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二〇二一年·农历庚子年
一月十九日农历腊月初七
距离年研究生入学考试
还有天
22级考研交流群:
这几天还是有同学在问
能不能出一期今年运人初试的真题解析
相信大家前面已经看过不少分析了
我们在这里也给大家分享下答题思路
22届考研的同学可以学习考试的答题技巧
运动生理学
一、简答题(60分)
1.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此题较为简单,课本上有原题,课上也作为重点讲过。「课本P」
析:
主要分为,肌肉活动、精神活动、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和环境温度四个方面。
2.提高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的训练方法。
此题也是课本上的原题,难度并不大,也是作为重点反复讲过。「课本P-P」
析:
训练方法主要有两个,最大乳酸训练和乳酸的耐受力训练。
3.动作电位和局部电位的区别。
此题是有一定难度的,很多考生只记忆了动作电位,局部电位却忽视了;加上这个问题在课本中答案并不集中,需要考生深刻的区分动作电位的局部电位的本质。
析:
首先是动作电位的和局部电位的概念,动作电位是可兴奋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可传布的电位变化过程,其本质是钠离子通道几乎全部开放,钠离子内流。
而局部电位是指阈下刺激虽然不能使膜电位达到阈电位,但可引起少量Na+通道开放,使膜电位发生程度较低的去极化,这种情况称为局部反应,此时的升高的膜电位称为局部电位。
其次动作电位的特点:
①“全或无”现象
②不衰减性传导
③脉冲式,它的产生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局部电位的特征:
1.呈等级性,不是全或无
2.衰减性扩布
3.可以相互叠加:空间性总和,时间性总和。
最后总结一下:
二、论述题(60分)
4.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作用有何异同。
此题考察的是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难度中等,很多考生觉得难的原因是没有把这两种激素的功能作为重点来背。两种激素的异同特别是异在课上专门强调过。「课本P」
析:
这两种激素属于儿茶酚胺类,在应急状态下可通过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发挥对心血管的调节作用,都可以使心血管活动加强,心跳加快,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多,动脉血压升高,血液循环加快,内脏血管收缩,骨骼肌血管舒张同时血流量增多,全身血液重新分配,有利于应急状态下重要器官得到更多的血液供应。
肾上腺素会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能力加强,心内兴奋传导加强,从而使心输出量增加,主要用于强心剂。去甲肾上腺素会使全身血管广泛收缩,动脉血压升高,而血压升高又可以使压力感受器反射活动增强,由于压力感受器反射对心脏的效应超过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脏的效用,引起心率减慢,主要用于升压剂。
5.最大摄氧量和乳酸阈的区别和联系。
这个题相对上个题简单许多,上课时整理过,反复强调过。「课本P」
析:
首先,两者概念答上。
二者都是有氧工作能力的指标,最大摄氧量反映了人体在运动时所摄取的最大氧量,而乳酸阈则反映了人体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开始积累时的最大摄氧量百分利用率,其阈值的高低是反映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又一重要生理指标。
乳酸阈值越高,其有氧工作能力越强,在同样的渐增负荷运动中无氧代谢供能动员的则越晚,即在较高的运动负荷时,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有氧代谢而不过早地动员无氧代谢供能使乳酸积累快速增加。
最大摄氧量受通气机能、心血管、肌肉的影响;而乳酸阈同肌组织代谢关系更为密切。最大摄氧量可作为中长跑的选材指标;而乳酸阈受训练影响更大;可以根据最大摄氧量强度和乳酸阈强度制定训练计划。
三、综合应用题(30分)
6.从感知觉角度,试述篮球运动员“球感”以及选材和评价。
析:
感知觉主要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和本体感觉。对于篮球运动员来讲,球感至关重要,球感指的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对球性能的感觉。球感是运动员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既能体现运动员对球的不同的运行速度、旋转、距离、反弹高低、方向变化等等的观察判断能力,又体现运动员在正确观察判断下的正确运用技术能力。
1)视觉的影响:
在训练和比赛中,很多客观事物都可以引起对视觉的刺激,从而影响运动员的心理变化、球感的形成和向高层次发展,包括球篮、场地、周围环境、气候、观众的气氛球的形态、服装颜色以及精神状态等。良好的视觉对足球运动员球感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激烈的篮球比赛要求运动员通过视觉准确地观察空间的大小,物体的方位和距离,特别要求他们能准确、迅速地判断变化中的各种关系,因此,在比赛中具有广阔的视野对篮球运动员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2)听觉的影响:
训练中耐心地倾听教练员的讲解、指挥以掌握正确的技战术,纠正错误动作,这是必不可少的过程。比赛中,在球场上需要依靠听觉来获得同伴呼唤的信息,以弥补技术和配合上的不足。另外,还要通过听觉来判断裁判员具有不同意义的长、短、缓、急的哨声。当然,对方以及观众的某些带刺的语言,也会对运动员心理造成干扰,影响球感的发挥。在控球中,有时亦依靠背后的脚步声、喘息声来判断抢球人的位置,从而采取必要的措施,有时也可通过简短的语言信号,或改变技术动作、转移进攻方向,去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完成有效配合。
3)触觉的影响:
篮球运动是一项直接对抗的集体运动项目,这种对抗一方面体现在双方身体的频繁接触上,尤其是运动员的有球运动,如停球、突破、抢球等,都离不开触觉分析器的判断和反应。教练员选用各种手段进行训练,如各种路线的运球,不同距离的传球,不同角度的投篮的组合练习。还有不同人数、不同场地、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竞赛活动,以此来使运动员熟悉球性,增强球感和控球能力。
4)本体感觉:
它可以感受到身体各部分所处的位置和姿势以及身体各部位的运动情况。人在学习每一个动作时,都必须借助来自本体感受器的传人信息,通过皮质中枢和大脑皮质机能活动的协调一致、相互密切联系来完成。人的一切活动只有在本体感觉的基础上才能完成,运动感知是运动技能形成的基础。这就是说,在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中,感知信号来自自身身体的运动器官,并以“肌肉感知”对自身运动感知的形成转化为意识,即肌肉运动感知信号是形成条件反射的主要信号。
因为形成运动技能,不管我们开始如何利用视觉听觉,但最后还是要落脚到身体主要的运动器官上来。
在选材时,要根据这四个方面的感知觉综合选择。其次,球感的评价也可以从这四个方面出发。
运动解剖学
一、简答题(60分)
1.静力性工作可分为几种类型,根据与阻力的关系举例说明其异同、功能和意义。
此题完全是课本上的内容,题目中规中矩,基本没有难度。
1)静力性工作的概念及其三种类型(支持、加固和固定)
2)举例、异同、功能及其意义都在课本P。
注意:此题的难点是区分支持工作有两种形式,即肌肉缩短和拉长状态下的形式。加固和固定也是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加固是指肌肉收缩防止关节相互脱离,可以反过来想一下,如果没有这种肌肉,关节可能会脱位,两块骨可能会相互分离,作用类似于韧带;而固定是指作用相反的两群肌肉收缩,使关节固定不动,可以与加固反着记忆,加固是防止关节相互脱离,而固定本质上是让关节相互靠近,当然啦,分离也好,靠近也罢,幅度都不会太大,因为是静力性工作嘛。
2.神经系统对肢体肌肉和躯干肌肉支配的差异及其作用。
此题是细节考察题「课本PP-P」
析:
此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作答,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主要是皮质脊髓束在锥体的交叉,交叉后的和未交叉的分别支配四肢肌和躯干肌;周围神经系统是脊神经前支的分布。
3.胆汁排放的途径以及神经系统在安静和运动状态对胆汁的排放调节作用。
此题虽然题目本身不难,难点在于很多人没把它作为重点来复习,只能靠仅存片段化的知识点来凑。
1)胆汁排放的具体途径在课本P-P
2)神经系统对胆汁排放调节作用在课本P
析:
胆汁排放的途径课上作为重点讲了。因为肝脏属于内脏,控制它的神经系统主要是植物性神经系统,而且题目要求是安静和运动状态下的,这和交感副交感神经的作用一样,交感副交感神经他们的作用也是相反的,分别写就可以。另外一个知识点是运动状态下血液重新分布,胆汁的分泌受到抑制,这也是课上重复次数比较多的点了,模拟题也有提到。
三、论述题(60分)
4.比较心房和心室的异同,保证二者不同步收缩的结构基础是什么。
虽然此题在论述题中出现,但是并不难,也没有太灵活,难的地方在于题目并没有直接问课本某一个比较明确的点,需要考生自己总结提炼。「课本p-」
析:
首先是第一问心室和心房的区别,整体从位置来看,心室在心房的下面;从结构来看,右心房有右心耳、下腔静脉瓣与冠状窦瓣、梳状肌及卵圆窝,左心房有左心耳和梳状肌等,而心室有二尖瓣、三尖瓣、肉柱、乳头肌和键索等防逆流装置,其次心室厚度要远大于心房,因此其收缩力就大,而且,心房心室的出入口也不一样;从功能来看,心房是容纳静脉回流的血液,而心室是把血液泵到动脉通过大小循环输送到全身,这是不同点。
相同点是心室心房都有心纤维支架附着;心壁都由三层(心内膜、心肌层和心外膜)构成;外面都由心包包裹;它们都是不随意肌,都受心传导系的控制,心房心室可不同步收缩,但是左右心房或者左右心室可以同步收缩;同时它们都受到冠状循环的滋养。
第二问主要是依靠心脏传导系统中一个叫做“房室结”的结构,该结构的特征是位于心房心室之间,且传导兴奋速度极慢,这样就能保证心房和心室的收缩时间之间存在一个时间差,心房因为接受兴奋早于心室,所以总是先收缩。
5.肋的结构特点,与胸椎和胸骨的连接方式,以及在呼吸中的作用。
此题也是考了很多考生的软肋,很多考生并没有把肋这么简单的骨放在眼里,复习的时候马马虎虎就过去了。「课本p48p81」
析:
肋的特点要注意的一点是,肋和肋骨不是一个概念,答的时候要写清楚;肋的特点主要是肋头肋颈肋结节等结构以及属于扁骨;肋有12对,但是这12对并不是完全相同的,要分别作答。肋和胸椎的连接方式主要是肋椎关节,肋和胸骨的连接方式要注意,12对肋并不都是和胸骨相连的,与胸骨相连的也并不都是一样的,要注意区分。这些在课上都讲的很清楚了。
三、综合应用题
6.足关节的结构和运动特征的关系,哪些因素有助于维持足踝的稳定性,采取哪些方法可以改善踝关节功能性不稳。
这个题虽然在应用题出现,但是并没有特别灵活。「课本P」
析:
首先足关节的结构,考验的是考生基础知识的记忆,课本上有原封不动的答案;与运动特征的关系也是来自于它的结构特点,胫骨的下关节面及内、外踝关节面共同形成的叉形的关节窝,容纳距骨滑车(关节头),由于滑车关节面前宽后窄,当足背屈时,较宽的前部进入窝内,关节稳定;但在跖屈时,如走下坡路时滑车较窄的后部进入窝内,踝关节松动且能作侧方运动,此时踝关节容易发生扭伤,其中以内翻损伤最多见,因为外踝比内踝长而低,可阻止距骨过度外翻。
另外,位置足关节稳定性的因素有多重,主要是足弓、三角韧带、肌肉和内踝等。当踝关节不稳到时候可以可以采用一定的功能运动训练的方法,进行关节稳定性的增强。比如患者可以仰卧,进行踝部屈伸的运动练习,增强踝泵的收缩力,对于加强踝关节周围韧带肌肉的力量,耐性会有帮助,进而稳定踝关节,避免扭伤的出现。
同时患者也可以增强下肢股四头肌肉的力量,做等长收缩的练习,对于稳定整体下肢的力线会有极大的帮助。同时辅助以下肢以及踝部的按摩手法,可以进一步的促进局部循环,放松肌肉,避免因痉挛紧张引起关节的僵直,出现损伤的情况,必要时可以佩戴踝部的支具,起到一定辅助支撑的作用。除此之外,也可以做一些本体感觉方面的训练。总之,言之有理即可。
写在后面
纵观这套题,难度比往年的确大一点,但是大部分还是以课本常规题目为主。
有些题看起来并不是考生眼中的“重点”也考到了很多,多了些细节考察,这也是难度大的一个原因。
现在复习不能只背所谓的“重点”,除此之外,也考到几道比较灵活的题目,答案不在课本的某一个位置,而是需要考生根据自己对课本的理解进行相关知识点的整合。
从目录上看,教材的制定者把课本分为几个独立的章节,人体也被分成九大系统,系统被分成器官、组织、细胞等等。
这只是编书者为了我们学习方便而已,但是我们在记忆理解知识点的时候千万不能把它们也分离开,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系统之间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缺一不可。
因此我们22届的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在理解的基础上要学会首尾相顾,融会贯通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这也符合北体近几年的命题趋势,不再完全以课本为主,但是又不脱离课本,考查考生的的综合理解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对运动科学的理解。
从年开始,北体运人考研开始改革,去掉了名词解释,增加了一道同等分值的综合应用题,考题更加灵活多变。
因此,之前的备考方式(背真题、背习题集)已经行不通了,22届考生在备考时必须加强对课本整体的把控、提高理解能力、以及运动到实际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期真题解析的内容
均由我们运动人体科学全程班的讲师提供
希望能够给我们22届的考生一些指导
同时祝福21届的考生一战成硕
另
人文和新传的真题解析已更新于《三件套》
不再出推送
正式发售《三件套》时会出推文
敬请期待
“自在独行”
大家加油
我们
北体见
北体大
北京市
海淀区信息路48号
追求卓越
北体英东考研
扫码进
“22北体见”学习交流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