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查看下载
全部资源
高中生物学必修一全册微课+考点+资料下载高中生物微课视频精讲集锦高中生物必修一课后习题与探讨答案高中生物必修+选修电子课本汇编高中生物必修1-3课程教学资源汇编高中生物必修选修电子课本下载↓视频教学:
重点知识:
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2、反射:
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4、反射弧:
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
5、反射活动需要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完成。
6、兴奋:
是指动物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7、神经冲动:
是指在神经系统中,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兴奋。
8、静息状态:
是指在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所处于的状态。膜外侧带有正电荷,膜内侧带有等量的负电荷,整个神经元细胞不显电性。
9、静息电位:
指未受刺激时,神经元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未外正内负。
10、兴奋状态:
指受刺激后,神经元细胞受刺激部位膜外侧带负电荷,膜内侧带有等量正电荷的状态。
1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
12、突触小体:
指神经元轴突末梢膨大呈杯状或球状的结构。内有突触小泡,小泡内有神经递质。
13、突触:
指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或轴突相接触所形成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14、只有轴突末梢的突触小泡内有神经递质,所以,兴奋只能由轴突末梢传递给其他神经元。
15、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
16、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17、语言功能:
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包括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全部智力活动,涉及听、说、读、写。
18、语言中枢:
位于人大脑左半球,为人脑特有。
19、语言中枢功能障碍:
⑴、W区功能障碍:不能写字;能看懂文字,能讲话,能听懂话。
⑵、V区功能障碍:不能看懂文字;能写字,能讲话,能听懂话。
⑶、S区功能障碍:不能讲话;能看懂文字,能写字,能听懂话(运动性失语症)。
⑷、H区功能障碍:不能听懂话;能写字,能看懂文字,能讲话。
二、应会知识点
1、感受器:
指传入神经的末梢。是机体内能够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结构。
2、传入神经:
也叫感觉神经,是将兴奋从感受器传送到神经中枢的神经。
3、神经中枢:
是脑或脊髓的灰质部分,具有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的功能。
4、传出神经:
也叫运动神经。是将兴奋从神经中枢传送到效应器的神经。
5、效应器:
是传出神经的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6、神经系统(或神经元细胞)的任何部位都能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在动物和人体内,只有感受器能直接接受刺激,是兴奋的“发源地”。
7、兴奋:
简单地说,兴奋就是神经元细胞膜上的电位变化。
8、在生物体内,神经系统中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沿着“树突→胞体→轴突”方向传导;而在实验条件下,神经纤维上的兴奋是可以双向传导的。
9、膜离子通道:
是指神经元细胞膜上的特殊通道蛋白质,当神经元细胞受到刺激时,通道打开,Na+快速内流,K+快速外流。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10、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Na+浓度比膜外低。
11、动作电位:
指神经元细胞受到刺激后表现出来的膜电位外负内正的变化。
12、突触类型:
轴突——轴突;轴突——树突;轴突——胞体;树突——树突。
13、神经递质:
主要有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谷氨酸、天冬氨酸、甘氨酸、一氧化氮等。
14、人的神经系统:
⑴、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
脑:大脑、小脑、脑干、下丘脑
①、大脑:即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③、脑干:有调节呼吸运动的中枢
④、下丘脑:有体温、水平衡调节中枢
脊髓:有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如排尿、排便、膝跳反射中枢
⑵、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12对)、脊神经(31对)
15、人脑的高级功能:
人大脑的皮层,有亿神经元,组成众多神经中枢,是神经系统最高级部位。具有感知外部世界、控制机体的分设活动、语言、学习[记忆和思考等高级功能。
16、神经调节是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
精品课件:
教案:
一、教学内容及分析
1.教材内容
2.学情分析
有关于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等相关的基础知识,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过,所以教师可以给出少量时间由学生快速阅读进行回忆,并通过提问及时深化。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上的传递这些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没有接触过,不容易理解,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难度。而这些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特别是兴奋传导时膜电位的变化和突触释放递质的过程。教师在这方面要多做指导、启发。
《神经调节》一节的内容对于生物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生物学科思维方法的形成,生物学科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作用。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2、教学难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五、教学策略设计
动机激发策略:创设情境,从运动的协调引入;重现关于研究神经传导的材料选择和实验手段体现科学方法教育,避免封闭的演绎过程。
交互教学策略: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讨论问题。
整体教学策略:将生物学知识和物理电学知识结合在一起,体现学科间知识的综合。
比较的认知策略:比较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突破难点。
六、教学方法设计
实验原理分析法、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
七、媒体设计
自制CAI动画:反射弧模式图;兴奋沿反射弧传导;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突触小体结构模式图;突触小泡内递质的释放过程。
八、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流程图
(二)教学过程
引言:请同学们欣赏一场精彩的NBA比赛。篮球飞人们飞翔的画面让我们体会到运动的张力和协调的美感,那么篮球队员们要经过哪些方式的调节才能完成如此健美而协调的动作呢?
学生: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如果仅有体液调节,机体就难以迅速而精确的作出反应。人和动物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和统一,各项生命活动的进行,以及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主要是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来完成的。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通过初中的学习我们知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那么,什么是反射呢?
学生: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性的反应。
教师强调反射概念的三要素,并且指出,反射是应激性高度发展的结果。
反射大致可以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类,请同学们来分析四组有趣的现象,看看它们分别属于那类反射?并说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媒体显示实例图片:小猴吮奶;狗熊飞车;尝梅止渴;望梅止渴。)
学生:小猴吮奶和尝梅止渴是动物生来就有的,也是通过遗传而获得的先天性反射,是非条件反射;狗熊飞车和望梅止渴是动物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训练而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属于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借助于一定的条件(自然的或人为的),经过一定过程形成的,条件反射大大地提高了动物适应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
反射的结构基础又是什么呢?
学生:反射弧。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反射弧结构模式图并提示注意闪动部位代表的结构。
反射弧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学生: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教师引导学生识图。
感受器是感觉神经末梢部分,效应器指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和腺体。
简单地说,反射过程是感受器感受到一定的刺激并产生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的形式经过传入神经传向神经中枢,神经中枢通过分析与综合产生兴奋,经一定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发生相应活动。
反射弧的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都不能发生。举例分析。
通常脊椎动物的反射弧,在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还有中间神经元,它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那么这些神经元的结构又是怎样的呢?
引导学生观察神经元结构模式图并叙述各部分结构(略)
神经元之所以受到刺激能产生兴奋,并能传导兴奋是与它的结构相适应的。一个神经元就是一个完整的高度特化的细胞。细胞体适合综合处理信息和作为代谢中心;突起适合接受和传递信息;髓鞘则起着绝缘的作用,使许多神经纤维可以同时传导而互不干扰,从而保证神经调节的精确性。
教师强调神经纤维的概念:长的树突、轴突和髓鞘构成神经纤维。
从宏观上看,兴奋需要在反射弧各部分上传导;从微观上看,兴奋则需要在组成反射弧的每一个神经元内部传导,特别是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2.兴奋的传导
(1)神经纤维的传导
早在年,意大利解剖学家伽伐尼发现兴奋传导实际上是一种生物电现象。但是神经纤维都很细,做实验很困难。到20世纪30年代英国科学家发现乌贼的巨大神经纤维是实验的理想材料,它粗大的轴突直径可达1毫米,使测量电位差的微电极易于插入,为开展实验提供了方便。
实验方法: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图示。
取两个微电极,一个插入神经纤维内,一个接到神经纤维膜表面,用微伏计测出膜内外的电位差,即电势差。结果显示: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为什么会出现电位差呢?很早人们就发现神经纤维膜内外存在着离子浓度的差异。
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Na+离子和K+离子的浓度差:膜内的K+离子浓度远高于膜外,Na+离子浓度则相反。
在细胞未受刺激时,也就是静息状态时,膜内的K+离子很容易通过载体通道蛋白顺着浓度梯度大量转运到膜外,从而形成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膜上的Na+离子载体通道蛋白被激活,Na+离子通透性增强,大量Na+离子内流,使膜两侧电位差倒转,即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则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具体分析兴奋传导的过程并分步演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画。
静息时,膜内和膜外的电位处于何种状态?
学生分析:静息时,由于K+离子外流膜内电位为负,膜外电位为正。
受刺激时,兴奋部位的膜内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观察分析并回答:由于Na+离子内流,兴奋部位膜内外迅速发生了一次电位变化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则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引导学生分析并讨论:邻近未兴奋部位仍然维持原来的外“正”内“负”,那么,兴奋部位与原来未兴奋部位之间将会出现怎样变化?
学生:试着用物理课上电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个问题,并就膜外和膜内情况分别说明。在神经纤维膜外兴奋部位与邻近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了电位差,于是就有了电荷的移动,在细胞膜内的兴奋部位与邻近的未兴奋部位之间也形成了电位差,也有电荷的移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
电流方向如何呢?
学生:电流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在膜内则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从而形成了局部电流回路。
引导学生观察相邻的未兴奋部位:
这种局部电流又刺激相邻的未兴奋部位发生上述同样的电位变化,又产生局部电流,如此依次进行下去,兴奋不断向前传导,而已经兴奋部位又不断依次恢复原静息电位。兴奋就按照这样的方式沿着神经纤维迅速向前传导。
完整演示动画并让学生归纳和复述:
兴奋传导过程:刺激→膜电位变化→电位差→电荷移动→局部电流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实质:膜电位变化→局部电流。
我们分析了当兴奋从树突经胞体传向轴突时的传导方向,如果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中段施加一适宜刺激,传导方向又是怎样呢?(图示略)
学生从物理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兴奋部位与两侧未兴奋部位都存在电位差,所以刺激神经纤维上任何一点,所产生的冲动均可沿着神经纤维向两侧同时传导。
结论:传递特点──双向性。
兴奋传导受机械压力,冷冻,电流,化学药物等因素的影响而受到干扰或阻断。
(2)兴奋的传递:
当兴奋传导到神经纤维的末梢时,又是怎样到达下一个神经元呢?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来传递的。突触是指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
(演示动画)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一个神经元轴突末梢经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成杯状和球状,叫做突触小体。这些突触小体可以与多个神经元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形成突触。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突触是由三部分构成的,即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前膜是轴突末端突触小体的膜:突出后膜是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胞体膜和树突膜;突触间隙是突触前膜和后膜之间存在的间隙。
突触小体内靠近前膜处含有大量的突触小泡,泡内含有高浓度的化学物质──递质,例如乙酰胆碱。递质有兴奋性的也有抑制性的。
将动画还原到较为宏观的两个神经元之间去观察突触。
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时,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就将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里,突触后膜的相应受体蛋白接受递质的化学刺激,引起突触后膜的膜电位改变。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而传递给了另一个神经元。
突触后膜的受体对递质有高度的选择性。
学生再次观察动画模拟过程,复述,概括。
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过程:
兴奋→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释放递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由于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使后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就是说: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传递。这种单向传递使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动能有规律地进行。
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一次神经冲动只能引起一次递质释放,产生一次突触后电位变化,之后很快又恢复为静息状态。
引导学生观察线粒体,得出“兴奋传递是一个耗能的过程”的结论。
有些杀虫剂能抑制酶的活性,使递质不被破坏,递质一直结合在突触后膜的受体部位,连续发生作用,使神经处于持续冲动状态而不能恢复到静息电位,这样,就使动物长时间处于震颤、痉挛状态,终致死亡。
(3)比较兴奋的传导
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细胞间的传递
信号形式电信号化学信号
传导速度快慢
传导方向双向单向
实质膜电位变化→局部电流突触小泡释放递质
课堂小结
本节课重点学习了兴奋的传导,对于反射的发生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结合动画演示)当感受器受到一定刺激后就产生兴奋,引起兴奋部位的膜电位的改变,形成局部电流;当局部电流沿神经纤维传导到轴突末梢的突触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另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传导到另一个神经元。
概括的说:兴奋传导是膜电位变化→递质的释放→膜电位变化的一体化过程。
学法指导
学生在掌握上述内容时,一定要注意联系反射模式图,并注意在实际中的应用。如临床上用药物局部麻醉的机理是什么?(药物抑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兴奋不能传递)
课外探究与思考
1.探究局部麻醉药物的可能作用机理。
2.试比较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与电流在金属导线上的传导速度。
板书设计
二、神经调节
(一)基本方式:反射──概念、分类、结构基础
(二)兴奋的传导
1.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双向性
刺激→膜电位变化→电位差→电荷移动→局部电流
2.细胞间的传递:单向性
兴奋→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释放递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练习:
1.(·合肥第一次质检)如图所示为反射弧结构模式图,在a、c处分别放置电位计,b处给予适宜刺激。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骨骼肌收缩,发生反射活动
B.骨骼肌不收缩,无反射活动
C.骨骼肌收缩,并在a、c处均测到电位变化
D.骨骼肌收缩,a处测到电位变化,c处未测到
2.某同学走路不小心,脚底扎了一个钉子,并且感觉到疼痛。此过程中发生了反射反应。关于该反射,以下叙述合理的是(
)
A.仅有效应器即可发生反射
B.感觉疼痛,说明兴奋已经传递到脊髓
C.反射发生时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反射发生时,信号分子与突触前膜上的受体发生识别和结合
3.获年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发现了与囊泡运输相关的基因及其表达蛋白的功能,揭示了信号如何引导囊泡精确释放运输物。突触小泡属于囊泡,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元中的线粒体为突触小泡的运输提供了能量
B.神经元特有的基因决定了突触小泡的运输方式
C.突触前膜的特定蛋白决定了神经递质的释放位置
D.突触小泡中运输物的释放受到神经冲动的影响
4.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的酶)的作用,对于以乙酰胆碱为递质的突触来说,中*后会发生(
)
A.突触前膜的流动性消失
B.关闭突触后膜的Na+通道
C.乙酰胆碱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
D.突触前神经元的膜电位发生显著变化
5.(·河北衡水中学摸底)下列有关健康成年人脑功能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控制排尿反射的高级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B.大脑皮层言语区的V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
C.温度感受器位于下丘脑
D.下丘脑不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
6.(·大连一模)下图为某动物体内神经调节的部分结构示意图,d处为组织液,若刺激神经元甲,则在神经元丙上可检测到动作电位。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结构中可见2个突触和3个突触小体
B.给予b处适宜刺激,电表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
C.刺激c处,可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
D.兴奋由d→e,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
7.(·湖南省四县区高三联考)关于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虚线内为神经中枢),不正确的叙述是(
)
A.①~④依次是效应器、传出神经、传入神经、感受器
B.中间神经元B的兴奋既能传到神经元A又能传到神经元C
C.C点接受刺激后该部位的膜内电位变化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D.Ⅱ上含有的神经递质受体,能与相应的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
8.(·忻州模拟)图1表示神经纤维在静息和兴奋状态下K+跨膜运输的过程,其中甲为某种载体蛋白,乙为通道蛋白,该通道蛋白是横跨细胞膜的亲水性通道。图2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后产生兴奋的过程。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图1
图2
A.图1中A侧为膜的内侧,B侧为膜的外侧
B.图1中显示K+均以主动运输方式进出细胞
C.图2中膜电位是以膜内电位为参照测定的
D.图2中②处Na+通道开放
9.如图表示通过突触传递信息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内的神经递质以胞吐方式释放
B.②处发生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C.③对神经递质的识别不具有专一性
D.④一定是某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
10.如图所示是*品可卡因的作用机制:可卡因通过影响神经递质的回收,从而刺激大脑中的“奖赏”中枢,使人产生愉悦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结构①是突触小泡,其中的多巴胺也属于神经递质
B.图中结构②为受体,多巴胺与其结合使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
C.图示表明,多巴胺完成兴奋传递后会被运回上一个神经元
D.吸食的可卡因进入突触间隙后会使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受到抑制
11.(·河北衡水调考)下图为各级中枢示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成年人有意识“憋尿”的相关中枢是③,婴儿经常尿床的相关中枢是⑤
B.①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的节律控制有关
C.某人因撞击损伤了②部位可导致呼吸骤停
D.③中某些神经元发出的神经纤维能支配①②④和⑤中的某些中枢
12.(·郑州五校联考)如图代表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电流表的两电极均置于细胞外,X、Y为实验位点(Y为两电极中点),Z为突触间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B为效应器
B.Z中的液体属于组织液
C.刺激X点或Y点时电流表指针均不偏转
D.刺激X点或Y点引起的收缩不属于反射
以下是选择题答案:
1、
解析:b处给予适宜刺激后,骨骼肌发生收缩,由于反射弧不完整,不发生反射活动,A、B错误;由于兴奋在突触处单向传递,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因此在a处检测到电位变化,而在c处无电位变化,C错误,D正确。
答案:D
2、
解析:只有反射弧结构完整才能称为反射活动;痛觉中枢在大脑皮层;反射发生时必须经过突触,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神经递质识别和结合的受体位于突触后膜上。
答案:C
3、
解析:线粒体是真核生物细胞的“动力车间”,与囊泡运输相关的基因不是神经元特有的;由题意知,囊泡的运输和释放运输物与特定基因表达的蛋白质有关,即神经递质释放的位置与突触前膜特定的蛋白质有关;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使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
答案:B
4、
解析: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发挥作用,使得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不能分解,所以会一直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
答案:C
5、
解析:控制排尿反射的高级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低级神经中枢位于脊髓,A正确;大脑皮层言语区的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受损后患者不能看懂文字,B错误;温度感受器位于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C错误;血糖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下丘脑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D错误。
答案:A
6、
解析:题图示结构中可见2个突触和2个突触小体,A错误;给予b处适宜刺激,电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错误;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刺激c处,可观察肌肉的变化,同时测量电表处有无变化,C正确;兴奋由d→e,发生“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D错误。
答案:C
7、
解析:读题图可知,①是效应器、②是传出神经、③是传入神经、④是感受器,A正确;兴奋在突触间传递是单向的,所以中间神经元B的兴奋只能传到A,不能传到C,B错误;C点接受刺激后,该部位的膜上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大量内流,导致膜内电位变化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C正确;Ⅱ上含有相应的神经递质的受体,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的结合,使下一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D正确。
答案:B
8、
解析:静止状态下,K+外流,由此判定题图1中A侧为膜的外侧,A错误;题图1中K+外流为被动运输,B错误;题图2中膜电位是以膜外侧为参照并定义为0mv进行测定的,C错误;题图2中②处于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中,即Na+通道开放,D正确。
答案:D
9、
解析:题图中①表示突触小泡,其内的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通过突触前膜;②是突触前膜,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③是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对神经递质的识别具有专一性:④是某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或细胞体膜。
答案:A
10、
解析:根据题图示可知,①是突触小泡,多巴胺也属于神经递质,A正确;②为特异性受体,多巴胺与其结合使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B正确;图示表明,多巴胺在完成兴奋传递后,会通过多巴胺转运体运回上一个神经元中,C正确;吸食的可卡因进入突触间隙后,会与多巴胺转运体结合,阻碍多巴胺的回收,会使下一个神经元持续兴奋,D错误。
答案:D
11、
解析:题图中①~⑤分别为下丘脑、脑干、大脑皮层、小脑和脊髓。成年人有意识憋尿的相关中枢在大脑皮层,婴儿经常尿床是因为大脑发育不完善,对脊髓的排尿中枢控制力弱,A错误;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的节律控制有关,B正确;脑干中有呼吸中枢,C正确;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能支配①②④和⑤中的某些神经中枢,D正确。
答案:A
12、
解析:题图中B与神经节相连,为感受器,A项错误。Z中液体为突触间隙中的液体,属于组织液,B项正确。由于兴奋在突触中传递时只能由轴突传到树突或细胞体,故刺激X点产生的兴奋不能在Z处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电流表指针不偏转;Y为两电极中点,刺激Y点,产生的兴奋同时传到两电极,两电极处同时产生兴奋,没有电位差存在,电流表指针不偏转,C项正确。刺激X或Y点引起的收缩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故不属于反射,D项正确。
答案:A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全册PPT课件动画教案习题整套资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