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肌强直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每日一例林君董氏针灸治疗帕金森
TUhjnbcbe - 2021/3/10 11:21:00
临床表现

好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但小于40岁起病的患者并不少见。男性发病略多于女性。PD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动作迟缓、肌强直和姿位平衡障碍。其他临床表现(包括非运动症状)包括:流涎、多汗、便秘、口齿不清、睡眠障碍、吞咽困难、抑郁、呼吸困难、尿急、嗅觉减退、痴呆等。本病起病隐匿,患者常不能回忆起确切的发病时间。症状多从单肢或一侧肢体开始,进展缓慢,逐渐扩展至其他肢体或全身,疾病呈渐进性加重。

帕金森1.静止性震颤(statictremor)是大多数PD患者的首发症状。常从一侧手部起病,典型者表现为一种“搓丸样”震颤。震颤频率为4~6Hz。随着病情的进展,震颤逐渐波及整个肢体,甚至影响到躯干及头面部。在情绪激动、应激、焦虑时震颤愈发明显。强烈的意志努力可暂时抑制震颤,但过后反而有加剧的趋势。睡眠或麻醉时完全消失。

2.肌强直(myotonia)锥体外系的肌强直与锥体系的不同,系促动肌和拮抗肌的肌张力均增高。此时,患者自身

的感受是肌肉僵硬感,活动时很费力、沉重和乏力。当患者的关节做被动运动时,如果增高的肌张力始终保持一致,阻力均匀,类似弯曲软铅管时的感觉,则为“铅管样强直”;如果患者在肌张力增高的同时合并有震颤,则感觉到在均匀的阻力中出现断续的停顿,如齿轮转动,则为“齿轮样强直”。

3.动作迟缓常常是PD患者最致残的症状,影响日常生活中诸多动作。患者卧床时翻身和从坐位起立均感到困难,系鞋带、扣钮扣、穿脱鞋袜、洗脸、刷牙和剃须等动作缓慢,完成困难,书写时字越写越小,称为写字过小征;行走时双上肢的前后摆动减少或消失,走路拖步、步距变小(碎步),严重者起步困难,不能迈步,双脚如粘在地上似的(冻结步态),而一旦迈步,就以较小的步伐向前冲,越冲越快,“刹不住”,不能及时停步,转弯困难,称为“慌张步态”;面部表情肌肉受累,则表现为缺乏表情,瞬目少,双目凝视,呈“面具脸”;口、舌、腭、咽、声带部位肌肉受累则可表现为吞咽困难、流涎、语音变低、口齿不清等。

4.姿位平衡障碍在疾病的中晚期,绝大多数患者会出现平衡困难,这些患者或许对PD治疗药物仍敏感,但平衡障碍已不能用药物纠正。一旦发生这种情况,患者应使用拐杖或助行架,避免跌倒。

5.其他由于四肢、躯干、颈肌部肌肉强直,患者出现头部前倾,躯干俯屈,上臂内收,肘关节屈曲,腕关节伸直,手指内收,拇指对掌,指间关节伸直,髋及膝关节均为略弯曲。病情晚期,这些姿势加重,头下低、背部明显屈曲。肌强直严重时可引起肢体的疼痛。

6.自主神经系统障碍顽固性便秘、大量出汗、皮脂溢出增多。另外,尚有言语障碍、语音变低、发音呈爆发性、咬音不准、使旁人难以听懂。患者大多有情绪低落,甚至忧郁症状。早期认知功能正常,晚期有认知功能障碍。少数患者晚期出现痴呆。

中医认为,帕金森病以五脏辨证而言,病位在肝、在肾,“颤摇之病,风之象也;肝为病之本,肾为肝之根,精血同源故也”;以五体辨证而言,病位在筋,“筋急则拘,风动则颤,颤拘病发也;筋者肝之属也”。

董氏针灸治疗帕金森也一样以调肝肾为主。

林君常用针方:

基础方:1.两肝一肾(双侧明*双侧天*双侧肾关)

2.两肾一肝(双侧肾关双侧光明(复溜)双侧明*)

两组穴位交替使用。

加减方:正会穴,一侧脘顺一二,双侧上瘤穴,灵骨穴,大白穴,中白穴,下白穴。(随症加减交替使用)。

林君,资深退役*医,年毕业于原第一*医大学(现南方医科大学),原海南*区某部队医疗机构负责人、主治医师、专业技术九级(副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认证保健艾灸师讲师,高级康复理疗师,高级针灸师,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非药物疗法分会会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艾灸分会会员,解放*中医学会针灸专业委员会会员。年退役自主择业,现为海南海口德信综合门诊部主任。从事临床医疗工作25年,坚持每天临床一线治疗患者,对董氏奇穴有深入的学习研究并应用于临床,擅长运用董氏奇穴、腹针、脐针、浮针、超微针刀、埋线、刺血、锤法、灸法治疗各类急慢性痛症、内科妇科男科杂症和疑难杂病、面部针灸美容、产后骨盆修复塑形。目前已举办6期多种中医实用技术学习班,学员普遍反应良好。

1
查看完整版本: 每日一例林君董氏针灸治疗帕金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