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肌强直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刺灸学壹壹
TUhjnbcbe - 2020/11/24 1:56:00
怎样治疗白癜风呢 http://pf.39.net/bdfyy/
第三章 灸 法第一节 灸法的概念与特点一、灸法的概念

灸法是指利用艾叶等易燃材料或药物,点燃后在穴位上或患处进行烧灼或熏熨,借其温热性刺激及药物的药理作用,以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灸法是针灸疗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灸法同针法一样,都是建立在脏腑、经络、腧穴等理论基础上,通过刺激腧穴来调整经络与脏腑的功能而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因而其临床适应范围也是非常广泛的。但由于灸法的刺激因素、作用方式等与针法有着明显的不同,又有着与针法不同的作用与操作特点,因此,灸法在临床适应范围的选择上多有侧重。

二、灸法的特点

1.灸法擅长治疗虚寒病症和预防保健。灸法的临床治疗范围十分广泛,可应用于寒、热、虚、实多种类型的疾病。由于灸法对穴位或患处产生的温热性的刺激,所以一般认为其温补的作用比针法好,因此,灸法常用于寒证、虚证及预防保健。

2.灸法有特殊功效,可补针、药之不足。针法、灸法和中药疗法,各具特点,又各有其局限性。许多疾病在用针刺或中药后,无效或疗效不明显的情况下,用灸法往往能取得较好效果。《*帝内经》中所说的“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和《医学入门》所说的“凡病药之不及,针所不到,必须灸之”,即概括了灸法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如临床上单纯采用灸法或配合针刺的其他疗法,治疗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肌纤维炎、类风湿关节炎、肩周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有显著的疗效。另外,灸法的种类很多,每一种灸法各具所长,有些灸法还为专病而设,大大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

3.灸法宜被患者接受,便于自我治疗。除化脓灸外,其他多数灸法无痛苦,无畏惧感,很容易为患者所接受。又因其操作简便,患者容易掌握而能自我治疗,有利于常见病的家庭保健和治疗。

第二节 施灸材料

灸法所用的材料,古今均以艾叶加工制作的艾绒为主,但也常常针对不同病症采用其他材料施灸。

一、艾及艾制品(一)艾、艾叶与艾绒

1.艾 艾为菊科多年生灌木状草本植物,自然生长于山野之中,我国各地均有生长,古时以蕲州产者为佳,特称“蕲艾”。艾在春天抽茎生长,茎直立,高60~cm,具有白色细软毛,上部有分枝。茎中部的叶呈卵状三角形或椭圆形,有柄,羽状分裂,裂片椭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边缘具有不规则的锯齿,表面深绿色,有腺点和极细的白色软毛,背面布有灰白色绒毛,7~10月开花。瘦果呈椭圆形,艾叶有芳香型气味(图3-1)。艾产于各地,便于采集,价格低廉。所以几千年来一直为针灸临床所应用。

图3-1 艾叶

2.艾叶的化学成分 艾叶中纤维质较多,水分较少,同时还有许多可燃的有机物、溶醚与离子成分等(表3-1)。

表3-1 艾叶的化学成分

3.艾叶的性能 艾叶气味芳香,味辛、微苦,性温热,具纯阳之性。古人认为,艾叶“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血气,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本草从新》)。说明用艾叶作为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回阳救逆等多方面的作用。

4.艾绒的制作 艾绒是艾叶经加工制成的淡*色细软的绒状物。用艾绒作施灸材料有两大优点,一是便于搓捏成大小不同的艾炷,易于燃烧,气味芳香;二是燃烧时热力温和,能窜透皮肤,直达组织深部。

艾绒的制作,多于每年阴历3~5月间,采集肥厚新鲜的艾叶,放置日光下曝晒干燥,然后放在石臼中,用木杵捣碎,筛去杂梗和泥沙,再晒再捣再筛,如此反复多次,就成为淡*色洁净细软的艾绒。艾绒按加工(捣筛)程度不同,分粗细几种等级,临床根据病情的需要而选用,如施艾炷灸时宜用细艾绒;制艾卷时多用粗艾绒。

艾绒的质量,对施灸的效果有一定影响。质量好、无杂质、干燥、存放久的效力大,疗效好;反之则差。劣质艾绒,生硬而不易团聚,燃烧时火力暴躁,易使患者感觉灼痛,难以忍受,且杂质较多,燃烧时常有爆裂的弊端,散落燃烧的艾绒易灼伤皮肤,须加注意。

5.艾绒的贮藏 艾绒以陈久者为佳,其点燃后火力较温和,而新制艾绒内含挥发性油质较多,灸时火力过强,易伤人肌脉,故古人有用“陈艾”之说。《孟子》中也记载:“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因艾绒以陈久为好,故制成后须经过一段时间的贮藏。因其性吸水,故易于受潮,保存不善,则易霉烂虫蛀,影响燃烧。因此,平时应贮存在干燥之处,或密闭于干燥的容器内存放。比较潮湿的地区,每年当天气晴朗时要重复曝晒几次,以防潮湿和霉烂。

(二)艾制品

1.艾炷 艾炷是以艾绒为材料制成的圆锥形或圆柱形的小体。圆锥形艾炷为传统形式,至今仍广泛应用,圆柱形艾炷为现代生产的新式艾炷。

(1)艾炷的大小:古代多以物比喻,最小者如黍米大,最大者如鸡卵大,常用者如麦粒、*豆、蚕豆大。现代分为大、中、小三号。大号艾炷的高和炷底直径均为1cm,如蚕豆大;中号艾炷的高和炷底直径均为0.5cm,如*豆大或半个枣核大;小号艾炷的高和炷底直径均为0.3cm,如麦粒大。施灸时,每燃烧一个艾炷即称为1壮。圆柱形艾炷有商品销售,形似铆钉,也有大小号之分。

(2)传统式艾炷的制作:有手工制作与艾炷器制作两种方法。

手工制作法:一般用手捻。根据所制艾炷的大小来取适量的艾绒,放在桌面上,用拇、示、中三指一边捏,一边旋转,把艾绒捏成上尖下平的圆锥形小体即成。手工制作艾炷要求紧实均匀,大小一致(图3-2)。

图3-2 手工制作艾炷法

艾炷器制作:艾炷器由艾炷模、压棒和探针三部分组成,艾炷模多由铜铸或有机玻璃制成,模上有锥形空洞,洞下留一小孔透至背面。制作时将艾绒放入艾炷器的空洞中,然后用压棒直插孔内紧压,即成为圆锥形小体,再用探针从艾炷模背后的小孔中,将艾炷顶出即成。用艾炷器制作的艾炷,艾绒紧实,大小一致,更便于应用(图3-3)。

图3-3 艾炷器制作艾炷法

2.艾条 又称艾卷,是用艾绒为主要成分卷成的圆柱形长条。根据内含药物的有无,又分为纯艾条(清艾条)和药艾条两种。一般长20cm,直径约1.5cm。因其使用简便、不起疱、不发疮、无痛苦,且患者还可以自灸,故临床应用广泛。制作方法如下(图3-4)。

(1)纯艾条:取艾绒26g,平铺在长26cm、宽20cm的细棉纸上,不加任何药物,将其卷成直径约1.5cm的圆柱形,用胶水或糨糊封口而成。卷的松紧要适中,太紧不易燃烧,太松则施灸时易掉火星。

(2)药艾条:主要包括普通药艾条、太乙针、雷火针三种。

普通药艾条:取肉桂、干姜、木香、独活、细辛、白芷、雄*、苍术、没药、乳香、川椒各等份,研成细末。将药末混入艾绒中,每支艾条加药末6g。制法同纯艾条。

太乙针:又称太乙神针,其药物配方历代医家记载各异。近代处方为:人参g,参三七g,山羊血62.5g,千年健g,钻地风g,肉桂g,川椒g,乳香g,没药g,穿山甲(土炮)g,小茴香g,蕲艾2kg,甘草1kg,防风2kg,麝香少许,共研为末。取棉皮纸一层,高方纸二层(纸宽41cm,长40cm),内置药末约25g,卷紧成爆竹状,越紧越好,外用桑皮纸糊6~7层,阴干待用。

雷火针:又称雷火神针,用艾绒94g,沉香、木香、乳香、茵陈、羌活、干姜、穿山甲各9g,研为细末,过筛后,加入麝香少许。取棉皮纸二方,一方平置桌上,一方双折重复于上。铺洁净艾绒于棉皮纸上。拿木尺轻轻叩打使其均匀成一正方形,然后将药料均匀铺于艾绒上,卷成爆竹状,外涂鸡蛋清,以桑皮纸糊6~7层,阴干勿令泄气待用。

一般纯艾条和药物艾条均有产品销售,无须自己制作,但若加入特殊处方药物,则需自制。

图3-4 艾条及艾条制作图

二、其他材料

除了艾绒以外,灸法还有其他一些物质可作为施灸的材料,包括一些天然的易燃物质如灯心草、桑枝、桃枝、硫*、竹茹等;特制的灸材如药锭、药捻及*蜡等。还有一些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如毛茛、斑蝥、白芥子等,常作为天灸的材料,本书放在穴位贴敷疗法中。此外,还有一些作为辅助灸材,如生姜、大蒜、附子、豆豉及食盐等。

第三节 灸法的分类及应用

灸法的种类十分丰富,一般依据施灸材料可分为艾灸法和非艾灸法两大类。凡以艾叶为主要施灸材料的均属于艾灸法。艾灸法是灸法的主体,临床应用最为广泛,依据操作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以及较为特殊的艾灸法,临床上以艾炷灸和艾条灸最为常用,是灸法的主体部分。在使用艾炷灸时,根据艾炷是否直接置于皮肤穴位上燃灼的不同,又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法。非艾灸类包括灯火灸、*蜡灸、药锭灸、药捻灸、药线灸、药笔灸等。灸法分类见表3-2。

表3-2 灸法分类

一、艾灸类(一)艾炷灸

将艾炷放在穴位上施灸,称为艾炷灸。艾炷灸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

1.直接灸 直接灸又称着肤灸、明灸,是将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点燃施灸的方法。根据施灸的程度不同,即灸后有无烧伤化脓,又分为化脓灸(瘢痕灸)和非化脓灸(非瘢痕灸)。

(1)化脓灸:化脓灸法(图3-5)灼伤较重,可使局部皮肤溃破、化脓,并留永久瘢痕,故又称烧灼灸、瘢痕灸。本法古代盛行,而现代多用于一些疑难病症如哮喘、慢性胃肠病和预防中风等,有较好疗效,但不宜被患者接受。施灸方法和灸后处理如下:

①选择适宜体位与点准穴位 体位与取穴有直接关系,既要注意患者体位的平整舒适,又要考虑到取穴的准确性,一般原则为坐点坐灸、卧点卧灸,取准穴后用笔做一标记。

②施灸 在穴位皮肤上涂少许大蒜汁,立即将艾炷(一般用中艾炷或大艾炷)粘附在穴位上,并用线香点燃。待艾炷自然燃尽,用镊子除去艾灰,另换1炷依法再灸。每换1炷需涂蒜汁1次。如此反复,灸满规定的壮数,一般每穴灸5~9壮。古人强调要用大艾炷,即炷底直径“须三分阔”。

③减轻灼痛 化脓灸时,为了减轻患者的烧灼疼痛,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指压或拍打:术者用双手拇指于穴位两旁处用力按压,或于穴位附近用力拍打。

图3-5 化脓灸法

局部麻醉:施灸前,取川乌、细辛、花椒各30g,蟾酥1.8g,用75%乙醇mL浸泡24小时,取其上清液用棉签涂于穴位皮肤上,5分钟后再施灸。也可用盐酸普鲁卡因1~2mL注射于穴位处皮下,1~5分钟后再施灸。

④灸疮处理 灸后,穴位局部呈黑痂状,周围有红晕色,继而起水疱,约7日左右,皮肤溃烂,出现无菌性化脓,脓液呈白色,此即灸疮。对灸疮的处理,可于灸后立即贴敷玉红膏、伤湿止痛膏或创可贴,可1~2日换贴1次。数天后,灸穴逐渐出现无菌性化脓反应,如脓液多,膏药亦应勤换,经35~45日,灸疮结痂后脱落,留有永久性瘢痕。如偶尔发现有灸疮不愈合者,可采用外科予以处理。

⑤灸后调理 灸后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多食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应注意局部清洁,以防感染。

本法的关键在于务必使其化脓形成灸疮,这与疗效有着密切关系。如《针灸资生经》中说:“凡着艾得灸疮,所患即瘥,若不发,其病不愈。”说明古代应用灸法,无论是治病,还是保健,一般要求达到化脓,即所谓“灸疮”。认为能否形成灸疮是取得疗效的关键。但由于现代人难以接受本法,所以临床应用并不广泛,而对于一些疑难病症使用本法有着施灸次数少、疗效高的优点。

(2)非化脓灸:本法以达到温烫为主,使穴位局部皮肤发生红晕或轻微烫伤,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近现代应用较多。其方法是,先将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然后将小艾炷放在穴位上,并将之点燃,不等艾火烧到皮肤,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即用镊子将艾炷移去或压灭,更换艾炷再灸,灸满规定的壮数为止,一般每穴灸3~7壮,以局部皮肤出现轻度红晕为度。

本法适应证广泛,一般常见病均可应用,因其灸时痛苦小,且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易被患者接受。

2.间接灸 间接灸也称隔物灸、间隔灸,是将艾炷与皮肤之间衬隔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本法根据所隔物品的不同,可分为数十种。所隔物品大多为药物,既可用单味药物,也可用复方药物,药物性能不同,临床应用的范围也有所异。临床常用的有隔姜灸、隔盐灸、隔蒜灸、隔附子饼灸等。

(1)隔姜灸:切取厚约0.3cm的生姜1片。在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穴位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图3-6)。若病人感觉灼热不可忍受,可将姜片向上提起,稍待片刻,重新放下再灸。艾炷燃尽后另换一炷依前法再灸,直到局部皮肤潮红为止。一般每穴灸5~7壮。本法可根据病情反复施灸,适用于风寒咳嗽、腹痛、泄泻、风寒湿痹、痛经、颜面神经麻痹等,尤宜于寒证。

图3-6 隔姜灸

(2)隔盐灸:又称神阙灸,用于脐窝部施灸,用干燥纯净的食盐末适量,将脐窝填平,上置艾炷,用火点燃施灸(图3-7)。如病人感到灼痛时即用镊子移去残炷,另换一炷再灸,灸满规定的壮数为止,一般每可灸5~7壮。本法可治疗急性腹痛、泄泻、痢疾、风湿痹证及阳气虚脱证。古代常用于强身健体。

图3-7 隔盐灸

(3)隔蒜灸:用独头蒜,或较大蒜瓣横切成0.3cm厚的蒜片,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置于穴位或患处皮肤上,再将艾炷置于蒜瓣之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图3-8)。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另换一炷再灸,每灸4~5壮可换一新蒜片。也可将大蒜捣烂如泥,敷于患处,上置艾炷点燃施灸。两种隔蒜灸法每穴每次宜灸足7壮,以灸处泛红为度。本法多用于未溃之化脓性肿块,如乳痈、疖肿,以及瘰疬、牛皮癣、神经性皮炎、关节炎、手术后瘢痕等。

图3-8 隔蒜灸

(4)隔附子饼灸:将生附子研为细末,用*酒调和制饼,直径1~2cm,厚0.3~0.5cm,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于穴位或患处皮肤上,点燃艾炷施灸,当病人感到灼痛时另换一炷再灸,一般每穴灸5~10壮。附子辛温大热,有温肾益火作用,故此灸法多用来治疗各种阳虚病症。如灸关元、命门等穴,可用于治疗男性肾阳虚的阳痿、早泄、不育症,女性宫寒不孕、痛经、闭经。外科中的疮*窦道、盲管久不收口,或既不化脓又不消散的阴性、虚性外症,多在患处进行施灸,灸至皮肤出现红晕,有利于疮*的好转(图3-9)。

图3-9 隔附子灸

(5)铺灸:铺灸是在继承传统隔姜灸法、隔蒜灸法的基础上变化而来,是一种新型艾炷间接灸法。其艾炷大、火力足、灸治时间较长,在灸温、灸量上都有所增强,而且施术面广,施灸部位可涉及多个腧穴,功效非一般灸法所及。因铺灸常选在背腰部督脉施灸,如长蛇状,故也称为“督灸”“长蛇灸”。

操作时,先将~g生姜或大蒜捣烂如泥,挤去部分汁液,将姜泥或蒜泥做成厚约1.5cm、宽约4cm,长度能覆盖督脉大椎穴至腰俞穴的长方形隔灸饼。再取适量艾绒做成高约4cm,横截面为三角形的长条艾炷,使艾炷的底宽略窄于隔灸饼的宽度,长度略短于隔灸饼的长度。令患者取俯卧位,将隔灸饼平移至施术部位皮肤上,可用棉皮纸将周围封固,然后将该长条艾炷置于隔灸饼中央,并在上端点燃施灸(可用棉签蘸取少量酒精均匀涂滴于艾炷上角以助燃)(图3-10)。待患者有灼热感或难以忍受时,医师取下燃尽的艾绒,保留隔灸饼,更换艾炷续灸。每次施灸3壮,3~6次为1个疗程。

图3-10 铺灸

中医学认为,督脉总任六阳经,为“阳脉之海”。铺灸于督脉处,可用于治疗风、寒、湿邪侵袭,或阳虚寒凝所致的疾病,如颈椎病、腰痛、痹证、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经行身痛、产后身痛等。对局部气滞血瘀者,也可于局部施灸而温经通络、活血止痛。

(二)艾条灸

艾条灸,又称艾卷灸,是用特制的艾条在穴位皮肤上熏烤或温熨的施灸方法。如在艾绒中加入辛温芳香药物制成的药艾条施灸,称为药条灸。艾条灸分为悬起灸和实按灸两种。

1.悬起灸 悬起灸是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之上的一种灸法。一般艾火距皮肤2~3cm,灸10~15分钟,以灸至皮肤温热红晕,而又不致烧伤皮肤为度。悬起灸又分为温和灸、回旋灸和雀啄灸。

(1)温和灸: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距离皮肤2~3cm,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图3-11)。如遇到昏厥或局部知觉减退的患者及小儿时,医师可将示、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师的手指来测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距离,掌握施灸时间,防止烫伤患者皮肤。

(2)雀啄灸:将点燃的艾卷置于穴位或患处上方约3cm高处,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将艾卷一上一下地移动(图3-12)。

图3-11 温和灸法

图3-12 雀啄灸

(3)回旋灸: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皮肤保持在一定的距离,但位置不固定,而是均匀地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进行灸治(图3-13)。

图3-13 回旋灸

2.实按灸 实按灸法多采用药物艾条,古代的太乙针、雷火针等多为此法。施灸时,先在施灸腧穴或患处皮肤垫上布或纸数层,然后将药物艾卷的一端点燃,趁热按到施术部位上,使热力透达深部(图3-14)。由于用途不同,艾绒里掺入的药物处方各异。

图3-14 实按灸

(三)温针灸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针刺留针,又需施灸的疾病。操作方法为,在针刺得气后,将针留在适当的深度,在针柄上穿置一段长约1.5cm的艾卷施灸,或在针尾搓捏少许艾绒点燃施灸(图3-15)。待艾卷燃尽,除去灰烬,再将针取出。此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针灸并用方法。其艾绒燃烧的热力,可通过针身传入体内,使其发挥针与灸的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应用此法须注意防止艾火脱落,烧伤皮肤或衣物,灸时嘱患者不要移动体位,并在施灸的下方垫一纸片,以防艾火掉落烫伤皮肤。

图3-15 温针灸法

(四)温灸器灸

温灸器是便于施灸的器械,常用的有3种类型,即温灸盒、温灸筒、温灸架。

温灸盒是一种特制的盒形灸具,内装艾卷或无烟艾条(图3-16)。用温灸盒每次灸15~30分钟。温灸筒为筒状的金属灸具,常用的有平面式和圆锥式两种。平面式底部面积较大,布有许多小孔,内套有小筒,用于放置艾绒施灸,适用于治疗较大面积的皮肤病。圆锥式底面瘦小,只有一个小孔,适用于点灸某一个穴位(图3-17)。温灸架为架状灸具(图3-18),将艾卷的一端点燃,插入灸疗架的上孔内灸15~30分钟。

图3-16 温灸盒灸

图3-17 温灸筒灸

图3-18 温灸架灸

二、非艾灸类(一)灯火灸

灯火灸,是用灯心草蘸油点燃后快速按在穴位上进行焠烫的方法,又称灯草灸、油捻灸。

灯心草,为灯心草科植物,秋季采收,入药者为干燥茎髓,呈细长圆柱形,一般长50~60cm,表面呈乳白色至淡*白色,粗糙,有细纵沟纹。

操作方法:根据疾病选定穴位后,用水笔做一标记,取灯心草一根约10cm,将一端浸入植物油中(香油、麻油、苏子油均可)3cm,取出用棉纸吸去浮油,右手拇、示指捏住前1/3处,用明火点燃,火焰不宜过大,将火焰慢慢向穴位移动,并稍停瞬间,待火焰略一变大,则立即垂直接触穴位,一触即离,并听到清脆的“叭”的焠爆声,火焰也随之熄灭(图3-19)。一般每穴焠灸2~4次。灸后局部保持清洁,防止感染。

图3-19 灯火灸

(二)*蜡灸

*蜡灸是指以*蜡为施灸材料的施灸方法。*蜡即蜂蜡之*色者,为蜜蜂科昆虫中华蜜蜂等分泌的蜡质,经精制而成,具有收涩、生肌、止痛、解*的功效。

*蜡灸的操作方法:取面粉适量,用水调和制成条状,按疮疡范围大小围成一圈,高3~4cm,底部紧贴于皮肤上,以无空隙渗漏为准;圈外用棉布或卫生纸数层覆盖,防止炭火烘肤。圈内填入*蜡屑0.6~1.0cm厚。用铜勺盛炭火置于*蜡之上烘烤,使*蜡熔化。疮疡浅者,皮上觉热痛难忍时即移去炭火停灸;疮疡深者,不觉热痛即再入蜡片,随化随填至圈满为度,仍用炭火使蜡液沸动,初觉有痒感,继之灼热疼痛,于痛不可忍时移去炭火,用少许冷水浇于蜡上,待蜡冷却凝结后将其与面圈、围布一起揭去(图3-20)。

图3-20 *蜡灸

本法用于灸治各种疮疡,疮浅者1~3次便消,疮深者3~4次可脓去肿消而愈。

(三)药锭灸

药锭灸是将多种药品研末,和硫*熔化在一起,制成药锭放在穴位上,点燃后进行灸治的一种方法。药锭因药物处方的不同而有阳燧锭、香硫饼、救苦丹等多种。临床最常用的为阳燧锭灸。

操作方法:取蟾酥、朱砂、川乌、草乌各1.5g,僵蚕1条(阳燧锭处方),各研细末后和匀;用硫*45g,置铜勺内用微火炖化,加入以上药末搅匀,离火后再入麝香0.6g,冰片0.3g搅匀。立即倾入湿瓷盘内速荡转成片,待冷却后收入罐内备用。灸时,将一直径为2cm的圆形薄纸片铺于灸穴上,取药锭一小块如瓜子大,置于纸片中央,用火点燃药锭,燃至将尽时用纱布将火压熄即可(图3-21)。每穴可灸1~3壮。灸后皮肤起水疱,可用消*针挑破,涂上甲紫,保护疮面。

图3-21 药锭灸

本法主要用于灸治痈疽、瘰疬及风湿痹证,多于局部施灸。

(四)药捻灸

药捻灸是用多种药物制成药捻以施灸的一种方法。《本草纲目拾遗》所载的“蓬莱火”,即是药捻灸。

操作方法:取西*、雄*、乳香、没药、丁香、麝香、火硝各等份,或去西*加硼砂、草乌。用紫棉纸裹药末,搓捻成紧实的条状,如官香粗细。施灸时,剪取0.5~1cm长一段,以凡士林粘于皮肤上,点燃施灸。

本法主要用于治疗风痹、瘰疬、水胀、膈气等证。

(五)药线灸

药线灸是使用特制的药线点燃后进行施灸的一种灸疗方法。本法为广西壮族的一种民间疗法,故又称壮医药线灸法。

药线是利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出产的苎麻卷制成线,再放在名贵药物溶液中浸泡加工而成。一般线长30cm,直径有1cm、0.7cm、0.25cm三种,分别称为1、2、3号药线。

操作方法:以拇、示指持线的一端,露出0.5~1cm长的线头,将露出的线头在酒精灯上点燃,吹灭火焰,线头留有星火,将星火对准穴位或患处点灸,同时拇指把星火压在穴位上,火灭即起(图3-22)。一般每个穴位灸1下。患处也可点灸呈莲花形、梅花形。

图3-22 药线灸

本法临床适应范围广泛,对外感、风湿痹证、肩周炎、高血压、面瘫、乳腺小叶增生、肢体瘫痪、脑炎后遗症等均可选穴灸治。

(六)药笔灸

药笔灸法是使用万应点灸笔点燃后进行施灸的一种灸疗方法。

万应点灸笔是一种特制的新型施灸材料与工具,它是在古代“太乙神针”“雷火神针”,以及“阳燧锭”灸法的基础上,选用了舒筋活络、活血行瘀、祛风解*、镇痛消炎等20余味中药与浸膏压缩成笔形而成。除药笔外,还有配套的药纸,以增强疗效与保护皮肤。

操作方法:将药笔下端点燃,左手将药纸紧铺在穴位皮肤上并固定,右手呈执笔式持药笔,将灸火隔纸对准穴位像雀啄样进行点灼4~5次(图3-23)。患者局部有虫咬样轻微疼痛。手法轻重宜适中,太轻效果不佳,过重将药纸烧穿易造成烫伤。灸后立即于局部擦涂少许薄荷油或特制的冰片蟾酥油,以防止起疱及避免出现褐色瘢痕(此种瘢痕不加处理也能很快脱落,不留痕迹)。

本法在临床应用时根据病情、所选穴位、患处的情况,可对穴位呈梅花状点灸,对患部呈片状或环状点灸,按经络循行呈条状点灸,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本法临床适应范围广泛,特别是对各种疼痛性疾病、急性化脓性或非化脓性炎症、高热、高血压、胃肠病等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图3-23 药笔灸

第四节 灸感、灸量与补泻一、灸感

灸感,一般是指施灸时患者的自我感受。同针感一样,灸感既有施灸部位的局部感觉,也有向远处传导或循经感传的感觉。局部的感觉中,化脓灸局部为烧灼疼痛的感觉,其他多数灸法多为温热或微有灼痛的感觉。局部的热感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仅表面有热感者,可称为表热;有表面不热或微热而深部较热者,可称为深热;有表面的热感进一步透达组织深部者,可称为透热;有热感以施灸穴位为中心向周围逐渐扩散者,可称为扩热;也有局部的热感向远处传导者,称为传热;或热感沿着经脉传导的,称为循经感传。灸法的循经感传有时不是热感的传导,而是类似针法经气传导的感觉。在灸感中还有比较特殊的现象,即施灸局部不热或微热而远部较热,或与所灸经穴相关的脏腑、器官热。

灸感的出现及不同的表现方式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如施灸的方法、刺激程度、病情、体质,以及对热刺激的敏感度等。一般而言,施灸方法与刺激程度的不同,是产生灸感强弱的重要因素,但即使同样的施灸方法与刺激程度,由于病情、体质和对热刺激的敏感度不同会有不同的灸感出现。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凡是在施灸中,能够出现透热、扩热、传热、循经感传、局部不热或微热而远部较热等灸感者,多属于对灸法的热刺激较为敏感者,其灸疗的效果也好,因此提出了“热敏学说”和“热敏灸法”。

二、灸量

灸量,即施灸的剂量,是指灸法施灸时灸火在皮肤上燃烧所产生的刺激强度,而刺激的强度等于施灸的时间与施灸的程度的总和。灸量与疗效密切相关,达到一定的灸量就会产生一定的灸效。灸效,是不同的灸法与不同的灸量协同产生的灸治效果。

古代灸法中,虽然没有“灸量”一词,但有“灸之生熟”之说,生,即少灸,熟,即多灸。少灸与多灸的掌握是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施灸部位、所患病情等方面来决定,每次施灸的壮数及累计的壮数是不同的。古人还强调施灸时必须要达到一定的温热程度,产生一定的灸感,仅皮表有热感,往往达不到治疗目的,如《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所说:“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

临床上施灸的量,不同的施灸方法有不同的计算方法。一般艾炷灸以艾炷的大小和壮数来定,艾卷灸、温灸器多用时间计算,太乙针、雷火针则以熨灸的次数计算,还有各种灸法在施灸过程中所累积施灸的量,即疗程的总灸量。

灸量的掌握要按照年龄大小、病情轻重、体质、施灸部位等综合因素来确定。小儿、青少年灸量宜小,中老年人灸量宜大;病轻者宜小,病重者宜大;病人体质强壮者,每次灸量可大,但累计灸量宜小;病人身体虚弱甚者,每次灸量宜小,但累计灸量宜大;头面、四肢、胸背等皮薄肌少处,灸炷均不宜大而多;腰腹、臀、四肢皮厚肌多处,不妨大炷多壮。若治初感风寒等邪气轻浅之证,或上实下虚之疾,欲解表通阳、袪散外邪,或引导气血下行时,不过三、五、七壮已足,炷亦不宜过大;但对沉寒痼冷、元气将脱等证,须扶助阳气、温散寒凝时,则须大炷多壮,尤其对危重症,甚至不计壮数,灸至阳回脉复为止(表3-3)。古代文献中“灸百壮”的记载,是指多次灸治的累计数。

施灸疗程的长短,是灸疗量的另一个方面,可根据病情灵活掌握。急性病疗程较短,有时只需灸治1~2次即可;慢性病疗程较长,可灸治数月乃至一年以上。一般初灸时,每日1次,3次后改为2~3天1次。急性病亦可1天灸2~3次,慢性病需长期灸治者,可隔2~3日灸1次。

表3-3 灸量的掌握

影响灸量的关键因素有:①灸火的大小:灸火的大小是决定单位时间内产生灸量的决定因素。②施灸时间的长短:灸法和用药一样也有量的积累,施灸时间越长,施灸时释放的能谱和化学活性物质被机体吸收越多,即产生的灸量越大。③灸距的大小:灸距是指艾条灸、温灸器灸时灸火至皮肤之间的距离。灸距决定了施灸局部温度的高低和灸材燃烧释放的化学活性物质的吸收。④施灸频度:施灸频度不仅与灸量的积累有关,而且也直接关系到灸法的疗效。了解影响灸量的关键因素,对于能否恰当地应用灸量,探索不同病症灸量的应用规律,提高灸疗效果,以及灸法操作的规范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灸法补泻

灸法也有“补泻”之说。《灵枢·背腧》说:“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指出灸法亦须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进行补虚泻实,并提出了艾炷直接灸的具体补泻方法。具体操作方法:补法是点燃艾炷后,不吹其火,待其慢慢燃烧、自灭;泻法是点燃艾炷后,以口速吹旺其火,快燃速灭(图3-24)。由此看来,补法是火力温和、时间稍长,能使真气聚而不散;泻法是火力较猛而时间较短,能促使邪气消散。

其他灸法虽没有提出过补泻的方法,但可根据施灸时灸火的温和与猛烈、时间的长与短来掌握。具体应用时,还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灸治的部位、穴位的性能、患者的体质和年龄等,灵活运用。

图3-24 灸法补泻示意图

第五节 灸法的作用与临床应用一、灸法的作用

1.温通经络,祛散寒邪 灸法以温热性刺激为主,灸火的热力能透达组织深部,温能助阳通经,又能散寒逐痹。因此,凡阳虚导致的虚寒证或寒邪侵袭导致的实寒证,都是灸法的治疗范围,这也是灸法作用的重要特点之一。

2.补虚培本,回阳固脱 灸能增强脏腑的功能,补益气血,填精益髓。因此,凡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及大病、久病导致的脏腑功能低下、气血虚弱、中气下陷皆为灸法的适宜病症。许多慢性疾病适宜灸法治疗,也正是基于灸法的这种补虚培本作用,通过扶正以祛邪而起到治疗与保健作用。另外,灸法对阳气虚脱而出现的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的脱证有显著的回阳固脱的作用,是古代中医急救术之一。

3.行气活血,消肿散结 气为血之帅,血随气行,气得温则疾,气行则血行。灸之温热刺激,可使气血调和,营卫通畅,起到行气活血、消肿散结的作用。因此,凡气血凝滞及形成肿块者均是灸法的适宜病症,如乳痈初起、瘰疬、瘿瘤等。特别是疮疡阴证之日久不溃、久溃不敛者,使用灸法治疗,更显示出独特的治疗效果。

4.预防保健,益寿延年 灸法不仅能治病,而且还可以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起到预防保健作用。对于中老年人,于无病时或处于亚健康的状态下,长期坚持灸关元、气海、神阙、足三里、曲池等穴不仅可以预防常见的中老年疾病如高血压、中风、糖尿病、冠心病等的发生,还可延缓衰老,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因此,灸法又有“保健灸法”“长寿灸法”之称。

二、灸法的临床应用(一)灸法适应范围

灸法的适应范围非常广泛,它既可治疗经络、体表的病症,也可以治疗脏腑的病症;既可以治疗多种慢性病症,又可以治疗一些急症、危重病症;既能治疗多种虚寒证,也可以治疗某些实热证。灸法可应用于临床上绝大多数病症的治疗及辅助治疗,尤其对风寒湿痹、寒痰喘咳、肩凝症,以及脏腑虚寒、元阳虚损引起的各种病症,疗效较好。近几十年来,灸法亦应用于慢性肝炎、恶性肿瘤、艾滋病等,对于改善症状、减轻放化疗副作用及病理性指标有一定的作用。关于灸法治疗热证的问题,在历代文献中有不少相关的记载,如灸法用于痈疽的阳证、阴虚火旺的消渴都有很好的疗效。

近代许多针灸医师对用不同的灸法治疗实热证及虚热证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如果用艾卷温和灸治疗急性乳腺炎、急性结膜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用艾炷灸治疗带状疱疹、急性睾丸炎、急性细菌性痢疾、流行性出血热、肺结核、糖尿病;用灯火灸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急性扁桃体炎等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且无不良反应。这些病症从中医辨证的角度来看,大都属于实热证或虚热证,证实了灸法可以治疗实热证或虚热证。概言之,灸法无论用于何种疾病,都必须详查病情,细心诊断,根据病人的年龄和体质,选择合适的穴位和施灸方法,掌握适当的灸量,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灸法注意事项

1.施灸的体位 患者体位要舒适,并便于医师操作。一般空腹、过饱、极度疲劳时不宜施灸。直接灸宜采取卧位,应注意防止晕灸的发生。

2.施灸的顺序 一般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背、腰部,后灸腹部;先灸头部,后灸四肢。

3.禁灸与慎灸的部位 颜面部、心区、体表大血管部和关节肌腱部不可用瘢痕灸。妇女妊娠期腰骶部和小腹部禁用瘢痕灸,其他灸法也不宜灸量过重。对昏迷肢体麻木不仁及感觉迟钝的患者,勿灸过量,以避免烧伤。

4.灸疮、灸疱的处理 灸疮的处理,详见“化脓灸”。灸后起疱者,小者可自行吸收,大者可用消*针穿破,放出液体,敷以消*纱布,用胶布固定即可。

5.环境与防火 施灸过程中,室内宜保持良好的通风。严防艾火烧坏衣服、床单等。施灸完毕,必须把艾火彻底熄灭,以防火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刺灸学壹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