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磁共振成像传媒
李树金,吴晓冰,谢颖,李笑琴,李瑞荣,严友松,张绍伟.磁共振DWI-ADC值在围绝经期妇女肌少症诊断的临床应用.磁共振成像,,11(5):-.
李树金,医院,研究生,副主任医师
教育背景:年毕业于新乡医学院临床医学,年在中山大医院进修,年毕业于山西医科大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专业特长:擅长于中枢神经及骨肌系统疾病的MR诊断和胸部及腹部疾病的CT诊断。
获得奖励或荣誉称号:年获煤炭系统五小发明者称号,年获东莞市科技论文奖,/连续两年获东莞市科技技术骨干称号。
研究方向:磁共振DWI在骨肌系统的临床应用,多模态对肌少症和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价值。
肌少症(sarcopenia)是一种随着年龄增加,以骨骼肌肌纤维的质量(体积和数量)丢失、肌肉力量减小,肌肉耐力及代谢能力下降,结缔组织和脂肪增多等为主要特征的综合退行性病征[1]。围绝经期是妇女围绕绝经前后的一段时期(一般发生在40~60岁),而围绝经期妇女其雌激素水平下降,易导致肌肉质量和力量的降低,增加肌少症患病率[2-3]。目前对于肌少症的筛查和诊断,主要通过检测低肌量和低肌质来确认,而利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值在诊断围绝经期妇女肌少症方面的研究未见有报道。本文旨在探讨DWI-ADC值在围绝经期妇女肌少症诊断的应用价值。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前瞻性收集医院年03月至年11月进行腰椎磁共振检查的20~30岁及40~60岁女性的资料。将其分为3组,即Ⅰ组20~30岁,Ⅱ组40~50岁,Ⅲ组50~60岁;排除标准:所有研究对象均排除严重器质性疾病,脂肪萎缩症,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全身和代谢性疾病,并排除服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者。所有受检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1.2方法采用SiemensEssenza1.5TMR扫描仪机,扫描参数:DWI序列采用单次激发的自旋回波序列(single-shotspin-echoechoplanarimaging,SS-SE-EPI,TRms,TE68ms,b值=50、、s/mm2,层厚6mm,FOVmm×mm,脂肪抑制APAIR,分辨率,扫描时间1min30s);扫描范围:胸12椎体上缘至腰4椎体下缘水平,选取腰3椎体中部层面,于ADC图分别选取双侧腰大肌和竖脊肌选取感兴趣区(ROI约20pix),双侧分别取3个位置的平均值并作记录。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均数用x±s表示,腰大肌和竖脊肌的对比用配对的t检验,不同组间椎旁肌的对比用方差分析,总体有差异再进行两两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竖脊肌和腰大肌平均ADC值的比较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例,竖脊肌和腰大肌平均ADC值分别为1.±0.、1.±0.,且两组间平均ADC值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25.52,P<0.01)。2.2三组间椎旁肌的平均ADC值的比较Ⅰ组例,椎旁肌的平均ADC值1.±0.,Ⅱ组例,椎旁肌的平均ADC值1.±0.,Ⅲ组Ⅱ组例,椎旁肌平均ADC值1.±0.。三组间椎旁肌平均ADC值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11.46,P<0.01),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Ⅰ组和Ⅱ组间椎旁肌平均ADC值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和Ⅲ组、Ⅱ组和Ⅲ组组间椎旁肌平均ADC值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2.3肌少症诊断阈值以Ⅰ组平均ADC值-2SD为肌少症诊断阈值,即诊断阈值为1.,则Ⅱ组及Ⅲ组低于1.的共计有23例,其中Ⅱ组7例和Ⅲ组16例。23例中除Ⅲ组中1例失访外,其余经随访均证实为肌少症,Ⅱ组及Ⅲ组肌少症发病率分别为4.90%、13.27%。3讨论3.1肌少症肌少症是与增龄相关的进行性、全身肌量减少和/或肌强度下降或肌肉生理功能减退为主要特征的的一种中老年综合征。肌少症常伴有残疾、生活质量降低甚至死亡,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当今社会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肌少症的病因复杂,患病率高,围绝经期女性是高危人群,女性围绝经期后体内性类固醇(雌激素和雄激素)浓度大幅减少,雄激素合成代谢作用降低,使肌肉质量下降,从而增加肌少症患病率[2]。肌少症发病隐匿,常因肌肉质量减少可能会因身体脂肪含量增加导致的体重质量相对稳定而被掩盖[4]。目前国际上多个组织先后制定了肌少症共识,提出肌少症的肌肉力量减弱和肌肉量减低两个诊断切点,但仍未能统一肌少症的诊断及筛查方法[5],因此寻找统一敏感的肌少症的诊断及筛查方法显得尤为重要。3.2腰大肌和竖脊肌的ADC值竖脊肌、腰大肌同属椎旁肌,在保证腰椎稳定性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人体椎旁肌肌纤维包括I型肌纤维和Ⅱ型肌纤维两种类型。Ⅰ型肌纤维(慢肌纤维)收缩缓慢而持久,耐疲劳,主要参与人体姿势和平衡调节;Ⅱ型肌纤维(快肌纤维)收缩快且易疲劳,主要参与人体的快速运动。正常人体椎旁肌中,Ⅰ型纤维横切面积大于Ⅱ型纤维,且Ⅰ型肌纤维所占比例较大,约占54%~65%[6]。腰大肌多为羽状肌,较竖脊肌肌纤维短,含有更多的Ⅱ型纤维,更多的参与肢体的运动,导致腰大肌和竖脊肌的ADC值也有差异[7-9]。3.3各年龄组ADC值人体的肌肉量在25岁前会达到顶峰,随后肌纤维数量开始减少,50岁时肌纤维数量减少5%,随后每年肌肉量减少1%~2%,在80岁的时候肌肉量减少约30%,这一变化导致肌肉体积的减少和结缔组织含量的增加,其中肌肉强度和肌肉力量的下降明显大于肌肉质量的下降[10]。肌肉力量在50~60岁之间下降1.5%,此后下降3%[2]。女性肌肉质量在30岁左右达到高峰,50岁以后逐渐下降,绝经后每年下降0.6%,绝经后最初3年下降最快[11-14]。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20~30岁组和50~60岁组及40~50岁组和50~60岁组两组间的椎旁肌平均ADC值均有差异。多项研究显示,绝经前女性每单位肌肉横截面积的收缩肌肉组织量是绝经后女性的两倍,而绝经后女性非收缩肌肉量(脂肪肌肉)明显增高,这与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降低,脂肪区域分布特异性降低有关[15];50岁后由于肌纤维的纤维化、脂肪化,使肌肉水分子扩散受限,导致50岁后年龄组ADC值降低。3.4肌少症诊断阈值探讨MRI和CT是目前常用的且最精确的肌肉质量测试方法。MRI和CT实现了活体骨骼肌组织和去脂骨骼肌的精确测量,都是通过分辨身体不同组织(骨骼肌、脂肪、骨骼)特征通过图像分析,得到肌肉横截面积和容量,并根据体温状态下肌肉密度(1.04g/cm)和脂肪密度(0.92g/cm)计算肌肉质量和肌间脂肪组织质量,从而排除了因肥胖、疾病导致的肌纤维间脂肪组织浸润而影响测量结果,使肌肉质量的测定数据更加精确。但这些方法多反映肌肉的形态学变化。而DWI可通过对组织细胞水分子运动进行检测,根据肌肉组织水分子的扩散受限程度,间接反映病变内部组织与结构成分的微观变,且DWI-ADC值可以量化水分子的扩散速率,能在肌肉形态学和肌力发生改变以前,发现肌肉微观及功能改变,对疾病进展状况不仅有较高的准确性,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为早期量化诊断肌少症提供了重要依据。本研究过程中发现,腰3椎体水平的图像测量的ADC值稳定可靠,重复性好。因DWI为SE-EPI序列,对磁场均匀度要求较高,于大腿中段为中心进行扫描,因局部磁场不均匀,DWI图像伪影较大,导致ADC图较模糊,测量的ADC值不可靠,重复性较差,而腰3椎体水平的图像可以满足要求,为本文研究结果提供了稳定可靠的数据支撑。围绝经期是女性无法避免的生理过程,雌激素水平降低影响骨骼肌肉系统,围绝经期后女性肌肉组织在肌肉质量、组成成分、肌肉功能等方面发生变化与肌少症密切相关,研究肌少症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对围绝经期女性肌少症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ADC值量化的方法诊断肌少症,降低了因个体差异所导致的误差,对肌少症的诊断意义重大,填补了磁共振DWI-ADC值在诊断肌少症方面的研究空白,但DWI在肌少症的诊断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磁共振新技术对肌少症诊断价值的研究和应用仍需更深一步的探讨。利益冲突:无。参考文献[References][1]WenX,WangM,JiangCM,etal.ArecurrentdefinitionsofsarcopeniaapplicableforolderChineseadults.JNutrHealthAging,,15(13):-.
[2]HaehlingSV,MorleyJE,AnkerSD.Frommusclewastingtosarcopeniaandmyopenia:update.JCachexiaSarcopeniaMuscle,,3(4):-.
[3]YangS.Influencingfactorsofperimenopausalsyndrom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