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高血压药
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
1、影响血量:中效利尿药
2、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抑制剂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卡托普利、氯沙坦
3、钙拮抗药:硝苯地平等
4、作用于血管平滑肌:肼屈嗪等
5、交感神经抑制药:
(1)作用于中枢部位:可乐定等;
(2)神经节阻断药:美加明等
(3)抗去甲肾上腺素能药:利血平胍乙啶
(4)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药:α受体阻断药,哌唑嗪;α和β受体阻断药,拉贝洛尔
(5)β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等
抗高血压药首选药
利尿药b-受体阻断药、钙拮抗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一、利尿药:氢氯噻嗪。
特点:
1.作用较弱,降压平均达10%;
2.起效慢,多数病人在用药后2~3周内见效;
3.可用于各型高血压(基础降压药)轻症-单用,中、重症-合用
机制
初期:排Na+、利尿,血容量减少,BP下降,
长期:排Na+增加,动脉壁细胞内Na+减少,使Na+-Ca2+交换功能下降、胞内Ca2+减少。
临床应用
单用作为治疗轻度高血压的首选药。与其他抗高血压药,如b-受体阻断药、ACE抑制药、钙拮抗药、血管扩张药联合应用治疗各期高血压。黑色人种、肥胖、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反应较好小剂量氢氯噻嗪(12.5-25mg/次,1次/日)治疗高血压。氢氯噻嗪
二、b-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
药理作用
抑制肾素释放,阻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对血压的调节;抑制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减少心排出量;阻断突触前膜b-受体,使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减少;作用于中枢b-受体,改变中枢性血压调节机制
临床应用
对年轻高血压患者、心排出量及肾素活性偏高者疗效较好不引起直立性低血压较少引起头痛和心悸与利尿药合用对多数高血压患者有效心肌梗死后患者、高血压伴心绞痛、焦虑症b-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不良反应
中度升高血浆三酰甘油,降低HDL,不改变血浆总胆固醇。突然停药使心绞痛加剧,甚至诱发急性心肌梗死,支气管哮喘、心动过缓或房室传导阻滞者,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应避免使用。
三、钙拮抗药:硝苯地平(XX地平二氢吡啶类,短效)
机制:
1.阻滞L型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减少胞内Ca2+,舒张小动脉;
2.明显抑制血管对NA及血管紧张素Ⅱ的反应性(高血压大鼠);
3.抑制内皮素诱导的肾血管收缩:减少肾素分泌
特点:
1.降压时不降低重要器官血流量
2.逆转高血压患者心肌肥厚,对缺血心肌有保护作用
3.不引起脂质代谢与葡萄耐量改变
4.反射性引起心力增加、心率上升、肾素增加(加用β受体阻断药),
临床应用
轻、中、重度高血压
不良反应
血管舒张头痛、头晕、脸部潮红、心悸、踝部水肿
其他药物
维拉帕米、地尔硫卓、尼群地平、尼莫地平、尼索地平
四、交感神经抑制药
作用于中枢部位的降压药:可乐定(可乐宁)
药理作用
1.中等偏强,外周阻力下降
2.不降低肾血流与肾小球滤过率,
3.抑制胃肠分泌与运动4.有镇静、镇痛作用
降压机制
1.激动α2受体
2.激动延髓腹外侧吻部的咪唑啉受体,交感中枢张力下降,BP下降
3.促内源性阿片肽释放,镇痛,纳络酮可对抗
4.激动外周交感N突触前膜的α2受体,负反馈,NA释放减少。
临床应用
1.中度高血压
2.吗啡类戒*药
不良反应
1.水钠潴留(+利尿药)
2.镇静、嗜睡、头痛、便秘
3.腮腺痛、阳萎
五、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抑制剂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
卡普托利
药理作用
1.BP下降15~25%,由于舒张小动脉,致使外周阻力下降所致
2.心输出量不变或稍增加、肾血流量增加、脑、冠状A流量不变
特点
1.用于各型高血压
2.防止和逆转患者血管壁增厚与心肌肥大
3.不易致脂质代谢障碍
4.减少糖尿病、肾病、肾实质性损害患者肾小球的损伤
临床应用
1.各型高血压
2.难治性心衰
不良反应
较少
1.低血压(2%):应从小量开始
2.咳嗽刺激性干咳(15%)
3.高血K+、血管神经性水肿
4.肾功能受损: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5.久用血Zn2+减少:味觉下降、嗅觉缺损、脱发,应补Zn2+
氯沙坦
AT1受体阻断药,其代谢物较原药强10-40倍2.除无咳嗽和血管神经性水肿外,副作用与ACEI相似4.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和进行性肾损害患者禁用
六、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的抗高血压药:
机制
舒张血管平滑肌,降低外周阻力,BP下降
特点
1.反射性兴奋交感N部分抵消其BP下降,增加心肌耗O2。
2.增加肾素
肼屈嗪(肼苯哒嗪)
特点
1.中效降压药,适用于中度高血压
2.可诱发心绞痛发作
3.大剂量可导致全身性狼疮样综合征≥mg/日,发生率10~20%
七、K通道开放剂
二氮嗪
机制
激活平滑肌细胞的Ⅰk(ATP),胞内K+外流增加,使胞膜超极化,Ca2+内流下降,小A舒张,BP下降
特点
1.快而强,用于高血压危象及高血压脑病
2.长时间使用可致血糖上升
3.激活胰岛β细胞膜Ik(ATP),胞内K+外流增加,胞膜超极化,Ca2+内流减少,Insuline释放减少,血糖上升。
新概念和新思路
1.有效与终身治疗:BP/90mmHg
2.保护靶器管:ACEI、钙拮抗药等
3.平稳降压
4.阻断RAS:防治心肌肥厚和血管损伤
5.个体化治疗
6.联合用药效果好,用量少,副作用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