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学
竞赛体育与运动训练
1、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
(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2.)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一是生物学因素,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逐步形成竞技体育;二是个性心理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及"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进了竞技运动的形成;三是社会学因素,人们逐渐认识到竞技体育在培养,教育及审美等方面的功能,因此推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3.)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百年回顾
1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广泛开展
2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体制
3运动竞赛活动日益活跃
④现代奥运会百年盛世
⑤运动竞技水平及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⑥竞技体育发展的职业化与商业化趋势
2、竞技体育的组成、基本特点和现代社会价值
3、现代运动的基本特点,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和内容
论述题:1、如何理解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联系实际进行说明。
2、从专项角度理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项群训练理论
1、项群训练理论
(1概念、基本内容
(2各项群训练特点
(3竞技运动项目的主要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
(4项群训练理论的运用
2、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征
(1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的训练特征
(2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的训练特征
(3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的训练特征
(4技能类隔网斗对抗性项群的训练特征
(5技能主导类同场斗对抗性项群的训练特征
(6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项群的训练特征
(7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的训练特征
(8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的训练特征
论述:1、项群训练理论的运用范围表现在哪些方面?试加以说明。
2、划分项群的依据是什么?
2、联系实际说明自己从事的专项属于哪个项群,该项群有哪些特点?
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
1、运动成绩的概念及其决定因素
2、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概念及其构成因素
3、运动员状态诊断和训练目标的建立
(1运动状态诊断的作用、基本内容及训练目标的基本内容
论述:1、试述决定运动成绩的因素有哪些?并加以说明。
2、根据自己的专项特点,试建立自己竞技能力发展的训练目标。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1、运动训练原则的概念
2、各训练原则的基本内容和应用要求
(1竞技需要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及训练学要点
(2动机激励原则的概念与理论依据
(3有效控制原则的概念与理论依据
(4系统训练原则的概念与理论依据
(5周期安排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及训练周期类型
(6适应负荷原则的概念及贯彻此原则的训练学要求
(7区别对待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及要求
(8直观教练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及要求
(9适时恢复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及要求
论述:1、运动员为什么要进行长期系统的训练?试加以说明。
2、联系实际,举例说明某一个原则在训练中的运用。
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
1、运动训练方法的概念、体系和训练手段的概念
(1运动训练方法的概念、意义和基本结构
(2运动训练手段的概念、意义和基本结构
2、运动训练的整体控制方法
(1模式训练法的概念、基本结构及特征
(2程序训练法的概念、基本结构及特点
(一)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
(1分解训练法的概念、用途及特点
(2完整训练法的概念、用途及特点
(3重复训练法的概念、用途及特点
(4间歇训练法的概念、用途及特点
(5持续训练法的概念、用途及特点
(6变换训练法的概念、用途及特点
(7循环训练法的概念、用途及特点
(8比赛训练法的概念、用途及特点
(二)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
论述:
1、联系专项实际,举例说明某一种训练方法在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
1、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概念
(1运动员体能及其结构,体能训练的意义及其要求
2、身体形态及其训练
3、力量、速度、柔韧、灵敏、耐力素质及其训练
(1力量素质的概念及训练方法、手段
(2速度素质的概念及训练方法、手段
(3耐力素质的概念及训练方法、手段
(4柔韧素质的概念及训练方法、手段
(5灵敏素质的概念及训练方法、手段
论述:
1、试述运动员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
2、结合训练实际,谈一谈少儿在训练中应注意的基本问题。
运动技术能力及其训练
1、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
(1运动技术的概念、原理、动作要素及技术结构
2、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
(1影响运动技术的主体因素和客体因素
3、技术训练常用的方法
4、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和运动技术评价
(1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2运动技术评价的目的、任务、基本标准及指标
论述:1、试述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2、按照运动技术评价的理论,对自己的专项技术进行评价,并制定改进方案。
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
1、竞技战术与运动战术能力
(1竞技战术的概念、构成与战术能力
2、战术训练的方法和战术训练的要求
3、战术方案的制定
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
1、运动员心理能力及其训练
(1运动员心理能力的概念及其训练常用方法
2、运动智能及其训练
(1运动员智能的概念及其训练的基本要求、方法
论述:1、运动员智能训练的基本要求
运动员多年训练的计划与组织
1、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
2、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年龄特征及负荷特点
3、基础训练阶段与竞技保持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
4、专项提高阶段和最佳竞技阶段的区别性多年训练的年龄、负荷、竞赛特征
论述:1、什么叫运动训练的高原现象,导致高原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试加以说明。
运动员年度训练的计划与组织
1、单、双、多周期的安排特点
2、确定训练大周期日程的步骤及计划要点
3、年度训练过程比赛系列的安排及其负荷的动态变化
4、赛前短期集中训练计划的结构及其负荷特点
论述:1、试论运动员竞技状态发展不同阶段的训练任务
周、课训练计划与组织
1、基本训练周的任务、内容、负荷特点
2、赛前训练周、比赛周和恢复周的任务、内容、负荷特点
3、训练课的不同种类及特点
4、训练课的结构及负荷量度
论述:1、试述不同训练小周期的类型和主要任务
运动队伍的管理
1、我国运动队管理工作的科学基础
2、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及各种关系
3、教练员与运动员在管理中的作用及素质
论述:1、试述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有哪些?并加以说明。
运动生理学
第一章绪论
名词解释:
内环境稳态兴奋与兴奋性动作电位静息电位神经冲动
阈强度正反馈负反馈
问答题:
1、刺激引起组织兴奋须具备哪些条件?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2、比较兴奋在细胞内和细胞间的传递特点。
第二章肌肉活动
名词解释
运动单位兴奋-收缩偶联单收缩强直收缩等张收缩等动收缩等长收缩拉长收缩
问答题:
1、试述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的传递。
2、什么是肌丝滑行理论?其依据是什么?
3、比较分析骨骼肌收缩三种形式的特点,了解肌肉收缩形式在体育实践有何意义?
4、试分析张力-速度关系曲线生理机制及其在运动实践中的作用。
5、试分析速度-力量关系曲线生理机制及其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6、比较分析快肌和慢肌的形态结构、代谢和生理功能。
7、运动训练队肌纤维类型、代谢和生理功能有何影响?
第三章肌肉运动的神经调节
一、牵张反射姿势反射肌紧张锥体系锥外体系
二、1、什么状态反射?试述状态反射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
2、比较锥体系和锥外体系的功能。
第四章呼吸
一、肺通气与肺通气量呼吸当量肺泡通气量肺活量
通气/血流比最大通气量和每秒通气量
二、1、运动训练对肺通气功能和肺换气功能有何影响?
2、为何在一定范围内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效果好?
3、简述肺换气和组织换气过程。
第五章血液
一、氧离曲线氧容量氧含量血氧饱和度红细胞比容碱贮备
血型
二、1、简述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试述血液在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中的作用。
3、试述血液在维持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第六章血液循环
一、血液循环心率心动周期自动节律性心输出量搏出量
心指数射血分数动脉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微循环
植物性神经
二、1、试述在长期训练影响下心脏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变化。
2、何谓搏出量?其正常值及生理变动范围如何?试述搏出量调节机制。
3、与骨骼肌相比,心肌活动有何特征,其生理意义如何?
4、试述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动脉血压的主要因素?
5、试述运动时血液重新分配的特点和生理意义。
6、何谓心力贮备?体育锻炼为何能增加心力贮备?
第七章最大吸氧量和无氧阈
一、需氧量吸氧量氧亏最大吸氧量无氧阈
二、1、何谓最大吸氧量?试述决定最大吸氧的因素
2、试述无氧阈的概念及无氧阈在运动训练中的运用.
第八章物质代谢
一、消化吸收糖异生排泄重吸收
二、1、糖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什么?比较糖的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过程特点。
2、人体的排泄途径有哪些?它们各有何排泄作用?
第九章能量代谢
一、基础代谢梅脱氧热价呼吸商食物热价磷酸原系统
乳酸能系统有氧氧化系统
二、1、简述体内能量的转移、贮存和利用过程。
2、试述运动时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和步骤?
3、运动中糖类和脂肪的动用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4、试述运动时的能量供应过程。
5、比较分析三种供能系统的特点
6、试述能量连续统一体理论在体育实践上的意义应用
第十章激素对代谢的调节
一、激素靶细胞应激应急
二、1、简述激素的生理作用。
2、简述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对糖代谢的作用。
3、简述含氮类激素和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制。
第十一章感觉与运动
一、感受器感觉器官特异性投射系统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视力(视敏度)视野前庭功能稳定性
二、1、视觉是怎样形成的?视觉在体育运动中有何作用?
2、比较特异性投射系统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特点与功能。
第十二章神经系统的整合功能
一、突触反射中枢中枢抑制神经中枢
二、1、简述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及其调节机制。
2、试述反馈在运动协调中的作用。
第十三章运动技能的学习
一、运动技能条件反射动作的感觉记忆痕迹技巧运动功能构型
运动动力定型
二、
1、为什么说运动技能是复杂的、链锁的、本体感觉性运动条件反射?
2、分析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四个阶段的动作特点、生理原因和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3、教学中如何利用多通道感觉信息来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
第十四章运动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
一、有氧练习无氧练习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
运动性疲劳能准备活动整理活动超量恢复
二、1、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是什么?
2、针对赛前出现的起赛热症和起寒冷症如何调整以缩短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
3、试述超量恢复的基本规律及其实践意义。
4、试述不同能量物质的恢复过程及其实践意义。
第十五章身体素质
一、身体素质耐力素质有氧耐力无氧耐力力量素质
速度素质反应时灵敏素质柔韧素质绝对力量相对力量
二、1、试述耐力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2、试述力量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3、简述发展肌肉力量的生理学原则和影响力量训练的因素。
4、试述速度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第十六章体育教学训练原则和方法的生理分析
一、
心搏峰教学训练负荷阈生理负荷量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
重复训练法运动密度
二、1、试比较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和重复训练法的特点及其生理作用
2、试分析中学体育教学负荷阈的生理学基础。
3、简述体育教学训练原则的生理学依据。
第十七章身体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
一、基础心率身体组成
二、1、相对安静状态时有训练者的运动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第十八章儿童少年与体育运动
一、青春发育期身体素质的自然增长敏感期日历年龄
生物年龄青春性血压
二、1、儿童少年运动系统有何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什么?
2、为什么儿童少年不能进行大负荷的力量训练?
3、儿童少年的神经系统有何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应怎么做?
第十九章女子与体育运动
二、女子在形态和运动能力等方面与男子有何不同?
第二十章环境与运动
一、生物节律热习服冷习服Q10效应
二、1、不同时运动时体温有何变化?适度提高体温对运动有何意义?
2、试述高原习服的生理学基础及其意义?
考研模拟真题一
名词解释:
心指数运动密度时值运动性疲劳氧离曲线机能节省化
绝对肌力循环训练法竞技体育运动技术项群
心脏的循环率
简答题
1、运动员脉搏(脉率)的测定可以评定什么?
2、运动中如何合理运用呼吸的方法?及其生理学基础。
3、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的关系。
4、运动训练方法在训练过程中的作用。
5、简述高原现象产生原因与克服方法。
6、请解释何为赛前隐蔽,其内容是什么?
7、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8、反馈信息在运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
论述题
1、论述在长期训练的影响下运动系统的适应性变化。
2、运动过程中心血管系统的机能功动发生哪些变化?请说明其调节机理。
3、结合运动实际,试述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
4、情绪消极是运动员常见的几种心理现象的一种,请论述何为情绪消极以及主要克服运动员情绪消极的专业方法?
5、试述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
考研真题二
名词解释
拉长收缩肺泡通气量紧张性迁张反射运动处方身体素质
中枢延搁运动训练计划徽缩大周期技术风格直观法
简答题
1、简述无氧耐力的生理基础。
2、为什么在一定的范围内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效果好?
3、氧离曲线是“S”形,有何生理意义?
4、何谓竞技战术?其由哪几部分构成?
5、运动训练周期性安排的生物学依据。
6、简述确定训练大周期日程的工作步骤。
7、贯彻适宜负荷原则的训练学要点有哪些?
8、教练员应具备的条件。
论述题
1、何谓姿势反射,结合所报专业的运动项目,举例说明运动中如何利用姿势反射完成动作。
2、以举重、短跑和公路自行车为例,说明进行发展专项力量素质的训练方法
3、试述制定系统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是什么?
4、如何判别运动员的疲劳程度?有何恢复手段?
5、阐述氧运输系统的生理学基础与运动实践?
考研真题三
名词解释
心理贮备力量素质新陈代谢极点心理训练体能训练
多维测试意念训练法恢复动机激励原则
简答题
1、简述决定力量大小的生理因素。
2、简述反射弧中枢部分兴奋传布的特征。
3、制定运动训练计划的必要性。
4、训练实践对青少年进行速度素质训练应注意哪些问题?
5、力量训练的基本方法有哪些?进行力量训练应注意哪些问题?
6、安排好综合训练课的基本部分应注意哪些问题?
7、身体形态在运动员体能中有何重要意义?
8、怎样才能合理克服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如何才能获得理想的训练效应?
论述题:
1、运动中血液循环系统发生了哪些变化?应该如何进行调节?
2、试述长跑运动员身体的结构,机能特点。
3、从定性的角度,结合您所熟悉的专项,设计该专项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
4、试述如何合理有效的进行动作速度练习?
5、专业(职业化)训练与业余训练(如学校课余训练)的相同之处和不同特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6、试述刺激坐骨神经引起肥肠收缩的全过程。
分析题
已经证实,长时间剧烈运动是尿量减少,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