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HARD
每周一题
学期末悄然而至,童鞋们也即将进入紧张有序的期末复习,下来小编在每周一题中将为大家推荐基础题和能力提升题目各一道,满足同学们的不同需求。下面让我们来做题吧,记得要动脑、动笔哦~~
01
基础篇
正常人体感染病*会引起发热,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和体温下降期。下图为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体温调定点是为调节体温处于恒定状态,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个恒温值,正常生理状态为37℃,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激素甲的名称是______,激素乙通过_______的途径作用于甲状腺。
(2)体温上升期,人体骨骼肌不随意地节律性收缩,即出现“寒颤”,有助于体温_________,综合图解分析,体温上升期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有_________。
(3)高温持续期,人体产热量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散热量。此阶段人体有时会出现脱水现象,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_________,从而减少尿量。
(4)体温下降期,机体增加散热的途径有_________。
(5)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作用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体温上升期,人体会出现心率加快,血压轻度升高等症状,易引发慢性心血管疾病急性发作。血压升高的可能原因是心脏血液输出量_________,皮肤血管_________。
02
提升篇
高脂饮食会引起肥胖,威胁机体健康,但肥胖个体常常难以控制住食欲。研究发现高脂肪饮食引发的肥胖与小鼠体内瘦素有关,科研人员对此展开了研究。
(1)瘦素是一种具有抑制食欲、减轻体重等功能的蛋白质类激素。瘦素由脂肪细胞的_________合成、_________加工和分泌,通过______传送的方式运输至下丘脑,并与下丘脑神经细胞膜上的_______结合产生饱腹信号,抑制食欲。
(2)研究发现,高脂饮食使下丘脑细胞产生的饱腹信号减弱,因而难以抑制食欲。蛋白酶P是下丘脑中影响瘦素信号作用的一种关键蛋白。科研人员将野生型小鼠分为两组,一组饲喂高脂饮食,一组饲喂正常饮食。一段时间后,测定下丘脑神经组织中蛋白酶P的含量,结果如图1所示。由实验结果可知,高脂饮食导致_________。
(3)科研人员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提出关于蛋白酶P影响瘦素信号作用的两种假说,机制如图2所示。
为验证上述假说,科研人员用不同饮食饲喂三组小鼠,一段时间后,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测定了三组小鼠细胞膜上瘦素受体的含量,在保证电泳上样量一致的情况下,结果如图3所示。
①该实验结果可作为支持假说_______的证据之一,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
②为使实验结果更加严谨,还应进一步测定____________。
(4)结合以上研究,针对高脂饮食导致的肥胖,请提出治疗思路并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_______。
答案与解析
01
基础篇
(1)人体发热时,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此时下丘脑分泌的激素甲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激素乙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输途径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2)体温上升期,人体骨骼肌颤栗可释放大量热量,有助于体温上升到已上升的体温调定点(上升到38.5℃),据图可知,体温上升期下丘脑可通过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进行体温调节。
(3)高温持续期,人体的体温保持相对稳定,此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从而减少尿量。
(4)体温下降期,机体汗腺分泌增加,汗液蒸发可带走较多热量;皮肤血管舒张,可向外辐射较多热量,从而使体温降低。
(5)体温上升期,人体心率加快,心脏血液输出量增加,皮肤血管收缩,从而使血压升高。
(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体液运输
(2)上升到已上升的体温调定点(上升到38.5℃)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3)等于重吸收水的能力增强(重吸收水量增加)
(4)汗腺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5)增加收缩
02
提升篇
(1)瘦素是一种蛋白质类激素,属于分泌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需要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和分泌,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与靶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2)分析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高脂饮食导致小鼠下丘脑神经组织中蛋白酶P含量增加。
(3)①实验结果支持假说二,原因是Ⅲ组瘦素受体表达量低于Ⅱ组,而Ⅰ组瘦素受体表达量高于Ⅱ组。
②为使实验结果更加严谨,还应进一步测定血液中的瘦素含量。
(4)结合以上研究,针对高脂饮食导致的肥胖,可以采取的治疗思路及风险是治疗思路:开发能够降低蛋白酶P功能的药物;开发蛋白酶P抑制剂。可能风险:新药物的副作用;抑制蛋白酶P的功能,可能影响蛋白酶P的其他生理功能。
(1)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体液(瘦素)受体
(2)小鼠下丘脑神经组织中蛋白酶P含量增加
(3)①二Ⅲ组瘦素受体表达量低于Ⅱ组,而Ⅰ组瘦素受体表达量高于Ⅱ组
②(血液中的)瘦素含量
(4)治疗思路:开发能够降低蛋白酶P功能的药物;开发蛋白酶P抑制剂
可能风险:新药物的副作用;抑制蛋白酶P的功能,可能影响蛋白酶P的其他生理功能
往期回顾
◆生态系统综合应用
◆生态系统综合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
-END-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