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肌强直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运动生理学答案1316年
TUhjnbcbe - 2021/4/22 18:03:00
北京什么医院治白癜风比较出名         http://m.39.net/pf/a_4459078.html

年广州体育学院研究生入学试题《生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CABBC6-10ACDDB11-15CAADA16-20ADBBD

21-25DAAAC26-30CADBD

二、判断题(正确是T,错误是F)

1-5TTFTF6-10FFTTF

三、名词解释

1、阈刺激:引起可兴奋组织兴奋地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刺激。

2、状态反射:头部空间位置改变时反射性地引起四肢肌张力重新调整的一种反射。

3、呼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所消耗的氧的容积之比称为呼吸商。

4、身体素质:把人体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机能能力统称为身体素质。

5、自稳态:内环境各项理化因素相对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称为自稳态。

四、简答题

1、在进行剧烈运动时为什么会出现极点。

由于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机能水平与肌肉活动的强度并不相称,造成氧供应不足,大量的乳酸及其他代谢产物堆积在血液中,这些化学刺激引起呼吸、循环系统活动失调,这些强烈刺激传入大脑皮质,引起原来的运动动力定型暂时紊乱,运动中枢中抑制过程占优势,因此极点出现时,动作迟缓无力而且不协调,植物性反应增强。

2、简述影响动脉血压的主要因素

因素:1)心脏每搏输出量(SV):SV上升,收缩压上升,动脉压上升,反之即反,收缩压主要反应每搏量的大小。2)心率:HR上升,心舒张期缩短,外流血量下降,贮留在大动脉血上升,舒张压(DP)下降,反之,DP上升,主要影响舒张压。3)外周阻力:大动脉收缩,小动脉口径小,外周阻力上升,心舒张时血外流速度降低,贮留在大动脉血下降,DP上升,反之DP下降,舒张压主要反映外周阻力大小。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弹性下降,收缩压下降,舒张压上升,脉压差上升。脉压差主要反映大动脉血管壁的弹性。5)循环血量和血管容量的关系:失血时循环血下降,休克时循环血上升,回心血量下降,BP(血压)下降。

3、何为氧利用率?假设一个人在进行剧烈运动时,发现每ml静脉血的氧含量为7ml,请问此时的氧利用率为多少?(一般每ml动脉血氧含量约为20ml)

每ml动脉血流经组织时所释放的氧气占动脉血氧含量的百分数,称为氧利用率。

此时的氧利用率=(动脉血氧含量-静脉血氧含量)/动脉血氧含量*%=13/20*%=65%

答:此时的氧利用率为65%

五、问答题

试述速度素质的分类?请具体说明反应速度的生理基础。

速度素质是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或最短时间完成某种运动的能力。按其在运动中的表现可以分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周期性运动的位移速度三种形式。

(1)反应速度是人体对各种刺激发生反应的变化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兴奋通过反射弧所需要的时间即反应时)(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运动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

A、反应时与反应速度:反应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感受器的敏感程度(兴奋阈值的高底)、中枢延搁和效应器(肌组织)的兴奋性。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传导速度基本固定。B、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与反应速度:良好的兴奋状态及其灵活性,能够加速机体对刺激的反应,使效应器由相对安静状态或抑制状态迅速转入活动状态。运动员处于良好的赛前状态时,反应时缩短。反之,如果运动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降低或灵活性低,反应时将明显延长。C、运动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与反应速度随着运动技能的日益熟练,反应速度加快。

(2)动作速度是指完成单个动作时间的长短,如排球运动员扣球时的挥臂速度等。动作速度主要是由肌纤维类型的百分组成及其面积、肌肉力量、肌肉组织的兴奋性和运动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等因素所决定的。

(3)位移速度是指周期性运动(如跑步、游泳等)中人体通过一定距离的时间。以跑为例,周期性运动的位移速度主要取决于步长和步频两个变量。

六、论述题

何为最大摄氧量,并详述影响最大摄氧量的因素及说明最大摄氧量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最大摄氧量是指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机体的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的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最大氧量。影响最大摄氧量的因素有:1氧运输系统对VO2MAX的影响肺的通气与换气机能是影响人体吸氧能力的因素之一。肺功能的改善为运动时氧的供给提供了先决条件。血红蛋白含量及其载氧能力与VO2MAX密切相关。而血液运输氧的能力则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循环系统的运输效率,即心输出量的大小,它受每搏输出量和心率所制约。由此可见,心脏的泵血功能及其每搏输出量的大小是决定VO2MAX的重要因素。2肌组织利用氧能力对VO2MAX的影响当毛细血管血液流经组织细胞时,肌组织从血液摄取和利用氧的能力是影响VO2MAX的重要因素。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一般用氧利用率来衡量。每ml动脉血流经组织时,组织所利用氧的百分率称为氧利用率。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主要与肌纤维类型及其代谢特点有关。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被认为是决定VO2MAX的外周机制。3其他因素对VO2MAX的影响A遗传因素:VO2MAX与遗传的关系十分密切。B年龄、性别因素:VO2MAX在少儿期间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并于青春发育期出现性别差异。C训练因素:长期系统进行耐力训练可以提高VO2MAX水平,训练初期VO2MAX增加主要依赖心输出量的增大,训练后期VO2MAX的增加则主要依赖于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的增大。在实践中的意义:作为选材的生理指标:VO2MAX有较高的遗传度,故可作为选材的生理指标之一。作为制定运动强度的依据:将VO2MAX强度作为%VO2MAX强度,然后以VO2MAX强度,根据训练计划制定不同百分比强度,使运动负荷更客观、实用,为运动训练服务。

年广州体育学院研究生入学试题《生理》答案

一、选择题

21-25ABBCA26-30CBBBC

二、判断题(正确是T,错误是F)

1-5TFTTF6-10FFTTT11-15FFFTF

三、名词解释

1、呼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所消耗的氧的容积之比称为呼吸商。

2、最大摄氧量:是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通常以每分钟为计算单位)所能摄取的氧量称为最大摄氧量。

3、心力储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称为泵功能贮备,或心力贮备

4、身体素质:把人体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机能能力统称为身体素质。

5、运动性疲劳:是运动本身引起的机体工作能力暂时降低,经过适当时间休息和调整可以恢复的生理现象。

四、简答题

1、简述评价肺通气功能的指标。

肺通气量取决于呼吸的深度。是单位时间内吸入或呼出的气量。肺通气机能的指标包括:1)肺活量:肺活量反映了肺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也是测定肺通气功能简单易行的指标,应用较普及,常用于评定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和开展国民体质测定。2)连续肺活量:通过测得连续5次肺活量的结果,可以简单、快速的判断呼吸肌的疲劳及身体的机能状态。若肺活量后一次比前一次大或与前一次的一致,表示呼吸肌的机能能力强,肺活量越测越下降,则认为呼吸肌处于疲劳状态。表示身体机能状况恢复不佳。3)时间肺活量:时间肺活量是一个评价肺通气功能较好的动态指标。它不仅反映肺活量的大小,而且还能反映肺的弹性是否降低、气道是否狭窄、呼吸阻力是否增加等情况。4)最大通气量:以适宜快和深的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进行呼吸时所测得的每分通气量。称最大通气量。可了解肺通气功能的贮备能力。

2、论述影响无氧耐力的生理基础。

1能源物质的储备:A:ATP和CP的含量:人体在运动中ATP和CP的供能能力主要取决于ATP和CP的含量,以及通过CP再合成ATP的能力。一般来说,人体每千克肌肉中含ATP和CP在15-25毫克分子之间,在极限强度运动中,肌肉中的ATP和CP再10秒内就几乎耗竭。因此,这一时期的最大输出功率可用于评估ATP和CP的供能能力。B糖元含量及其酵解酶活性:糖元含量及其酵解酶活性是糖无氧酵解能力的物质基础。糖无氧酵解供能是指肌糖元无氧分解为乳酸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其供能能力主要取决于肌组织中糖元的含量及其酵解酶活性的高低。2代谢过程的调节能力及运动后恢复过程的代谢能力代谢过程的调节能力包括参与代谢过程的酶活性、神经与激素对代谢的调节、内环境变化时酸碱平衡的调节以及各器官活动的协调等。糖酵解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液后,对血液PH值产生影响。因此,血液缓冲系统对酸性代谢产物的缓冲能力,以及组织、细胞尤其是脑细胞耐受酸性代谢产物刺激的能力都是影响糖酵解能力的因素。3最大氧亏积累在剧烈运动时,需氧量大大超过摄氧量,肌肉通过无氧代谢产生能量造成体内氧的亏欠,称为氧亏。最大氧亏积累是指人体从事极限强度运动时,(一般持续运动2-3分钟)完成该项运动的理论需氧量与实际耗氧量之差。许多研究发现,最大氧亏积累是衡量机体无氧供能能力的重要标志。

五、论述题

试述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各阶段的生理特点、外在表现及应采取的教学方法。

1)泛化阶段:在此阶段,学员只对运动技能有感性认识,对动作的内在规律还不了解,大脑皮质由于内抑制,特别是分化抑制还未建立,所以兴奋和抑制过程扩散,学员做动作时表现为工作僵硬不协调、出现多余的和错误的动作,做动作费力。教师应该抓住动作的主要环节和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教学,不应过多强调动作细节,应以正确的示范和简练的讲解帮学生掌握动作。2)分化阶段:由于不断练习,学员对运动技能的内在规律有了初步的理解。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兴奋和抑制逐渐集中,分化抑制得到发展,学员做动作时,不协调和多余动作逐渐消除,大部分错误动作得到纠正,学员能比较顺利地、连贯地完成动作,动力定型初步建立,但遇到新异刺激时,多余的和错误的动作仍会出现。教师应特别注意错误动作的纠正。让学员体会动作细节,促进分化抑制进一步发展,使动作更加准确。

3)巩固阶段此时已建立巩固的动力定型,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集中和精确。学员做动作时,准确、优美,某些动作环节可出现自动化,环境变化时,动作技术也不容易受到破坏,完成练习时感到省力。为了避免消退抑制的出现,教师应对学生提出进一步要求,并指导学生进行技术理论学习,这样更有利于动力定型的巩固和动作质量的提高。4)动作自动化现象爱的色放随着运动技能的巩固和发展,暂时联系达到非常巩固的程度以后,动作即可出现自动化现象,所谓自动化,就是联系某一套技术动作时,可以在无意识的条件下完成,其特征是,对整个动作或者是对动作的某些环节,暂时变为无意识。在动作达到自动化以后,仍应不断检查动作质量,以达到精益求精。

年广州体育学院研究生入学试题《生理》答案

名词解释

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2、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3、超量恢复: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一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量恢复。

4、运动技能:运动技能指人体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

5、最大摄氧量:是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通常以每分钟为计算单位)所能摄取的氧量称为最大摄氧量。

简答题

1、试述氧亏与运动后过量氧耗的区别。

在运动过程中,机体摄氧量满足不了运动需氧量,造成体内氧的亏欠称为氧亏。

运动后恢复期机体的耗氧水平高于运动前或安静状态耗氧水平的现象称为运动后过量氧耗。

运动后恢复期的摄氧量与运动中的氧亏并不相等,而是大于氧亏,因此,运动后恢复期出现的过量氧耗,不仅用于运动中所欠下的氧,而且还要用于使处于较高代谢水平的机体逐渐恢复到运动前安静水平所消耗的氧量。

2、简述影响心输出量(CO)的主要因素?

1)每搏输出量(SV)SV上升,心输出量上升

A、心肌收缩力:心肌收缩力上升,余血下降,SV上升。B、心室肌收缩:心室舒张末期的充盈量上升,心室体积上升,心肌初长度上升,心缩力上升,SV上升。

2)心率:在一定范围内,HK上升,CO上升。

3)静脉回流量:静脉回流量的增加是心输出量持续增加的前提。其增加取决于静脉血压与右心房内压的压差。还与肌肉收缩和胸内压有关。

3、简述运动技能与运动条件反射的区别是什么?

运动技能是复杂的、连锁的、本体感受性的运动条件反射。1)复杂性有多个中枢参与形成运动条件发射活动。2)连锁性反射活动是一连串的,前一动作的结束便是后一动作的开始,有严格的时序特征;3)本体感受性在反射过程中,肌肉的传入冲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没有这种传入冲动,条件刺激得不到强化,这个复杂的条件反射就不能形成,运动技能就不能掌握。

问答题

试述运动性心脏增大的特点(与病理性心脏增大相比)及其分类。

运动性增大的心脏,外形丰实,收缩力强,心力储备高。是对长时间运动负荷的良好适应。运动性心脏增大表现在心腔的扩大和心肌肥厚两方面。

运动性心腔扩大主要是由于经常性的长时间耐力运动刺激使静脉回心血量增加,逐渐引起心肌纤维肌小节数量和长度增加。导致心腔由功能性扩大转化为器质性扩大。由于运动强度不是很大,其运动后负荷增加较小,心肌收缩阻力增加较小,故心肌的肥厚程度较小。

运动性心肌肥厚主要是机体在克服高阻力负荷时,肌肉收缩紧张性高,运动性憋气等因素使心脏收缩时的后负荷增加,引起搏出量减少,机体只能通过加强心肌的收缩能力来保证心脏的供血,运动后合成代谢特别是心肌收缩蛋白的合成更加旺盛。长期训练的结果,是使心肌细胞收缩蛋白数量增加,肌原纤维增多,心肌细胞增粗。

运动性心肌肥厚是心肌细胞对运动刺激的一种良好适应性反应。是一种功能性代偿,它和临床上冠心病、肺心病和风湿性心脏病后期,常出现的病理性心脏肥大明显不同,前者收缩功能增强,泵血效率显著提高,每搏量增大,且终止运动后一段时间,肥大心脏可逐步恢复到正常状态。后者心肌收缩功能减弱,每搏量减少,心余血量增加,肥大一经出现将不可逆转。

论述题

从生理学角度分析,运动前为什么要做准备活动,以及运动后为什么要做整理活动。

准备活动是指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前进行的身体联系,准备活动可以使机体的调节能力。机体的有氧工作能力、体温和代谢水平、肌肉的收缩能力、机体的散热能力都得到提高,调整赛前状态到适宜比赛或训练的水平。

通过预先进行的肌肉活动,会在神经中枢的相应部位留下兴奋性提高的痕迹。这一痕迹效应能使中枢神经系统在正式比赛或训练时,处于良好的兴奋状态。从而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提高内脏器官的机能,增强能量代谢,提高运动成绩等。

运动后做整理活动是因为剧烈运动时,骨骼肌强力持续收缩,使代谢产物堆积,肌肉硬度增加产生持续性酸痛。运动结束后,不做整理活动很难使肌肉自然恢复到运动前的松弛状态,这是因为运动时内脏血液大量转移到运动器官,以保证骨骼肌能量代谢需要,运动后若不做放松练习而突然静止不动,由于底薪引力和静止的身体姿势,不仅妨碍了激烈的呼吸动作影响氧气的补充,还严重的影响静脉回流,使心输出量骤然减少,血压急剧下降,造成一时性脑贫血,产生一系列不舒服的感觉,甚至休克。另外,有机体在剧烈运动后,更需要加速代谢产物的排除和能量物质的恢复。适当的肌肉活动使心血管。呼吸等机能能力仍保持在较高水平,能使摄氧量增加。用以补偿运动中欠下的氧债,加速乳酸的消除与利用。使有机体的机能状态尽快得到恢复。

年广州体育学院研究生入学试题《生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CCCDB6-10ABABB11-15BBDBC16-20ADDDC

21-25DDADB26-30CCAAD

二、判断题(正确是T,错误是F)

1-5TTTFF6-10FTFTF11-15FFFFF

三、名词解释

1、血压:是指血管内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压强)。

2、离心收缩: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称为离心收缩。

3、突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终端与另一个神经元的突起或胞体互相接触,并进行兴奋或抑制的传递,这个相接触部位称为突触。

4、运动后过量氧耗:运动后恢复期机体的耗氧水平高于运动前(或安静状态)耗氧水平的现象称为运动后过量氧耗。

5、肺活量:最大深吸气后,再作最大呼气时所呼出的气量,称为肺活量。

四、问答题

1、试述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因素。

最大摄氧量是指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机体的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的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最大氧量。影响最大摄氧量的因素有:1氧运输系统对VO2MAX的影响肺的通气与换气机能是影响人体吸氧能力的因素之一。肺功能的改善为运动时氧的供给提供了先决条件。血红蛋白含量及其载氧能力与VO2MAX密切相关。而血液运输氧的能力则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循环系统的运输效率,即心输出量的大小,它受每搏输出量和心率所制约。由此可见,心脏的泵血功能及其每搏输出量的大小是决定VO2MAX的重要因素。2肌组织利用氧能力对VO2MAX的影响当毛细血管血液流经组织细胞时,肌组织从血液摄取和利用氧的能力是影响VO2MAX的重要因素。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一般用氧利用率来衡量。每ml动脉血流经组织时,组织所利用氧的百分率称为氧利用率。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主要与肌纤维类型及其代谢特点有关。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被认为是决定VO2MAX的外周机制。3其他因素对VO2MAX的影响A遗传因素:VO2MAX与遗传的关系十分密切。B年龄、性别因素:VO2MAX在少儿期间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并于青春发育期出现性别差异。C训练因素:长期系统进行耐力训练可以提高VO2MAX水平,训练初期VO2MAX增加主要依赖心输出量的增大,训练后期VO2MAX的增加则主要依赖于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的增大。在实践中的意义:作为选材的生理指标:VO2MAX有较高的遗传度,故可作为选材的生理指标之一。作为制定运动强度的依据:将VO2MAX强度作为%VO2MAX强度,然后以VO2MAX强度,根据训练计划制定不同百分比强度,使运动负荷更客观、实用,为运动训练服务。

2、决定肌肉力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肌纤维的横断面积力量训练引起的肌肉力量增加,主要是由于肌纤维横截面积增加造成的。由运动训练引起的肌肉体积增加,主要是由于肌纤维中收缩成分增加的结果。肌纤维类型和运动单位肌纤维类型和运动单位大小、类型直接影响到肌肉力量。对于同样肌纤维数量而言,快肌纤维的收缩力明显大于慢肌纤维,因为快肌纤维内含有更多的肌原纤维,无氧供能酶活性高,供能速率快,单位时间内可完成更多的机械功。肌肉收缩时动员的肌纤维数量当需克服的阻力负荷较小时,主要由兴奋性较高的慢肌运动单位兴奋收缩完成,此时动员的肌纤维数量较少,随着阻力负荷的增加,运动中枢传出的兴奋信号亦随之增强,兴奋性较低的运动单位亦逐渐被动员,兴奋收缩的肌纤维数量也随之增多。肌纤维收缩时的初长度肌纤维的收缩初长度极大地影响着肌肉最大肌力。研究表明,肌纤维处于一定的长度时,肌纤维收缩力增加。另外,肌肉被拉长后立即收缩,所产生的肌力远大于肌肉先被拉长、间隔一定时间后再收缩所产生的肌力。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主要通过协调各肌群活动、提高中枢兴奋程度、增加肌肉同步兴奋收缩的运动单位数量来提高肌肉最大肌力。年龄与性别肌肉力量从出生后随年龄的增加而发生自然增长,通常在20-30岁时达最大,以后逐渐下降。10-12岁以下的儿童,男孩的力量仅比女孩略大。进入青春期后,力量的性别差异加大,由于雄性激素分泌的增多,有效地促进了男孩肌肉和骨骼体积的增大,使其力量明显大于女孩。体重体重大的人一般绝对力量较大。体重较轻的人可能具有较大的相对力量。

五、论述题

运动时通气机能发生哪些阶段性变化?请简要论述其调节机制。

运动时随着强度的增大,机体为适应代谢的需求,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和排除更多的二氧化碳。为此,通气机能将发生相应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潮气量、呼吸频率随运动强度而增加。运动过程中肺通气量的时相性变化:运动开始后,通气量立即快速上升,随后在前一时相升高的基础上,出现持续的缓慢的上升,运动结束后,通气量同样出现快速下降,随后缓慢的恢复到安静时的水平,通气量迅速升、降的时相为快时相,缓慢的升、降的时相为慢时相。在中等强度运动中,肺通气的增加主要靠呼吸深度的增加。而在剧烈运动时,肺通气量的增加则主要是靠呼吸频率的增多来实现。(2)神经调节条件反射的影响和体液调节机制进行调节。通过体温调节机制在促进肺通气量的上升中可能也有重要作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运动生理学答案13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