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整治,美化家园
预防登革热
近日,我社区聘请的专业消杀队在居民区进行灭蚊喷杀开展防控“登革热”工作。定期开展灭蚊喷杀防控“登革热”工作已经纳入社区一项常态化工作。早在至年间,我社区分别都深受“登革热”疫情的困扰(其中年发生6例,年发生1例)。科普知识
登革热(dengue)是登革病*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登革病*感染后可导致隐性感染、登革热、登革出血热,登革出血热我国少见。典型的登革热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骤,高热,头痛,肌肉、骨关节剧烈酸痛、部分患者出现皮疹、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减少等。本病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我国广东、香港、澳门等地是登革热流行区。由于本病系由伊蚊传播,故流行有一定的季节性,一般在每年的5~11月份,高峰在7~9月份。“登革热”临床表现和危害性:潜伏期3~14日,平均为4至7日左右。临床上将登革热分为典型、轻型和重型:1.典型登革热
(1)发热起病大多突然,体温迅速达39℃以上,一般持续2~7日,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日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呈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发病时伴有头痛、背痛和肌肉关节疼痛,眼眶痛,眼球后痛等全身症状。可有感觉过敏、恶心、呕吐、腹痛、食欲差、腹泻和便秘等消化道症状。颜面和眼结膜充血,颈及上胸皮肤潮红。发热期可出现相对缓脉。
(2)皮疹于发病后2~5日出现,初见掌心、脚底或躯干及腹部,渐次延及颈和四肢,部分患者见于面部,可为斑丘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皮疹、红斑疹,稍有刺痒,也有在发热最后1日或在热退后,于脚、腿背后、踝部、手腕背面、腋窝等处出现细小淤斑,1~3日内消退,短暂遗留棕色斑,一般与体温同时消退。
(3)出血于发病后5~8日,约半数病例可出现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如鼻衄、皮肤淤点、胃肠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等。
(4)其他全身淋巴结可有轻度肿大,伴轻触痛。可有肝大,脾大少见。个别病例有*疸。病后患者常感虚弱无力,完全恢复常需数周。
2.轻型登革热
症状体征较典型登革热轻,发热及全身疼痛较轻,皮疹稀少或不出诊,没有出血倾向,浅表淋巴结常肿大,其临床表现类似流行性感冒,易被忽视,1~4天痊愈。
3.重型登革热
患者早期表现与典型登革热相似,在病程第3~5日病情突然加重,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颈强直等脑膜炎表现。有些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本型常因病情发展迅速,多因中枢性呼吸衰竭和出血性休克在24小时内死亡。
预防登革热的必要性
因此,防控“登革热”工作必须常态化、科学化、合理化的开展,为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给群众一个优美健康的生活环境。文教社区从年起每年投入近八万元聘请专业队进行消杀,每年不少于12次,夏、秋季每月不少于2次进行灭蚊喷杀工作。
文教社区除了高度重视防控“登革热”工作之余,还注重其他卫生防疫工作,下决心防止疫情发生问题,给群众一个健康安全的环境。从年底开始,社区全面开展“三清理”工作。年至年,社区投入50多万元,年投入30多万元,持续开展“三清理”工作,通过清理居民房前屋后的杂物,村内长年积聚的垃圾,清理卫生死角,使得我社区环境得到明显的提升,防疫工作得到有效开展。近两年来已没有发生“登革热”病例疫情。
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是全体居民受益的好事,需要大家齐齐参与。当前,我社区的环境卫生还存在不少问题,有的群众在房前屋后乱堆放杂物不清理,形成卫生死角,积水、甚至不配合清理工作等,严重影响危害公共卫生,这些是极不文明的行为,我们要坚持抵制!我社区正在进行新一轮“三清理”工作,向干净整治村的目标看齐。在此呼吁全体居民群众做好房前屋后、院落周围的环境卫生,做到不乱倒、不乱扔、勤打扫,不断树立爱护环境,保护家园的良好习惯。环境整治齐参与,优美环境我受益!
文教社区
年3月5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