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确诊断
1.患者一般无外伤史,多晨起发病,可因睡眠姿势不良或感受风寒后起病。起病快,病程短。2.临床症状颈部一侧或双侧疼痛不适,头颈呈强制体位,头歪向患侧,颈项不能自由旋转后顾,旋头时常需要整个躯干同时转动,疼痛可向肩背部放射。3.查体时可发现颈项部肌肉痉挛,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大小菱形肌及肩胛提肌等处可有压痛,触及局部如条索状或块状。4.影像学表现X线检查无特异性,侧位片或可见颈椎生理弧度变直甚至反曲。二、鉴别诊断
1.颈型颈椎病由于颈椎间盘纤维环、韧带、关节囊及骨膜等组织的神经末梢受刺激而致颈痛以及反射性颈肌痉挛。多数患者时颈椎处于强迫姿势过久而发作,如长期低头工作等,临床表现为颈部疼痛,可放射到枕顶部或肩部,僵硬不适,查体颈部活动受限,颈项部肌肉紧张,椎旁压痛。X线表现颈椎生理弧度变直,椎体增生,项韧带钙化等。2.颈部扭挫伤因各种暴力过度牵拉或扭转暴力直接打击,而引起颈部软组织损伤,临床表现为颈部疼痛、活动受限,多数患者为一侧颈部疼痛,头偏向患侧;部分患者因损伤波及颈神经根,可出现手臂麻木、疼痛,或伴有头痛、头胀等症状。查体局部肌肉痉挛,可触及条索状或板块状,局部肌肉有轻度肿胀及压痛。X线检查无颈椎骨折脱位。3.寰枢关节半脱位寰椎与枢椎之间因内外力失衡,寰枢关节在外力作用下出现骨和(或)韧带结构的断裂,解剖位置移动超过生理限制范围后不能自动回到正常状态,临床表现为颈项强直,功能活动受限,颈部旋转时疼痛加重,往往合并有轻重不同程度的头疼,X线片(正侧位及张口位)是诊断本病的基本依据。三、辨证论治
(一)手法治疗
1.按摩点穴法患者端坐,术者站于患者背后,缓慢转动头颈,在颈项部找到痛点或痛筋后,用拇指或小鱼肌在患部做揉、推、摩,平稳施压,使痉挛的肌肉得到缓解,再用拇指或食指点按风池、天柱、天宗、曲池、合谷等穴,每穴按压半分钟。2.捏拿牵颈法患者坐位,术者立其后,双手肘部按住患者双肩以固定肩部,双手手指重叠扶在患者颈枕部,逐渐向前下方用力,使患者颈部前屈,用拇指与食指、中指对捏颈部、肩上和肩胛内侧的肌肉,做捏拿弹筋手法,随后放松,重复3~5次。然后术者一手托住患者下颌,一手托住枕部,两手同时用力向上提,此时患者的躯干部起反牵引作用,边做牵引,边做颈前屈、后伸动作数次。动作要轻柔舒缓忌暴力,以免加重损伤。(二)针灸治疗
可选用落枕、后溪,配合绝谷、昆仑、大椎、风池或阿是穴等。耳针可选用压痛点、神门、皮质下等穴,留针20min。(三)药物治疗
外用药物可用伤湿止痛膏、风湿跌打膏等。内服药风寒证治宜疏风散寒,无汗者用葛根汤,有汗者用瓜蒌桂枝汤,兼有湿邪者用羌活胜湿汤;瘀滞证治宜舒筋止痛,可用合营止痛汤、活血舒筋汤。(四)物理治疗
可选用电疗、磁疗、热敷、中药离子导入治疗等,以局部透热,缓解肌肉痉挛,改善局部血液供应,促使局部受损颈椎关节及软组织的功能恢复。落枕辨证思路流程图
王某,男,36岁,年5月15日就诊。患者1天前睡觉起来后出现左侧颈部疼痛,颈部活动不利,未有上肢牵制麻木感,颈部怕冷怕风,无汗,胃纳及二便正常,因颈部疼痛夜不能卧。查体:颈部活动受限,左旋活动受限,左侧胸锁乳突肌紧张,压痛(+),臂丛神经牵拉(-),上肢肌张力正常,肌力Ⅴ级,双上肢感觉对称,膝反射(++),踝反射(++),双侧Hoffmann征(-),髌阵挛(-),踝阵挛(-),双Babinski征(-),Chaddock征(-),Gordon征(-),Oppenheim征(-),苔薄白,脉细。辨证思维程序:第一步:明确诊断。根据患者现病史,晨起后出现左侧颈部疼痛,活动不利,无其他伴随症状。查体示颈部活动受限,左旋活动受限,左胸锁乳突肌紧张,压痛(+)等阳性体征,可以诊断为落枕。第二步:进行辨证分期。发病1天,为疾病急性期。第三步:辨证论治。患者左侧颈部疼痛活动不利,颈部怕冷怕风,无汗,苔薄白,脉细。证属风寒证,治拟疏风散寒,方用葛根汤加减。处方:葛根12g麻*9g桂枝6g生姜9g炙甘草6g生白芍12g大枣9g谷芽30g5剂。用法:水煎分两次温服。第四步:辨证选择外治法。予针刺落枕、后溪,配合绝谷、昆仑、大椎、风池及局部阿是穴,留针20min。耳针刺激:压痛点、神门、皮质下。第五步:调摄与生活指导。嘱患者选用合适的枕头,避风寒,注意颈部保暖,勿劳累。忌长期低头伏案、使用电子产品等。指导患者痊愈后行颈椎操功能锻炼。本文选自《中医骨伤常见病证辨证思路与方法》,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莫文,主审:施杞。转载请注明出处。
科普指导专家:
中国医院心内科李海霞主任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门诊部男科刘振权教授
北京医院男科李海松主任
首都医院中医科陈文强主任
医院肿瘤科王清贤主任
北京中医院儿科崔霞主任
医院心内科郑延红主任
医院叶*勇中医师
更多信息,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