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肌强直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不同提上睑肌手术方法矫正先天性上睑下垂的
TUhjnbcbe - 2021/5/3 18:01:00

CMC

《中国医疗美容》作者俱乐部

“医疗美容专家风采”栏目公告

“中青年医师风采”栏目公告

编者按

目前常用的上睑下垂手术方式有提上睑肌缩短术,额肌瓣悬吊术,联合筋膜鞘悬吊术等,手术方式选择主要的依据是上睑下垂程度及提上睑肌肌力大小。

本研究根据提上睑肌肌力大小分别采用提上睑肌折叠后垂直睑板固定、提上睑肌折叠水平睑板固定、提上睑肌缩短术或提上睑肌+联合筋膜鞘悬吊术四种手术方式,术后随访1年以上,观察其手术效果。

年第10卷第8期

DOI:10./j.issn.-..8.

欢迎订阅《中国医疗美容》期刊

临床资料

选取收治的例上睑下垂患者共只眼(双眼80例共只眼,单眼23例共只眼),其中肌力为≤4mm的44只眼(双眼20例,单眼4例)根据术前测量肌力及术中观察肌肉情况采用提上睑肌缩短术或提上睑肌缩短+CFS悬吊术;5~7mm的56只眼(双眼27例,单眼2例)采用提上睑肌缩短术;8~10mm的50只眼(双眼20例,单眼10例)采用提上睑肌折叠后水平缝合固定睑板,≥10mm的33只眼(双眼13例,单眼7例)采用提上睑肌折叠后垂直缝合固定睑板。

临床方法

术前设计双眼上睑下垂按重睑宽度为5~7mm设计划线,单眼上睑下垂参照健侧眼设计划线,术后皮肤缝合均采用重睑缝合方式。

提上睑肌缩短+CFS悬吊术

分离出提上睑肌与Müller肌复合体,自睑板上缘离断,剪断提上睑肌内外角,分离后自结膜上穹隆提上睑肌侧找到联合筋膜鞘即CFS,牵拉睑板设计手术量,根据睑缘弧度及高度将提上睑肌与CFS复合体于内、中、外三处缝合固定与睑板上。

提上睑肌缩短术

分离出提上睑肌与Müller肌复合体,自睑板上缘离断,剪断提上睑肌内外角,牵拉设计手术量,标准为上睑缘遮盖角膜下缘约1mm,视睑缘弧度及高度于内、中、外三处固定于睑板上,剪除多余提上睑肌。

提上睑肌折叠后水平固定睑板

将提上睑肌缝合固定睑板时,睑板上走针方向与睑缘水平,穿行睑板中3~6mm,先打活结,查看患者睁眼时上睑缘位置是否达角膜下缘约1mm,同时查看重睑弧度及是否倒睫,需特别注意内侧睫毛,无误后打结固定,根据睑缘位置及弧度选择内、中、外三处固定。

提上睑肌折叠后垂直固定睑板法

手术方法基本同上,区别在于将提上睑肌缝合固定睑板时,睑板上走针方向与睑缘垂直,酌情选择内、中、外三处固定。

(更多内容请阅读原文)

临床结果

总体疗效

正矫共只眼,欠矫12只眼,过矫3例共5只眼,治愈率为90.07%。其中1例双眼患者右眼结膜脱垂,3个月后经手术切除愈合,1例双眼患者左眼因护理不良发生暴露性角膜炎,经2周系统治疗后痊愈,1例单眼发生睑内翻倒睫,术后7d行手术矫正后好转。

四种手术后疗效

提上睑肌缩短+CFS悬吊术共44只眼(双眼20例,单眼4例),其中正矫38只眼,欠矫4只眼,过矫2只眼。

提上睑肌缩短术共56只眼(双眼27例,单眼2例),其中正矫50只眼,欠矫5只眼,过矫1只眼。

提上睑肌折叠后水平固定睑板共50只眼(双眼20例,单眼10例),其中正矫47只眼,欠矫2只眼,过矫1只眼。

提上睑肌折叠后垂直固定睑板共33只眼(双眼13例单眼7例),其中正矫31只眼,欠矫1只眼,过矫1只眼。

(更多内容请阅读原文)

讨论

笔者临床体会:

对于肌力≤4mm的重度上睑下垂患者来说,术中提上睑肌常分为两种情况:一种虽然术前肌力测量不佳,但术中提上睑肌附着点位置正常,肌束粗,颜色暗红,无明显脂肪化及筋膜化,基本接近正常提上睑肌,考虑多为神经冲动传导异常,因此多选用单纯提上睑肌缩短术;而另一种情况的提上睑肌附着点位置不清晰,肌束菲薄,颜色发白,同时提上睑肌脂肪化,或仅为类筋膜样结构,考虑上睑下垂病因为提上睑肌先天发育不全,此时如行单纯提上睑肌缩短术,不仅提升上睑力量不够,而且术后很快复发,因此笔者将联合筋膜鞘(CFS)与提上睑肌缩短联合应用。而肌力在5-8mm的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术中提上睑肌情况也有少量肌肉后方脂肪化,基本无筋膜化,肌束粗细及颜色均可,应用单纯提上睑肌缩短术即可取得良好的矫正效果。

双眼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常会出现双眼下垂程度不一,或者仅为轻度上睑下垂的患者,如果均采用提上睑肌缩短术,虽然术中尽量使病情较轻的一侧提上睑肌缩短程度较小,术后即刻矫正效果为欠矫,但长期随访仍发现此侧多出现过矫,因此将肌力在8mm以上的患者更改为应用提上睑肌折叠术矫正。但随后又进一步发现,即使采用提上睑肌折叠,肌力及肌肉情况好的一侧远期随访仍会出现过矫。同时,部分患者虽然肌力在10mm以上,仍存在角膜暴露不足,上视时额纹明显,或在直视前方时上睑缘位置缓慢下降,仍属轻度上睑下垂,需经过提上睑肌折叠术矫正睑裂高度。由此,笔者又根据提上睑肌的肌力将提上睑肌折叠法区分为肌力在8-10mm的采用垂直固定,以及肌力在10mm以上的采用水平固定睑板两种方法。两种手术方式区别在于提上睑肌与睑板的连接,前者类似于点连接,后者类似于面连接,通过连接面积的大小不同,调整提上睑肌对睑板向后上方的拉力大小,从而使轻度上睑下垂或者双眼不对称上睑下垂的患者治疗方案更加具有针对性,术后矫正效果更好。

作者简介

涂晓宇,医院医疗美容科

《中国医疗美容》月刊

为方便广大作者投稿

特此发布年9月-12月的刊期安排:

年第9期截稿时间9月25日

年第10期截稿时间10月30日

年第11期截稿时间11月20日

年第12期截稿时间12月25日

请作者根据刊期安排合理选择投稿时间

CN11-/RISSN-

知网万方收录

国家新闻出版署首批认定的学术期刊卫健委主管中整协主办国家级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

投稿电话-网络投稿:zgylmr.org.cn

/

欢迎各位专家学者踊跃投稿

《中国整形与重建外科(英文)》、《ChineseJournalofPlasticandReconstructiveSurgery》(简称“CJPRS”)是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国整形美容协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编辑的中国大陆地区正式出版的唯一整形重建外科领域英文学术期刊。

刊载整形与重建外科新成果、新方法、新技术,促进学术交流和技术推广,提高我国在整形与重建外科的临床技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中国医疗美容》

《CJPRS》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主办

《中国医疗美容》邮箱:ylmr

vip..
1
查看完整版本: 不同提上睑肌手术方法矫正先天性上睑下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