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力
指肌肉主动收缩或紧张时表现出来的力量,以及肌肉运动时对抗阻力的能力。除肌肉的收缩力量外,还可以动作的幅度与速度衡量。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上肢肌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我们能举起一枚铅球还是仅仅能举起一根稻草。
肌力分级
0级:肌肉完全无收缩
Ⅰ级:肌肉可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动)
Ⅱ级:肢体能在床面上移动,但不能抬起(抬)
Ⅲ级:肢体能抬离床面,但不能抗阻力(阻)
Ⅳ级:能作抗阻力动作,但较正常差,抗阻力不全(全)
Ⅴ级:正常肌力
肌张力
肌张力是表示肌肉状态的用语,其中包含着许多意义。从生物学角度来说,肌张力是在安静状态下,肌肉为开始运动做准备,反射性地维持着的紧张状态。从临床角度来说,肌张力是在它动牵拉肌肉时所感觉到的抵抗,以及触摸时所感觉到的硬度。这种抵抗的大小就是检查肌张力大小的客观指标。
肌张力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基础,表现形式有静止性肌张力、姿势性肌张力和运动性肌张力。
因为肌张力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需要有外力,这个外力可以是推力,也可以是拉力,也可以是重力。肌张力可以理解成肌肉抵抗运动的力量或者是持续收缩的力量。如果有人突然有人往外拉一下你的手臂,你的手臂就会不自主的往回缩,同时躯干也会用力向相反方向倾斜。这就是肌张力,是我们保护自身的一种反射机制,同时也有利于保持我们的姿势和平衡。如果没有肌张力,我们人体就会软烂如泥。
我们人人都有肌张力,只是在某些疾病的影响下,肌张力会出现异常,比如肌张力高的时候肢体发僵、发紧、活动受限;而肌张力低的时候,肢体很松、很软、没有主动运动,被动活动时也感觉不到一点阻力;也有一些疾病或损伤会造成肌张力紊乱,或高或低,无规律交替出现。
肌张力减低
肌肉松弛时被活动肌体所遇到的阻力减退,肌内缺乏膨胀的肌腹和正常的韧性而松弛。可因损害部位不同而临床表现有异。脊髓前角损害时伴按节段性分布的肌无力、萎缩、无感觉障碍、有肌纤维震颤。周围神经损害时伴肌无力、萎缩、感觉障碍、腱反射常减退或消失。
肌张力升高
表现为肌肉较硬,被动运动阻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缩小,见于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病变。锥体系病变表现为痉挛性肌张力增高;锥体外系病变表现为强直性肌张力增高。
肌张力障碍
肌张力障碍是一种以持续性或间歇性肌肉收缩导致重复运动、姿势异常或二者兼有为特征的运动障碍病;肌张力障碍性运动通常具有模式化、扭转的特征,可以伴有震颤;肌张力障碍经常由主动运动诱发或加重,并伴有肌肉活动的过度/溢出。
肌张力受大脑控制。大脑受损的部位和程度决定了肌张力的异常程度。情绪、环境、安全感等都会影响肌张力。情绪激动时,肌张力容易高;色彩鲜艳,声音噪杂的环境也会导致肌张力增高。
肌张力分级
A、根据被动活动时感受的阻力情况:
0级:(软瘫)被动活动肢体无反应
Ⅰ级:(低肌张力)被动活动肢体反应减弱
Ⅱ级:(正常肌张力)被动活动肢体反应正常
Ⅲ级:(高肌张力)被动活动肢体有阻力反应
Ⅳ级:(重度高肌张力)被动活动肢体有持续性阻力反应
B、改良Ashworth分级法评定标准:
0级:正常肌张力。
1级:肌张力轻微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ROM之末时出现突然卡住然后呈现最小的阻力或释放。
1+级:肌张力轻度增加,表现为被动屈伸时,在ROM后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然后均呈现最小阻力。
2级: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通过ROM的大部分时,肌张力均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容易地被移动。
3级:肌张力严重增加,进行ROM检查有困难。
4级:僵直,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直状态,不能活动。
肌力与肌张力的关系
肌力与肌张力,同样都是维持身体稳定和正常运动的基础,肢体运动中,肌力和肌张力共同作用维持着身体的稳定性,比如我们吃力的搬重物时,可能会因为肌力不足而造成身体不稳,这时候肌张力会代偿性增加以帮助身体更加稳定。
肌力讲的是肢体主动运动时的能力,而肌张力讲的是肌肉静止和被动运动时紧张的程度。
如果把人体当作一辆停在斜坡上的车,车辆的稳定需要地面的摩擦力,摩擦力是阻止车辆滑坡的力量,如果这种阻力不够,车辆就容易滑坡;肌张力就是阻力,对维持姿势有重要作用。肌力可以理解成动力,如果车辆要上坡前行,就需要有克服阻力的动力,如果动力不足,车辆就不能移动。人体做出动作,需要有足够的肌力去克服肌张力。在肌张力正常情况下,如果肌力不足,动作就会比较少、慢、动作幅度也比较小,但是姿势基本正常。如果肌张力低,我们的姿势就会呈现瘫软。如果肌张力高,动作就容易紧张走形。
这一动一静您分清楚了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