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是继呼吸、心跳、血压、脉搏的第五生命体征,是强烈刺激引起组织损伤而产生的不愉快的感觉。国际疼痛学会(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theStudyofpain,IASP)将慢性疼痛定义为“超过正常的组织愈合时间(一般为3个月)的疼痛”。流行病学:慢性疼痛的整体患病率为24.9%,中国城市为8.91%,多发于40岁以上人群,30岁以下人群中慢性疼痛发病率也有增长趋势,女性高于男性。
疼痛的发生机制:伤害感受性疼痛(与机体损伤和炎症反应)和神经病理性疼痛(机体神经损伤、痛觉系统的外周敏化和中枢敏化)。慢性疼痛是两种疼痛同时存在,称为混合性疼痛,发生机制如下:
(1)炎性反应:机体受到伤害刺激后,局部和全身促炎症因子水平升高导致外周疼痛感受器敏化,激活初级传入神经纤维合并异常放电增加导致疼痛。
(2)纤维化:局部损伤引起炎性反应导致纤维化疤痕形成,疤痕挛缩牵拉、神经组织和痛觉感受器形成进一步损伤造成疼痛恶性循环。
(3)外周敏化和中枢敏化:炎症或损伤导致组织内炎症介质释放伴有伤害性感受器阈值的降低称为外周敏化。脊髓背角伤害性突触信息传递可直接导致痛觉敏感,这个称为中枢敏化。
参考国际疼痛学会对ICD-11版肌肉骨骼系统慢性疼痛分类的修订与系统化分类:(1)原发性非手术肌肉骨骼疼痛:①慢性原发性颈痛;②慢性原发性腰痛;③慢性原发性胸痛;④慢性原发性肢体痛;
(2)慢性继发性非手术肌肉骨骼疼痛:①持续炎症机制所致的慢性继发性肌肉骨骼疼痛(如感染、晶体沉积导致慢性继发性肌肉骨骼疼痛等);②结构改变相关的慢性继发性肌肉骨骼(如骨关节炎、椎间关节炎)③神经系统疾病关联的慢性疼痛继发性肌肉骨骼疼痛(如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关联的慢性继发性肌肉骨骼疼痛等);④慢性癌症相关疼痛;
(3)慢性手术肌肉骨骼疼痛:①截肢后慢性疼痛;②脊髓病变术后;③脊柱手术后;④关节置换手术后。
常见的影响因素有:
1、生活习惯、职业因素和慢性疾病
比如:农民、工人易患慢性疼痛;
女性、吸烟人群易患腰痛;
吸烟、饮酒易患纤维肌痛的可能;
肥胖患者有更高的慢性膝痛;
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和非神经慢性疼痛有关;
2、精神疾病相关
一项在北京城区的调查显示,肌肉骨骼系统慢性疼痛在抑郁患者汇总的患病率达到了41.01%,在重度抑郁患者中的患病率为41.01%,在重度抑郁患者中达到了64.20%,而非抑郁人群中则为34.19%。德国一项研究发现,与非合并抑郁患者比,抑郁患者中神经性慢性疼痛患者患病率更高(6倍)。
肌骨系统的慢性疼痛诊断有
1、病史:
疼痛部位、突发因素、缓解因素;在询问病史的时候需要查询患者可能导致的疼痛:外伤史、个人史、家族史、工作不满意、吸烟、高危职业等。
2、患者完成疼痛图
划圈标记疼痛的部位:
疼痛性质是广泛性还是局限性,是否伴随麻木、灼热、夜间加重、过敏等。
3、体格检查,局部疼痛采取神经(病理性疼痛)肌肉(肌筋膜性疼痛)关节(骨骼性疼痛),广泛性疼痛可能与各种系统疾病存在。
4、影像学检查:
肌肉骨骼性/机械性疼痛相关关节活动受限患者应进行X线检查,帮助鉴别骨关节炎(骨赘和软骨磨损)与类风湿性关炎(软骨侵蚀和炎性改变)、骨折、肿瘤、强直性脊柱炎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等。怀疑神经根病变或神经丛病变则需要做MRI检查。
5、其他辅助检查:
怀疑神经病理性损害的患者需行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等检测。
肌骨系统的慢性疼痛的治疗
1、非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和康复治疗
2、药物治疗
①对乙酰氨基酸:轻中度的慢性疼痛,骨关节或者腰背部疼痛;
②非甾体药物(布洛芬)和选择性COX-2抑制剂(塞来西布):是目前临床证据最充分、处方量最大的镇痛药物;
③阿片类药物:作用于中枢或者外周的阿片受体发挥镇痛作用(吗啡、曲马多);
④抗惊厥与抗抑郁药物:特别是对于烧灼样、撕脱样和麻木样疼痛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慢性神经病理性和纤维肌痛。;
⑤肌松药:主要用于缓解骨骼痉挛、改善血液循环,常常用于治疗慢性腰背痛;
⑥抗骨质疏松药物:补充钙剂、活性维生素D等;
⑦软骨保护剂:氨基葡萄糖等
3、介入治疗
4、手术治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