闭

D.心室内压高于动脉压

E.心室容积保持不变

80.在每一个心动周期中()

A.等容收缩期内室内压大幅度升高

B.等容舒张期内室内压大幅度下降

C.快速射血期内室内压上升达峰值

D.快速充盈期内室内压下降达最低值

E.减慢射血期动脉血压略高于室内压

81.心房和心室在心脏泵血活动中的作用()

A.房-室压力梯度的形成主要依靠心室的舒张

B.心室-动脉间压力梯度的形成主要来自心室收缩

C.心房收缩对于心室充盈起主要作用

D.心房的初级泵作用对心脏的射血和静脉回流都有利

E.心室等容舒张期内,室内压力大幅度下降

82.在心房和心室的泵血活动中()

A.房-室压力梯度的形成主要是来自心房收缩

B.房-室压力梯度的形成主要是来自心室舒张

C.运动时缺少心房的初级泵作用对心脏泵血功能影响不大

D.静息时缺少心房的初级泵作用对心脏泵血功能影响不大

E.在全心舒张期回流入心室的血液约占总回流血量的75%

83.心室每搏输出量的多少取决于()

A.心室容积缩小的程度

B.心肌纤维缩短的速度

C.心肌收缩产生张力的速度

D.后负荷的大小

E.静脉回心血量的多少

84.心肌收缩力量增强,可由下述情况引起()

A.心交感神经兴奋

B.血钙升高

C.静脉回心血量增多

D.参与收缩的肌细胞数目增多

E.心室余血量增多

85.在心室收缩能力和前负荷不变的条件下,增加心肌的后负荷,可使()

A.等容收缩期延长

B.等容收缩期室内压峰值增高

C.搏出量减少

D.射血速度减慢

E.心室余血量减少

86.心力贮备()

A.是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

B.包括收缩期贮备和舒张期贮备以及心率贮备

C.舒张期贮备比收缩期贮备要大的多

D.交感-肾上腺系统活动增强时,主要动用心率贮备以及舒张期贮备

E.舒张期贮备是通过增加心肌初长引起的自身调节过程

87.心肌的工作细胞具有()

A.兴奋性

B.传导性

C.收缩性

D.自律性

E.收缩时有全或无现象

★88.心肌细胞膜的快钠通道()

A.激活快、失活快

B.通道激活的阀电位为-70mV

C.Na+内流速度快

D.电压依从性

E.形成快反应细胞的0期

★89.心室肌细胞生物电活动的特征()

A.0期去极速度快

B.K+外流是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

C.复极1期是由If离子流形成的

D.平台期由Ca2+、Na+内流、K+外流所形成

E.3期是K+通过Ik通道外流造成的再生性复极

★90.关于心室肌动作电位平台期()

A.外向电流为K+

B.内向电流为Na+和Ca2+

C.是心室肌不应期长的主要原因

D.与心肌的兴奋-收缩耦联有关

E.是临床药物治疗的作用环节

91.与骨骼肌相比,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征是()

A.动作电位时程长

B.存在明显的平台期

C.有效不应期长

D.0期去极化速度慢

E.参与活动的离子种类多

★92.决定和影响心肌兴奋性的因素有()

A.0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和幅度

B.钠通道的性状

C.静息电位水平

D.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

E.阈电位水平

93.在下列时相中,心室肌对外来刺激不发生反应的时期是()

A.心室收缩期

B.心房收缩期

C.心室舒张早期

D.心室舒张中期

E.心室舒张后期

94.窦房结细胞()

A.0期去极化速度慢

B.动作电位幅度小

C.最大复极电位绝对值较小

D.4期自动去极化较慢

E.属慢反应自律细胞

★95.窦房结细胞生物电活动的特征是()

A.0期去极速度较慢

B.最大复极电位约为-70mV

C.0期去极可被河豚*阻断

D.4期去极速度较快

E.0期和4期都有Ca2+内流

★96.慢反应自律细胞的动作电位()

A.0期去极速度慢

B.无明显的复极1期和平台期

C.0期去极可被异搏定阻断

D.0期去极可出现明显的极化倒转

E.阈电位约为-40mV

★97.慢反应细胞的特点是()

A.兴奋性低,自律性低

B.0期去极化由慢通道激活引起

C.无明显的极化倒转

D.动作电位不出现明显的1期和平台期

E.3期由K+外流引起

★98.形成浦肯野细胞动作电位4期的电流是()

A.INa离子流

B.Ito离子流

C.IK离子流衰减

D.IK1离子流

E.If离子流

★99.使自律性升高的因素是()

A.最大复极电位绝对值减小

B.阈电位水平上移

C.4期自动去极速度增快

D.复极3期K+外流增加

E.心迷走神经兴奋

★.使心肌传导性增快的情况有()

A.0期去极化速度快

B.0期去极化幅度高

C.静息膜电位绝对值降低

D.邻近未兴奋部位膜的阈电位水平上移

E.期前兴奋发生时

.细胞外钾离子浓度轻度增高时,心肌生物电活动将发生的变化是()

A.膜内外K+浓度梯度减小

B.阈电位上移

C.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变小

D.心肌兴奋性增高

E.兴奋的传导速度减慢

★.在典型的心电图中()

A.P波反映两心房的去极化过程

B.QRS波反映两心室复极化的过程

C.在不同导联中QRS三个波不一定都出现

D.QT间期的时程与心率呈反变关系

E.PR间期是指从P波起点到QRS波终点

.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A.弹性贮器血管指主动脉和大动脉

B.分配血管指从大动脉至小动脉之间的管道

C.毛细血管数量多、管壁薄所以称之为容量血管

D.短路血管的功能只要是进行物质交换

E.直捷通路在骨骼肌组织微循环中较多见

.导致血液粘滞度降低的原因是()

A.红细胞数目增加

B.血流的切率增高

C.温度的升高

D.微动脉口径减小

E.血液发生明显的轴流现象

.有关血压,正确的是()

A.人的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为0.93kPa(7mmHg)

B.循环血量减少或血管容量增大,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降低

C.心室收缩时释放两部分能量即动能和势能

D.由于心脏射血是间断性的所以动脉血流也是间断性的

E.血压在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中降落的幅度大

.下列有关动脉血压的叙述,正确的有()

A.大动脉管壁的弹性越大,收缩压越高

B.每搏输出量增加主要使收缩压升高

C.外周阻力增加时,收缩压明显升高,脉压增大

D.心率适当增快,舒张压升高明显,脉压减小

E.老年人通常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

.可能使中心静脉压升高的因素包括()

A.心脏射血功能减弱

B.输血或输液过多

C.容量血管收缩

D.微动脉舒张使外周静脉压升高

E.全身静脉收缩

.促进静脉回流的因素有()

A.容量血管收缩

B.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增高

C.骨骼肌的节律性舒缩

D.呼气时

E.心肌收缩力加强

▲.右心衰时可能出现()

A.颈外静脉怒张

B.肝脏充血肿大

C.体循环毛细血管血压降低

D.肺水肿

E.下肢浮肿

.在静脉回流的影响因素中,正确的是()

A.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升高时,静脉回流量增加

B.心缩力增加,心室射血增加造成静脉回流减少

C.骨骼肌节律性收缩可促进静脉回流

D.吸气时静脉回流减少

E.当从卧位变成立位时,回心血量减少

▲.由平卧突然立起时发生如下变化过程()

A.下肢和腹腔回心血量突然减少

B.每搏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

C.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增加

D.交感缩血管紧张增强心迷走紧张减弱

E.反射性引起心率加快

.微循环的基本功能()

A.实现血液和组织液的物质交换

B.控制组织血液灌流量

C.维持动脉血压

D.调节和维持有效循环血量稳定

E.调节体温

.促进组织液生成的因素有()

A.微动脉扩张

B.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C.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

D.毛细血管血压下降

E.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有()

A.肌肉强烈收缩时毛细血管压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多

B.右心衰竭时毛细血管血压降低,组织液生成减少

C.丝虫病使淋巴回流受阻,组织液增多

D.烧伤,过敏反应时,组织液胶渗压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多

E.慢性肾病,血浆蛋白丢失,血浆胶渗压下降,组织液生成增多

▲.人在急性失血时的代偿反应有()

A.阻力血管收缩

B.容量血管舒张

C.心率加快

D.醛固酮分泌减少

E.组织液回流多于生成

.血管的神经支配中()

A.缩血管神经纤维都是交感神经纤维

B.体内几乎所有的血管都受交感缩血管纤维支配

C.人体内多数血管只接受交感缩血管纤维的单一神经支配

D.交感缩血管神经的节前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为乙酰胆碱

E.交感舒血管神经的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为乙酰胆碱

五、问答题

1.在一次心动周期内,心腔内的压力、容积及瓣膜开关、血流方向发生了什么变化?

★2.试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各期形成的机制。

3.何谓期前收缩和代偿性间歇?代偿性间歇是如何产生的?

4.心肌在一次兴奋过程中,其兴奋性发生了哪些变化?

★5.窦房结通过哪些方式控制潜在起搏点?决定和影响心肌自律性的因素有哪些?

6.试述评定心脏泵功能的指标及其特点。

7.心输出量的调节是怎样进行的?

8.试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9.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有哪些?

10.试述组织液生成和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11.试述调节心血管活动的神经和体液因素。

12.试述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的作用有何异同?

13.何谓窦弓反射?其生理意义如何?

14.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调节血压中的作用如何?

一、名词解释

1.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称一个心动周期,包括收缩期和舒张期。

2.等容收缩期:在心室收缩期内,当心室内压超过心房内压但低于主动脉压,房室瓣和半月瓣均处于关闭状态,心室成为封闭的腔。此时,心室肌强烈收缩,使室内压急剧升高,而心室容积不变,称等容收缩期。

3.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称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等于心率与搏出量的乘积,成年男性约为5升/分。

4.心指数: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心指数。中等身材成人的静息心指数约3~3.5升/分/平方米。

5.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射血分数。健康成人为55~65%。

6.每搏功:左心室一次收缩所作的功,称每搏功。搏功=搏出量×(射血相左室内压-左室充盈压)+动能。

7.异长自身调节:是指通过心肌细胞本身初长度的变化而引起的心肌收缩强度的改变。又称Starling机制。

8.等长自身调节:指通过心肌收缩能力(即心肌不依赖于前、后负荷而改变其力学活动的一种内在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心肌收缩的强度和速度,使心脏搏出量和搏功相应发生改变的调节。

9.心力储备: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又称泵功能储备,取决于心率和搏出量可能发生的最大、最适宜的变化程度。

10.有效不应期:心肌由0期除极开始到3期复极达-60mv这段时间称心肌的有效不应期。此期间任何强大的刺激均不能引起肌膜产生扩布性兴奋(动作电位)。

11.正常起搏点:窦房结是主导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的部位,称为正常起搏点。

12.潜在起搏点:窦房结以外的自律组织受窦房结的控制,不表现出自身的节律性,只起兴奋传导作用,称为潜在起搏点。

13.血压: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即压强。

14.微循环: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15.心血管中枢: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与心血管反射有关的神经元集中的部位,称为心血管中枢。

16.心肺感受器:存在于心房、心室和肺循环大血管壁的感受器称为心肺感受器。

17.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血浆中存在血管紧张素原,其在肾近球细胞合成和分泌的肾素作用下水解为血管紧张素I(十肽),经过肺循环在肺血管内皮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作用下水解为血管紧张素II(八肽),血管紧张素II在血浆和组织中的血管紧张素酶A的作用下,再失去一个氨基酸,变成血管紧张素III(七肽)。其中血管紧张素II活性最强,具有使微动脉收缩、血压升高和促进醛固酮释放的作用。

18.血-脑屏障:脑循环的毛细血管管壁内皮细胞相互间接触紧密,彼此有一定重叠,管壁上没有小孔。同时毛细血管和神经元之间为神经胶质细胞,脑循环的这一结构特点,对于物质在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扩散起一种“屏障”作用,称为血-脑屏障。

19.中心心静脉压:是指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正常值为4~12cmH2O。

20.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在动物实验中,用电刺激造成心室颤动使心脏暂时停止射血,血液流动停止,此时循环系统中各处的压力取得平衡,即各处压力均相同,该压力称为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21.收缩压:心室收缩时,大量血液射入主动脉,在快速射血期末动脉血压达最高值,此时的动脉血压称为收缩压。

22.舒张压: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在心舒末期中动脉血压的最低值,称之为舒张压。

23.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约等于舒张压+1/3脉压。

二、判断题

1.×心室肌动作电位0期是由于钠通道大量开放,Na+迅速内流所形成。而窦房结自律细胞是由于钙通道开放,Ca2+内流所形成。

2.×应为Ca2+内流和K+外流所形成。

3.√

4.√

5.×心肌细胞的自律性主要取决于其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及最大舒张电位与阈电位的距离。

6.√

7.×心室肌的有效不应期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及舒张早期。

8.×心肌的细胞内钙库相对不发达,心肌的收缩强度与动作电位期间进入细胞内的钙量有关。胞外Ca2+浓度升高,动作电位期间进入细胞内的钙量增加,收缩增强;反之减弱。

9.×整个心室(或心房)为机能合胞体。产生于心室(心房)某处的兴奋可通过闰盘在心肌之间迅速传递,引起组成心室(心房)的所有心肌几乎同步收缩,呈“全或无”现象。心脏只能通过改变心肌细胞的收缩强度来调节其收缩力量。

10.√

11.×心肌细胞每次兴奋时内流的Na+、K+量并不足以改变细胞膜内外的Na+、K+浓度比,所以仍为细胞外液的Na+浓度大于细胞内液,而K+浓度小于细胞内液。

12.×在心肌细胞膜内电位恢复到-55mv~-60mv时,部分快钠通道开始复活,如果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可使肌膜产生局部反应,发生部分去极化,但不能引起动作电位。

13.×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时程主要取决于平台期长短,即取决于2期复极过程中钙通道失活的速度和K+外流增加的速度。

14.×在心脏舒张期,由于心室舒张,心室内压低于心房内压,使房室瓣开放,抽吸血液流回心室;心舒晚期,心房收缩,进一步将心房内的血液挤入心室,使心室充盈量增加,起到“初级泵”作用。

15.×心力衰竭时由于心脏收缩力减弱,心缩末期存留在心脏里的血液增多,中心静脉压升高,外周静脉血回流障碍,所以水肿首先发生在身体下垂的部分,如足和下肢,而不是面部。

16.√

17.×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缩期明显短于心舒期,所以平均动脉压接近于舒张压,不等于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和的1/2,而是约为舒张压+1/3脉压。

18.×动脉管壁随心室的舒缩活动而出现的节律性搏动称为动脉脉搏。搏动从主动脉根部沿动脉管壁向末梢传播,而不是通过血液传播的,其传播速度远比血流速度快。

19.√当外周阻力和心率变化不大时,如每搏输出量增多,则心缩期中主动脉和大动脉内血量增加,管壁所承受的张力加大,收缩压便明显升高,反之亦然。故外周阻力和心率变化不大时,收缩压的高低反映心脏每搏输出量的多少。

20.×中心静脉压是指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而不是泛指所有大静脉内的血压。

21.√在电子显微镜下可看到,毛细血管壁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总厚度约0.5μm,且在内皮细胞相互连接处存在细胞间裂隙。在各类血管中血流速度与同类各并联血管的总横截面积成反比,由于毛细血管的总横截面积最大,所以血液在毛细血管中流动的速度最慢。鉴于毛细血管管壁薄,存在细胞间裂隙,加之血液流经真毛细血管时其速度慢,所以毛细血管是血液和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22.×存在于细胞间隙中的液体称为组织液,内含丰富凝胶,故呈胶冻状,若将注射针头插入组织间隙内是不能抽出组织液的。

23.×在烧伤、过敏反应等情况下,由于毛细血管壁上的细胞间裂隙变大,所以通透性显著升高,使得一部分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而组织液中胶体渗透压升高,故组织液生成增多形成水肿,而并非组织液回流障碍所致。

24.×两侧心迷走神经对心脏支配的差异在于右侧迷走神经对窦房结的影响占优势,而左侧迷走神经对房室交界组织的作用占优势。

25.√体内几乎所有血管都受交感缩血管纤维支配,对血管的舒、缩活动进行快速、精确的调节。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活动则主要受局部组织中的化学因素和代谢产物浓度的高低所控制。

26.×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为体内的化学感受器,只是对血液中的某些化学成分改变如缺O2、CO2分压过高、H+浓度过高等刺激敏感,而对牵张、压力等刺激不敏感。

27.√当动脉血压降低,使脑的血流量减少时,脑内CO2及其他酸性代谢产物积聚,直接刺激脑干的交感缩血管中枢神经元,导致外周阻力增加,动脉血压升高。

28.×心钠素是由心房肌细胞合成和释放的一类活性多肽,具有强烈的利尿和利钠作用,并能使血管平滑肌舒张,血压降低。同时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分泌。因此心钠素是调节体内水盐平衡的体液因素。

29.×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脏和血管的作用有许多共同点,但又不完全相同,这是因为心脏和血管中的肾上腺素能受体分布不同以及受体与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脏产生正性变时和变力作用,对血管的作用取决于α和β受体的分布密度大小及注射剂量的大小;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可使全身各器官的血管广泛收缩,血压升高,对心脏的正性变时、变力作用被升压作用所引起的降压反射所掩盖。

30.×长期高血压引起的心室肥厚是由于单个心肌纤维的体积增大,而不是心肌细胞数目增多。

三、填空题

1.快速射血减慢射血

2.开放关闭

3.搏出量心率

4.搏出量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5.兴奋性传导性

6.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

7.窦房结起搏

8.4自动

9.Na+K+

10.去极化去极化复极化

11.收缩舒张

12.低长收缩房室瓣

13.房室结区浦氏纤维

14.舒张

15.心电图

16.推动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流动的动力侧压

17.收缩压舒张压

18.每搏输出量心率外周阻力

19.心脏射血能力静脉回心血量

20.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心脏收缩力量

21.直捷通路动静脉短路迂回通路

22.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23.回收蛋白质运输脂肪及其他营养物质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

24.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肽能神经

25.αβ

26.收缩舒张

27.乙酰胆碱乙酰胆碱

28.动脉舒张压的高低心舒期的长短

29.收缩增大

30.2%15%

四、单选题

A型题

1.B房-室之间的压力梯度是血液由心房流入心室的动力,其形成主要依靠心室的舒张。心房收缩将血液射入心室的量约占总充盈量的30%,对心室充盈不起主要作用。

2.B心室等容收缩期,心室强烈收缩,室内压急剧升高。室内压高于房内压,而低于主动脉压,故房室瓣和半月瓣关闭,心室容积不变。

3.D心室快速射血期,心室强烈收缩,室内压超过主动脉压和房内压,半月瓣被打开,而房室瓣关闭,血液快速射入主动脉,而不会返流入心房。

4.B心室等容舒张期,心室肌舒张,室内压下降,低于主动脉压,半月瓣关闭,但室内压仍高于房内压,房室瓣依然关闭,心室容积不变。

5.D心指数、心输出量、射血分数和每搏功都是评定心功能的指标,而循环血量不能反映心功能好坏。

6.B平台期同时存在内向离子流(主要由Ca2+及Na+负载)和外向离子流(K+携带)。在平台期早期,Ca2+内流和K+外流所负载的跨膜正电荷量相等,膜电位稳定于零电位水平;在平台期晚期,Ca2+通道逐渐失活,而K+外流逐渐增加,使膜电位逐渐下降。

7.C在各个心肌自律组织中,窦房结自律性最高,约每分钟次;浦肯野纤维网自律性最低,约每分钟25次。

8.E心肌自律性高低与其动作电位4期自动去极速度成正相关,4期去极速度增快,达阈电位所需时间缩短,单位时间内发生兴奋的次数增多,自律性增高。

9.C左室充盈压12~15mmHg是人体心室最适前负荷,当前负荷未达到此水平之前,搏功和搏出量随初长度的增加而增加。

10.D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压力)可影响心肌的初长度,故而代表心室的前负荷。

11.D后负荷是肌肉开始收缩时才遇到的阻力,心室肌后负荷是主动脉血压。

12.A心肌处于最适初长时,肌小节的长度为2~2.2μm,此时粗细肌丝处于最佳重叠状态,肌小节等长收缩产生的张力最大,若作等张收缩,肌小节缩短程度也最大。

13.C肾上腺素可增强心肌收缩能力,故可使心室功能曲线向左上方移位。

14.D甲状腺机能减退患者的心肌ATP酶活性降低,使心肌收缩能力减弱,故可使心室功能曲线向右下方移位。

15.D心率超过每分钟次时,心室充盈时间明显缩短,影响快速充盈期,充盈量减少,搏出量显著减少,心输出量开始下降。

16.E轻度高血钾时,膜内外K+浓度梯度减小,K+外流减少,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致使静息电位与阈电位的差距减小,故兴奋性增高。

17.E房室交界区兴奋传导速度最慢,兴奋在此延搁一段时间(称房-室延搁)才传向心室,这可使心室在心房收缩完毕后才开始收缩,不致于发生房室同时收缩的现象。

18.D心肌细胞0期除极速度明显减慢、动作电位幅度减小、快钠通道失活以及心肌不应期延长均可使传导速度减慢或阻滞;而静息电位绝对值稍增大对兴奋性影响不大,故不会引起传导阻滞。

19.D在无神经影响时,正常窦房结自动兴奋的频率为每分钟次,但在迷走神经的影响下,通常其频率约为每分钟70次。

20.A心室肌收缩期持续到动作电位3期,动作电位时程延长或缩短,使3期复极发生延迟或缩短,故收缩期将延长或缩短。

21.D窦房结发出的兴奋,通过心房肌传到整个心房,尤其是沿着“优势传导通路”迅速传到房室交界区,然后经房室束和左、右束支传到浦肯野纤维网,引起心室肌兴奋。

22.B浦肯野纤维0期除极化是由于快钠通道开放,钠内流所引起,河豚*素可阻断钠通道,故而可阻断浦肯野纤维0期除极化。

23.E根据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的速度快慢,可相应的将心肌细胞分为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快反应细胞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是由于快钠通道开放,Na+快速内流引起;而慢反应细胞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是由于慢钙通道开放,Ca2+内流所引起。

24.E心室肌工作细胞没有自律性,其动作电位4期无自动去极化现象;而浦肯野纤维有自律性,其动作电位4期会发生自动去极化现象。

25.D运动、进食、情绪激动及妊娠时可使心指数增高;而腹泻一般不会引起心指数增高。

26.E心肌细胞的伸展性较小,处于最适初长度时,产生的静息张力已经很大,从而阻止心肌细胞继续被拉长。即使在前负荷很大的情况下,心肌肌小节初长度一般也不会超过2.25~2.30μm,因而心室功能曲线不出现降支。

27.DStarling机制提出“心肌收缩产生的能量是心肌纤维初长度的函数”,是说明心脏功能异长自身调节的最早、最完善的实验和理论,因此,异长自身调节也称Starling机制。

28.E主要与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的关闭有关。

29.B由于心肌细胞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从收缩开始到舒张早期之间,不会再次兴奋和收缩,故心肌始终保持收缩和舒张交替的活动,而不会产生完全强直收缩。

30.B右心室搏出量与左心室相等,但肺动脉平均压仅为主动脉平均压的1/6,故右心室做功量也仅为左心室的1/6。左心室要比右心室多做6倍的功,收缩时需要产生更高的压力,故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厚得多。

31.B在一个心动周期中,收缩期短而舒张期长,所以平均动脉压的数值为舒张压+1/3脉压。

32.A舒张压的高低,取决于心舒末期主动脉内存留血量的多少,如外周阻力减小,心舒期流至外周的血液多,主动脉内存留的血量少,舒张压就降低;反之,外周阻力增大,心舒期流向外周的血液少,主动脉内存留的血量多,舒张压就升高。

33.C平均充盈压反应循环系统中血流充盈的程度,所以其高低取决于血量和循环系统容量之间的相对关系。

34.B心脏收缩时,将心室内血液射入主动脉,在快速射血期末射入主动脉的血液最多,此时,主动脉压亦最高,称为收缩压。

35.D在各段血管中,血压降落幅度与该段血管对血流的阻力大小成正比,其中微动脉处血压降落最显著,说明其阻力也最大。

36.E血液粘滞度增高可以使外周阻力增大、舒张压升高。但在生理情况下,血液粘滞度的变化不大,因此不能成为影响血压的主要因素。

37.D老年人大动脉管壁弹性减退,所以大动脉弹性贮器作用减弱,因而表现为收缩压升高明显,而舒张压升高不明显。

38.B中心静脉压正常变化范围是4~12cmH2O。

39.A中心静脉压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心脏射血能力下降和血容量增加均可使中心静脉压升高。

40.A血管系统中血流速度与血管截面积成反比,毛细血管的总横截面积最大,所以血流速度慢。

41.B在周身血管中,静脉的数量较多、口径较粗、管壁较薄,容量大;故称之为容量血管。

42.A在安静状态下,静脉系统容纳的血量占循环血量的60~70%。

43.C肺循环和体循环的路径、压力不同,但左、右心室的每搏输出量基本上是相同的。

44.E根据泊肃叶定律推算,血流阻力与血管半径四次方成反比。

45.C运动时,肌肉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在运动刚开始时的血管舒张,可能与支配肌肉血管的交感舒血管纤维兴奋有关。但在运动过程中,肌肉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主要是由局部代谢产物增多引起的。

46.B小动脉和微动脉的管径小,管壁含有丰富的平滑肌,其舒缩活动使血管口径发生较大的变化,对血流阻力影响较大,称之为阻力血管。

47.B心室舒张时,推动血液向外周流动的动力来源于主动脉在心缩期被扩张后的弹性回缩力,此系维持舒张压的重要因素。

48.B在血管系统中,各段血管血压降落幅度与阻力大小成正比,微动脉系阻力血管,阻力大,所以血压降落最显著。

49.C正常情况下,影响组织液生成有效滤过压的主要因素有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组织液静水压,其中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和静水压变化不大,所以毛细血管血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50.D血浆蛋白是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当血浆蛋白减少时,使有效滤过压增大,组织液生成多于回流,形成水肿。

51.A右心衰竭时,导致静脉回流障碍,使毛细血管压升高。

52.D刺激心迷走神经,其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上的M受体结合,引起负性变时、变力、变传导作用。

53.C刺激心交感神经,其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上的β受体结合发挥其正性变时、变力、变传导作用,因此,β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如心得安可阻断心交感神经的作用。

54.E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后,位于颈动脉窦的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减少、使心交感中枢和缩血管中枢兴奋,心迷走中枢抑制,所以血压升高。

55.C去甲肾上腺素与血管壁上的α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使血管平滑肌收缩、外周阻力加大、血压升高。

56.D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是化学感受器,对O2分压下降和CO2分压升高的刺激最为敏感。

57.B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动增强时,醛固酮分泌增多,而醛固酮的作用是保Na+、排K+所以肾脏排Na+量减少。

58.E当心肌代谢增强使局部组织PO2下降时,心肌细胞中的ATP分解为ADP何AMP,在5’-核苷酸酶作用下,使AMP分解产生腺苷,其有强烈的舒张小动脉作用。

59.A缺O2使体循环血管发生舒张,而使肺循环血管收缩,可能低O2使肺组织产生一种缩血管物质。

60.BCO2进入脑组织后与水分子结合,形成H2CO3,后者解离产生H+,H+引起脑血管舒张反应。

61.D心室一次收缩所做的功为每搏功。左心室每搏功(J)=搏出量(L)×(平均动脉压-6)(mmHg)×13.6×9.×(1/0)。高血压患者由于平均动脉压增高,搏出量不变,因此心脏做功量增加。

62.C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血浆蛋白滤入组织间液将减少。

63.B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称为缓冲神经,因为它的作用是纠正偏离正常水平的血压波动。若切断传入神经会导致血压波动范围过大,并非动脉血压明显升高。

64.E组织液是由血浆经毛细血管滤过到组织间隙而形成的,其滤过量取决于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白蛋白是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物质,因此,静脉注射白蛋白,可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有效滤过压,促使组织液水分移至毛细血管内。

65.D下丘脑合成的血管升压素经轴浆运输到神经垂体并储存,在机体需要时释放入血。血管紧张素Ⅱ可促进神经垂体释放血管升压素,并不是促进下丘脑合成并释放血管升压素。

66.E肾上腺素既可作用于α受体,又可作用于β受体。在心脏,肾上腺素与心脏β1受体结合后,可产生正性变时、正性变力作用,使心输出量增加。

67.D肾上腺素可与α、β受体结合。在骨骼肌血管上,β2受体占优势,肾上腺素可引起血管舒张,所以D是不具有的作用。

68.E迷走神经兴奋释放的乙酰胆碱和心肌细胞膜M受体结合,使K+通透性增加,细胞内K+外流,使最大复极电位变得更负,自动去极化到阈电位所需的时间变长,使窦房结自律性降低,心率减慢。

69.B去甲肾上腺素主要与α受体结合,也可与心肌的受体结合,但与血管平滑肌上β2受体结合的能力较弱。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后,可使全身血管广泛收缩,外周阻力增大,动脉血压升高。

70.A减压反射是通过对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刺激而引起的。夹闭家兔一侧颈总动脉,阻断了颈动脉窦血流,颈动脉窦压力降低,减弱了对压力感受器的刺激,通过减压反射调节后心输出量增加、动脉压升高。

71.B心交感神经兴奋,在心肌表现为正性效应,即心率增快、传导加快、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迷走神经兴奋表现为负性效应,引起心输出量降低。

72.A心室收缩期分为等容收缩期和射血期,射血期内左心室将血液射入主动脉。动脉血压升高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和主动脉压之间的差值增大,在收缩期为了达到及超过主动脉压,等容收缩期会延长,而射血期则会缩短。

73.B人在急性失血时,可出现一系列代偿性反应,但最先出现的调节反应是神经调节,即交感神经兴奋。在急性失血后30秒内,就可出现反射性交感神经兴奋。

74.D大量失血时,交感神经兴奋,释放的儿茶酚胺增多。血中儿茶酚胺增多,使小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

75.C一般而言,心肌收缩时可压迫冠状动脉,使冠脉血流量减少,舒张期冠脉血流量增加,因此收缩期延长可使冠脉血量减少,舒张期延长、舒张压升高可使冠脉血量增加。

76.E急性失血引起的生理反应及对机体造成的影响,因失血量和失血速度不同而不同。如果失血量不超过总血量的10%(即ml),则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可使血量逐渐恢复,不会出现明显的心血管功能障碍和临床表现。

X型题

77.BC78.BCE79.ACE80.ABCDE

81.ABDE心房收缩对心室充盈不是起主要作用。

82.BDE

83.ABCDE影响搏出量取决于心肌纤维缩短的程度和速度,影响心肌收缩的因素有前负荷、后负荷、肌肉收缩能力。

84.ABCE影响心肌收缩的因素有前负荷、后负荷、肌肉收缩能力,与细胞数目无关。

85.ABCD

86.ABE舒张期贮备比收缩期贮备小,交感-肾上腺活动增强时,主要动用心率贮备和收缩期贮备。

87.ABCE工作细胞无自律性。

88.ABCDE89.ABDE90.ABCDE91.ABCE略

92.BCE0期自动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影响传导性,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影响自律性。

93.AC94.ABCE95.ABDE96.ABCE97.BCDE

98.CE99.AC.AB.ACDE

.ACDQRS波反应两心室去极化的过程,PR间期是P波的起点到QRS波的起点之间的时程。

.ABE短路血管的功能与调节体温有关系。

.BCDE

.ABC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可以保证血液的连续流动。

.BDE大动脉管壁弹性越大,收缩压越低。

.ABCDE

.ABCE吸气时静脉回心血量增多

.ABE

.ACE吸气时静脉回心血量增多

.ABDE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减少。

.ABCDE

.ACE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和毛细血管压力下降均不利于组织液生成。

.ACDE右心衰时毛细血管压力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多。

.ACE急性失血时容量血管收缩,醛固酮分泌增加。

.ABCDE

五、问答题

1.在一次心动周期内,心腔内的压力、容积及瓣膜开闭、血流方向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在一次心动周期内,心腔内的压力、容积及瓣膜开闭、血流方向发生的变化:

心动周期分期

压力比较

瓣膜开闭

血流方向心室容积

房室瓣半月瓣

房缩期(上一个心动周期中室舒期最后0.1s)

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开放关闭心房→心室增大

室缩期

房舒期

等容收缩期0.06s

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关闭关闭血存于心室不变

射血期

0.24s

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关闭开放心室→动脉减少

室舒期(最后为下一心动周期房缩期)

等容舒张期

0.08s

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关闭关闭血存于心房不变

充盈期

0.42s

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开放关闭心房→心室增大

2.试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各期形成的机制。

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由去极化过程和复极化过程所组成,共分为五个期:①去极过程(0期):膜内电位由静息状态时的-90mV上升到+20mV~+30mV,膜两侧由原来的极化状态转变为反极化状态,构成了动作电位的上升支,此期又称为0期。历时仅1~2ms。其正电位部分称为超射。形成机制:当心室肌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首先引起钠离子通道的部分开放和少量钠离子内流,造成膜部分激活,当去极化到达阈电位水平(-70mV)时,膜上钠离子通道被激活而大量开放,于是钠离子顺电-化学梯度由膜外快速进入膜内,出现再生性钠离子内流,进一步使膜去极化、反极化,膜内电位由静息时的-90mV急剧上升到+30mV。决定0期去极化的钠离子通道是一种快通道,激活迅速、开放速度快,失活也迅速。当膜去极化到0mV左右时,钠离子通道就开始失活而关闭,继而终止钠离子的继续内流。当心室肌细胞去极化达到峰值后,立即开始复极,复极过程较缓慢,分为:②快速复极初期(1期):心肌细胞膜电位在去极达到峰值后,由+30mV迅速下降至0mV,形成复极1期,历时约10ms,并与0期除极构成了锋电位。形成机制: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迅速下降,钠离子内流停止。同时膜内钾离子快速外流,形成瞬时性钾离子外向电流,膜内电位迅速降低。③平台期(2期):表现为膜电位复极缓慢,电位接近于0mV水平,故称为平台期,历时~ms。此期为心室肌细胞区别于神经或骨骼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形成机制:目前认为主要是由于钙离子缓慢持久的内流和钾离子缓慢外流造成的。平台期内向电流主要是由钙离子负载的。现已证明,心肌细胞膜上有一种电压门控式慢钙通道,当膜去极化到-40mV时被激活,要到0期后才表现为持续开放。钙离子顺其浓度梯度向膜内缓慢内流使膜倾向于去极化,在平台期早期,钙离子的内流和钾离子的外流所负载的跨膜正电荷量相等,膜电位稳定于1期复极所达到的0mV水平。随后,钙离子通道逐渐失活,钾离子外流逐渐增加,出膜的正电荷量逐渐增加,膜内电位逐渐下降,形成平台晚期。④快速复极末期(3期):继平台期之后,膜内电位由0mV逐渐下降到-90mV,完成复极化过程。历时约~ms。形成机制:在2期之后,钙离子通道完全失活,内向电流(钙离子内流)终止,而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又恢复并增高,钾离子外向电流迅速增强,膜电位迅速回复到静息电位水平,完成复极化过程。⑤静息期(4期):此期是膜复极化完毕后膜电位恢复并稳定在-90mV的时期。形成机制:由于此期膜内外各种离子浓度的相对比例尚未恢复,细胞膜的离子转运加强,通过钠-钾泵的活动和钠-钙交换作用,将内流的钠、钙离子排出膜外,将外流的钾离子转运入膜内,使细胞内外离子分布恢复到静息状态水平,从而保持心肌细胞正常的兴奋性。

3.何谓期前收缩和代偿性间歇?代偿性间歇是如何产生的?

答:正常心脏是按窦房结发出的兴奋进行节律性收缩活动的。在心肌正常节律的有效不应期后,人为的刺激或窦房结以外的其他部位兴奋,使心室可产生一次正常节律以外的收缩,称为期外收缩或期前收缩。当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结束以前,一次窦房结的兴奋传到心室时,正好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以内,因而不能引起心肌兴奋和收缩。这样,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出现一次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代偿性间歇。期前收缩不一定产生代偿性间歇,代偿性间歇只不过是可能发生在期前收缩之后的一段心室舒张期。若窦性心律较慢,下一次窦房结的兴奋也可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之后才传到心室,在这种情况下,代偿性间歇就不会出现。

4.心肌在一次兴奋过程中,其兴奋性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心肌细胞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心肌细胞兴奋后,其兴奋性变化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①有效不应期:从心肌细胞去极化开始到复极化3期膜内电位约-55mV的期间内,不论给予多么强大的刺激,都不能使膜再次去极化或局部去极化,这个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在复极化从-55mV到达-60mV的这段时期内,心肌细胞兴奋性开始恢复,对特别强大的刺激可产生局部去极化(局部兴奋),但仍不能产生扩布性兴奋,这段时期称为局部反应期。绝对不应期和局部反应期合称为有效不应期,即由0期去极化开始到复极化3期-60mV为止的不能产生动作电位的时期。②相对不应期:从有效不应期结束,膜电位-60mV到-80mV的期间,用阈上刺激才能产生动作电位(扩布性兴奋)。这一段时间称为相对不应期。此期心肌兴奋性逐渐恢复,但仍低于正常。③超常期:在复极化完毕前,从膜内电位由-80mV到-90mV这一时间内,膜电位的水平较接近阈电位,引起兴奋所需的刺激较小,即兴奋性较高,因此将这段时期称为超常期。最后,膜复极化完毕到静息电位(或舒张电位)水平时,兴奋性恢复正常。

5.窦房结通过哪些方式控制潜在起搏点?决定和影响心肌自律性的因素有哪些?

答:①窦房结通过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控制潜在起搏点:抢先占领;超速驱动压抑。②心肌自律性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4期自动去极的速度快,到达阈电位的时间就缩短,单位时间内爆发兴奋的次数增加,自律性就增高,反之,自律性就降低;最大舒张电位的水平:最大舒张电位的绝对值变小,与阈电位的差距就减小,到达阈电位的时间就缩短,自律性增高,反之自律性则降低;阈电位水平:阈电位降低,由最大舒张电位到达阈电位的距离缩小,自律性增高,反之,自律性降低。

6.试述评定心脏泵功能的指标及其特点。

答: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①每搏输出量:一次心搏中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量,正常人约70ml,简称为搏出量。②每分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简称心输出量,等于心率与搏出量的乘积。健康成年男性静息状态下为4.5~6.0L/min。③射血分数:搏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正常人约55%~65%。④心指数:以单位体表面积(m2)计算的每分输出量,正常人约为3.0~3.5L/(min﹒m2)。⑤心脏做功量:每搏功:心室一次收缩所做的功。

7.心输出量的调节是怎样进行的?

答:心输出量等于每搏输出量和心率的乘积,凡是能影响二者的因素都能影响心输出量。①影响搏出量的因素: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能力。②心率变化对心输出量的影响:适宜的心率,心输出量最多,心率过快或者过慢,都可以导致心输出量减少。

8.试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答:①每搏输出量: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搏出量增多,动脉血压升高,以收缩压升高为主,脉压增大;相反,搏出量减少,收缩压明显降低。故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搏出量的多少。②心率:在其他因素不变时,若心率适度加快,心输出量增多,血压升高,以舒张压升高为主.脉压减小。因为心率加快时,心舒期缩短,流至外周的血量减少,舒张末期存留在主动脉的血量增多,故舒张压升高明显。相反,心率减慢,舒张压降低。③外周阻力:如心输出量不变,外周阻力增大,心舒期中血液流向外周的速度减慢,使心舒期末存留在主动脉的血液增多,故舒张压明显升高,脉压减小。相反,外周阻力减小,舒张压下降。故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④大动脉管壁的弹性贮器作用:可缓冲收缩压使其不致过高,维持舒张压使其不致过低,有使脉压减小的作用。大动脉硬化者缓冲作用减弱,故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加大。若同时伴有小动脉硬化,外周阻力增大,舒张压也增高。⑤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的配比关系:循环血量和血管容量的比例适宜,才能使血管系统有足够的血液充盈,产生一定水平的血压。当循环血量减少或血管容量增大时,动脉血压下降;反之,动脉血压升高。如大失血、循环血量减少或药物过敏血管容积增大,均导致血压下降。

9.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有哪些?

答:单位时间内由静脉回流入心的血量取决于外周静脉压和中心静脉压之间的压差,以及静脉对血流的阻力。凡能影响外周静脉压、中心静脉压以及静脉阻力的因素。均可影响静脉血流。①体循环平均充盈压:是反映血管系统充盈程度的指标,当血量增加或容量血管收缩时,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升高,静脉回流增加,反之则减少。②心肌收缩力:心肌收缩力↑→搏出量↑→心舒期室内压↓→抽吸心房、大静脉血的作用↑→中心静脉压↓。反之,心肌收缩力↓(如右心衰竭)→搏出量↓→血液淤积在右心房、腔静脉中→中心静脉压↑→静脉回流↓→静脉系统淤血→颈静脉怒张、肝肿大、下肢水肿。③重力和体位:平卧位时对静脉回流影响不大。但由卧位突然直立时,大量血液滞留于心水平以下血管中,静脉回流减少。④骨骼肌挤压作用:骨骼肌的节律性舒缩,挤压血管,加之静脉瓣的作用,对静脉回流有利。相反,长时间直立,下肢静脉压和毛细血管血压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加而回流减少,可导致下肢水肿。⑤呼吸运动:吸气时中心静脉压↓→静脉回流↑。相反,呼气时静脉回流减少。

10.试述组织液生成和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答:组织液的生成:有效滤过压:实际推动组织液生成的力量(滤过压-重吸收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压)-(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①毛细血管血压:升高时,组织液生成增多(如局部炎症,右心衰竭)②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时,组织液生成增多(如肾脏疾病、蛋白质性营养不良、肝脏疾病所出现的水肿)。③淋巴液回流:受阻时,受阻部位前水肿(丝虫病或肿瘤压迫)。④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时,血浆蛋白滤出,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有效滤过压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多(如烧伤、过敏反应)。

11.试述调节心血管活动的神经和体液因素。

答:①心脏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心交感神经兴奋时,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心内兴奋传导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动脉血压升高。心迷走神经兴奋时,使心率减慢、心房肌收缩力减弱、房室传导减慢,从而使心输出量减少、动脉血压下降。在神经调节中以颈动脉窦-主动脉弓的减压反射尤为重要,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发放冲动增加,通过中枢反射性引起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下降、血管舒张和外周阻力降低,使血压降低。反之,当动脉压下降时,压力感受器发放冲动减少,神经调节过程又使血压回升。支配血管的交感缩血管神经兴奋时,使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动脉血压升高。②心血管活动还受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体液因素的调节。它们对心血管的作用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关键取决于心血管壁上哪一种受体占优势。肾上腺素对α与β受体均有激活作用,去甲肾上腺素主要激活α受体而对β受体作用很小,因而使外周阻力增加,动脉血压升高,但对心脏的作用要比肾上腺素弱。

12.试述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的作用有何异同?

答: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脏和血管的作用,与交感神经兴奋的作用基本一致。不同之处主要是二者对心肌细胞膜和血管平滑肌上受体的亲和力存在差异所致。肾上腺素主要是通过增加心输出量使血压升高,同时对体内血液具有重新分配的作用,特别是在机体处于运动的状态下为脑和心以及运动着的骨骼肌得到充足的血液供应提供了保证。去甲肾上腺素主要是通过血管收缩,增大外周阻力使血压升高。

13.何谓窦弓反射?其生理意义如何?

答: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简称窦弓反射。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可引起压力感受性反射,其反射效应是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血管舒张,总外周阻力降低,血压回降。又称减压反射或降压反射。其生理意义是维持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

14.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调节血压中的作用如何?

答:肾素是一种蛋白水解酶,当循环血量减少,血压降低时,肾血流量减少,刺激肾脏入小球动脉壁细胞分泌肾素进入血液。肾素能使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原水解生成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Ⅰ的缩血管作用很微弱,但当进入肺循环后,它在一种转换酶的作用下转变为血管紧张素Ⅱ,它是一种很强的血管活性物质,可以升高血压。①血管紧张素Ⅱ可使全身的小动脉平滑肌收缩,外周循环阻力增大,血压上升。②血管紧张素Ⅱ可使肾上腺皮质释放更多的醛固酮,后者可促使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增加,起到保Na+和保水的作用,使循环血量和回心血量增加,血压升高。③做为一个次要的因素,由于小静脉也收缩,回心血量增加,对血压的升高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辛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第四章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