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肌强直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不是所有的抽搐都是惊厥区分新生儿惊跳与
TUhjnbcbe - 2021/4/16 18:55:00

neonatus

伴随着一声声啼哭,一个新生命呱呱坠地,但在新生儿的成长历程中难免磕磕绊绊,出现一些异常表现,有些异常表现属于正常之举,且无需大惊小怪;而有些异常表现,我们则需要正视之。

MINIMAL

LIFE

东东,出生胎龄37周+3天,纠正胎龄39周+1天,肉嘟嘟的脸蛋,科室的护士都很喜欢他,但近几日的数次异常表现,引起了护士的怀疑。因为每当给东东换衣服或外界声音大一点的时候,宝宝的手、脚就会不自主地抖动,甚至出现下颏或全身快速地抖动。但宝宝的吃、睡、玩却不受任何影响。

西西,出生胎龄34周+4天,纠正胎龄37周+2天,家长主诉小儿出生后一直表现比较安静,但近期宝宝在睡醒时出现点头、弯腰、双腿上抬、双手上举,动作很快,且会一下接一下重复十几下,连续好几天均有相同的表现,遂就医。

东东和西西是同一种症状吗?

想要区分他们的具体情况,我们就需要了解“惊厥”和“惊跳”。

“惊厥”和“惊跳”。

睡眠是大脑高级神经系统产生普遍性抑制的生理现象,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人在刚入睡的时候,处于较浅的睡眠状态,即朦胧状态,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一部分已经抑制,还有一部分尚未完全抑制。这时,机体内外存在的某些兴奋信息可干扰大脑皮质的抑制而产生不能自制的神经反射;如果这种神经反射发生于运动神经,引起四肢局部的肌肉收缩,就会突然发生手脚掣动,这就是眠中惊跳。

“惊跳”现象的出现,是由于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所致,受刺激后引起的兴奋容易泛化。表现为在打开新生儿包被或是大声、强光、震动以及改变他/她的体位都会使宝宝抖动起来,出现震额样自发动作,或缓慢的、不规则的、抽搐样的手足动作,有时甚至可见踝部、膝部的抖动等这些无意识、不协调的动作。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不会影响智力发育。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发育不断完善,这种不自主的抖动会逐渐减少,2~4个月后便会慢慢消失,被有意识的、自主的动作代替。

新生儿出现“惊跳”时,只要成人用手轻轻按住他/她身体任何一个部位,就可以使他/她安静。没有裹包被的新生儿,只要扶住他/她的双肩或抱在你的怀中,也可以使他/她安静下来。

惊跳不是惊厥,正如东东的表现,惊跳为幅度较大、频率较高、有节奏的肢体抖动或阵挛样动作,将肢体被动屈曲或变换体位可以消除,不伴有眼球或口颊运动。当婴儿呈现惊跳时,护士不需过度紧张,有时可用手轻轻按住婴儿身体某个部位,就能够使他平静下来,婴儿惊跳是很常见的现象,不会影响婴儿的大脑发育。但需警惕,若婴儿出现频繁过度的惊跳反应或年龄超过四个月仍出现大幅度、快速的惊跳反应,则需警惕神经系统疾病可能。

惊厥,也叫惊风、抽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急性症状,特别是3岁以内的小儿更为多见。是指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导致的全身任何骨骼肌的不自主单次或连续强烈收缩。患儿表现为意识突然丧失,双眼上翻,四肢及躯干肌肉呈强直性或阵挛性抽动,发作持续数秒至数分钟不等,严重者可反复发作,甚至呈持续状态,如果持续时间过长,或反复发作,会影响小儿的大脑发育。这种表现主要是大脑神经元的突然过度杂乱性放电,引起神经系统间歇性功能失调所致。因此,当出现小儿惊厥需积极对待,如上面提到的西西。那么,引起小儿惊厥的原因有哪些呢?通常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婴儿最常见的代表性疾病是热性惊厥、低钙惊厥、癫痫等。当小儿出现惊厥时,应尽快查明病因,而不要耽误病情。

aEEG监测新生儿反复惊厥发作

上面两个案例帮助我们了解到小儿惊跳和惊厥的区别,在临床上这样的案例还有许多,这也指导我们临床医护工作者在遇到异常情况时应该从容分析,细致检查,用专业呵护新生儿的健康成长。

END

伟思脑功能

1
查看完整版本: 不是所有的抽搐都是惊厥区分新生儿惊跳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