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肌强直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康复专业学生都应掌握的康复医学重点笔记,
TUhjnbcbe - 2021/5/8 14:02:00
北京最权威的治疗白癜风中医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

康复医学重点笔记

第一弹

第一章绪论

1、康复定义

康复指综合、协调地应用医学的、社会的、教育的和职业的措施,减少病伤残者身心和社会功能障碍,以发挥其身体、解剖的最高潜能,使其能重返社会参与社会各项活动,提高生活质量。其本质是恢复机体功能。

2、康复分类

医学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

3、康复医学定义

康复医学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为了康复的目的,研究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评定、治疗、训练的一门医学学科。

4、康复医学研究对象

1)残疾人(视力、肢体、听力语言、智力、精神残疾)

2)老年人

3)慢性患者

5、功能障碍定义

功能障碍指身体、心理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

6、康复医学的基本原则和特征

1)功能训练,早期同步

2)主动参与,全面康复

3)团结合作,回归社会

7、康复医学的特点

功能医学、个体水平的医学、恢复患者权利的医学。

8、康复医学核心:残疾及其功能恢复,其组成包括康复医学基础、康复医学评定和康复治疗。

9、康复医学的工作方式

康复治疗师(组领导)

10、脑的可塑性:指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有修改自身以适应改变了的现实的能力。

11、残疾定义

残疾是指因外伤、疾病、发育缺陷或精神因素造成明显的身心功能障碍,以致不同程度地丧失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一种状态。

12、残疾三级分级法

一级:重度残疾二级:中度残疾三级:轻度残疾

第二章康复医学评定

第一节运动功能评定

一、肌力评定

1、肌力:指肌肉收缩时所产生的最大力量。

2、常用的肌力的测定方法:徒手肌力检查(MMT)、器械肌力检查。其中MMT属于半定量评定。

3、MMT肌力的分级标准

MMT肌力的分级标准

级别名称标准相当正常肌力的百分数

0零(zero,O)无可测知的肌肉收缩0

1微缩(trace,T)有轻微收缩,但不能引起关节活动10

2差(poor,P)在减重状态下能做关节全范围运动25

3尚可(fair,F)能抗重力做关节全范围运动,但不能抗阻力50

4良好(good,G)能抗重力、抗一定阻力运动75

5正常(normal,N)能抗重力、抗充分阻力运动

注意:0-2级适用于徒手肌力检查,4-5级适用于器械肌力检查。

4、器械肌力测试

1)常用方法:等长肌力检查、等张肌力检查、等速肌力检查、肌肉耐力检查。

2)等长肌力检查

①等长收缩:肌肉收缩产生张力但不产生关节的屈伸运动,称为肌肉的等长收缩。

②测试方法:握力测试、捏力测试、背肌力测试。

③注意事项:高血压、心脏病禁用。

3)等张肌力检查(适用于3级以上的肌力)

4)等速肌力检查

5、肌力检查的目的

1)制定有无肌力低下及低下的范围与程度

2)肌力低下的原因

3)为制订治疗计划提供依据

4)检验治疗训练的效果

二、关节活动度评定

1、关节活动度(ROM):指关节运动时所达到的最大弧度,常以度数表示。

2、关节活动度受限的原因:黏连、疼痛、积液。

3、关节活动度检查分类:主动检查与被动检查。

4、关节活动度评定目的:发现关节活动范围障碍的程度。

5、测量工具:半圆规量角器、方盘量角器。

三、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1、平衡:指人体处在一种姿势或稳定状态以及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能自动地调整并维持姿势的能力,是人体保持体位,完成日常生活动作的基本保证。

2、平衡种类

1)静态平衡:人体处于某种特定姿势,需要肌肉的等长收缩

2)自动动态平衡:人体在进行各种自主运动

3)他动动态平衡:人体对外界干扰

3、维持人体平衡的条件

1)正常的肌张力

2)适当的感觉输入

3)中枢的整合作用

4)交互神经支配或抑制

5)骨骼肌系统产生适宜的运动

4、平衡反应

平衡反应指当身体平衡改变时,机体恢复原有平衡或建立新的平衡的过程,包括反应时间和运动时间。

5、平衡评定的方法

1)观察法2)量表评定法3)平衡测试仪评定法

6、协调:指人体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能力、运动质量,包括按照一定的方向和节奏,采用适当的力量和速度,达到准确的目标等几个方面。

7、协调功能临床评定

1)指鼻试验2)指-指试验3)轮替试验4)示指对指试验5)拇指对指试验

6)握拳试验7)拍膝试验8)跟-膝-胫试验9)旋转试验10)拍地试验

注:跟-膝-胫试验:仰卧,让其用一侧的足后跟在另一侧下肢的膝及胫骨前方上下滑动。

第二节步态分析

1、步行周期:指一侧下肢完成从足落地到再次落地的时间过程。

2、步行周期

1)支撑期:指足接触地面和承受重力的时间,占步行周期的60%;

支撑中期是唯一单足支撑全部重力的时期;

2)摆动期:指足离开地面向前迈步到再次落地的时间,占步行周期的40%。

3、病理步态常见原因

1)骨关节因素(疼痛、关节松弛)

2)神经肌肉因素(原发性、继发性)

4、常见病理步态

1)短腿步态:患肢缩短超过2.5cm,同侧骨盆及肩部下垂,对侧腿摆动时,髋膝关节屈曲与踝关节背屈加大,出现斜肩步,患肢常用踮足行走来代偿。

2)关节挛缩强直步态:由下肢髋、膝、踝等关节挛缩强直引起。表现为坠落样步态。

3)关节不稳步态:见于双侧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臀中肌损伤、佝偻病、痉挛性偏瘫、多发性神经炎等;行走时左右摇晃如鸭步。

4)肌无力步态

①胫前肌步态:足下垂,摆动期髋及膝屈曲度代偿性增加,形成跨越步态,见于胫前肌瘫痪,腓总神经损伤等。

②股四头肌步态:股四头肌无力,不能保持稳定伸膝,臀大肌为代偿使髋关节伸展,膝关节被动伸直,造成膝反张畸形,患者需俯身用手按压大腿使膝伸直,称为扶膝步态。见于小儿麻痹后遗症、股神经损伤等。

③臀大肌步态:臀大肌无力时,伸髋障碍,后仰躯干使重力线落在髋关节后方,以维持髋关节被动伸展,站立中期时膝关节绷直,形成仰胸凸腹的臀大肌步态。

④臀中肌步态:臀中肌无力时,不能维持髋关节的侧向稳定,躯干向患侧侧弯,以体重与内收肌的平衡来维持髋关节侧向稳定。双侧臀中肌受损时,行走时左右摇摆,称为鸭步。

5)肌痉挛步态

①偏瘫步态:单侧肢体瘫痪所形成的步态。患足下垂、内翻。膝伸直,下肢外旋,摆动时患肢经外侧绕弧线向前。见于脑血管病患者。

②交叉步态(剪刀步):因髋关节内收肌痉挛,步行时两膝内侧互相摩擦,足尖着地,下肢呈交叉状态。见于高位截瘫患者。

6)共济失调步态:小脑功能障碍患者行走时呈曲线前进,两上肢外展以保持平衡,全身运动不协调,摇摆不稳,称为醉汉步态。见于小脑肿瘤、血管畸形等。

7)慌张步态:见于帕金森病或其他基底核病变。

8)抗痛性步态:见于坐骨神经痛、红斑性肢痛症等。

5、日常生活活动(ADL)是指人们在每日生活中,为了照料自己的衣食住行,保持个人卫生整洁和独立的社区活动所必须的一系列基本活动。

6、ADL分类:躯体或基本ADL(PADL/BADL)、工具性ADL(IADL)

7、ADL评定方法Barthel指数分级法(BI)

Barthel指数记分法

日常活动项目

独立

依赖

较大依赖

完全

依赖

进食

10

5

0

0

洗澡

5

0

0

0

修饰(洗脸、刷牙等)

5

0

0

0

穿衣(系鞋带等)

10

5

0

0

控制大便

10

5

(偶尔失控)

0

(失控)

0

控制小便

10

5

(偶尔失控)

0

0

用厕

10

5

0

0

床椅转移

15

10

5

0

平地行走45m

15

10

5

(需轮椅)

0

上下楼梯

10

5

0

0

注:根据Barthel指数记分,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成良、中、差、极差四级

良:60分,有轻度功能障碍,能独立完成部分日常活动,需要部分帮助;

中:60-41分,有中度功能障碍,需要极大地帮助方能完成日常生活活动;

差:40-21分,有重度功能障碍,大部分日常生活活动不能完成或需要他人服侍;

极差:≤20分,有完全功能障碍,日常生活活动完全不能完成,需要完全帮助。

未完待续.....~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康复专业学生都应掌握的康复医学重点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