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肌强直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肌力和肌张力的区别是什么
TUhjnbcbe - 2021/1/18 3:13:00
程少为简介 http://pf.39.net/bdfyy/bdfyw/201215/8498647.html

肌力

一、肌力定义

肌力是指肌肉收缩的力量,是人的机体或机体的某一部分肌肉工作(收缩或舒展)时克服内外阻力的能力。

目前肌力评估方法大致分两种:手法肌力检查、器械肌力检查手法肌力检查目前有3种标准:Lovett分级、M.R.C.分级、Kendall百分比器械肌力检查下又分:等长肌力测试、等张肌力检查、等速肌力测定。

二、肌力检查与评价

肌力是指肌肉兴奋后收缩所产生的动力和张力,耐力则指维持一定时间收缩或多次反复收缩的能力。决定肌力大小的因素有神经系统功能状态、肌肉的生理横断面、收缩前的肌肉长度和肌肉作用力臂长度,而耐力的大小则和可以取得的肌收缩的能量有关。肌力检查的方法及评定:(一)手法检查与MMT(ManualMuscleTesting)六级标准衡量

这种检查方法为目前最常用,衡量标准已为各国学者所认可。1、

先嘱被检查者作主动运动,注意观察其运动的力量和幅度;然后检查者给予一定的阻力,让被检查者作对抗运动,以判断肌力是否正常。依次检查各关节的运动力量,并注意两侧对比。

(1)上肢肌力:

①双上肢前平举、侧平举、后举检查看关节肌肉力量;

②屈肘、伸肘,检查肱二头肌、肱三肌力量;

③屈腕、伸腕,检查腕部肌力量;

④五指分开相对、并拢、屈曲、伸直,检查各指关节肌肉力量

(2)下肢肌力:

①仰卧位直抬腿、大腿内收、外展,检查髋关节屈曲、内收、外展肌肉力量;

②仰卧位直抬腿及膝关节屈曲,检查伸髋及屈膝肌群力量;

③仰卧位双下肢伸直,踝关节跖屈、背屈、内翻、外翻,检查踝关节肌肉力量。

2、

0级完全瘫痪,肌力完全丧失。

Ⅰ级可见到或触摸到肌肉轻微的收缩,但无肢体运动。Ⅱ级肢体可在床上移动,但不能抬起。Ⅲ级肢体能抬离床面,但不能对抗阻力。Ⅳ级能作对抗阻力的运动,但肌力减弱。Ⅴ级肌力正常

肌张力一、肌张力定义

肌肉静止松弛状态下的紧张度称为肌张力。肌张力是维持身本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基础,并表现为多种形式。如人在静卧休息时,身体各部肌肉所具有的张力称静止性肌张力。躯体站立时,虽不见肌肉显著收缩,但躯体前后肌肉亦保持一定张力,以维持站立姿势和身体稳定,称为姿势性肌张力。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张力,称为运动性肌张力,是保证肌肉运动连续、平滑(无颤抖、抽搐、痉挛)的重要因素。

二、临床表现

1.肌张力减低:表现为肌肉软,不能保持正常外形及弹力,被动运动时的阻力较正常减退,活动幅度大,见于周围神经疾患、深感觉障碍疾患、小脑疾患、低血钾瘫痪,可见于某些深昏迷患者及肌肉疾病患者。肌肉松弛时被活动肌体所遇到的阻力减退,肌内缺乏膨胀的肌腹和正常的韧性而松弛。可因损害部位不同而临床表现有异。脊髓前角损害时伴按节段性分布的肌无力、萎缩、无感觉障碍、有肌纤维震颤。周围神经损害时伴肌无力、萎缩、感觉障碍、腱反射常减退或消失。某些肌肉和神经接头病变肌张力降低,肌无力、伴或不伴肌萎缩,无肌纤维震颤及感觉障碍。脊髓后索或周围神经的本体感觉纤维损害时常伴有感觉及深反射消失,步行呈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小脑系统损害时伴运动性共济失调,步行呈蹒跚步态。新纹状体病变时伴舞蹈样运动。

2.肌张力增高:表现为骨肉较坚实,被动运动时阻力较正常增大,活动幅度受限。也可分痉挛性、呈强直性两种。痉挛性的肌张力增高伴发于锥本束损害,脊髓反射受到易化。被动运动患者关节时,在肌张力增高情况下出现阻抗感,这种阻抗感与被运动的速度有关。快速地牵伸在缩短状态中的肌肉时立即引起收缩、感到痉挛状态,牵伸到一定幅度时,阻力又突然消失,即所谓摺刀样肌张力增高。痉挛性肌张力增高和“痉挛”无关,后者单指一种不自主的肌收缩。强直性肌张力增高见于某些锥体外系病变中的特殊张力变化,其肌张力增高有选择性,上肢以内收肌、屈肌与旋前肌为主,下肢以伸肌肌张力增高占优势。被动运动患者肢体时所遇到的阻力一般比痉挛性者小,但和肌肉当时的长度即收缩形态并无关系,在伸肌和屈肌间也没有区别。无论动作的速度、幅度、方向如何,都遇到同等的阻力。这种肌张力增高称为铅管样强直,如因伴发震颤而产生交替性的松、紧变化,称为齿轮样强直。去大脑强直时肌张力明显增高,四肢强直,下肢伸直位,上肢屈曲头向后背。

肌力与肌张力,同样是维持身体稳定,那两者究竟有何不同呢?肌力是在可活动基础上的灵活控制能力,肌张力则是像给身体绑了带子一样,拉得死死的,避免崩溃。

康复咨询

1、客服-

中心主任:

2、(康复辅具健康教育)

3、

1
查看完整版本: 肌力和肌张力的区别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