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肌强直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帕金森病患全程管理获益大
TUhjnbcbe - 2025/7/12 17:55:00
白癜风医院南宁哪家好 http://www.xftobacco.com/m/

本文转自:南方PLUS

4月11日是第26个世界帕金森病日,今年的主题是“抗疫抗帕,全程管理”。医院神经科专家指出,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人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性疾病,除了手抖、肌肉强直、活动缓慢等“看得见”的症状,还有常常被人们忽略的“看不见”的症状,如抑郁、睡眠障碍、记忆减退等。多学科综合治疗、全程管理是目前帕金森病的治疗原则,以此延缓病情进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病症复杂需全程管理

广东省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医院神经科主任医师王丽娟介绍,帕金森病从潜伏期到进入临床期是比较长的过程,从出现手抖、僵直到后续病情变化转归,以及不同年龄人群治疗效果差异较大。而目前帕金森治疗模式很多,不同时期用药策略也不一样,因此,对患者的全程管理非常重要。

帕金森病症状复杂,不少患者早期诊断困难。临床上,有多种疾病可影响到脑部,出现手抖、动作慢等帕金森综合征,帕金森病只是其中的一种。而帕金森病除了常见的“看得见的”(运动)症状,如静止时手、头或嘴不自主震颤,肌肉僵直,肢体活动缓慢等,还常常伴有容易被人们忽略的“看不见的”(非运动)症状,如嗅觉减退、焦虑、抑郁、便秘、睡眠质量差等,且“看不见的”症状往往先于“看得见的”症状出现,并贯穿疾病始终,影响治疗效果。

王丽娟主任强调,帕金森病患者初诊或出现病情变化,医院专科就诊。首要是明确诊断,排除可能导致同样症状的疾病。根据患者情况,医生会按照循证规范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目前,帕金森病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肉毒毒素治疗、运动疗法、心理干预、照料护理等,其中药物治疗是首选。值得注意的是,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运动波动、异动症、幻觉、冲动控制障碍等多种复杂问题,需严遵医嘱,定期复诊,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通过多学科综合治疗和全程管理,达到长期获益。

重视前驱症状早干预

根据年中国帕金森病诊断标准,只有出现运动迟缓、震颤、肌张力增高等运动症状,才诊断为帕金森病。而据报道,从出现第一个疾病相关的非运动症状到符合临床诊断标准被诊断为帕金森病的前驱期阶段可长达20年。专家认为,早期预测和诊断帕金森病前驱期并及时进行干预,是延缓病情发展乃至阻断患者发病的关键。

据了解,帕金森病患者前驱症状主要包括嗅觉减退、睡眠障碍、便秘、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四个症状,对患者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也可造成严重危害,甚至超过运动症状的影响。临床上,约90%的帕金森病患者存在有嗅觉减退,70%-80%的患者受便秘困扰。此外,可出现睡眠障碍,夜间噩梦增多、大喊大叫,拳打脚踢等。

广东省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医院神经科主任医师张玉虎表示,帕金森病的发生与大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有关。正常人体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也会退化,但帕金森病患者出现减少的部位和正常人不太一样。针对高危人群,有家族史的,可以提前进行PET多巴胺能神经元显像、基因检测等检查。对于情绪障碍、睡眠障碍等非运动症状,及时进行干预。

临床显示,帕金森病初起病程发展更迅速,在发病最初的3-5年内是药物治疗的最佳时机,早期干预能够以少量药物改善症状,治疗花费也小。用药原则以达到有效改善症状、避免或降低不良反应、提高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为目标。

中晚期脑起搏器“止颤”

随着疾病进展,帕金森病患者脑内的多巴胺能神经元不断死亡,对药物的需求量越大。除运动症状明显加重外,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通常出现运动并发症,如症状波动及异动症,还可出现左旋多巴抵抗症状,包括姿势不稳和跌倒、言语和吞咽困难。

医院神经科副主任医师王丽敏介绍,帕金森病药物治疗是基础,神经调控技术是有效的补充手段,包括体外神经调控技术——重复经颅磁刺激,以及体内神经调控技术——脑深部电刺激术(DBS,俗称脑起搏器)。重复经颅磁刺激具有无创、安全性好等优点,对缓解帕金森病运动和非运动症状都有良好的效果,研究显示,可显著改善帕金森病患者抑郁症状及认知功能。

医院神经科聂坤博士表示,手术是药物治疗不佳时的有效补充手段,适用于中晚期原发帕金森病患者,对于震颤、运动迟缓、步态不稳等运动症状改善明显,帮助患者恢复原有活动能力和自理能力。原则上要求患者病程5年以上;年龄75岁以下(若患者身体状态良好,可适当放宽年龄限制);且服用复方左旋多巴曾经有良好疗效,而目前药物疗效已明显下降或出现了严重的运动波动及异动症。一般在术后3-4周可正式开机,在合适的靶点调控联合药物治疗下,大多数病人可实现减药,以最小有效剂量控制运动症状。

总体上,对于帕金森病的全程管理,采取多学科、综合诊疗的模式,以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症状和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1
查看完整版本: 帕金森病患全程管理获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