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计算机科考试大纲
(试行)
一、考试目的及要求全面考核普通高等学校高职(专科)应届毕业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是否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要求。所有考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必须达到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大纲的要求;同时理工农医类考生还必须具有利用所学高级语言能够编写一般应用程序的能力;文史财经类考生还必须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知识和关系数据库的基本操作。具体要求:
(一)计算机基础知识1.了解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2.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
3.了解计算机中数据的存储方法。
4.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具有使用微型计算机的基础知识。
5.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和常用操作系统的特点,掌握中文Windows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6.了解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知识,掌握文字处理软件Word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7.了解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知识,掌握电子表格软件Excel
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8.了解多媒体演示软件的基本知识,掌握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9.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因特网的初步知识,具有利用Internet获取信息的能力。
10.了解信息安全的基本知识。
11.了解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
(二)程序设计能力(仅限理工农医类考生)1.了解程序和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概念。
2.掌握算法的基本概念及表示。
3.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4.具有应用所学语言编写简单应用程序的能力。
(三)数据库应用能力(仅限文史财经类考生)1.了解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
2.了解关系数据库的数据结构与特点。
3.了解数据库、表的概念与操作。
4.了解数据查询和操作(增、删、改)的基本方法。
5.掌握常用的SQL语句。
二、考试内容
(一)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知识1.计算机的发展、分类及其应用领域。
2.信息高速公路与“金”字工程。
3.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存储程序原理)。
4.计算机中的信息表示(数制及其转换、编码、信息存储单位)。
5.信息安全及计算机病*与防治。
6.多媒体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及其组成。
(二)微型计算机及其使用1.微型计算机的分类、主要技术指标及其发展方向。
2.微型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
3.微型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基本组成。
4.操作系统的功能及其使用。
(1)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功能与组成。
(2)操作系统的分类及常用操作系统的特点。
(3)微机操作系统的文件组织结构。
(4)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
(5)中文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6)“我的电脑”和“资源管理器”的操作与应用。
(7)文件和文件夹的管理。
(8)控制面板及其使用。
(9)应用程序的运行与退出。
(10)中文输入法及其使用。
(三)计算机网络1.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功能、组成与分类。
2.计算机网络的结构与网络协议。
3.局域网与广域网的概念与特点。
4.常用网络传输介质及网络设备。
5.因特网的基本概念及其接入方法。
6.因特网的基本应用(WWW、E_mail、FTP)。
(四)常用办公自动化软件1.文字处理软件的功能和使用
(1)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概念。
(2)中文Word的基本功能和使用。
(3)文档的创建、输入、编辑、排版与打印。
(4)表格的制作与使用。
2.电子表格软件的功能和使用
(1)电子表格的基本概念。
(2)中文Excel的基本功能和使用。
(3)工作簿、工作表、单元格的基本概念与基本操作。
(4)单元格绝对地址和相对地址的概念与引用。
(5)数据处理的概念及其简单使用。
3.演示文稿软件的功能和使用
(1)中文PowerPoint的基本功能和使用。
(2)中文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
(3)幻灯片外观的设置与放映。
(五)程序设计能力(仅限理工农医类考生)1.程序和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概念。
2.掌握算法的基本概念及表示。
3.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4.掌握程序的基本控制结构,能够利用所学语言编写简单的应用程序。
(六)数据库应用能力(仅限文史财经类考生)1.数据库系统的基本功能与特点。
2.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
3.关系数据库的数据结构与特点。
4.数据库、表的概念与操作。
5.数据的查询与维护(增、删、改)。
6.SQL数据查询命令的基本使用。
7.SQL数据更新命令的基本使用。
三、试题难易程度较容易题
约30%
中等难度题
约50%
较难题
约20%
四、说明理工农医类、文史财经类分别命题,其中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试题相同,理工农医类考生增加程序设计能力考试,文史财经类考生增加数据库应用能力考试。试卷满分为分,考试时间分钟,试卷长度为A4纸8-10版。
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英语科考试大纲(试行)
一、考试目的全面考核普通高等学校高职(专科)应届毕业生英语课程是否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目标(领会式掌握单词,具体要求可参照《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对大学英语二级和三级的目标要求)。
二、考试范围主要涵盖高职(专科)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全部内容,并参照本科《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二级和三级的要求内容。重点考核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及其应用能力,考试不追求偏题怪题,以基础知识为出题的核心内容。为保证试卷的信度,除翻译部分和短文写作是主观性试题外,其余试题都采用客观性的多项选择题形式。
三、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包括五个部分:阅读理解、词语用法和语法结构、完形填空、翻译和短文写作。
(注:听力理解部分,可由考生所报考院校根据其本校专业要求,具体制定实施。)
第一部分:阅读理解(PartIReadingComprehension)。共四篇短文,每篇后有5个问题,共20题,计40分,每题2分。阅读理解部分的目的是测试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阅读内容为题材较广泛、语言难度中等的短文,总阅读量控制在至词之间。本题向考生提供四篇短文,题材包括日常生活、史地、文化、科技常识、人物传记等。体裁有记叙文、说明文和应用文等。每篇短文后有5个关于短文内容的问题或不完整的句子。要求考生在仔细阅读短文以后,从每个问题或不完整的句子下面的四个选择项中,选出可以用来回答问题或补全句子的正确或最佳的一项。
第二部分:词语用法和语法结构(PartIIVocabularyandStructure)。共40小题,计40分,每题1分。题目中40%为词和短语的用法,60%为语法结构。词语用法和语法结构部分的目的是测试学生运用大纲词汇、短语、语法及句法结构的能力。本题向考生提供40个小题,每小题是一个留有空白的不完整的英语句子。要求考生在小题下面的四个选择项中,选出可以填入句中空白处的正确或最佳的一项。
第三部分:完型填空(PartIIICloze)。共有一篇短文,含20小题,计20分,每题1分。完型填空部分的目的是测试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本题向考生提供一篇短文,在题材熟悉、难度适中的短文(-词之间)中留有20处空白,文后为每个空白提供四个选择项。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短文内容的基础上,选择答案,进而使短文的意思和结构恢复完整,成为内容连贯、没有语法错误的通顺文章。
第四部分:翻译(PartIVTranslation)。翻译分英译汉和汉译英两部分,共有10小题,英译汉和汉译英各5个题,计30分,每题3分。翻译部分的目的是测试学生是否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和具备初步的翻译能力。其中英译汉的句子选自该试卷第二部分“阅读理解”的四篇短文中,有三篇是每篇选一句,有一篇选两句,要求考生根据上下文的背景和含义,将所提供的英文原句直译或意译为汉语;汉译英是将五个汉语句子译为英文,重点是关键词和核心语法、句法的翻译表达。
第五部分:写作(PartVWriting)共有1小题,计20分。短文写作部分的目的是测试学生用英语书面表达的初步能力。要求考生写出一篇-词之间的英语短文。文体包括记述文、说明文、议论文等。要求考生能围绕主题正确表达思想、语句连贯、无重大语言错误。
四、试题难易度较容易题
约30%
中等难度题
约50%
较难题
约20%
五、说明试卷满分为分,考试时间为分钟,试卷长度为A4纸10-12版。河西学院年专升本招生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
专业课考试大纲
《专业综合》考试,是全面了解应试者在专科层次学习阶段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各主干课程的学习掌握情况,考查其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选拔其中成绩优异者进入本科层次继续深造学习。
一、总体要求:
1.了解古今汉语的基本知识,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通过大量语言实践,获取对古今语言的感性认识,培养对民族语言文字的深厚感情。
2.能正确理解、分析古今重要的语言现象,能正确规范运用现代语言,能阅读和翻译难度适中的文言文。
3.了解文学发展史,学习重要作家作品,能把握其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了解各种文学常识。能够比较准确地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具备较强的文学阅读能力和较高的文学鉴赏水平。
4.对文学活动有理性的正确的认识,掌握文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并能够运用文学理论的知识认识和分析各种文学现象。
5.能正确规范运用汉语言文字,掌握各种文体写作知识,能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
二、考试内容范围及具体要求:
(一)现代汉语(20%)
1.基本要求:
绪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方面的基础知识,并能综合运用。
(1)绪论:掌握一些基本概念。
(2)语音:要求能用汉语拼音拼写词语、句子,并能正确分析音节结构。
(3)文字:着重纠正错别字。
(4)词汇:要求能区分单纯词、合成词和短语,分析合成词的构成方式,掌握同义词辨析的方法。
(5)语法:要求能辨析词性,分析短语、单句和复句的结构层次关系。
(6)修辞:要能辨析常见的修辞格。
(7)运用:能综合运用现代汉语词汇、语法方面的知识修改各种类型的病句。
2.参考教材:
*伯荣、廖旭东主编,《现代汉语》(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年增订五版
(二)古代汉语(10%)
1.基本要求:
(1)汉字:掌握根据汉字形体确定词义的方法;能辨识常见的古今字、异体字。
(2)词汇:掌握联绵词、同义复词、偏义复词以及貌似现代双音词的双音结构;掌握文选重点篇目中古今词义有差异的词。
(3)语法:掌握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类型,能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辨识词类活用现象并准确翻译;掌握“是”的用法,能准确翻译古代汉语的各种判断句;掌握古代汉语中主要的被动句,并能准确翻译。
(4)运用:能综合运用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知识,准确翻译文言文。
(5)文选部分的重点篇目:《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冯谖客孟尝君》、《触龙说赵太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季氏将伐颛臾》、《苛*猛于虎》、《寡人之于国也》。
2.参考教材: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年修订版,1-2册),中华书局,年第3版。
(三)中国现代文学(15%)
“中国现代文学”考试范围包括:文学常识,作家及其作品分析与欣赏。
1.文学常识:掌握现代文学中重要作家的生平、思想、代表作,了解其主要的思想倾向、文学主张、艺术成就;掌握重要作品的作者、写作年代、文体性质、基本内容、主要特色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了解、掌握现代文学史上的文艺思潮、文艺运动、文学社团;识记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作品。
2.作品分析与鉴赏:要求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题材,能理解和概括重要作家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能较为深入地分析重要作家作品的艺术风格,能对具体的作品进行赏析。
3.重要作家作品:
鲁迅《狂人日记》、《阿Q正传》、郭沫若《女神》、闻一多《死水》、徐志摩《再别康桥》、郁达夫《沉沦》、茅盾《子夜》、老舍《骆驼祥子》、巴金《家》、曹禺《雷雨》、沈从文《边城》、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钱钟书《围城》、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4.参考教材:
(1)《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版),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年7月第1版;
(2)《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第三版),炎家严、孙玉石、温儒敏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年1月第3版。
(四)古代文学(20%)
“古代文学”考试范围包括:先秦至晚唐五代时期的文学常识,作家及其作品分析与欣赏。
1.文学常识:
掌握先秦至晚唐五代文学重要的文学常识与名词概念;识记重要作家的主要字号、生平经历、代表作品、所属流派、文学主张、思想倾向与艺术成就;掌握重要作品的作者、文体、写作背景、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识记节选作品的原书出处;识记各种常用文体并认知作品所属文体类别;掌握先秦至晚唐五代文学各种文学体裁的演变、文学思潮的兴替、文学流派、文学团体、重要作家、优秀作品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能背诵、默写重点篇目、翻译经典句段。
2.作品分析和鉴赏:要求通过阅读作品,了解先秦至晚唐五代文学的创作背景,能理解和概括重要作家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能较为深入地分析重要作家作品的艺术风格,能对具体的作品进行赏析。
3.重要作家作品:
《精卫填海》、《关雎》、《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论语·侍坐章》、《孟子·梁惠王下》、《庄子·逍遥游》、《离骚》、《上山采蘼芜》、《行行重行行》、曹操《短歌行》、曹植《野田*雀行》、阮籍《咏怀·夜中不能寐》、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谢灵运《登池上楼》、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庾信《拟咏怀·摇落秋为气》、《世说新语·过江诸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孟浩然《过故人庄》、王维《山居秋暝》、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李白《蜀道难》、杜甫《登高》、白居易《卖炭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杜牧《泊秦淮》、李商隐《锦瑟》、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
4.参考教材:
(1)《中国文学史》(第1-2卷),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年6月第三版;
(2)《中国文学作品选注》(第1-2卷),袁行霈主编,中华书局,7年6月第一版。
(五)写作(20%)
1.基本要求:“写作”主要考核学生的文章写作能力,包括理解掌握文体规范,运用写作技巧,展开思维,进行具体文体写作的能力。
(1)论说类文体
要求掌握论说文体特征,正确运用论说语体,综合运用论说方法进行写作,观点正确鲜明,论证过程清楚,逻辑清晰,结构完整。
(2)文学类文章
要求掌握文学文体特征,正确运用文学语体,以多种艺术手法进行表达,对生活有真切而较深的感悟,文笔流畅,结构清晰完整。
(3)应用类文章
要求正确运用事务语体进行写作,把握公文的文体规范。
无论何种文体的写作,均要求文面整洁,标点符号规范,无错别字。
2.参考教材:
《基础写作教程》,陈亚丽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8年7月第一版。
(六)文学理论:15%
1.“文学理论”考试范围: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文学作为活动、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文学创造过程和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具体要求掌握:
(1)基本概念:要求掌握基本概念的含义,能用语言准确的概括。具体包括文艺学、文学活动、文学理论、审美意识形态、话语、话语蕴藉、精神生产、艺术生产、文学创造的主体、文学创造的客体、艺术发现、艺术构思、直觉、灵感、艺术真实、艺术概括。
(2)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判断或者选择文学理论史上相关知识点。
(3)基本理论:要求观点明确,理论阐述思路清晰,分析合理。包括文学理论的性质、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文学活动的构成、文学活动的产生的几种学说、文学的几种界说、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文学的话语蕴藉、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百花齐放与推陈出新、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及其关系、文学创造过程及其心理机制、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文学真实与科学真实的区别。
(4)理论运用:能够运用文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分析文学现象,包括作家、作品、阅读活动的分析;能够运用文学理论原理分析一些日常话语或者经典论述。
2.参考教材: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8年11月修订第四版。
三、试题难易度:
1.较为容易的题量约占30%;
2.难度适中的题量约占50%;
3.难度较大的题量约占20%。
河西学院年专升本招生考试小学教育专业
专业课考试大纲
一、专业名称:小学教育
二、专业代码:
三、考试目的
全面考核普通高校专科(含高职)应届毕业生对教育学、心理学基本概念、原理的掌握程度及应用有关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考试范围
专业课考试包含教育学和心理学两门学科的内容。
(一)教育学(占60%)
1、《教育理论》(占30%):教育原理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学习教育原理的意义与方法、教育的本质、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目的、教师与学生、学校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
2、《课程与教学论》(占30%):课程与教学论的内涵、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与方法、课程基本理论、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校本课程开发、教学基本理论、教学目标与教学功能、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与教学评价。
(二)心理学(占40%)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小学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心理发展的差异与教育、学习的理论观点、学习动机的激发、知识的建构、技能的形成、学习策略及其教学、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教学设计与测评。
五、考试题型
(一)名词解释题: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主要考查学生对概念内涵的理解水平,共30分。
(二)选择题:包括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区分能力,共40分。
(三)判断题:涉及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考查学生对相应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辨析能力,共20分。
(四)简答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育学和心理学有关原理的分析和说明能力,共40分。
(五)论述题:考查学生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信息的整合能力,共40分。
(六)设计题:主要考查学生应用教育学及心理学的有关原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共30分。
六、试题难易度
较容易的题约占30%,中等难度的题约占50%,难度较大的题约占20%。
七、参考书目
1、石忠仁.教育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年版.
2、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4年版.
3、伍新春.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4年版.
河西学院年专升本考试护理学专业
专业课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生理学》50%
第一章绪论
1.掌握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概念,三种机体功能调节方式的概念及其特点,正反馈、负反馈的概念以及人体中常见的正、负反馈,正、负反馈的生理意义。
2.熟悉反射弧的结构。
3.了解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体内的控制系统。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掌握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细胞的兴奋性,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兴奋的引起和传导机制,。
2.熟悉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兴奋-收缩耦联,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3.了解G蛋白耦联受体信号转导的主要途径,由酪氨酸激酶受体完成的跨膜信号转导。
第三章血液
1.掌握血细胞比容的概念和血液的理化特性,三种血细胞的数量,红细胞的生理特性,ABO血型系统。
2.熟悉生理止血,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和功能,血液凝固与抗凝,输血的原则,以及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
3.了解血液的基本组成、血量和血浆的化学成分,红细胞生成所必需的原料和因素,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功能,Rh血型系统。
第四章血液循环
1.掌握心脏的泵血功能及其调节,各类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形成机制,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中心静脉压,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心血管活动主要的神经与体液调节,冠脉循环的血流特点及冠脉血流量的调节。
2.熟悉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血流量、血流速度、血流阻力、血压,外周静脉压,重力对静脉压的影响,静脉对血流的阻力,舒血管神经纤维,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
3.了解心肌动作电位和心电图的关系,心音的产生,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方式.
第五章呼吸
1.掌握呼吸的概念及其三个环节,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基本肺容积、肺容量和肺通气量,肺换气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氧容量,氧含量,氧饱和度的概念,氧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呼吸的反射性调节,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2.熟悉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CO2解离曲线。O2与Hb的结合对CO2运输的影响。
3.了解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防御性呼吸反射①咳嗽反射;②喷嚏反射。肺毛细血管旁感受器引起的反射。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
1.掌握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胃肠神经支配及其作用,胃肠激素其及作用,胃液、胰液和胆汁的分泌,胃的排空及其控制,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2.熟悉消化腺的分泌功能及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胆汁的性质、成分及小肠液的作用。
3.了解咀嚼的作用及吞咽反射,小肠液分泌的调节;小肠运动的调节;回盲括约肌的功能,大肠液的分泌。大肠内细菌的活动。
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
1.掌握食物热价,氧热价,呼吸商的概念,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掌握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体温的概念及其正常变动。
2.熟悉体温调节机制。
3.了解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汗腺的神经支配。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
1.掌握肾小球滤过率、滤过分数。有效滤过压的组成。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近端小管、髓袢、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Cl-和水的重吸收。HCO3-的重吸收和H+的分泌。NH3的分泌与H+、HCO3-的转运。K+的重吸收和分泌。钙、葡萄糖和氨基酸的重吸收。肾髓质渗透梯度的建立及其保持。排尿反射。
2.熟悉肾血液循环的特征及肾血流量的调节,肾小管与集合管中物质转运的方式,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组成成分。肾素分泌的调节。心房钠尿肽的作用。
3.了解测定清除率的意义,膀胱与尿道的神经支配,排尿异常。
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
1.掌握感受器、感受器官的概念。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眼的调节。视网膜的两种换能系统。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视锥系统的换能和颜色视觉。中耳的功能及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
2.熟悉眼的折光系统与简化眼,眼的折光能力异常。视网膜的结构特点。与视觉有关的若干生理现象。
3.了解前庭器官的感受细胞和适宜刺激;前庭反应,嗅觉感受器和嗅觉的一般性质;味觉感受器和味觉的一般性质;皮肤感觉感受器的功能。
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1.掌握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经典的突触传递(突触的微细结构,突触传递过程,突触后神经元的电活动变化,突触的抑制,突触传递的特征)和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神经递质和受体基本概念及周围神经系统中的胆碱能和肾上腺素能递质受体系统,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睡眠的时相,对躯体运动、内脏活动的调节。
2.熟悉神经胶质细胞的一般功能,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丘脑前的传入系统;丘脑的核团。大脑皮层代表区(体表感觉代表区;本体感觉代表区)。躯体感觉(触-压觉;本体感觉;温度觉;痛觉)。内脏痛的特点,脑电图的波形。
3.了解大脑皮层对姿势的调节,本能行为和情绪的神经调节,皮层诱发电位和脑电图,脑的高级功能。
第十一章内分泌
1.掌握激素的概念,及几种主要激素(生长素,甲状腺激素,甲状旁腺激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胰岛素等)的生物学作用,应激和应急反应的概念。
2.熟悉激素的作用方式,激素的分类及作用机制,下丘脑调节肽,上述重要激素分泌的调节。
第十二章生殖
1.掌握睾丸的生精作用和内分泌功能,雌激素和孕激素的生理作用;卵巢周期性活动的调节。
2.熟悉睾丸功能的调节,卵巢的生卵作用和内分泌功能。
3.了解妊娠的过程(受精、着床、妊娠的维持及激素调节);分娩。
第二部分《基础护理学》50%
医院和住院环境
1.医院物理环境的具体要求;各种铺床法的目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2.医院的社会环境及人体力学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3.医院的概念、性质、任务、医院的组织机构。
第二章入院与出院病人的护理
1.掌握入院和出院护理工作内容、分级护理的适用对象和护理要点;轮椅运送法、平车运送法和担架运送法。
2.熟悉入院的程序。
第三章舒适与安全
1.掌握常用卧位的适用范围与实施方法;疼痛病人的护理措施;医院常见安全意外的防护措施。
2.熟悉舒适与不舒适的概念;不舒适的原因及护理原则;疼痛的性质;病人安全意外的一般处置原则。
3.了解舒适卧位的基本要求;疼痛的原因及影响因素;病人安全防护的基本原则。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1.医院感染的概念与分类;医院感染发生的条件;清洁、消*、灭菌的概念;各种物理消*灭菌法的方法、注意事项;常用化学消*剂的名称、效力、选择及使用原则;无菌技术、无菌物品、无菌区、非无菌区的概念;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基本操作方法;隔离、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的概念;隔离病区的管理;隔离的种类和措施;隔离技术基本操作。
2.医院日常的的清洁、消*、灭菌工作。
3.医院感染的管理与控制。
第五章清洁护理
1.掌握特殊口腔护理的目的、评估、适用范围、常用漱口溶液、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压疮的概念;发生压疮的原因;压疮的好发部位;压疮的分期及临床表现;压疮的预防措施;压疮的治疗与护理。
2.熟悉一般口腔护理;淋浴与盆浴;床上擦浴的方法、目的及注意事项;压疮的易患人群;晨晚间护理。
3.了解口腔卫生指导;床上梳头、床上洗发;灭头虱虮法。;
第六章休息与活动
1.掌握睡眠的周期、分期及各期的临床表现、生理意义;
2.熟悉影响睡眠的因素、睡眠失调;促进休息和睡眠的护理措施。
3.了解活动受限对机体的影响;病人活动能力的评估;对病人活动的指导。
第七章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
1.掌握生命体征的定义;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概念;发热的定义、发热程度的判断;体温过高的护理措施;体温过低的定义、程度的判断;测量体温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异常脉搏的观察;测量脉搏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异常血压的观察;测量血压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异常呼吸的观察;测量呼吸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2.熟悉正常体温的生理变化;发热的临床过程;热型的概念、常见的热型;水银体温计的检查和消*;正常脉搏的生理变化;正常血压的生理变化;正常呼吸的生理变化;维持呼吸功能的护理技术。
第八章饮食护理
1.医院饮食;营养的评估;鼻饲法的目的、适应症、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2.熟悉病人一般饮食的护理;常用的管饲饮食及应用方法。
3.了解营养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饮食与营养指导;胃肠外营养。
第九章排泄护理
1.掌握排便异常的护理;各种灌肠法的目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多尿、少尿、无尿、膀胱刺激征、尿失禁、尿潴留、导尿术、灌肠法的概念;尿失禁、尿潴留病人的护理;男女病人导尿术的目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留置导尿术病人的护理。
2.熟悉排便状态的评估;常见的异常排便的概念、原因、症状和体征;简易通便法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排尿状态的评估;膀胱冲洗的目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3.了解影响排便因素的评估;影响排尿因素的评估;排尿异常的原因。
第十章药物疗法与过敏试验法
1.掌握药疗的原则;药物的保管原则;口服给药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及用药指导;注射原则;各种注射法的定义、目的、部位、定位方法、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超声雾化吸入法的目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青霉素过敏试验法、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及过敏性休克的处理;
2.熟悉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青霉素过敏反应的预防;头孢菌素过敏试验、TAT过敏试验、碘过敏实验、链霉素过敏实验的配制方法及注意事项。
3.了解护士在执行药疗中的角色与职责;药物的种类、领取;注射前的准备;注射用物的准备;静脉注射法;动脉注射法;氧气雾化吸入法、压缩雾化吸入法、手压式雾化器雾化吸入法;青霉素过敏反应的原因。
第十一章静脉输液与输血
1.掌握周围静脉输液法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输液速度的计算;常见输液故障及处理;常见输液反应及护理;静脉输血的评估、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常见输血反应及护理。
2.熟悉各种静脉输液的目的和常用溶液;静脉输血的目的、血液制品的种类及适应症;自体输血法。
3.了解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输液法;输液泵的使用;输液微粒污染及预防;血型和交叉相容配血试验。
第十二章冷热疗法
1.掌握冷热疗法的概念;冷、热疗法的效应;应用冷、热疗法的禁忌。
2.熟悉冷、热疗法的种类、方法、目的及注意事项。
3.了解影响冷、热疗法效果的因素。
第十三章标本采集
1.掌握标本采集的原则;血液标本采集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12小时或24小时尿标本常用的防腐剂的种类、作用及用法。
2.熟悉其他各种标本采集的目的、评估、操作方法、注意事项。
第十四章病情观察和危重病人的抢救技术
1.掌握意识障碍的概念、分级及其表现;氧气吸入的目的、氧流量与浓度的换算、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洗胃法的目的、适应症、禁忌症、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2.熟悉病情观察的内容;抢救工作的组织管理与抢救设备管理;危重病人常用的抢救技术;临床常用洗胃溶液及禁忌药物。
第十五章临终病人的护理
1.掌握临终关怀的概念;死亡过程的分期;临终病人的心理变化和护理。
2.熟悉濒死、死亡的定义;临终病人的生理变化及护理;尸体护理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3.了解临终关怀的兴起和发展、组织形式和理念;临终病人家属的护理;丧亲者的护理。
第十六章医疗与护理文件记录
1.掌握医疗与护理文件记录的原则;住院病历、出院病历的排列顺序;体温单的绘制方法;医嘱的概念、内容、种类;护理记录单的适用范围、记录内容、方法及要求。
2.熟悉医嘱的处理;病室护理交班报告的书写内容及要求。
3.了解医疗与护理文件记录的意义;医疗与护理文件的管理。
参考书
1.生理学
《生理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年1月/第1版.主编,李淑贞等.
2.基础护理学
《基础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年11月/第3版.主编,周春美.
河西学院年专升本考试临床医学专业
专业课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系统解剖学》50%
绪论
1.掌握系统解剖学的定义,人体的标准姿势、方位术语、轴和面。
2.熟悉人体的分部和器官系统。
3.了解系统解剖学的任务、分科及发展简史。
第一篇运动系统
第一章骨与骨连结
1.掌握骨的分类;椎骨的一般形态;胸骨的分部及重要标志;颅骨的组成、脑颅和面颅各骨的名称、颅的整体观;上、下肢带骨,自由上、下肢骨的位置及形态。
2.熟悉骨的构造;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脑颅和面颅各骨的形态结构、新生儿颅的特征及其生后变化;肋的组成、形态结构;指骨的基本形态、位置及排列。
3.了解骨的表面形态;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腕骨、掌骨的位置、组成及形态;跗骨、跖骨和趾骨的位置及排列。
4.掌握滑膜关节的基本结构和辅助结构;脊柱的组成、椎骨间的连结、脊柱的整体观及其运动;骨性胸廓的组成、胸廓上、下口的形态及围成;颞下颌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人体上、下肢六大关节的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
5.熟悉滑膜关节的运动及分类;髋骨与脊柱间的韧带连结;骨盆的组成与分部。
6.了解骨连结的分类;肋与脊柱及胸骨的连结;颅骨连结的主要形式;胸锁关节、肩锁关节的组成;桡尺连结;手其它关节的结构和运动;骶髂关节的构成;足弓的构成及其功能。
第二章肌学
1.掌握颈浅肌群的主要作用、斜角肌间隙;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胸大肌、前锯肌的位置和主要作用;膈的三个裂孔的名称、位置及穿经结构;腹股沟管的位置、构成和内容物;腹股沟三角的概念;三角肌的作用;臂肌、前臂肌的分群、层次及功能;臀大肌和髂腰肌的作用;大腿三群肌的位置、排列层次及各群肌的功能;小腿三群肌的位置及各群肌的功能。
2.熟悉咀嚼肌的名称;腹前外侧肌群的层次、形成结构、纤维方向和作用;腹直肌鞘的组成。
3.了解骨骼肌的形态、构造、起止、配布和作用,肌的命名、肌的辅助装置结构特点与分布概况;面肌的组成、分布特点和功能;上肢带肌的位置、组成;手肌的分群、各肌的位置与作用;腋窝、三边孔、四边孔、肘窝和腕管的组成和境界;足肌的分群、它们的位置及作用。
第二篇内脏学
第三章概述
1.掌握胸、腹部的标志线和腹部的分区。
2.熟悉内脏的概念、内脏的范围及各系统的主要功能。
3.了解内脏系统间以及与身体其他系统之间的关系;内脏的一般结构。
第四章消化系统
1.掌握咽峡的构成;乳牙和恒牙的牙式;唾液腺的位置和导管开口部位;食管的起止、分段、位置及狭窄部位;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的形态、分部及位置;肝的形态、位置、体表投影,肝蒂的组成及各结构的位置关系,肝外胆道的组成,胆囊的位置、形态、分部、胆囊底的体表投影、胆囊三角的组成、胆总管的位置、开口及胆汁排出途径。
2.熟悉牙的形态结构、颏舌肌的起止、位置和作用;舌的形态结构和粘膜特征;咽的位置、分部、各部的形态结构和交通,咽壁各扁桃体的位置和功能;胰的位置、形态和分部。
3.了解消化系的组成和功能;消化管的组成;食管壁、胃壁的结构;肝段的概念及肝的主要功能;胰的功能。
第五章呼吸系统
1.掌握鼻旁窦的位置及开口;喉软骨的名称,喉腔的分部、形态结构;左、右主支气管的形态差别;肺的位置、形态、分叶、肺根的组成及各结构的位置关系;胸膜和胸膜腔的概念、胸膜分部及胸膜窦的位置,胸膜和肺的体表投影;纵隔的位置、境界和分部。
2.熟悉鼻腔的分部;声门裂的组成;气管的位置、紧邻;纵隔各部的结构。
3.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呼吸道的结构特点;鼻的构成和形态、鼻腔粘膜的结构特点和机能意义;喉的组成及紧邻、喉的连接及喉肌;支气管树和支气管肺段的概念。
第六章泌尿系统
1.掌握肾的形态、位置、被膜,肾蒂的组成、各结构的位置关系;输尿管的形态、分部、行径和狭窄的部位;膀胱的位置、形态,膀胱三角的位置和粘膜特点;女性尿道的形态特点和开口位置。
2.熟悉肾的毗邻,肾的结构;输尿管的主要毗邻(特别是盆部)。
3.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基本功能;肾段的概念、肾的变异概况;膀胱壁的构造、位置与年龄变化的关系。
第七章生殖系统
1.掌握男性生殖器的分部,各部所包括的器官;输精管的分部和行径;前列腺的位置、形态及主要毗邻;男性尿道的分部、三个狭窄、三个扩大和两个弯曲。
2.熟悉睾丸及附睾的形态与位置;精索的位置及组成;前列腺的分叶、被膜及年龄变化。
3.了解精囊腺的位置和形态;射精管的合成、行径和开口;尿道球腺的位置及腺管的开口;阴囊的形态和构造;阴茎的分部及构成、阴茎皮肤的特点。
4.掌握卵巢的位置、形态及固定装置;输卵管的形态和分部;子宫的位置、形态、分部和固定装置;女性乳房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5.熟悉女性生殖器的分部、各部所包括的器官;阴道的位置、形态及阴道穹的毗邻。
6.了解卵巢的毗邻;女性外生殖器的形态结构、阴道前庭、阴道口和尿道外口的位置;乳房的位置;会阴的界限和区分、会阴的概念;尿生殖三角的组成;肛提肌及尾骨肌的位置形态和作用。
第八章腹膜
1.掌握腹膜与腹盆腔脏器的关系;小网膜的位置和分部;各系膜的名称、位置和附着;肝肾隐窝、直肠膀胱隐凹和直肠子宫隐凹的位置。
2.熟悉腹膜和腹膜腔的概念和功能;肝、脾、胃韧带的位置、名称。
3.了解大网膜的位置、构成和功能;网膜囊、网膜孔的位置;腹膜腔的分区。
第三篇脉管学
第九章心血管系统
1.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心的位置、外形和心各腔的形态结构,心传导系统的组成、位置和功能;左、右冠状动脉的起始、行径和重要分支;肺循环动脉的行径;体循环主要浅静脉起止、行径和主要属支;肝门静脉的组成、行径和属支,肝门静脉系结构特点及与上、下腔静脉的交通部位和交通途径。
2.熟悉脉管系的组成;心血管系的组成;房间隔和室间隔的形态结构;冠状窦的位置和开口;心包的构成;体循环动脉的分支和分布;体循环静脉主要属支。
3.了解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血管吻合和侧支循环的概念;心大、中、小静脉的行径和注入;心的体表投影;颈动脉窦和颈动脉的形态、位置;锁骨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和尺动脉的体表投影;胸主动脉的起止和行径及肋间后动脉的行径和分布,支气管动脉和食管动脉的行径;奇静脉、半奇静脉和副半奇静脉起止和行径以及椎静脉丛的位置、交通和结构特点;下腔静脉、髂总静脉、骼内静脉、髂外静脉、股静脉和腘静脉的起止和行径。
第十章淋巴系统
1.掌握淋巴系统的组成、各部的结构和配布特点;局部淋巴的概念;胸导管的起始、行径、注入和收集范围,右淋巴导管的组成、注入和收集范围;腋淋巴结分群、各群的位置和收集范围;腹股沟浅、深淋巴结的分布和收集范围;脾的形态和位置。
2.熟悉下颌下、颏下、颈浅和颈深淋巴结群的位置;肺门淋巴结的位置和收集范围;髂内淋巴结、骶淋巴结的位置和收集范围;肺、食管、胃、肝、子宫、直肠、乳房等器官的淋巴回流。
3.了解淋巴回流因素和淋巴侧支循环;头颈部淋巴结群的位置;上肢其它淋巴结的位置、锁骨下干的形成和收集范围;胸壁和胸腔内的主要淋巴结群的位置;支气管纵隔干的形成和收集范围;腰淋巴结、主动脉各淋巴结、肠系膜上淋巴结、肠系膜下淋巴结群的位置和收集范围,腰淋巴干和肠干的形成和收集范围;髂外淋巴结群的位置和收集范围;腘深淋巴结的位置和收集范围;胸腺的形态和位置;脾的功能。
第四篇感觉器
第十一章视器
1.掌握眼球壁的层次、各部的形态结构;眼球内容物各结构的名称和功能;房水循环的途径;运动眼球和眼睑的肌肉名称、位置和作用。
2.熟悉结膜的形态及分布;泪器的组成、位置、形态和功能;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起终、行程和分支。
3.了解眼睑的形态结构;眶脂体和眶筋膜;眼的静脉和神经。
第十二章前庭蜗器
1.掌握外耳道的形态、位置、分部;中耳的组成,鼓室的位置、鼓室六个壁主要结构;小儿咽鼓管的特点,骨迷路与膜迷路的分部;位觉和听觉感受器。
2.熟悉鼓膜的形态、位置和分部;鼓室六个壁交通。
3.了解前庭蜗器的组成和各部的作用;鼓室内结构,乳突小房和乳突窦的位置;声波的传导途径、内耳道。
第五篇神经系统
第十三章概述
1.掌握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2.熟悉神经系统的区分。
3.了解神经元的分类和神经元胞体的基本结构及其突起;突独的结构和分类,神经胶质;神经系统的研究和观察方法。
第十四章周围神经系统
1.掌握颈丛、臂丛、腰丛、骶丛的组成、位置、及各主要皮支的行程分布;胸神经前支在胸腹壁的节段性分布;12对脑神经的名称、顺序、附脑和进出颅的部位及性质、行程和分布;交感、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部位。
2.熟悉周围神经的分部,脊神经的构成、区分;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的概念;交感干的位置、组成及椎前节的位置;内脏大、小神经的起源及分布概况;副交感神经低极中枢的部位及器官旁节的名称;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区别。
3.了解脊神经的纤维成分和分支;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腋神经、胫神经和腓总神经损伤后运动及感觉障碍的主要表现;脑神经的纤维成分;面神经、迷走神经、舌下神经损伤后的主要表现;内脏神经的区分、分布和机能概况,内脏神经的起始及分布概况、主要内脏神经丛的位置和分布。
第十五章中枢神经系统
1.掌握脊髓的外形及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关系,主要上行纤维束和下行纤维束的位置和机能;脑干的外形和内部结构;小脑的位置、形态和功能;丘脑腹后核的纤维联系;下丘脑的组成,主要核团的名称、位置和功能;端脑的分叶及主要沟回,大脑皮质的机能定位、各机能区的位置和功能,基底核的位置和组成,内囊的位置、分部及通过的传导束。
2.熟悉灰质主要核团(前角运动细胞、胶状质、后角固有核、中间外侧核)的位置、机能;脑各部的区分;第四脑室脉络丛的组成和功能;脑干内脑神经核群的位置以及与脑神经的联系;间脑的位置和分部,第三脑室的位置和交通;侧脑室的位置及交通。
3.了解脊髓灰质细胞构筑分层概念,脊髓的反射和损伤表现;了解脑干各部代表性横切面;小脑三对脚的名称、位置及纤维成分;下丘脑与垂体的关系、下丘脑的功能;大脑髓质的纤维分类,边缘系统。
第十六章传导通路
1.掌握躯干、四肢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的传导通路;头面、躯干、四肢的痛、温觉及粗触觉的传导通路;视觉传导通路及瞳孔对光反射通路;锥体束的组成、行程、位置、交叉及对运动性核团的支配。
2.熟悉骨骼肌随意运动上、下两级神经元管理的基本情况;锥体外系的组成及机能概念。
3.了解听、平衡觉的传导通路;锥体外系的传导通路。
第十七章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1.掌握硬脊膜的附着、硬膜外隙的位置、交通情况与内容物;海绵窦的位置、内容物及交通;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的行径及主要分支分布;大脑动脉环的组成、位置及其机能意义;脑脊液的产生和循环途径。
2.熟悉硬脑膜的组成特点、形成物;蛛网膜下隙、小脑延髓池、终池位置及临床意义;小脑下后动脉、大脑后动脉的分布范围。
3.了解脑的静脉;脊髓的血液供应来源;脑的屏障。
第十八章内分泌系统
1.掌握垂体的形态、位置和分叶;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松果体的形态和位置。
2.熟悉内分泌系统的结构特点、分类和功能概念。
3.了解胰岛、胸腺、性腺的形态和位置。
第二部分《诊断学》50%
一、绪论
1、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2、诊断学的学习内容:病史采集、常见症状、体格检查、体征、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病历书写与临床诊断思维。
二、常见症状及相关的问诊
(一)发热:
1、发热的概念。
2、发热的原因:
(1)感染性发热的各种病原体。
(2)非感染性发热的各种原因。
3、发热的临床分度。
4、临床常见的几种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不规则热)及临床意义。
5、发热的问诊要点。
(二)水肿
1、水肿的发生机制。
2、水肿的病因分类。
3、心原性水肿与肾病性水肿的鉴别要点。
4、水肿的问诊要点。
(三)呼吸困难
1、呼吸困难的五大病因。
2、肺原性呼吸困难的临床表现及发生机制。
3、心原性呼吸困难的临床表现及发生机制。
4.呼吸困难的问诊要点。
(四)咯血与呕血
1、咯血的病因。
2、呕血的原因。
3、咯血与呕血的鉴别。
4、咯血与呕血的问诊要点。
(五)腹痛
1、腹痛的概念及发生机制。
2、腹痛的常见病因。
3、腹痛的问诊要点。
(六)*疸
1、*疸的概念。
2、*疸的病因。
3、溶血性、肝细胞性、胆汁瘀积性*疸鉴别。
4、*疸的问诊要点。
(七)咳嗽、咳痰
1、咳嗽与咳痰的原因。
2、咳嗽与咳痰的临床特点:
(1)咳嗽的性质、时间规律、音色;
(2)痰的性质和量。
3、咳嗽、咳痰的问诊要点。
(八)晕厥及意识障碍
1、晕厥及意识障碍的发病原因。
2、晕厥及意识障碍的可能机制及伴随症状。
3、晕厥、意识障碍的问诊要点。
三、体格检查
(一)基本检查方法及一般状态检查:
1、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的检查方法。
2、性别、年龄与疾病的关系。
3、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测量方法,正常范围。
4、发育及营养的判断方法。
5、常见的意识障碍。
6、不同疾病的面容及表情、步态、体位(自动体位、被动体位、强迫体位),以及与疾病的关系。
7、皮肤的检查内容及蜘蛛痣的临床意义。
8、淋巴结的检查方法、分布及变化的临床意义。
(二)头、颈部检查:
1、头颅外部一般检查。
2、颜面、眼、耳、鼻、口腮腺的检查。
3、颈部检查:
(1)颈部活动情况及外形检查。
(2)甲状腺及气管位置检查。
(3)颈部静脉怒张及静脉或动脉搏动的临床意义。
(三)胸廓、肺部检查:
1、胸部常用的骨性标志、划线及分区的意义。
2、胸廓:正常及胸廓畸形。
3、肺部的检查:
视诊:呼吸的类型、节律、深度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触诊:胸廓扩张度、语颤的检查方法,产生机理;正常胸部语颤的特点,改变的临床意义。
叩诊:
(1)叩诊的方法:间接与直接叩诊法。
(2)叩诊音的类型和特点(清音、过清音、鼓音、浊音及实音)。
(3)肺界(包括肺尖部,肺下界)、肺下界及肺下界移动度的叩诊法及其临床意义。
听诊:
(1)正常肺部呼吸音的种类(肺泡呼吸音、支气管呼吸音、支气管肺泡性呼吸音)、特点及分布。
(2)病理性呼吸音及临床意义。
(3)罗音的发生机理、分类、特点和临床意义。
湿性罗音(水泡音):大、中、小水泡音,捻发音。
干性罗音:高调干罗音、低调干罗音。
(4)胸膜摩擦音的发生机理、特点及临床意义。
(5)语音共振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5、呼吸系统常见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大叶性肺炎、支气管哮喘、胸腔积液、气胸等。
(四)心、血管的检查
1、心脏视诊:
(1)心前区外形。
(2)心尖搏动:正常心尖搏动的位置、强度、范围及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3)心前区及其他部位的搏动的临床意义。
2、心脏触诊:
(1)心尖搏动的位置、强度、范围、节律及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2)心前区震颤的原因、部位、时间(收缩期、舒张期及连续性)及其临床意义。
3、心脏叩诊:
(1)心脏叩诊方法。
(2)正常心脏浊音界及心脏浊音界改变的原因、特点及临床意义。
(3)心界各部的组成及胸部、腹部疾病对心浊音界的影响。
4、心脏听诊:
(1)各瓣膜听诊区的部位。
(2)正常心音及其产生机理,第一、第二心音的鉴别方法。
(3)心率与心律。
(4)心音的变化:
第一心音的强度、性质改变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主动脉瓣区及肺动瓣区第二心音增强、减弱或分裂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5)心脏杂音
心脏杂音的产生机理。
分析杂音的注意点:部位、性质、杂音的时期(收缩期、舒期及连续性)、强度(收缩期杂音的分级)、传导方向及与体位、呼吸、运动的关系。
(6)心包摩擦音的特点、临床意义。
5、血管:
(1)动脉搏动、脉率及脉律。
(2)脉搏的强弱、大小、血管紧张与动脉壁的情况。
(3)动脉血压的测量方法及临床意义。
(4)血管杂音与周围血管征。
6、各种心瓣膜病的主要症状、体征。
(五)腹部检查
1、腹部的体表标志及分区。
2、腹部视诊:腹部外形、呼吸运动、腹壁静脉、胃肠型和蠕动波、腹壁的其他情况。
3、腹部触诊:
(1)触诊方法:浅部触诊法、深部触诊法(滑动触诊、深压触诊、浮沉触诊、钩指触诊)。
(2)触诊内容:腹壁紧张度、腹部压痛、压痛点及反跳痛;肝、胆、脾、肾、肿块的触诊;肝、脾肿大的测量方法、注意事项、临床意义。
4、腹部叩诊:
(1)肝脾叩诊及肾区叩击痛。
(2)移动性浊音及液波震颤叩诊方法和临床意义。
5、腹部听诊:肠鸣音、振水音、血管杂音。
6、腹部异常发现和鉴别:腹水、腹部肿块、肝肿大、脾肿大。
(六)生殖器、肛门、直肠、脊柱与四肢检查
1、肛门、直肠检查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2、脊柱:弯曲度、活动度、压痛与叩击痛。
3、四肢:肢体的位置与形态异常、运动障碍、关节病变、下肢静脉曲张。
(七)神经系统检查
1、脑神经检查的内容和方法
2、运动功能检查:
(1)肌力的分级。
(2)肌张力的判断及意义。
(3)共济失调
3、感觉功能检查的方法和意义。
4、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
(1)浅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足跖反射。
(2)深反射: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桡骨骨膜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震挛。
(3)病理反射:巴彬斯基征、查多克佂、戈登征、奥本海姆征。
(4)脑膜刺激征:颈强直、凯尔尼格征、布鲁京斯基征。
四、系统问诊及病历书写
一、问诊的内容:
1、一般项目2、主诉3、现病史4、既往史、个人史、婚姻及生育史、月经、家族史。
2、各系统的问诊要点: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生殖系统,消化系统,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及代谢障碍疾病。
二、病历书写
1、住院病历的格式及项目
2、主诉的定义和表达。
3、现病史包括的内容。
4、既往史的内容。
三、器械检查
(一)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的各个波段、波形的测量法及其正常值。
(二)肺功能检查
肺功能检查包括的内容和意义。
(三)内镜检查: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下消化道内镜检查、纤维支气管镜检。
参考书
1.系统解剖学
《人体解剖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年/第3版.主编,于恩华.
2.诊断学
《诊断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第3版.主编,熊正南.
河西学院年专升本考试药学专业
专业课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生理学》50%
第一章绪论
1.掌握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概念,三种机体功能调节方式的概念及其特点,正反馈、负反馈的概念以及人体中常见的正、负反馈,正、负反馈的生理意义。
2.熟悉反射弧的结构。
3.了解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体内的控制系统。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掌握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细胞的兴奋性,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兴奋的引起和传导机制。
2.熟悉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兴奋-收缩耦联,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3.了解G蛋白耦联受体信号转导的主要途径,由酪氨酸激酶受体完成的跨膜信号转导。
第三章血液
1.掌握血细胞比容的概念和血液的理化特性,三种血细胞的数量,红细胞的生理特性,ABO血型系统。
2.熟悉生理止血,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和功能,血液凝固与抗凝,输血的原则,以及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
3.了解血液的基本组成、血量和血浆的化学成分,红细胞生成所必需的原料和因素,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功能,Rh血型系统。
第四章血液循环
1.掌握心脏的泵血功能及其调节,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与体液调节。
2.熟悉各类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形成机制。
3.了解中心静脉压,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第五章呼吸
1.掌握呼吸的概念及其三个环节,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肺换气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氧容量,氧含量,氧饱和度的概念,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2.熟悉基本肺容积、肺容量和肺通气量。O2和CO2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呼吸中枢。
3.了解氧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
1.掌握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胃肠神经支配及其作用,胃肠激素其及作用,胃液、胰液和胆汁的分泌,胃的排空及其控制。
2.熟悉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消化的两种方式。
3.了解大肠内消化,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
1.掌握食物热价,氧热价,呼吸商的概念,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掌握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体温的概念及其正常变动。
2.熟悉体温调节机制。
3.了解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汗腺的神经支配。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
1.掌握尿生成(滤过、重吸收和分泌)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尿生成的调节。
2.熟悉肾血液循环的特征及肾血流量的调节。
3.了解尿的生成和排出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中的意义。
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
1.掌握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视觉和听觉的感受原理。
2.熟悉眼的折光能力异常。
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1.掌握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经典的突触传递和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神经递质和受体基本概念及周围神经系统中的胆碱能和肾上腺素能递质受体系统,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对躯体运动、内脏活动的调节。
2.熟悉神经胶质细胞的一般功能,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3.了解睡眠的时相,皮层诱发电位和脑电图,脑的高级功能。
第十一章内分泌
1.掌握激素的概念,及几种主要激素(生长素,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旁腺激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胰岛素等)的生物学作用,应激和应急反应的概念。
2.熟悉激素的作用方式,激素的分类及作用机制,下丘脑调节肽。
第十二章生殖
1.掌握卵巢周期中雌激素、孕激素、促性腺激素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的变化及其与卵巢和月经周期的关系。
2.了解男、女性激素的作用。
第二部分《药理学》50%
一、绪论
1.掌握药理学的定义,药物的概念,药物和*物的关系与区别。药物效应动力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概念与内容。药理学在临床医学中的作用。
2.熟悉研究药物的有关学科介绍,药理学的学科任务。
3.了解古代药物知识的累积和流传,近代药理学的发展及变化趋势,我国药理学的研究现状。新药的概念,药理学在新药研发中的作用。
二、药物代谢动力学
1.掌握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的特点。药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的概念。首关消除、肝肠循环的概念及意义。肝微粒体酶,酶诱导剂和酶抑制剂及其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影响肾脏排泄的因素。生物利用度的概念及意义。药物半衰期、稳态血药浓度概念及意义。
2.熟悉药物转运的基本规律。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及意义。药物的生物转化。
3.了解血脑屏障、胎盘屏障。
三、药物效应动力学
1.掌握物作用与药理效应,兴奋与抑制,药物作用的选择性的概念;对因治疗、对症治疗、补充治疗的概念。副反应与*性反应的产生条件,区别和预防。量效关系的概念。药物的效价与效能的关系。质反应与量反应的关系。半数有效量、半数致死量、治疗指数、安全范围的概念。受体、配体概念。亲和力、内在活性的概念及相互关系。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类:激动药、部分激动药、拮抗药的概念。
2.熟悉后遗效应、停药反应、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的概念。药物的剂量与效应关系。药物作用机制的种类。受体的特性。
四、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1.掌握不同给药途径药物产生效应的速度比较。年龄、性别、遗传异常、病理情况、心理因素对药物效应的影响。安慰剂的概念。致敏反应、耐受性、麻醉药品、习惯性、成瘾性、依赖性的概念。合理用药原则的基本要求。
2.熟悉极量的概念。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的概念。
3.了解缓释剂、延迟释放剂、持续释放剂、控释剂的概念。
五、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
1.掌握传出神经系统递质的合成、贮存、释放和消除。传出神经系统受体的分布及其效应。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基本作用及其分类。
2.熟悉传出神经系统受体的命名、分型及功能。
3.了解传出神经系统的组成。
六、胆碱受体激动药
1.掌握毛果芸香碱的药理作用及临床用途。
2.熟悉*蕈碱中*的抢救药物。
3.了解*蕈碱和烟碱的*理学意义。
七、抗胆碱酯酶药和胆碱酯酶复活药
1.掌握新斯的明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及临床用途,掌握有机磷酸酯类的中*机制、治疗药物及其作用机制和应用原则。胆碱酯酶复活药的作用特点。
2.熟悉易逆性抗胆碱酯酶药的一般特性,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3.了解胆碱酯酶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吡斯的明、*扁豆碱的作用特点。
八、胆碱受体阻断药(Ⅰ)-M胆碱受体阻断药
1.掌握阿托品的药理作用、临床用途及不良反应。
2.熟悉与阿托品相比山莨菪碱、东莨菪碱的特点。
3.了解阿托品合成代用品:后马托品、尤卡托品、托吡卡胺、溴丙胺太林的特点。
九、胆碱受体阻断药(Ⅱ)-N胆碱受体阻断药
1.掌握以琥珀胆碱和筒箭*碱为代表的两类肌松药,其作用特点以及中*的解救。
2.熟悉除极化型和非除极化型肌松药的定义、特点。琥珀胆碱、筒箭*碱的作用特点、主要用途、不良反应和注意点。
3.了解神经节阻断药美加明的作用特点、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
十、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1.掌握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的作用、用途、不良反应。间羟胺、多巴胺、麻*碱的作用特点及用途。
2.熟悉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的体内过程特点,多巴酚丁胺的作用特点和用途。
3.了解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的分类及体内过程。去氧肾上腺素、甲氧明的作用特点和用途。
十一、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1.掌握β受体阻断药的药理作用、临床用途和不良反应。
2.熟悉酚苄明和酚妥拉明的作用、用途和主要不良反应。哌唑嗪的特点。普萘洛尔、噻吗洛尔、拉贝洛尔的特点。
3.了解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的分类,特拉唑嗪的特点。
十二、局部麻醉药
1.掌握常用局麻药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优缺点。
2.熟悉常用局麻药的作用机制及吸收作用。
3.了解局麻药的给药方式。
十三、镇静催眠药
1.掌握地西泮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2.熟悉硝西泮、三唑仑、氯氮卓、奥沙西泮、艾司唑仑、氟西泮、劳拉西泮的作用特点。苯二氮卓类药物与巴比妥类药物的催眠特点。苯二氮卓类药物的特异性解*药物:氟马西尼。
3.了解镇静药、催眠药和抗焦虑药的概念、分类。苯二氮卓类药物的分类。巴比妥类药物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中*解救。水合氯醛的作用特点。
十四、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
1.掌握苯妥英钠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苯二氮卓类药物抗癫痫药理作用特点及临床选用。苯巴比妥、乙琥胺、丙戊酸钠、卡马西平的抗癫痫药理特点。
2.熟悉抗癫痫药物的作用机制。抗惊厥药物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3.了解癫痫病的概念及分类。抗癫痫药的合理应用。
十五、治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药
1.掌握抗帕金森病药的分类。左旋多巴的药理作用、应用、不良反应。卡比多巴的药理作用特点。左旋多巴的体内过程、药物相互作用。
2.熟悉苯海索、金刚烷胺、溴隐亭的作用特点。
3.了解帕金森病的概念、分类、发病机制。阿尔茨海默病的特点和主要病理特征、治疗药物及作用特点。
十六、抗精神失常药
1.掌握氯丙嗪的中枢药理作用,抗精神病的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氯氮平的抗精神病作用及不良反应特点。抗抑郁症药物米帕明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抗抑郁药的分类,氟西汀的作用和应用特点。
2.熟悉氯丙嗪对自主神经系统的作用,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急性中*,药物相互作用与禁忌症。抗躁狂症药物碳酸锂的作用特点。阿米替林和多塞平抗抑郁的作用特点。选择性NA摄取抑制药地昔帕明的药理作用特点。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药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的药理作用特点。
3.了解抗精神失常药物的分类。熟悉各类抗抑郁药物的作用机制。
十七、镇痛药
1.掌握吗啡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急性中*及禁忌症。哌替啶、美沙酮的特点及应用。
2.熟悉吗啡作用机制(阿片受体亚型和特性),可待因的药理作用及应用。芬太尼、喷他佐辛、曲马朵的应用及不良反应。恶性肿瘤所致疼痛的阶梯治疗。
3.了解镇痛药的概念及药物分类,阿片受体及阿片肽,阿片类药物依赖性及其治疗。纳洛酮与纳曲酮的药理作用及应用。
十八、解热镇痛抗炎药
1.掌握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共同药理作用与作用机制。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小剂量阿司匹林对血栓形成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2.熟悉环氧酶的类型及其作用。阿司匹林的药物相互作用。对乙酰氨基酚的作用和应用特点。萘普生、双氯芬酸、布洛芬的作用和应用特点。选择性环氧酶-2抑制剂的特点。
3.了解阿司匹林的体内过程。吲哚美辛、保泰松的作用和应用特点。
十九、抗心律失常药
1.掌握奎尼丁、利多卡因、普罗帕酮、胺碘酮、维拉帕米的药理作用、临床作用及不良反应。苯妥英钠、普萘洛尔的抗心律失常临床应用特点。
2.熟悉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电生理作用。
3.了解正常心肌电生理。心律失常发生的电生理学机制。美西律、美托洛尔、索他洛尔的作用特点。
二十、利尿药
1.掌握利尿药的作用部位、作用机制。高效能利尿药呋塞米、中效能利尿药氢氯噻嗪、低效能利尿药螺内酯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2.熟悉利尿药的分类,吲达帕胺、氨苯喋啶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脱水药的作用特点。
3.了解乙酰唑胺、甘露醇、山梨醇、高渗葡萄糖的作用和应用。
二十一、抗高血压药
1.掌握抗高血压药的分类;利尿药、β受体阻断药、钙通道阻滞药、ACE抑制剂和AT1受体阻断药的降压作用机制、应用特点和主要不良反应。
2.熟悉硝普钠的作用和应用特点;熟悉钾通道开放药、α受体阻断药哌唑嗪的降压作用特点。
3.了解其它抗高血压药,了解高血压药物治疗的新概念。
二十二、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
1.掌握治疗CHF的药物分类。ACE抑制剂、AT1受体阻断药和醛固酮受体阻断药治疗CHF的药理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掌握强心苷类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强心苷中*的防治措施。
2.熟悉利尿药、β-受体阻断药、血管扩张药治疗CHF的作用及应用特点。
3.了解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机制其它抗CHF药。
二十三、调血脂药与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1.掌握调血脂药的分类,他汀类调血脂药的作用及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主要不良反应。
2.熟悉胆汁酸结合树脂类,贝特类、烟酸、抗氧化剂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3.了解高脂蛋白血症分型,了解多烯脂肪酸类的临床用途。
二十四、抗心绞痛药
1.掌握抗心绞痛药物的分类。硝酸甘油、普萘洛尔和钙拮抗剂抗心绞痛作用的机制,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2.熟悉抗心绞痛药物的联合应用,硝酸甘油和普萘洛尔合用的机制。硝酸异山梨酯和单硝酸异山梨酯的作用特点,临床应用。
3.了解心绞痛的概念、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分型及药物治疗原则。
二十五、作用于血液及造血器官的药物
1.掌握肝素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低分子量肝素的特点。双香豆素、维生素K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铁制剂的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铁制剂的体内过程。叶酸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2.熟悉抗血小板药的作用机制及用途。链激酶、尿激酶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作用特点、应用及不良反应。氨甲苯酸、氨甲环酸的作用与应用。维生素B12的临床应用。
3.了解血液凝固与纤溶过程的生理和病理生理。贫血的概念及其类型。右旋糖酐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二十六、影响自体活性物质的药物
掌握抗组胺药的作用和应用。
二十七、作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
1.掌握平喘药的分类,肾上腺素、麻*碱、异丙肾上腺素的平喘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选择性β2受体激动药、氨茶碱、糖皮质激素的平喘作用机制和特点、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2.熟悉异丙托溴铵平喘作用特点,色甘酸钠的临床应用。可待因、右美沙芬、喷托维林、苯丙哌林、苯佐那酯的临床应用。
3.了解祛痰药的作用、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
二十八、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
1.掌握抗消化性溃疡病的药物分类,雷尼替丁、奥美拉唑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甲氧氯普胺、昂丹司琼、硫酸镁的作用特点及用途。
2.熟悉抗酸药的作用特点,米索前列醇、硫糖铝、枸橼酸铋钾的作用特点。抗幽门螺杆菌的药物。多潘立酮、西沙必利的作用特点及用途。
3.了解哌仑西平、丙谷胺、稀盐酸、胃蛋白酶、胰酶及乳酶生的作用与应用。比沙可啶、酚酞、蒽醌类药、液状石蜡、甘油的作用特点与应用。
二十九、子宫平滑肌兴奋药和抑制药
1.掌握缩宫素的药理作用及作用特点,不同剂量缩宫素的临床应用。
2.熟悉麦角生物碱的临床应用。
3.了解子宫平滑肌抑制药的作用。
三十、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1.掌握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2.熟悉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机制、体内过程、用法及疗程、禁忌症。
3.了解糖皮质激素的生理效应。
三十一、甲状腺激素和抗甲状腺药
1.掌握甲状腺激素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抗甲状腺药的分类。硫脲类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碘及碘化物、放射性碘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2.熟悉硫脲类的体内过程、不良反应。碘及碘化物的应用特点及不良反应。放射性碘的不良反应。β受体阻断药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治疗作用。
3.了解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合成,储存,分泌与调节。甲状腺激素的体内过程、不良反应。
三十二、胰岛素及其他降血糖药
1.掌握胰岛素的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口服降糖药的分类。磺酰脲类的药理作用、降血糖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双胍类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
2.熟悉磺酰脲类的体内过程特点、药物相互作用。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阿卡波糖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瑞格列奈的应用特点。
3.了解糖尿病的临床分型。胰岛素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体内过程特点。
三十三、抗菌药物概论
1.掌握抗菌药物的基本概念,包括抗菌药、抗生素、抗菌谱、抗菌活性、抑菌药、杀菌药、化疗指数、化学治疗和抗菌后效应的概念。抗菌药作用机制。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
2.熟悉耐药性的概念。耐药性的种类。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原则。
3.了解机体、病原体、抗菌药三者间的相互关系。抗菌药在防治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
三十四、β-内酰胺类抗生素
1.掌握青霉素G的抗菌谱、临床应用、过敏反应的防治。头孢菌素类各代抗菌作用特点、临床应用。
2.熟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及耐药性。半合成青霉素的分类、作用特点和应用注意事项。其它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β-内酰胺酶抑制药的抗菌作用特点和临床应用。
3.了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体的内过程。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分类。
三十五、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1.掌握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林霉素的抗菌作用特点、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2.熟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菌作用机制。林可霉素的抗菌作用特点、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3.了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按化学结构的分类、药物相互作用。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的抗菌作用特点、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三十六、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1.掌握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共性。庆大霉素的抗菌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2.熟悉链霉素的临床应用。
3.了解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妥布霉素的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三十七、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
1.掌握四环素类抗生素的抗菌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的作用特点及应用。氯霉素的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2.熟悉四环素类抗生素的抗菌机制、体内过程。氯霉素的抗菌作用机制。
3.了解氯霉素的药物相互作用。
三十八、人工合成的抗菌药
1.掌握喹诺酮类药物的抗菌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2.熟悉喹常用的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特点及应用注意事项。磺胺类药的抗菌作用机制、不良反应,常用的磺胺类药物的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甲氧苄啶的抗菌作用、TMP和磺胺药合用的机制。甲硝唑的作用特点、临床用途。
3.了解喹诺酮类药物分代、体内过程、药物相互作用。磺胺类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相互作用。呋喃妥因、呋喃唑酮、甲硝唑的作用特点、临床用途。
三十九、抗病*药与抗真菌药
1.掌握抗病*药的分类,齐多夫定、阿昔洛韦、金刚烷胺及利巴韦林的作用和临床应用。抗真菌药的分类,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酮康唑的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2.熟悉拉米夫定碘苷及干扰素的特点和临床应用。灰*霉素、咪康唑、特比萘芬的特点和临床应用。
3.了解其它抗病*药的临床应用。其它抗真菌药的临床应用。病*的生物合成及抗病*药物作用环节。抗病*药的研究现状。
四十、抗结核病及抗麻风病药
1.掌握第一线抗结核病药。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吡嗪酰胺的抗结核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异烟肼的体内过程特点。
2.熟悉利福喷汀、利福定、对氨基水杨酸的抗结核作用特点及主要不良反应。抗结核病药的临床应用原则。
3.了解其它抗结核药的特点和临床应用。抗麻风病药。
四十一、抗恶性肿瘤药
1.掌握抗肿瘤药、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及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的概念。细胞*类抗肿瘤药的分类、作用机制及代表药物。
2.熟悉常用的抗恶性肿瘤药物的抗瘤谱、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参考书
1.生理学
《生理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年1月/第1版.主编,李淑贞等.
2.药理学
《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年4月/第2版.主编,罗跃娥.
河西学院年专升本考试医学影像技术专业
专业课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系统解剖学》50%
绪论
1.掌握系统解剖学的定义,人体的标准姿势、方位术语、轴和面。
2.熟悉人体的分部和器官系统。
3.了解系统解剖学的任务、分科及发展简史。
第一篇运动系统
第一章骨与骨连结
1.掌握骨的分类;椎骨的一般形态;胸骨的分部及重要标志;颅骨的组成、脑颅和面颅各骨的名称、颅的整体观;上、下肢带骨,自由上、下肢骨的位置及形态。
2.熟悉骨的构造;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脑颅和面颅各骨的形态结构、新生儿颅的特征及其生后变化;肋的组成、形态结构;指骨的基本形态、位置及排列。
3.了解骨的表面形态;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腕骨、掌骨的位置、组成及形态;跗骨、跖骨和趾骨的位置及排列。
4.掌握滑膜关节的基本结构和辅助结构;脊柱的组成、椎骨间的连结、脊柱的整体观及其运动;骨性胸廓的组成、胸廓上、下口的形态及围成;颞下颌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人体上、下肢六大关节的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
5.熟悉滑膜关节的运动及分类;髋骨与脊柱间的韧带连结;骨盆的组成与分部。
6.了解骨连结的分类:肋与脊柱及胸骨的连结;颅骨连结的主要形式;胸锁关节、肩锁关节的组成;桡尺连结;手其它关节的结构和运动;骶髂关节的构成;足弓的构成及其功能。
第二章肌学
1.掌握颈浅肌群的主要作用、斜角肌间隙;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胸大肌、前锯肌的位置和主要作用;膈的三个裂孔的名称、位置及穿经结构;腹股沟管的位置、构成和内容物;腹股沟三角的概念;三角肌的作用;臂肌、前臂肌的分群、层次及功能;臀大肌和髂腰肌的作用;大腿三群肌的位置、排列层次及各群肌的功能;小腿三群肌的位置及各群肌的功能。
2.熟悉咀嚼肌的名称;腹前外侧肌群的层次、形成结构、纤维方向和作用;腹直肌鞘的组成。
3.了解骨骼肌的形态、构造、起止、配布和作用,肌的命名、肌的辅助装置结构特点与分布概况;面肌的组成、分布特点和功能;上肢带肌的位置、组成;手肌的分群、各肌的位置与作用;腋窝、三边孔、四边孔、肘窝和腕管的组成和境界;足肌的分群、它们的位置及作用。
第二篇内脏学
第三章概述
1.掌握胸、腹部的标志线和腹部的分区。
2.熟悉内脏的概念、内脏的范围及各系统的主要功能。
3.了解内脏系统间以及与身体其他系统之间的关系;内脏的一般结构。
第四章消化系统
1.掌握咽峡的构成;乳牙和恒牙的牙式;唾液腺的位置和导管开口部位;食管的起止、分段、位置及狭窄部位;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的形态、分部及位置;肝的形态、位置、体表投影,肝蒂的组成及各结构的位置关系,肝外胆道的组成,胆囊的位置、形态、分部、胆囊底的体表投影、胆囊三角的组成、胆总管的位置、开口及胆汁排出途径。
2.熟悉牙的形态结构、颏舌肌的起止、位置和作用;舌的形态结构和粘膜特征;咽的位置、分部、各部的形态结构和交通,咽壁各扁桃体的位置和功能;胰的位置、形态和分部。
3.了解消化系的组成和功能;消化管的组成;食管壁、胃壁的结构;肝段的概念及肝的主要功能;胰的功能。
第五章呼吸系统
1.掌握鼻旁窦的位置及开口;喉软骨的名称,喉腔的分部、形态结构;左、右主支气管的形态差别;肺的位置、形态、分叶、肺根的组成及各结构的位置关系;胸膜和胸膜腔的概念、胸膜分部及胸膜窦的位置,胸膜和肺的体表投影;纵隔的位置、境界和分部。
2.熟悉鼻腔的分部;声门裂的组成;气管的位置、紧邻;纵隔各部的结构。
3.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呼吸道的结构特点;鼻的构成和形态、鼻腔粘膜的结构特点和机能意义;喉的组成及紧邻、喉的连接及喉肌;支气管树和支气管肺段的概念。
第六章泌尿系统
1.掌握肾的形态、位置、被膜,肾蒂的组成、各结构的位置关系;输尿管的形态、分部、行径和狭窄的部位;膀胱的位置、形态,膀胱三角的位置和粘膜特点;女性尿道的形态特点和开口位置。
2.熟悉肾的毗邻,肾的结构;输尿管的主要毗邻(特别是盆部)。
3.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基本功能;肾段的概念、肾的变异概况;膀胱壁的构造、位置与年龄变化的关系。
第七章生殖系统
1.掌握男性生殖器的分部,各部所包括的器官;输精管的分部和行径;前列腺的位置、形态及主要毗邻;男性尿道的分部、三个狭窄、三个扩大和两个弯曲。
2.熟悉睾丸及附睾的形态与位置;精索的位置及组成;前列腺的分叶、被膜及年龄变化。
3.了解精囊腺的位置和形态;射精管的合成、行径和开口;尿道球腺的位置及腺管的开口;阴囊的形态和构造;阴茎的分部及构成、阴茎皮肤的特点。
4.掌握卵巢的位置、形态及固定装置;输卵管的形态和分部;子宫的位置、形态、分部和固定装置;女性乳房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5.熟悉女性生殖器的分部、各部所包括的器官;阴道的位置、形态及阴道穹的毗邻。
6.了解卵巢的毗邻;女性外生殖器的形态结构、阴道前庭、阴道口和尿道外口的位置;乳房的位置;会阴的界限和区分、会阴的概念;尿生殖三角的组成;肛提肌及尾骨肌的位置形态和作用。
第八章腹膜
1.掌握腹膜与腹盆腔脏器的关系;小网膜的位置和分部;各系膜的名称、位置和附着;肝肾隐窝、直肠膀胱隐凹和直肠子宫隐凹的位置。
2.熟悉腹膜和腹膜腔的概念和功能;肝、脾、胃韧带的位置、名称。
3.了解大网膜的位置、构成和功能;网膜囊、网膜孔的位置;腹膜腔的分区。
第三篇脉管学
第九章心血管系统
1.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心的位置、外形和心各腔的形态结构,心传导系统的组成、位置和功能;左、右冠状动脉的起始、行径和重要分支;肺循环动脉的行径;体循环主要浅静脉起止、行径和主要属支;肝门静脉的组成、行径和属支,肝门静脉系结构特点及与上、下腔静脉的交通部位和交通途径。
2.熟悉脉管系的组成;心血管系的组成;房间隔和室间隔的形态结构;冠状窦的位置和开口;心包的构成;体循环动脉的分支和分布;体循环静脉主要属支。
3.了解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血管吻合和侧支循环的概念;心大、中、小静脉的行径和注入;心的体表投影;颈动脉窦和颈动脉的形态、位置;锁骨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和尺动脉的体表投影;胸主动脉的起止和行径及肋间后动脉的行径和分布,支气管动脉和食管动脉的行径;奇静脉、半奇静脉和副半奇静脉起止和行径以及椎静脉丛的位置、交通和结构特点;下腔静脉、髂总静脉、骼内静脉、髂外静脉、股静脉和腘静脉的起止和行径。
第十章淋巴系统
1.掌握淋巴系统的组成、各部的结构和配布特点;局部淋巴的概念;胸导管的起始、行径、注入和收集范围,右淋巴导管的组成、注入和收集范围;腋淋巴结分群、各群的位置和收集范围;腹股沟浅、深淋巴结的分布和收集范围;脾的形态和位置。
2.熟悉下颌下、颏下、颈浅和颈深淋巴结群的位置;肺门淋巴结的位置和收集范围;髂内淋巴结、骶淋巴结的位置和收集范围;肺、食管、胃、肝、子宫、直肠、乳房等器官的淋巴回流。
3.了解淋巴回流因素和淋巴侧支循环;头颈部淋巴结群的位置;上肢其它淋巴结的位置、锁骨下干的形成和收集范围;胸壁和胸腔内的主要淋巴结群的位置;支气管纵隔干的形成和收集范围;腰淋巴结、主动脉各淋巴结、肠系膜上淋巴结、肠系膜下淋巴结群的位置和收集范围,腰淋巴干和肠干的形成和收集范围;髂外淋巴结群的位置和收集范围;腘深淋巴结的位置和收集范围;胸腺的形态和位置;
脾的功能。
第四篇感觉器
第十一章视器
1.掌握眼球壁的层次、各部的形态结构;眼球内容物各结构的名称和功能;房水循环的途径;运动眼球和眼睑的肌肉名称、位置和作用。
2.熟悉结膜的形态及分布;泪器的组成、位置、形态和功能;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起终、行程和分支。
3.了解眼睑的形态结构;眶脂体和眶筋膜;眼的静脉和神经。
第十二章前庭蜗器
1.掌握外耳道的形态、位置、分部;中耳的组成,鼓室的位置、鼓室六个壁主要结构;小儿咽鼓管的特点,骨迷路与膜迷路的分部;位觉和听觉感受器。
2.熟悉鼓膜的形态、位置和分部;鼓室六个壁交通。
3.了解前庭蜗器的组成和各部的作用;鼓室内结构,乳突小房和乳突窦的位置;声波的传导途径、内耳道。
第五篇神经系统
第十三章概述
1.掌握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2.熟悉神经系统的区分。
3.了解神经元的分类和神经元胞体的基本结构及其突起;突独的结构和分类,神经胶质;神经系统的研究和观察方法。
第十四章周围神经系统
1.掌握颈丛、臂丛、腰丛、骶丛的组成、位置、及各主要皮支的行程分布;胸神经前支在胸腹壁的节段性分布;12对脑神经的名称、顺序、附脑和进出颅的部位及性质、行程和分布;交感、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部位。
2.熟悉周围神经的分部,脊神经的构成、区分;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的概念;交感干的位置、组成及椎前节的位置;内脏大、小神经的起源及分布概况;副交感神经低极中枢的部位及器官旁节的名称;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区别。
3.了解脊神经的纤维成分和分支;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腋神经、胫神经和腓总神经损伤后运动及感觉障碍的主要表现;脑神经的纤维成分;面神经、迷走神经、舌下神经损伤后的主要表现;内脏神经的区分、分布和机能概况,内脏神经的起始及分布概况、主要内脏神经丛的位置和分布。
第十五章中枢神经系统
1.掌握脊髓的外形及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关系,主要上行纤维束和下行纤维束的位置和机能;脑干的外形和内部结构;小脑的位置、形态和功能;丘脑腹后核的纤维联系;下丘脑的组成,主要核团的名称、位置和功能;端脑的分叶及主要沟回,大脑皮质的机能定位、各机能区的位置和功能,基底核的位置和组成,内囊的位置、分部及通过的传导束。
2.熟悉灰质主要核团(前角运动细胞、胶状质、后角固有核、中间外侧核)的位置、机能;脑各部的区分;第四脑室脉络丛的组成和功能;脑干内脑神经核群的位置以及与脑神经的联系;间脑的位置和分部,第三脑室的位置和交通;侧脑室的位置及交通。
3.了解脊髓灰质细胞构筑分层概念,脊髓的反射和损伤表现;了解脑干各部代表性横切面;小脑三对脚的名称、位置及纤维成分;下丘脑与垂体的关系、下丘脑的功能;大脑髓质的纤维分类,边缘系统。
第十六章传导通路
1.掌握躯干、四肢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的传导通路;头面、躯干、四肢的痛、温觉及粗触觉的传导通路;视觉传导通路及瞳孔对光反射通路;锥体束的组成、行程、位置、交叉及对运动性核团的支配。
2.熟悉骨骼肌随意运动上、下两级神经元管理的基本情况;锥体外系的组成及机能概念。
3.了解听、平衡觉的传导通路;锥体外系的传导通路。
第十七章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1.掌握硬脊膜的附着、硬膜外隙的位置、交通情况与内容物;海绵窦的位置、内容物及交通;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的行径及主要分支分布;大脑动脉环的组成、位置及其机能意义;脑脊液的产生和循环途径。
2.熟悉硬脑膜的组成特点、形成物;蛛网膜下隙、小脑延髓池、终池位置及临床意义;小脑下后动脉、大脑后动脉的分布范围。
3.了解脑的静脉;脊髓的血液供应来源;脑的屏障。
第十八章内分泌系统
1.掌握垂体的形态、位置和分叶;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松果体的形态和位置。
2.熟悉内分泌系统的结构特点、分类和功能概念。
3.了解胰岛、胸腺、性腺的形态和位置。
第二部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50%
第一章绪论
掌握:X线、CT、MRI等影像检查技术应用及其特点。
熟悉:医学成像技术的分类及基本定义。
了解:影像技术发展史及新技术应用。
1.1X线检查技术的应用
(1)普通检查
(2)造影检查
1.2数字X线成像技术的应用
(1)数字X线成像技术的分类及概念
(2)CR检查方法的优点及局限
(3)DR检查方法的优点及局限
(4)DSA检查方法的优点及局限
1.3CT检查技术的应用
1.4MRI检查的应用
1.5各种检查技术的综合应用
(1)检查技术选择的原则
(2)检查技术选择方法
第二章X线摄影条件
掌握:X线感光效应基本概念、影响感光效应主要因素及相互关系。优质X线片基本标准,并在实际工作中灵活应用。
熟悉:CR、DR曝光条件的制定和应用方法、数字片X线摄影条件基础理论知识。
了解:变动管电压法、固定管电压法、摄影条件规范化
2.1感光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1)管电压与管电流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应用
(2)滤线栅的应用
(3)照射野的应用
(4)摄影距离的应用
(5)其它
2.2摄影条件表
⑴变动管电压法的概念、计算及应用
⑵固定管电压法的概念、计算及应用
第三章X线摄影体位和摄影方向
掌握:X线摄影方向、X线摄影基本体位;常见体表定位点、定位线,X线照片标记内容、方法。
熟悉:解剖学姿势、基准轴线、基准面、解剖学方位及关节运动等基本概念。
了解:X线摄影体位命名方法及其它摄影基本知识。
3.1解剖学姿势和基准轴线、面
(1)解剖学姿势概念
(2)基准轴线与面的概念
(3)解剖学方位
(4)关节运动
3.2X线摄影方向、摄影体位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概念
(1)X线摄影方向
(2)X线摄影体位
3.3X线摄影体表定位标志
(1)四肢摄影方向
(2)胸部体表定为标志
(3)腹部体表定为标志
脊柱体表定为标志
头颅体表定位标志
3.4X线照片标记
(1)标记内容
(2)标记方法
(3)标记原则
第四章X线常规检查技术
掌握:上肢、下肢、头颅、脊柱、骨盆、胸廊X线摄影的各位置的要领、特点和显示内容;掌握急诊X线摄影原则、注意事项。
熟悉:其它部位的X线摄影、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摄影中应用。
了解:了解X线常规检查的种类及其优缺点,各部位解剖结构。
4.1骨骼系统摄影
(1)上肢摄影体位、中心线、显示部位及用途
(2)下肢摄影解剖及位置
(3)头颅摄影解剖及位置
(4)脊柱摄影解剖及位置
(5)骨盆摄影解剖及位置
(6)胸廓摄影解剖及位置
4.2其它系统摄影
(1)呼吸系统摄影体位、中心线、显示部位及用途
(2)消化系统摄影解剖及位置
(3)循环系统摄影解剖及位置
(4)泌尿系统摄影解剖及位置
4.3X线摄影步骤和原则
4.4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摄影中应用
第五章乳腺X线检查技术
掌握:乳腺摄影注意事项;掌握乳腺内外斜位、头尾位、侧位摄影体位和意义。
熟悉:定点压迫摄影、放大摄影、人工(植入体)乳腺摄影、乳腺导管造影摄影技术;熟悉乳腺数字X线摄影特殊技术;熟悉乳腺摄影的质量控制。
了解:乳腺X线检查的原理和基本设备。
5.1概论
5.2乳腺摄影位置
5.3其他摄影技术
5.4乳腺数字X线摄影
5.5乳腺摄影的质量控制
第六章X线造影检查技术
掌握:对比剂的分类和引入人体的方法;离子型对比剂与非离子型对比剂的特点;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的减影程序与临床应用;静脉肾盂造影的术前准备、检查技术与摄影方法。
熟悉:碘剂过敏试验方法、造影检查中的意外及常见表现的处理和胃及十二指肠造影的检查过程。
了解:消化系统、泌尿与生殖系统造影检查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查的摄影方法。
6.1对比剂分类及概念
(1)阴性对比剂
(2)阳性对比剂
6.2药敏试验及造影中意外和急救
(1)药敏试验
(2)造影中意外和急救
6.3造影检查技术
(1)循环系统造影检查
(2)消化系统造影检查
(3)泌尿生殖系统造影检查
第七章照片冲洗及打印技术
掌握:显影和定影的概念、原理及操作;自动冲洗套药的组成及作用;湿式和干式打印技术的操作。
熟悉:湿式和干式打印机的性能及相关参数。
了解:显影液和定影液的组成、各成份的作用及配制方法;PQ型
和MQ型显影液的特点;干式打印机的特点。
7.1胶片感光原理
(1)潜影的形成
(2)互易律失效
(3)反转现象
(4)光化学反应
7.2显影技术
(1)显影液的组成
(2)显影液的种类
(3)显影操作及注意事项
(4)显影反应与机理
(5)显影过程
7.3显影后处理技术
(1)中间处理
(2)定影及操作技术
(3)水洗与干燥
7.4数字影像打印技术
第八章CT检查技术
掌握:CT图像的特点与CT检查的基本参数;掌握CT检查在人体常用部位的技术参数、处理技术及临床应用原则。
熟悉:CT检查前准备与CT检查适应症;熟悉CT平扫与增强方法。螺旋CT结构与常用后处理技术及临床应用。
了解:CT检查技术与常规X线检查技术的异同。
8.1数字化图像的显示及特点
(1)图像的显示技术
(2)图像的特点
8.2CT检查前准备和检查步骤
8.3CT检查技术参数
(1)扫描类型
(2)曝光条件
(3)视野
(4)矩阵
(5)层厚
(6)层距
8.4CT检查方法
(1)普通扫描
(2)特殊检查方法
第九章MRI检查技术
掌握:MR检查的禁忌证、各部位MRI检查操作步骤、MR血管成像和MR水成像的临床应用。
熟悉:MR成像基本参数、常用脉冲序列组成、脉冲序列特点、脉冲序列的临床应用、影响MR图像质量的参数、成像参数的选择及MR检查方法和MR对比剂及临床应用、MRI检查特点、扫描前的准备。
了解:MR扫描的适应证、伪影。
9.1成像参数的选择
(1)与成像质量有关的成像参数:SNR、CNR、空间分辨率、扫描时间。
(2)成像参数的选择
9.2常用脉冲序列及其应用
(1)SE脉冲序列:常规SE脉冲序列、FSE脉冲序列。
(2)IR脉冲序列
(3)GRE脉冲序列:常规GRE脉冲序列、SSFP、快速GRF成像序列、EPI。
9.3MRI检查的优缺点及伪影
(1)MRI检查的优点
(2)MRI检查的缺点
(3)MRI检查伪影的产生及补偿
9.4MRI检查操作步骤及临床应用
(1)扫描原则
(2)颅脑MR检查技术
(3)脊椎与脊髓的MR检查
(4)腹部MR检查
(5)盆腔MR检查
(6)MR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
(7)磁共振水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第十章放射诊断影像质量管理
掌握: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要求和QM、TQM的内涵。
熟悉:放射诊断影像质量评价。
了解:影像质量管理应用。
10.1放射质量管理活动程序及流程
10.2放射诊断质量评价方法
(1)主观评价法(ROC曲线评价法、分辨力评价法)
(2)客观评价法(MTF、RMS、WS、NEQ、DQE)
(3)综合评价法
参考书
1.人体解剖学
《人体解剖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年/第3版.主编,于恩华.
2.医学影像检查技术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年07月/第3版.主编,李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河西学院年专升本考试康复治疗学专业
专业课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系统解剖学》50%
绪论
1.掌握系统解剖学的定义,人体的标准姿势、方位术语、轴和面。
2.熟悉人体的分部和器官系统。
3.了解系统解剖学的任务、分科及发展简史。
第一篇运动系统
第一章骨与骨连结
1.掌握骨的分类;椎骨的一般形态;胸骨的分部及重要标志;颅骨的组成、脑颅和面颅各骨的名称、颅的整体观;上、下肢带骨,自由上、下肢骨的位置及形态。
2.熟悉骨的构造;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脑颅和面颅各骨的形态结构、新生儿颅的特征及其生后变化;肋的组成、形态结构;指骨的基本形态、位置及排列。
3.了解骨的表面形态;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腕骨、掌骨的位置、组成及形态;跗骨、跖骨和趾骨的位置及排列。
4.掌握滑膜关节的基本结构和辅助结构;脊柱的组成、椎骨间的连结、脊柱的整体观及其运动;骨性胸廓的组成、胸廓上、下口的形态及围成;颞下颌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人体上、下肢六大关节的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
5.熟悉滑膜关节的运动及分类;髋骨与脊柱间的韧带连结;骨盆的组成与分部。
6.了解骨连结的分类:肋与脊柱及胸骨的连结;颅骨连结的主要形式;胸锁关节、肩锁关节的组成;桡尺连结;手其它关节的结构和运动;骶髂关节的构成;足弓的构成及其功能。
第二章肌学
1.掌握颈浅肌群的主要作用、斜角肌间隙;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胸大肌、前锯肌的位置和主要作用;膈的三个裂孔的名称、位置及穿经结构;腹股沟管的位置、构成和内容物;腹股沟三角的概念;三角肌的作用;臂肌、前臂肌的分群、层次及功能;臀大肌和髂腰肌的作用;大腿三群肌的位置、排列层次及各群肌的功能;小腿三群肌的位置及各群肌的功能。
2.熟悉咀嚼肌的名称;腹前外侧肌群的层次、形成结构、纤维方向和作用;腹直肌鞘的组成。
3.了解骨骼肌的形态、构造、起止、配布和作用,肌的命名、肌的辅助装置结构特点与分布概况;面肌的组成、分布特点和功能;上肢带肌的位置、组成;手肌的分群、各肌的位置与作用;腋窝、三边孔、四边孔、肘窝和腕管的组成和境界;足肌的分群、它们的位置及作用。
第二篇内脏学
第三章概述
1.掌握胸、腹部的标志线和腹部的分区。
2.熟悉内脏的概念、内脏的范围及各系统的主要功能。
3.了解内脏系统间以及与身体其他系统之间的关系;内脏的一般结构。
第四章消化系统
1.掌握咽峡的构成;乳牙和恒牙的牙式;唾液腺的位置和导管开口部位;食管的起止、分段、位置及狭窄部位;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的形态、分部及位置;肝的形态、位置、体表投影,肝蒂的组成及各结构的位置关系,肝外胆道的组成,胆囊的位置、形态、分部、胆囊底的体表投影、胆囊三角的组成、胆总管的位置、开口及胆汁排出途径。
2.熟悉牙的形态结构、颏舌肌的起止、位置和作用;舌的形态结构和粘膜特征;咽的位置、分部、各部的形态结构和交通,咽壁各扁桃体的位置和功能;胰的位置、形态和分部。
3.了解消化系的组成和功能;消化管的组成;食管壁、胃壁的结构;肝段的概念及肝的主要功能;胰的功能。
第五章呼吸系统
1.掌握鼻旁窦的位置及开口;喉软骨的名称,喉腔的分部、形态结构;左、右主支气管的形态差别;肺的位置、形态、分叶、肺根的组成及各结构的位置关系;胸膜和胸膜腔的概念、胸膜分部及胸膜窦的位置,胸膜和肺的体表投影;纵隔的位置、境界和分部。
2.熟悉鼻腔的分部;声门裂的组成;气管的位置、紧邻;纵隔各部的结构。
3.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呼吸道的结构特点;鼻的构成和形态、鼻腔粘膜的结构特点和机能意义;喉的组成及紧邻、喉的连接及喉肌;支气管树和支气管肺段的概念。
第六章泌尿系统
1.掌握肾的形态、位置、被膜,肾蒂的组成、各结构的位置关系;输尿管的形态、分部、行径和狭窄的部位;膀胱的位置、形态,膀胱三角的位置和粘膜特点;女性尿道的形态特点和开口位置。
2.熟悉肾的毗邻,肾的结构;输尿管的主要毗邻(特别是盆部)。
3.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基本功能;肾段的概念、肾的变异概况;膀胱壁的构造、位置与年龄变化的关系。
第七章生殖系统
1.掌握男性生殖器的分部,各部所包括的器官;输精管的分部和行径;前列腺的位置、形态及主要毗邻;男性尿道的分部、三个狭窄、三个扩大和两个弯曲。
2.熟悉睾丸及附睾的形态与位置;精索的位置及组成;前列腺的分叶、被膜及年龄变化。
3.了解精囊腺的位置和形态;射精管的合成、行径和开口;尿道球腺的位置及腺管的开口;阴囊的形态和构造;阴茎的分部及构成、阴茎皮肤的特点。
4.掌握卵巢的位置、形态及固定装置;输卵管的形态和分部;子宫的位置、形态、分部和固定装置;女性乳房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5.熟悉女性生殖器的分部、各部所包括的器官;阴道的位置、形态及阴道穹的毗邻。
6.了解卵巢的毗邻;女性外生殖器的形态结构、阴道前庭、阴道口和尿道外口的位置;乳房的位置;会阴的界限和区分、会阴的概念;尿生殖三角的组成;肛提肌及尾骨肌的位置形态和作用。
第八章腹膜
1.掌握腹膜与腹盆腔脏器的关系;小网膜的位置和分部;各系膜的名称、位置和附着;肝肾隐窝、直肠膀胱隐凹和直肠子宫隐凹的位置。
2.熟悉腹膜和腹膜腔的概念和功能;肝、脾、胃韧带的位置、名称。
3.了解大网膜的位置、构成和功能;网膜囊、网膜孔的位置;腹膜腔的分区。
第三篇脉管学
第九章心血管系统
1.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心的位置、外形和心各腔的形态结构,心传导系统的组成、位置和功能;左、右冠状动脉的起始、行径和重要分支;肺循环动脉的行径;体循环主要浅静脉起止、行径和主要属支;肝门静脉的组成、行径和属支,肝门静脉系结构特点及与上、下腔静脉的交通部位和交通途径。
2.熟悉脉管系的组成;心血管系的组成;房间隔和室间隔的形态结构;冠状窦的位置和开口;心包的构成;体循环动脉的分支和分布;体循环静脉主要属支。
3.了解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血管吻合和侧支循环的概念;心大、中、小静脉的行径和注入;心的体表投影;颈动脉窦和颈动脉的形态、位置;锁骨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和尺动脉的体表投影;胸主动脉的起止和行径及肋间后动脉的行径和分布,支气管动脉和食管动脉的行径;奇静脉、半奇静脉和副半奇静脉起止和行径以及椎静脉丛的位置、交通和结构特点;下腔静脉、髂总静脉、骼内静脉、髂外静脉、股静脉和腘静脉的起止和行径。
第十章淋巴系统
1.掌握淋巴系统的组成、各部的结构和配布特点;局部淋巴的概念;胸导管的起始、行径、注入和收集范围,右淋巴导管的组成、注入和收集范围;腋淋巴结分群、各群的位置和收集范围;腹股沟浅、深淋巴结的分布和收集范围;脾的形态和位置。
2.熟悉下颌下、颏下、颈浅和颈深淋巴结群的位置;肺门淋巴结的位置和收集范围;髂内淋巴结、骶淋巴结的位置和收集范围;肺、食管、胃、肝、子宫、直肠、乳房等器官的淋巴回流。
3.了解淋巴回流因素和淋巴侧支循环;头颈部淋巴结群的位置;上肢其它淋巴结的位置、锁骨下干的形成和收集范围;胸壁和胸腔内的主要淋巴结群的位置;支气管纵隔干的形成和收集范围;腰淋巴结、主动脉各淋巴结、肠系膜上淋巴结、肠系膜下淋巴结群的位置和收集范围,腰淋巴干和肠干的形成和收集范围;髂外淋巴结群的位置和收集范围;腘深淋巴结的位置和收集范围;胸腺的形态和位置;
脾的功能。
第四篇感觉器
第十一章视器
1.掌握眼球壁的层次、各部的形态结构;眼球内容物各结构的名称和功能;房水循环的途径;运动眼球和眼睑的肌肉名称、位置和作用。
2.熟悉结膜的形态及分布;泪器的组成、位置、形态和功能;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起终、行程和分支。
3.了解眼睑的形态结构;眶脂体和眶筋膜;眼的静脉和神经。
第十二章前庭蜗器
1.掌握外耳道的形态、位置、分部;中耳的组成,鼓室的位置、鼓室六个壁主要结构;小儿咽鼓管的特点,骨迷路与膜迷路的分部;位觉和听觉感受器。
2.熟悉鼓膜的形态、位置和分部;鼓室六个壁交通。
3.了解前庭蜗器的组成和各部的作用;鼓室内结构,乳突小房和乳突窦的位置;声波的传导途径、内耳道。
第五篇神经系统
第十三章概述
1.掌握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2.熟悉神经系统的区分。
3.了解神经元的分类和神经元胞体的基本结构及其突起;突独的结构和分类,神经胶质;神经系统的研究和观察方法。
第十四章周围神经系统
1.掌握颈丛、臂丛、腰丛、骶丛的组成、位置、及各主要皮支的行程分布;胸神经前支在胸腹壁的节段性分布;12对脑神经的名称、顺序、附脑和进出颅的部位及性质、行程和分布;交感、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部位。
2.熟悉周围神经的分部,脊神经的构成、区分;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的概念;交感干的位置、组成及椎前节的位置;内脏大、小神经的起源及分布概况;副交感神经低极中枢的部位及器官旁节的名称;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区别。
3.了解脊神经的纤维成分和分支;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腋神经、胫神经和腓总神经损伤后运动及感觉障碍的主要表现;脑神经的纤维成分;面神经、迷走神经、舌下神经损伤后的主要表现;内脏神经的区分、分布和机能概况,内脏神经的起始及分布概况、主要内脏神经丛的位置和分布。
第十五章中枢神经系统
1.掌握脊髓的外形及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关系,主要上行纤维束和下行纤维束的位置和机能;脑干的外形和内部结构;小脑的位置、形态和功能;丘脑腹后核的纤维联系;下丘脑的组成,主要核团的名称、位置和功能;端脑的分叶及主要沟回,大脑皮质的机能定位、各机能区的位置和功能,基底核的位置和组成,内囊的位置、分部及通过的传导束。
2.熟悉灰质主要核团(前角运动细胞、胶状质、后角固有核、中间外侧核)的位置、机能;脑各部的区分;第四脑室脉络丛的组成和功能;脑干内脑神经核群的位置以及与脑神经的联系;间脑的位置和分部,第三脑室的位置和交通;侧脑室的位置及交通。
3.了解脊髓灰质细胞构筑分层概念,脊髓的反射和损伤表现;了解脑干各部代表性横切面;小脑三对脚的名称、位置及纤维成分;下丘脑与垂体的关系、下丘脑的功能;大脑髓质的纤维分类,边缘系统。
第十六章传导通路
1.掌握躯干、四肢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的传导通路;头面、躯干、四肢的痛、温觉及粗触觉的传导通路;视觉传导通路及瞳孔对光反射通路;锥体束的组成、行程、位置、交叉及对运动性核团的支配。
2.熟悉骨骼肌随意运动上、下两级神经元管理的基本情况;锥体外系的组成及机能概念。
3.了解听、平衡觉的传导通路;锥体外系的传导通路。
第十七章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1.掌握硬脊膜的附着、硬膜外隙的位置、交通情况与内容物;海绵窦的位置、内容物及交通;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的行径及主要分支分布;大脑动脉环的组成、位置及其机能意义;脑脊液的产生和循环途径。
2.熟悉硬脑膜的组成特点、形成物;蛛网膜下隙、小脑延髓池、终池位置及临床意义;小脑下后动脉、大脑后动脉的分布范围。
3.了解脑的静脉;脊髓的血液供应来源;脑的屏障。
第十八章内分泌系统
1.掌握垂体的形态、位置和分叶;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松果体的形态和位置。
2.熟悉内分泌系统的结构特点、分类和功能概念。
3.了解胰岛、胸腺、性腺的形态和位置。
第二部分《康复功能评定学》50%
第一章总论
掌握:康复评定的主要内容、注意事项。
熟悉:康复评定的方法和实施过程。
了解:康复评定的概念、对象、意义和作用。
1.1.康复评定概述:康复评定学是研究障碍和潜能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一门医学学科。康复评定是收集评定对象的病史和相关资料,并藉此制定出合适的康复治疗方案、评估治疗效果和预测预后功能等。
1.2.康复评定的方法:定性评定:肉眼观察和问卷调查;半定量评定:分为若干个等级或阶段;定量评定。
1.3.康复评定的内容:康复评定是评定患者的躯体、精神、言语和社会功能,其内容主要包括①躯体方面:上肢,下肢(包括步态),关节,肌肉(含痉挛),脊柱与脊髓,协调与平衡,感觉与知觉(含疼痛、失用症、失认症),反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呼吸系统功能,循环系统功能,泌尿系统功能,性功能等;②精神方面:智力测验,性格测验,情绪测验,神经心理测验;③言语方面:失语症检查,构音障碍检查,言语失用检查,言语错乱检查,痴呆性失语检查;④社会方面:社会活动能力,就业能力,生存质量等。
1.4.康复评定的实施过程: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是SOAP法,即:
S(subjectivedata主观资料):患者个人的主诉材料、症状;
O(objectivedata客观资料):患者的客观体征和功能表现;
A(assessment评定):对上述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P(plan计划):拟订处理计划,包括有关进一步检查、会诊、诊断、康复治疗和处理等的计划。
1.5.评定的注意事项:
1)既要全面,又要有针对性。
2)选择适当的评定方法。
3)评定前要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目的和方法,消除他们的不安,取得积极的配合。
4)评定时间要尽量短,不引起患者的疲劳。
5)评定常由一个人自始至终的进行,以确保准确性。
6)评定一般要做三次,然后求出平均值。
7)健侧与患侧要进行对照。
8)评定过程中患者出现明显不适时,应及时中止,并查找原因。
第二章人体形态评定
掌握:常见异常姿势及其评定。
熟悉:正常姿势及其评定,体表标志确认,身体长度、围度、身高及体重测量、身体素质评定。
了解:人体形态评定的发展概况、主要内容。
2.1.人体形态评定的发展概况、主要内容。
2.2.正常姿势及其评定:身体姿势(posture)是指身体各部在空间的相对位置,它反映人体骨骼、肌肉、内脏器官、神经系统等各组织间的力学关系。正确的身体姿势应具备如下条件:具有能使机体处于稳定状态的力学条件;肌肉为维持正常姿势所承受的负荷不大;不妨碍内脏器官功能;表现出人体的美感和良好的精神面貌。
2.3.常见异常姿势及其评定:侧面观,正常颈曲和腰曲度介于3~5cm之间,1)头向前倾斜;2)胸脊柱后凸驼背;3)平背;4)鞍背;5)胸部畸形:扁平胸、圆柱胸、鸡胸、漏斗胸、不对称胸;6)骨盆后倾;7)骨盆前倾;8)膝过伸;9)膝屈曲。后面观:1)头部倾斜;2)肩下垂;3)肩内旋、外旋;4)脊柱侧弯;5)骨盆向侧方倾斜;6)骨盆旋转;7)扁平足;8)高弓足。前面观:1)下颌骨不对称;2)锁骨和其他关节不对称;3)髋外旋、髋内旋;4)膝外翻;5)膝内翻;6)胫骨外旋;7)胫骨内旋;8)拇外翻;9)爪形趾。异常姿势的影响:肌肉和韧带失平衡、关节负重增加和压力分布异常、继发性功能障碍、诱发疼痛。
2.4.体表标志确认,身体长度、围度、身高及体重测量、身体素质评定。
第三章心肺功能评定
第一节心功能评定
掌握:心功能分级、心电运动试验。
1.心功能分级:
临床情况
持续-间歇活动的能量消耗(千卡/分)
最大代谢当量
(METs)
功
能
分
级
Ⅰ
患有心脏疾病,其体力活动不受限制。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疲劳、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4.0~6.0
6.5
Ⅱ
患有心脏疾病,其体力活动稍受限制,休息时感到舒适。一般体力活动时,引起疲劳、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3.0~4.0
4.5
Ⅲ
患有心脏疾病,其体力活动大受限制,休息时感到舒适,较一般体力活动为轻时,即可引起疲劳、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2.0~3.0
3.0
Ⅳ
患有心脏疾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在休息时也有心功能不全或心绞痛症状,任何体力活动均可使症状加重
1.0~2.0
1.5
治
疗
分
级
A
患有心脏疾病,其体力活动不应受任何限制
B
患有心脏疾病,其一般体力活动不应受限,但应避免重度或竞赛性用力
C
患有心脏疾病,其一般体力活动应中度受限,较为费力的活动应予中止
D
患有心脏疾病,其一般体力活动应严格受到限制
E
患有心脏疾病,必须完全休息,限于卧床或坐椅子
2.心电运动试验:
1)通过观察受试者运动时的各种反应(呼吸、血压、心率、心电图、气体代谢、临床症状与体征等),来判断其心、肺、骨骼肌等的储备功能(实际负荷能力)和机体对运动的实际耐受能力。
2)心电运动试验的目的:为制定运动处方提供依据、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判定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发现潜在的心律失常和鉴别良性及器质性律失常、确定患者进行运动的危险性、评定运动锻炼和康复治疗的效果。
3)心电运动试验的种类:按所用设备分类(1)活动平板试验:活动平板(Treadmill)试验又称跑台试验,其是让受检者按预先设计的运动方案,在能自动调节坡度和速度的活动平板上,随着活动平板坡度和速度(运动强度)的提高进行走-跑的运动,以逐渐增加心率和心脏负荷,最后达到预期的运动目标。(2)踏车试验:坐位和卧位踏车试验(BicycleErgometer)等为下肢用力的试验,用于下肢运动障碍者的手摇功率计(臂功率计)试验为上肢试验;(3)便携式运动负荷仪;(4)台阶试验;按终止试验的运动强度分类:(1)极量运动试验(maximalexercisetesting):极量运动试验可按性别和年龄推算的预计最大心率(-年龄)做为终止试验的标准。适用于运动员及健康的青年人,以测定个体最大作功能力、最大心率和最大摄氧量;(2)亚(次)极量运动试验:运动至心率达到亚极量心率,即按年龄预计最大心率(-年龄)的85%或达到参照值(-年龄)时结束试验。此试验可用于测定非心脏病患者的心功能和体力活动能力。(3)症状限制运动试验:运动进行至出现必须停止运动的指征(症状、体征、心率、血压或心电图改变等)为止。症状限制性运动试验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方法,用于冠心病诊断,评定正常人和病情稳定的心脏病患者的心功能和体力活动能力,为制定运动处方提供依据。(4)低水平运动试验(lowlevelexercisetesting):运动至特定的、低水平的靶心率、血压和运动强度为止。即运动中最高心率达到~次/分,或与安静时比增加20次/分;最高血压达mmHg,或与安静时比增加20~40mmHg;运动强度达3~4METs作为终止试验的标准。此法目的在于检测从事轻度活动及日常生活活动的耐受能力。低水平运动验是临床上常用的方法,适用于急性心肌梗塞后或心脏术后早期康复病例,以及其它病情较重者,作为出院评价、决定运动处方、预告危险及用药的参考。
4)运动试验的禁忌证:绝对禁忌证:急性心肌梗死(2天内)、药物未控制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引起症状和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未控制心律失常、严重动脉新狭窄、未控制的症状明显的心力衰竭、急性肺动脉栓塞和肺梗死、急性心肌炎或心包炎、急性主动脉夹层。相对禁忌证:左右冠状动脉主干狭窄和同等病变、中度瓣膜狭窄性心脏病、明显的心动过速或过缓、肥厚型心肌病或其他原因所致的流出道梗阻性病变、电解质紊乱、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及高度窦房传导阻滞、严重动脉压升高、精神障碍或肢体活动障碍,不能配合进行运动。
5)运动试验方案、结果及意义。
第二节肺功能评定
掌握:呼吸困难分级。
熟悉:肺容积与肺通气功能测定、运动气体代谢测定。
了解:肺功能评定的目的意义。
1.呼吸困难分级:
1
正常
2-
轻度
能上楼梯从第1层到第5层
2
能上楼梯从第1层到第4层
2+
能上楼梯从第1层到第3层
3-
中度
如按自己的速度不休息能走1km
3
如按自己的速度不休息能走m
3+
如按自己的速度不休息能走m
4-
重度
如走走歇歇能走m
4
如走走歇歇能走m
4+
如走走歇歇能走50m
5-
极重度
起床、做身边的事就感到呼吸困难
5
卧床、做身边的事就感到呼吸困难
5+
卧床、说话也感呼吸困难
2.肺容积:肺容积是指安静状态下,测定一次呼吸所出现的容积变化,其组成包括八项,其中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和残气量称为基础肺容积;深吸气量、功能残气量、肺活量和肺总量称为基础肺活量。除残气量和肺总量需先测定功能残气量后求得外,其余指标可用肺量计直接测定。
3.通气功能:是指在单位时间内随呼吸运动进出肺的气量和流速,又称动态肺容积。凡能影响呼吸频率和呼吸幅度的生理、病理因素,均可影响通气量。进入肺的气量,部分存留在气道内不参与气体交换,称无效腔气即死腔气(VD);部分进入肺泡参与气体交换,称为肺泡通气量(VA)。
4.运动气体代谢测定:通过呼吸气分析,推算体内气体代谢情况的一种检测方法,因为无创、可反复、动态观察,在康复医学功能评定中应用价值较大:摄氧量、最大摄氧量、代谢当量、无氧阈。
第四章人体发育评定
掌握:脑性瘫痪儿童评定。
熟悉:反射评定的方法、结果与治疗技术的分析。
了解:反射发育的基本特点。
4.1.反射发育的基本特点:反射活动是动作行为产生的前提,反射发育具有时间性,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引起反射发育的延迟或倒退。
4.2.评定方法:脊髓水平反射(原始反射),脑干水平反射,中脑水平反射,大脑水平反射,检查注意事项。
4.3.评定结果与治疗技术的分析:评定结果的分析,治疗技术的考虑。
4.4.脑性瘫痪儿童的评定:评定的原则和内容,Keymonths常用检查项目表,小儿神经发育的综合评定:肌张力、自发运动或行为的观察,姿势发育的评定,精细运动的发育,反射运动发育的评定,言语发育的评定。
第五章认知功能评定
掌握:意识障碍评定、Glasgow昏迷量表、简明精神状态检查(MMSE)、认知功能筛查量表、记忆力障碍评定。
熟悉:认知功能障碍的内容、注意力障碍评定、知觉障碍评定、执行功能障碍评定
了解:神经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临床神经心理学的评定方法、情绪情感障碍的评定。
5.1.神经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神经心理学(Neuropsychology)定义、研究内容、临床神经心理学的评定方法;临床神经心理学评定的主要内容;神经心理学评定的类型;评定报告的书写;神经心理学评定在康复医学中的作用;神经心理学评定的注意事项;
5.2.认知功能障碍的定义,认知功能障碍的内容;意识障碍评定:意识状态的初步判断、Glasgow昏迷量表,简明精神状态检查(MMSE);认知功能筛查量表;注意力障的评定;记忆障碍的评定;知觉障碍评定;执行功能障碍的评定;
5.3.抑郁(Depression)、焦虑(Anxiety);抑郁量表、焦虑量表。
第六章言语功能评定
掌握:失语症评定。
熟悉:言语语言障碍的基本概念、言语语言障碍的筛选、构音障碍的评定、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评定。
了解:言语和语言的概念、言语产生的机制、语言的特征。
6.1.言语和语言的概念、言语产生的机制;语言的特征:任意性(arbitrariness)语义性(semanticity)离散性(discreteness)双重性(dualityofpatterning)生成性(productivity)置换性(displacement)。
6.2.言语语言障碍筛选方法;
6.3.失语症评定:失语症是指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大脑半球发生了器质性损伤,引起语言交际过程中,语言的感知辨认、理解接收、组织运用及表达等功能的某一或某几方面失调的现象,其实质是语言和思维二者双向转译机制的崩溃和中断。失语症临床表现;失语症的检查方法:北京医科大学汉语失语检查方法、医院汉语失语症检查法、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临床汉语言语测评方法;失语症的分类:国内常用的失语症分类方法;各型失语症的主要特征;
6.4.失写症(agraphia)分类、特点;失读症(alexia);
6.5.构音障碍的功能评定主要检查方法: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构音障碍检查法、医院构音障碍评定法;
6.6.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评定。
第七章感觉评定
掌握:疼痛的评定。
熟悉:感觉障碍的临床分类和分型、躯体感觉的检查和评定。
了解:感觉的解剖及生理学基础、儿童听力评估和测试、视功能诊断和评定方法。
7.1.感受器的定义和分类、感觉传导通路;
7.2.感觉障碍的临床分类和分型:刺激性症状:感觉过敏(hyperesthesia、感觉倒错(dysesthesia)、感觉过度(hyperpathia)、感觉异常(paresthesia)、感觉错位(alloesthesia)、疼痛(pain);抑制性症状:感觉缺失(anesthesia)、感觉减退(hypoesthesia);
7.3.感觉障碍的分型及特点;
7.4.躯体感觉的检查和评定的评定设备、感觉评定适应证及禁忌证;
7.5.躯体感觉的检查和评定的评定方法、注意事项;
7.6.疼痛的分类:ICF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1)全身性疼痛,2)身体单一部位疼痛:包括头和颈部疼痛、胸部疼痛、胃和腹部疼痛、背部疼痛、上肢疼痛、下肢疼痛、关节疼痛、其他特指的身体单一部位疼痛、身体单一部位疼痛未特指,3)身体多部位疼痛,4)生皮节段辐射状疼痛,5)节段或区域上辐射状疼痛,6)其他特指或未特指的痛觉,7)其他特指的感觉功能和疼痛,8)感觉功能和疼痛未特指其他特指的身体单一部位疼痛;根据临床症状疼痛分类:1)中枢性疼痛例如丘脑综合症、幻肢痛,2)外周性疼痛(1)内脏痛:胆囊炎、胆结石、肾结石、消化性溃疡、冠心病等;(2)躯体痛:深部肌肉、骨、关节、结締组织的疼痛以及浅部的各种皮肤疼痛等,3)心因性疼痛癔病性疼痛、精神性疼痛;根据疼痛的持续时间分类:1)急性疼痛:1个月以内。2)慢性疼痛:6个月以上。3)亚急性疼痛:介于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之间约3个月。4)再发性急性疼痛:数月或数年中不连续的有限的急性发作。
7.7.疼痛的常用的评定方法:压力测痛法、45区体表面积评分法、视觉模拟评分(VAS)、口述分级评分法(VRS、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F-MPQ)、疼痛日记评定法、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疼痛行为记录评定、小儿疼痛的评定。
7.8.儿童听力评估和测试、视功能诊断和评定方法。
第八章肌张力评定
掌握:痉挛评定量表及注意事项。
熟悉:肌张力的检查方法、临床分级、反射检查、被动运动评定、主动运动评定、功能评定、痉挛步态的评定;熟悉痉挛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痉挛的临床意义。
了解:肌张力的表现、常见的肌张力异常,了解钟摆试验、屈曲维持试验、便携式测力计方法、等速装置评定方法,了解电生理评定方法。
8.1.肌张力(muscletone)是指人体在安静休息的情况下,肌肉保持一定紧张状态的能力。必要的肌张力是维持肢体位置,支撑体重所必需的;是保证肢体运动制控能力,空间位置,进行各种复杂运动所必要的条件。
8.2.肌张力分类:
1)正常肌张力分类:静止性肌张力、姿势性肌张力、运动性肌张力;
2)异常肌张力分类:肌张力减低(迟缓)、肌张力增高(痉挛)、肌张力障碍。
8.3.正常肌张力的特征;影响肌张力的因素。
8.4.常见的肌张力异常:痉挛、僵硬、肌张力障碍、肌张力驰缓;
8.5.肌张力的检查方法:肌张力降低、肌张力增高、影响肌张力异常临床检查的因素;
8.6.临床分级、反射检查、被动运动评定、主动运动评定、功能评定、痉挛步态的评定。
8.7.痉挛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痉挛的临床意义。
8.8.痉挛的评定量表:改良Ashworth分级法、Brunnstrom评定法、Fugl-Meyer评定法、股内收肌张力量表、临床痉挛指数、Oswestry等级量表、改良Tardieu量、Rivermead运动指数、Tufts运动功能评定、九柱孔检查、改良Barthel指数、功能独立性评定。
8.9.痉挛评定量表应用注意事项。
8.10.生物力学评定方法:钟摆试验、屈曲维持试验、便携式测力计方法、等速装置评定方法。
8.11.电生理评定方法。
第九章肌力评定
掌握:徒手肌力检查分级标准、注意事项。
熟悉:主要肌肉的手法检查方法。
了解:肌力概述、常用仪器评定肌力。
9.1.肌肉的分类;肌肉收缩的类型:等张收缩、等长收缩、等速收缩;影响肌力的因素:肌肉的生理横断面、肌肉的募集、肌肉的初长度、肌纤维走向与肌腱长轴的关系、杠杆效率、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功能的协调性。
9.2.徒手肌力评定:
1)分级标准
Lovett分级法
M.R.C分级法
2)注意事项:注意适用范围,主要适用于肌肉本身、运动终板和下运动神经元疾患所引起的肌力变化(尤为肌力低下)的程度及范围,上运动神经元疾患(如脑瘫、继发于脑血管意外的偏瘫等)虽存在肌力低下,但由于反射活动的变化和整个肌肉协同运动的改变,因此不宜采用徒手肌力评定方法;注意评定过程中的规范化;注意避免评定中患者的疼痛和疲劳感;注意对特殊情况的评定。
9.3.主要肌肉的手法检查方法。
9.4.应用仪器评定肌力:常用的设备及方法,等速运动测定。
第十章关节活动度评定
掌握:主要关节活动度的测量方法。
熟悉:关节活动度评定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测量结果的记录;关节活动度评定的原则及注意事项。
了解:滑膜关节类型,关节的生理运动及其影响因素。
10.1.关节概述。
1)滑膜关节的基本结构,滑膜关节辅助结构,关节的分类;
2)关节的生理运动,关节的稳定性及灵活性,影响关节活动的因素,引起关节活动度一场的原因。
10.2.关节活动度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测量结果的记录。
10.3.关节活动度评定的原则。
10.4.关节活动度评定的注意事项:
1)测试姿势要正确,防邻近关节的替代动作;
2)量角器要固定好;
3)先主动后被动的顺序测量;
4)应与健侧作比较,明确关节的活动范围;
5)熟悉关节的中立位和关节的运动方向;
6)避免在治疗后检查;
7)各种方法和不同器械测量有差异,不宜比较。
10.5.颈椎关节活动度、胸腰椎关节活动度、肩关节活动度、肘关节活动度、前臂活动度、腕关节活动度、手指关节活动度、拇指关节活动度、髋关节活动度、膝关节活动度、踝关节活动度。
第十一章平衡与协调的评定评定
掌握:临床常用平衡评定方法、协调评定方法。
熟悉:平衡种类与评定方法、协调与共济失调;
了解:平衡与平衡反应、平衡评定的目的及内容、协调评定的目的及内容。
11.1.平衡:人体平衡的维持需要三个环节的参与:感觉输入、中枢整合、运动控制;平衡反应
11.2.平衡反应:平衡反应是指平衡状态改变时,人体恢复原有平衡或建立新平衡的过程,包括反应时间和运动时间。反应时间是指从平衡状态的改变到出现可见运动的时间;运动时间是指从出现可见运动到动作完成、建立新平衡的时间。特殊平衡反应、平衡反应的形成规律、平衡反应的表现方式;
11.3.平衡评定的目的、平衡功能分级:I级:能正确地完成活动;II级:能完成活动,仅需要较小的帮助来维持平衡;III级:能完成活动,但需要较大的帮助来维持平衡;IV级:不能完成活动。适应证、评定内容、评定指标。
11.4.平衡种类:静态平衡、自我动态平衡、他人动态平衡。
11.5.平衡评定方法:观察法、量表法、平衡仪测试法。
11.6.临床常用平衡评定方法:Fugl-Meyer平衡反应测试、Lindmark平衡反应测试、Berg平衡量表评定指南、MAS平衡功能评测、Semans平衡障碍分级法、日本东京大学康复部的平衡评定、脊髓损伤受试者的平衡测试、静态平衡仪测试、动态平衡仪测试。
11.7.协调与协调运动、共济失调;
11.8.协调评定的目的、协调功能分级:I级:正常完成。II级:轻度残损,能完成活动,但较正常速度和技巧稍有差异。III级:中度残损,能完成活动,但动作慢、笨拙、明显不稳定。IV级:重度残损:仅能启动动作,不能完成。V级:不能完成活动。协调评定的内容:在协调功能评定时,应依次检测以下内容:①完成动作的时间是否正常;②运动是否精确、直接、容易反向做;③加快速度是否影响运动质量;④进行活动时有无身体无关的运动;⑤不看自己运动时是否影响运动的质量;⑥受试者是否很快感到疲劳。、前庭、迷路损害均可引起。平衡反应延迟、加剧或不恰当,影响坐、站和走路。
第十二章步态分析
掌握:常见异常步态模式的评定。
熟悉:步态分析的方法。
了解:正常步态的基本构成、运动学变化、动力学变化、能量消耗。
12.1.步态分析中常用的基本参数包括步长、步幅、步频、步速、步行周期、步行时相,其中步长、步频和步速是步态分析中最常用的3大要素,其内涵是有关行走的生物力学分析所涉及的最基本知识,进行步态分析者应当熟练掌握。
12.2.正常步行必须完成三个过程:支持体重,单腿支撑,摆动腿迈步。
12.3.正常步态中关节和肌肉的活动。
12.4.、常见的异常步态:平足、尖足、偏瘫步态、膝内翻(O腿)和膝外翻(X腿)步态。
12.5.步态分析方法:临床定性分析。
第十三章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掌握:手运动功能、感觉功能的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方法。
熟悉: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的注意事项。
了解: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定义、分类、内容、评定目的、评定步骤、评定方法、评定时间、评定的场所。
13.1.手运动功能评定:肌力、手的关节活动度、感觉、体积、手的灵巧性及协调性;运动功能恢复等级;
13.2.手的整体功能评定:Carroll手功能评定法、Jebsen手功能测试、Sollerman手ADL能力测试、Carroll手功能评定法。
13.3.手感觉功能评定:浅感觉、深感觉(本体感觉)、复合感觉(皮质感觉)、感觉功能13.4.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定义、分类、内容、评定目的、评定步骤、评定方法、评定时间、评定的场所;
13.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方法:PADL标准化量表:PULSES评定量表、Barthel指数评定、Katz指数评定、修订的Kenny自理评定、功能独立性评定、功能综合评定量表;IADL标准化量表:快速残疾评定量表、Frenchay活动指数、功能活动问卷;
13.6.评定的注意事项。
第十四章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评定
掌握:生活质量评定的方法、量表。
熟悉:生活质量评定的内容、注意事项;社会功能评定。
了解:生活质量、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康复医学实践中进行QOL评定的意义。
14.1.生活质量、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康复医学实践中进行QOL评定的意义;生活质量评定是一种个体的主观评价,个体生存的水平和体验,反映了患者在不同程度伤残情况下,维持自身躯体、精神以及社会活动处于一种良好状态的能力和素质。
14.2.WHO提出六大方面:身体机能、心理状况、独立能力、社会关系、生活环境、宗教信仰与精神寄托。
14.3.WHO生存质量评定量表(WHOQOL-量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36-itemshort–form,SF-36)、健康生存质量表(qualityofwell-beingscale,QWB)、SIP(sicknessimpactprofile)即疾病影响程度表、SWLS(satisfactionwithlifescale)即生活满意度量表。
14.4.社会功能评定。
第十五章常见骨关节疾病的评定
掌握:肩周炎评定、颈椎病的评定、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评定、膝关节骨关节炎的评定、截肢评定;
15.1.肩周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膝关节骨关节炎评定概述。
15.2.发病后后全身状况的评定:运动功能评定、肌力评定、疼痛评定、关节活动度评定心理评定;
15.3.肩周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各项评定;
15.4.截肢平面与功能丧失百分率的评定;临时假肢评定:目的、接受腔适配性评定、假肢悬吊能力评定、对线评定、穿戴临时假肢后残肢情况的评定;大腿、小腿假肢的异常步态分析;正式假肢的评定:上肢假肢的评定、下肢假肢的评定、假肢装配后的整体功能评定;假肢康复的理想功能性结局。
第十六章常见神经疾病的评定
掌握:脊髓损伤、偏瘫评定的方法、量表。
熟悉:脊柱脊髓损伤诊断及偏瘫患者联合反应和运动、共同运动、痉挛模式与特定姿势。
了解:脊髓损伤类、评定的意义与偏瘫患者的异常运动模式。
(一)脊髓损伤
1.脊髓损伤类型的识别
1)病因分类
2)神经功能分类:92’ASIA标准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脊髓损伤的水平②脊髓损伤的程度③ASIA残损指数④功能独立性评定;
2.脊柱脊髓损伤诊断:①脊柱损伤诊断:包括骨折部位、类型,脊柱稳定性;②脊髓损伤诊断:ASIA分类诊断,包括脊髓损伤水平、程度,运动指数,感觉指数和FIM评分等;③复合损伤诊断:包括头部、四肢及内脏的损伤;④并发症的诊断:包括压疮、泌尿系感染等一系列脊髓损伤并发症;⑤其他疾病诊断:包括患者伤前已有或伤后发现的其他疾病。
3.早期康复评定
1)脊柱脊髓功能评定:一般应包括:脊柱骨折类型与脊柱稳定性及脊柱矫形器评定;根据ASIA标准对脊髓损伤的水平和程度,肌力评分、感觉评分和功能独立性评定(FIM)。
2)躯体功能评定:关节功能评定、肌肉功能评定、上肢功能评定、下肢功能评定、自助具与步行矫形器的评定、泌尿与性功能评定、心肺功能评定。
3)心理功能评定:一般包括心理状态评定、性格评定、疼痛行为评定。
4)社会功能评定:一般包括社会生活能力评定、就业能力评定,独立能力评定等。
4.脊髓损伤并发症的评定:常见的并发症有关节挛缩、痉挛、骨质疏松、异位骨化、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深静脉血栓、压疮、便秘、排尿障碍等,其治疗均需要正确的评估,然后采取正确的治疗才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二)偏瘫
1.偏瘫是最常见的障碍之一,可见于脑卒中、脑外伤等多种疾病和外伤。尽管各种疾病和外伤的诊断和临床处理方法不同,但其造成的偏瘫的功能评定方法是相同的,通称为偏瘫的运动功能评定:偏瘫患者的异常运动模式:中枢性瘫痪的本质、姿势反射;联合反应和运动;共同运动;痉挛模式与特定姿势
2.偏瘫运动功能评定:Brunnstro评价法、Bobath评价法、MAS、上田敏法、Fugl-Meyer评价法
3.偏瘫手的功能评定
4.肩关节半脱位的评定:肩关节半脱位的机制、肩关节半脱位的诊断与评价
5.评价注意事项包括:①评价中使用的工具要符合要求。如剪指甲刀大小约10厘米,不得有特殊加工;衬衫袖口必须是男式衬衫袖口、钮扣不得改造;②动作操作要规范。如取硬币要包括打开和关好钱包;伞要打正,不得把伞扛在肩上,并且要持续10秒钟等。
第十七章康复常见并发症症评定
熟悉:压疮评定、吞咽困难的评定、排尿障碍评定、排便障碍评定、性功能评定。
17.1.压疮评定:压疮发生的原因和好发部位、压疮的分级与评定、预后评定法。
17.2.吞咽困难的评定:吞咽过程、常用的评定方法、吞咽功能评定。
17.3.排尿障碍评定:神经元性排尿障碍的特点、神经元性排尿障碍评定、常见的神经元性排尿障碍分析及评定;
17.4.排便障碍评定:常见的排便功能障碍、排便障碍评定。
17.5.性功能评定:正常性功能与残疾人的性满足、性功能障碍的类型、性功能障碍的原因、性功能障碍的评定。
第十八章环境评定
了解:环境和无障碍环境定义、环境评定方法、环境评定解决方案、环境改造步骤、环境改造应用举例、附件。
18.1.环境和无障碍环境定义;国内外无障碍环境简况;无障碍环境内容;人造物质环境分类;
18.2.环境评定方法:环境评定分级、环境评定内容、环境评定应用、环境评定结果;
18.3.环境评定解决方案、环境改造步骤、环境改造应用举例、附件。
参考书
1.人体解剖学
《人体解剖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年/第3版.主编,于恩华.
2.康复功能评定学
《康复功能评定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年03月/第二版.主编,王玉龙.
河西学院年专升本考试护理学专业
专业课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生理学》50%
第一章绪论
1.掌握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概念,三种机体功能调节方式的概念及其特点,正反馈、负反馈的概念以及人体中常见的正、负反馈,正、负反馈的生理意义。
2.熟悉反射弧的结构。
3.了解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体内的控制系统。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掌握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细胞的兴奋性,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兴奋的引起和传导机制,。
2.熟悉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兴奋-收缩耦联,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3.了解G蛋白耦联受体信号转导的主要途径,由酪氨酸激酶受体完成的跨膜信号转导。
第三章血液
1.掌握血细胞比容的概念和血液的理化特性,三种血细胞的数量,红细胞的生理特性,ABO血型系统。
2.熟悉生理止血,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和功能,血液凝固与抗凝,输血的原则,以及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
3.了解血液的基本组成、血量和血浆的化学成分,红细胞生成所必需的原料和因素,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功能,Rh血型系统。
第四章血液循环
1.掌握心脏的泵血功能及其调节,各类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形成机制,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中心静脉压,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心血管活动主要的神经与体液调节,冠脉循环的血流特点及冠脉血流量的调节。
2.熟悉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血流量、血流速度、血流阻力、血压,外周静脉压,重力对静脉压的影响,静脉对血流的阻力,舒血管神经纤维,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
3.了解心肌动作电位和心电图的关系,心音的产生,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方式.
第五章呼吸
1.掌握呼吸的概念及其三个环节,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基本肺容积、肺容量和肺通气量,肺换气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氧容量,氧含量,氧饱和度的概念,氧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呼吸的反射性调节,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2.熟悉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CO2解离曲线。O2与Hb的结合对CO2运输的影响。
3.了解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防御性呼吸反射①咳嗽反射;②喷嚏反射。肺毛细血管旁感受器引起的反射。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
1.掌握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胃肠神经支配及其作用,胃肠激素其及作用,胃液、胰液和胆汁的分泌,胃的排空及其控制,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2.熟悉消化腺的分泌功能及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胆汁的性质、成分及小肠液的作用。
3.了解咀嚼的作用及吞咽反射,小肠液分泌的调节;小肠运动的调节;回盲括约肌的功能,大肠液的分泌。大肠内细菌的活动。
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
1.掌握食物热价,氧热价,呼吸商的概念,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掌握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体温的概念及其正常变动。
2.熟悉体温调节机制。
3.了解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汗腺的神经支配。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
1.掌握肾小球滤过率、滤过分数。有效滤过压的组成。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近端小管、髓袢、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Cl-和水的重吸收。HCO3-的重吸收和H+的分泌。NH3的分泌与H+、HCO3-的转运。K+的重吸收和分泌。钙、葡萄糖和氨基酸的重吸收。肾髓质渗透梯度的建立及其保持。排尿反射。
2.熟悉肾血液循环的特征及肾血流量的调节,肾小管与集合管中物质转运的方式,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组成成分。肾素分泌的调节。心房钠尿肽的作用。
3.了解测定清除率的意义,膀胱与尿道的神经支配,排尿异常。
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
1.掌握感受器、感受器官的概念。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眼的调节。视网膜的两种换能系统。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视锥系统的换能和颜色视觉。中耳的功能及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
2.熟悉眼的折光系统与简化眼,眼的折光能力异常。视网膜的结构特点。与视觉有关的若干生理现象。
3.了解前庭器官的感受细胞和适宜刺激;前庭反应,嗅觉感受器和嗅觉的一般性质;味觉感受器和味觉的一般性质;皮肤感觉感受器的功能。
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1.掌握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经典的突触传递(突触的微细结构,突触传递过程,突触后神经元的电活动变化,突触的抑制,突触传递的特征)和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神经递质和受体基本概念及周围神经系统中的胆碱能和肾上腺素能递质受体系统,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睡眠的时相,对躯体运动、内脏活动的调节。
2.熟悉神经胶质细胞的一般功能,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丘脑前的传入系统;丘脑的核团。大脑皮层代表区(体表感觉代表区;本体感觉代表区)。躯体感觉(触-压觉;本体感觉;温度觉;痛觉)。内脏痛的特点,脑电图的波形。
3.了解大脑皮层对姿势的调节,本能行为和情绪的神经调节,皮层诱发电位和脑电图,脑的高级功能。
第十一章内分泌
1.掌握激素的概念,及几种主要激素(生长素,甲状腺激素,甲状旁腺激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胰岛素等)的生物学作用,应激和应急反应的概念。
2.熟悉激素的作用方式,激素的分类及作用机制,下丘脑调节肽,上述重要激素分泌的调节。
第十二章生殖
1.掌握睾丸的生精作用和内分泌功能,雌激素和孕激素的生理作用;卵巢周期性活动的调节。
2.熟悉睾丸功能的调节,卵巢的生卵作用和内分泌功能。
3.了解妊娠的过程(受精、着床、妊娠的维持及激素调节);分娩。
第二部分《基础护理学》50%
医院和住院环境
1.医院物理环境的具体要求;各种铺床法的目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2.医院的社会环境及人体力学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3.医院的概念、性质、任务、医院的组织机构。
第二章入院与出院病人的护理
1.掌握入院和出院护理工作内容、分级护理的适用对象和护理要点;轮椅运送法、平车运送法和担架运送法。
2.熟悉入院的程序。
第三章舒适与安全
1.掌握常用卧位的适用范围与实施方法;疼痛病人的护理措施;医院常见安全意外的防护措施。
2.熟悉舒适与不舒适的概念;不舒适的原因及护理原则;疼痛的性质;病人安全意外的一般处置原则。
3.了解舒适卧位的基本要求;疼痛的原因及影响因素;病人安全防护的基本原则。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1.医院感染的概念与分类;医院感染发生的条件;清洁、消*、灭菌的概念;各种物理消*灭菌法的方法、注意事项;常用化学消*剂的名称、效力、选择及使用原则;无菌技术、无菌物品、无菌区、非无菌区的概念;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基本操作方法;隔离、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的概念;隔离病区的管理;隔离的种类和措施;隔离技术基本操作。
2.医院日常的的清洁、消*、灭菌工作。
3.医院感染的管理与控制。
第五章清洁护理
1.掌握特殊口腔护理的目的、评估、适用范围、常用漱口溶液、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压疮的概念;发生压疮的原因;压疮的好发部位;压疮的分期及临床表现;压疮的预防措施;压疮的治疗与护理。
2.熟悉一般口腔护理;淋浴与盆浴;床上擦浴的方法、目的及注意事项;压疮的易患人群;晨晚间护理。
3.了解口腔卫生指导;床上梳头、床上洗发;灭头虱虮法。;
第六章休息与活动
1.掌握睡眠的周期、分期及各期的临床表现、生理意义;
2.熟悉影响睡眠的因素、睡眠失调;促进休息和睡眠的护理措施。
3.了解活动受限对机体的影响;病人活动能力的评估;对病人活动的指导。
第七章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
1.掌握生命体征的定义;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概念;发热的定义、发热程度的判断;体温过高的护理措施;体温过低的定义、程度的判断;测量体温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异常脉搏的观察;测量脉搏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异常血压的观察;测量血压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异常呼吸的观察;测量呼吸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2.熟悉正常体温的生理变化;发热的临床过程;热型的概念、常见的热型;水银体温计的检查和消*;正常脉搏的生理变化;正常血压的生理变化;正常呼吸的生理变化;维持呼吸功能的护理技术。
第八章饮食护理
1.医院饮食;营养的评估;鼻饲法的目的、适应症、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2.熟悉病人一般饮食的护理;常用的管饲饮食及应用方法。
3.了解营养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饮食与营养指导;胃肠外营养。
第九章排泄护理
1.掌握排便异常的护理;各种灌肠法的目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多尿、少尿、无尿、膀胱刺激征、尿失禁、尿潴留、导尿术、灌肠法的概念;尿失禁、尿潴留病人的护理;男女病人导尿术的目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留置导尿术病人的护理。
2.熟悉排便状态的评估;常见的异常排便的概念、原因、症状和体征;简易通便法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排尿状态的评估;膀胱冲洗的目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3.了解影响排便因素的评估;影响排尿因素的评估;排尿异常的原因。
第十章药物疗法与过敏试验法
1.掌握药疗的原则;药物的保管原则;口服给药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及用药指导;注射原则;各种注射法的定义、目的、部位、定位方法、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超声雾化吸入法的目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青霉素过敏试验法、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及过敏性休克的处理;
2.熟悉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青霉素过敏反应的预防;头孢菌素过敏试验、TAT过敏试验、碘过敏实验、链霉素过敏实验的配制方法及注意事项。
3.了解护士在执行药疗中的角色与职责;药物的种类、领取;注射前的准备;注射用物的准备;静脉注射法;动脉注射法;氧气雾化吸入法、压缩雾化吸入法、手压式雾化器雾化吸入法;青霉素过敏反应的原因。
第十一章静脉输液与输血
1.掌握周围静脉输液法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输液速度的计算;常见输液故障及处理;常见输液反应及护理;静脉输血的评估、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常见输血反应及护理。
2.熟悉各种静脉输液的目的和常用溶液;静脉输血的目的、血液制品的种类及适应症;自体输血法。
3.了解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输液法;输液泵的使用;输液微粒污染及预防;血型和交叉相容配血试验。
第十二章冷热疗法
1.掌握冷热疗法的概念;冷、热疗法的效应;应用冷、热疗法的禁忌。
2.熟悉冷、热疗法的种类、方法、目的及注意事项。
3.了解影响冷、热疗法效果的因素。
第十三章标本采集
1.掌握标本采集的原则;血液标本采集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12小时或24小时尿标本常用的防腐剂的种类、作用及用法。
2.熟悉其他各种标本采集的目的、评估、操作方法、注意事项。
第十四章病情观察和危重病人的抢救技术
1.掌握意识障碍的概念、分级及其表现;氧气吸入的目的、氧流量与浓度的换算、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洗胃法的目的、适应症、禁忌症、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2.熟悉病情观察的内容;抢救工作的组织管理与抢救设备管理;危重病人常用的抢救技术;临床常用洗胃溶液及禁忌药物。
第十五章临终病人的护理
1.掌握临终关怀的概念;死亡过程的分期;临终病人的心理变化和护理。
2.熟悉濒死、死亡的定义;临终病人的生理变化及护理;尸体护理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3.了解临终关怀的兴起和发展、组织形式和理念;临终病人家属的护理;丧亲者的护理。
第十六章医疗与护理文件记录
1.掌握医疗与护理文件记录的原则;住院病历、出院病历的排列顺序;体温单的绘制方法;医嘱的概念、内容、种类;护理记录单的适用范围、记录内容、方法及要求。
2.熟悉医嘱的处理;病室护理交班报告的书写内容及要求。
3.了解医疗与护理文件记录的意义;医疗与护理文件的管理。
参考书
1.生理学
《生理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年1月/第1版.主编,李淑贞等.
2.基础护理学
《基础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年11月/第3版.主编,周春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药物-离子通道量-效关系统计热力学理论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
蒋华良1,白芳2,高召兵1
1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2美国Rice大学理论生物物理研究所
1
引言
Hill方程是描述药物浓度(剂量)与药效关系的数学方程,广泛应用于药理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用于拟合药效(生物效应)与药物(生物活性分子)浓度的依赖关系(量-效关系)1。然而,许多药物的量-效关系不能用Hill方程拟合2,主要原因为:(1)经典的Hill方程没有考虑配体结合位点间的协同效应,因而不能用于药物与多作用位点靶标相互作用数据的拟合;(2)经典的Hill方程虽然考虑了靶标的聚合效应,但没有考虑靶标聚合的协同效应。因此,在拟合药物与有聚合效应的靶标相互作用数据时会遇到困难。
近年来,为克服Hill方程的局限性,研究者已提出了一系列描述配体-受体作用的量-效理论模型3-6。然而,迄今为止,仍然没有准确表述配体-离子通道相互作用量-效关系的理论模型。基于此,我们采用了严格的统计力学模型?Ising模型7-9,从配体(激动剂或抑制剂)与离子通道相互作用的微观机制出发,推导了能定量描述药物与离子通道相互作用量-效关系的热力学模型,并成功应用于钾离子通道KCNQ2亚型10与激动剂ztz的作用机制研究。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期的FrontierdinPharmac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