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病一向是基层神经内科医生的短板。对于遗传病,基层神经内科医生有很多认识上的错误观念。观念一:见不着。遗传病总体人群发病率偏低,导致神经内科医生总认为这些疾病总是课本上的文字,现实诊疗过程中难以见到。岂不知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关键在于我们会不会识别,能不能避免“见面不相识”的情况出现。观念二:唯儿童。基层神经科医生的误区之二就总是认为遗传病总是见于儿童,在成人神经科病房难以见到。患者就诊时很少会首先考虑到遗传的可能性。诚然,遗传病的特点决定其在儿童发病率较多,然而,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成人期起病的遗传病也有很多,也有少数遗传病只在成人期起病,比如CADASIL,肯尼迪病等。因此,需要我们提高对遗传病的临床敏感性。观念三:不能治。一说遗传病,总有一种观念,认为即便我们诊断清楚,遗传病也不能治疗,从而也影响神经内科医生研究遗传病的积极性。当然,尽管大部分遗传病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是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一些遗传病目前可以得到有效的缓解和控制。比如脂质沉积病,甲基丙二酸血症,肝豆状核变性等,可以采取一些方法延缓进展,缓解症状。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基因技术治疗手段初见曙光,相信不远的将来治疗方法会越来越多。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我们要避免畏难情绪,补齐自己的最后一处短板,使患者获益。
有同事要一陈年旧案,从新翻出来与诸君共享。
患者男性,38岁,主因双上肢乏力20年,双下肢乏力6年入院。
现病史:患者于20年前出现双上肢乏力,以上肢远端为主,用力握拳后不能松开。进行性加重,逐渐出现四肢近端及肩背部肌肉萎缩,不伴有感觉障碍,不伴有肌肉疼痛,6年前出现双下肢无力,初始走远路时双下肢无力,逐渐进展,后上楼及蹲起后出现双下肢无力症状。
既往史:既往20年前左侧面部周围性面瘫,右耳出现听力下降。逐渐出现秃顶。
个人史:已婚,未育,结婚后发现出现性功能障碍
家族史:患者姥爷有上肢无力症状,后死于胃癌。患者母亲有双上肢无力症状,后死于肺心病。患者一妹有类似症状。妹育有一女,3岁,目前无症状。有一舅两姨,均体健。其子女体健。
查体:神清语利,高级皮层功能未见异常。颅神经左侧周围性面瘫。未见有典型斧头脸。颈屈肌力2级。双上肢近端肌力4-级,双手指背曲伸指肌力4+级,双下肢近端肌力5级,足背伸肌力2级,跖屈肌力4级。双侧冈上肌、冈下肌、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肌肉萎缩,双侧腓肠肌略有肥大。手指可见肌强直现象,未扣出肌球。双上肢腱反射未引出,双膝腱反射减低。病理征(-)。共济可,脑膜刺激征阴性。深浅感觉未有异常。
辅助检查:血细胞分析,尿液分析,CRP和凝血相未见明显异常,甲状腺功能示S-TSH5.36,余未见明显异常。血流变为高粘血症。生化示ALT62U/L,AST56.6U/L,尿酸umol/L,甘油三酯8.65mmol/L,总胆固醇5.95mmol/L,空腹血糖5.7mmol/L肌酶谱CKU/L,LDHU/L,CK-MB15U/L,血沉20mm/h。眼科会诊诊断为“双眼白内障(先天性)”。腰穿压力mmH2O,红色,浑浊,白细胞6*/L,红细胞*/L(有副损伤),CSF糖5.04mmol/L,氯化物mmol/L,蛋白1.g/L。脑超示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减慢,轻度异常脑电图。四肢肌电图示肌强直肌电图(疑肌源性受损)。
此患者青年起病,四肢无力,伴有肌肉强直现象,同时合并有白内障,秃发,性功能障碍的多系统受累症状,有家族史,其妹妹也有症状,但症状较轻,遗传气息非常浓厚。引起需要考虑遗传性肌肉肌病,重点考虑强直性肌营养不良。
肌强直:因肌膜兴奋性改变导致物理刺激后产生不自主的持续的肌肉收缩。表现为肌肉随意收缩后不能迅速松弛,而停留在原收缩位置。寒冷时加重,反复运动后肌强直症状减轻。其病理生理学基础在于骨骼肌离子通道的异常,时肌细胞膜的去极化异常,影响肌细胞兴奋性,从而出现肌强直症状。
眼睑肌强直
叩诊肌球形成
入院后因患者体质耐受性差,我们给患者妹妹进行了肌肉活检。
肌肉活检HE染色可见肌肉内散在少量小圆状肌纤维萎缩,未见明显坏死,再生。多个肌纤维内出现细胞核内移现象。
最后我们给患者及其妹妹进行了基因检测。
患者及其妹妹均发现DMPK基因有大于50的重复突变,确诊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型。
参考文献:略
liusuif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