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管
1
一、教学大纲
1、掌握:消化管的一般结构;胃和小肠黏膜结构特点及其功能的关系。
2、熟悉:阑尾、结肠的结构特点;消化管的淋巴组织及其免疫功能;胃肠内分泌细胞
2
二、内容整理
1、消化管的一般组织结构
消化管壁(除口腔和咽外)由内向外为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4层。
(1)黏膜:分上皮、固有层和黏膜肌层。
①上皮:口腔至食管及肛门为复层扁平上皮,以保护功能为主;其余为单层柱状上皮,以消化吸收功能为主。
②固有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富含血管、腺体和淋巴组织。
③黏膜肌层:为薄层平滑肌,其收缩可促进固有层内的腺体分泌物排出和血液运行。
(2)黏膜下层:为较致密的结缔组织,其间有黏膜下神经丛,可调节黏膜肌的收缩和腺体分泌。在食管及十二指肠的黏膜下层内分别有食管腺和十二指肠腺。在食管、胃和小肠等部位,黏膜与黏膜下层共同向管腔面突起,形成皱襞。
(3)肌层:一般为内环外纵两层,其间有肌间神经丛,可调节肌层的运动。肌层在食管上段和肛门处为骨胳肌,在食管下段、胃肠道为平滑肌。
(4)外膜:由薄层结缔组织构成者称纤维膜,主要分布在食管和大肠末段;由薄层结缔组织和间皮构成者称浆膜,分布于胃、肠管道,其表面光滑,利于胃肠活动。
2、食管
(1)黏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固有层为细密结缔组织,黏膜肌为纵行平滑肌;
(2)黏膜下层有食管腺,其导管穿过黏膜开口于食管腔;
(3)肌层分内环外纵两层,上段为骨骼肌,下段为平滑肌,中段骨骼肌和平滑肌两者兼有;(4)外膜为纤维膜。
3、胃
(1)黏膜:胃空虚时腔面可见许多纵行的皱襞,黏膜表面遍布胃小凹,小凹底部与腺体相通。
①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主要由表面黏液细胞组成。细胞核呈椭圆形,位于基部;顶部胞质充满黏原颗粒,在HE染色切片上着色浅淡以至透明;细胞侧面有紧密连接。此细胞能分泌含高浓度碳酸氢根的不可溶性黏液,参与构成黏液-碳酸氢盐屏障,有重要保护作用。
②固有层:内有大量紧密排列的管状腺,根据所在部位和结构不同分为胃底腺、贲门腺和幽门腺。3种腺体的分泌物混合,统称胃液。
胃底腺又称泌酸腺,是数量最多和功能最重要的腺体,分布于胃底和胃体部,呈分支管状,开口于胃小凹底部,腺上皮由主细胞、壁细胞、颈黏液细胞、干细胞和内分泌细胞组成。
Ⅰ主细胞,又称胃酶细胞,数量最多,主要分布于腺的下半部。细胞呈柱状,核圆,位于基部;胞质基部呈强嗜碱性,顶部呈泡沫状。电镜下,核周有大量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顶部有许多酶原颗粒。主细胞能分泌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原经胃酸激活后,可转化成胃蛋白酶,对食物中的蛋白质进行初步消化。
Ⅱ壁细胞,又称泌酸细胞,主要分布于腺的上半部。细胞大,多呈圆锥形;核圆居中,可有双核;胞质呈强嗜酸性。电镜下,胞质内有丰富的细胞内分泌小管、微管泡及线粒体。壁细胞能合成和分泌盐酸,具有激活胃蛋白酶原和杀菌的作用。人的壁细胞尚能分泌内因子,有利维生素B12的吸收。
Ⅲ颈黏液细胞,分布于胃底腺的顶部,常呈楔形夹于在其它细胞之间,顶部胞质染色浅,核扁平位基部。颈黏液细胞分泌可溶性的酸性黏液。
Ⅳ干细胞,位于胃底腺的顶部至胃小凹深部一带,可转变为表面黏液细胞及胃底腺细胞。
Ⅴ内分泌细胞,主要为ECL细胞和D细胞。ECL细胞分泌组胺,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
③黏膜肌层:由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组成。
(2)黏膜下层:为较致密的结缔组织,含较多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
(3)肌层:较厚,可分内斜行、中环行和外纵行3层。
(4)外膜:为浆膜。
3、小肠
(1)黏膜:腔面黏膜和黏膜下层向肠管突起形成皱襞。黏膜表面的上皮和固有层向肠管突起形成许多细小的肠绒毛,皱襞和肠绒毛使小肠内表面积扩大约30倍。绒毛根部的上皮向固有层凹陷形成小肠腺。
①黏膜上皮:小肠绒毛和肠腺的上皮均为单层柱状上皮,由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和少量内分泌细胞组成,小肠腺除上述细胞外,还有帕内特细胞和干细胞。
Ⅰ吸收细胞,数量多,呈高柱状,核椭圆位于基部,游离面有纹状缘。电镜下纹状缘由密集排列的微绒毛构成,微绒毛能使细胞的表面积扩大约20倍。此外细胞的游离面还见细胞衣,侧面有紧密连接等。吸收细胞参与小肠的吸收功能。
Ⅱ杯状细胞:散在吸收细胞间,能分泌黏液,起润滑和保护作用。
Ⅲ内分泌细胞:种类多,主要有I细胞,能分泌胆囊收缩素—促胰酶素;S细胞,能分泌促胰液素。
Ⅳ干细胞:位于小肠腺下半部,可分化增殖为其它上皮细胞,更新补充黏膜上皮和肠腺上皮。
Ⅴ帕内特细胞:位于小肠腺底部,是小肠腺的特征性细胞。细胞呈锥形,胞质顶部充满粗大的嗜酸性分泌颗粒,分泌防御素、溶菌素。
②固有层:细密结缔组织,含大量小肠腺和丰富的淋巴组织。在绒毛中轴的固有层内,有1-2条中央乳糜管,参与乳糜颗粒的运输;周围有丰富的有孔毛细血管,参与氨基酸、单糖等物质的运输;此外还有少量散在的平滑肌细胞,其收缩可使绒毛变短,利于淋巴和血液运行。
③黏膜肌层:由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组成。
(2)黏膜下层:在十二指肠的黏膜下层内有大量的十二指肠腺,在回肠的黏膜下层可见集合淋巴小结。
(3)肌层:为内环行和外纵行二层平滑肌。
(4)外膜:除部分十二指肠壁为纤维膜外,其余为浆膜。
?:小肠三段的结构特点:
十二指肠:粘膜下层有十二指肠腺(绒毛短而扁,叶片状)杯状细胞少
空肠:粘膜偶见淋巴小结(绒毛呈指状)
回肠:粘膜与粘膜下层一侧有集合淋巴小结(绒毛短小)杯状细胞多
4、大肠
大肠分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电解质。
(1)盲肠、结肠、直肠的主要结构特点:表面光滑,无绒毛;上皮和大肠腺内有大量杯状细胞;固有层大肠腺发达,可见孤立淋巴小结;肌层的外纵行肌局部增厚,形成3条结肠带。
(2)阑尾的主要结构特点:管腔小而不规则;大肠腺短而少;固有层和黏膜下层有丰富的集合淋巴小结;黏膜肌层不完整。
(3)肛管的主要结构特点:于齿状线为界,以上上皮为单层柱状,以下为复层扁平;黏膜下层有密集的静脉丛,如静脉丛淤血扩张可形成痔。
3
三、名词解释、简答
1.壁细胞:它是胃底腺的重要组成细胞,其体积大,多呈圆锥形。核圆而深染,居中。可有双核,胞质呈嗜酸性;电镜下,胞质中有细胞内分泌小管、微管泡系统和丰富的线粒体。壁细胞分泌盐酸和内因子,参与对食物蛋白质的消化和对维生素B12的吸收。
2.中央乳糜管:小肠绒毛中轴内有1-2条毛细淋巴管称为中央乳糜管,可输送吸收的脂肪。
3.简述胃粘膜的保护机制
答:一方面,为粘膜上皮细胞不断脱落,并由未分化细胞不断增殖分化来补充。胃粘膜上皮的这种快速自我更新对胃粘膜是一种很好的自我保护;另一方面,由胃上皮表面粘液细胞分泌的含高浓度碳酸氢根的不可溶性粘液,覆盖于上皮表面形成粘液-碳酸氢盐屏障。粘液层将上皮与胃液中的胃蛋白酶隔离,而高浓度HCO3-使局部pH为7,既抑制了酶的活性,又可中和渗入的盐酸,从而使胃粘膜免受损伤。粘液产生减少、或盐酸分泌过多,屏障受到破坏,都会导致胃组织的自我消化,形成胃溃疡;最后,胃粘膜屏障,上皮细胞间有紧密连接。
4.简述消化管的一般结构
答:消化管各段的管壁一般自内向外分为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四层。粘膜由上皮、固有层和粘膜肌层组成。消化管的两端为复层扁平上皮,其余均为单层柱状。固有层由细密结缔组织组成,其内富含血管、淋巴管,胃肠的固有层含大量的腺体和淋巴组织。粘膜肌层为薄层平滑肌,其收缩可促进腺体分泌物的排出和血液运行,利于物质吸收。粘膜下层的结缔组织中含有较大的血管、淋巴管还有粘膜下神经丛。在食管及十二指肠的粘膜下层内分别含有粘液腺。肌层,消化管两端为骨骼肌,其余部分均为平滑肌,一般为内环行、外纵行两层。外膜分纤维膜和浆膜两种,前者由结缔组织组成,后者在结缔组织表面有一层间皮覆盖。
4
四、小测
文案
许琼元杨莊湫
排版
钱智韵
初审
陈秋敏
审核
李世阳
审核发布
丁小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