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肌强直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机器人给帕金森患者做手术定位精度达0
TUhjnbcbe - 2024/4/1 17:17:00

近日,首都医院功能神经外科栾国明教授、关宇光主任成功完成ROSAONE(第二代ROSA神经外科机器人)辅助下的帕金森病DBS手术(脑深部电刺激植入术),双侧电极植入精度均在0.3mm以内。目前,该患者已经开机程控,术前双手颤抖、肢体僵硬、走路不便的情况有了明显改善。

栾国明教授、关宇光主任团队手术中

脑起搏器手术为帕金森患者带来新希望

该手术患者是一名52岁的中年男性,有6年的帕金森病史,表现为上肢颤抖、肢体僵硬。起初给予药物治疗后效果较好,但随着时间延长,药物疗效逐渐变差,并出现走路起动困难,两年前症状加重,出现轻度的言语不流利、喝水呛咳及便秘现象。

首都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关宇光介绍道,帕金森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慢性退行性运动障碍病,主要表现为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姿势步态不稳及其他非运动症状,是目前仅次于脑卒中、痴呆的严重威胁老年人群健康的第三大杀手。目前对于帕金森病的治疗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部分,大部分帕金森患者起初应用药物治疗后能够有效改善症状,但药物治疗一般有3-5年的“蜜月期”,疗效开始下降,而且开始出现一些药物的副作用。此时,就需要考虑脑深部电刺激手术(脑起搏器)治疗。

据关宇光主任介绍,脑深部电刺激手术俗称脑起搏治疗,简称“DB5”,就是利用脑立体定向手术,在患者脑内某一个特殊位置植入电极,通过安装在锁骨下的电刺激器,把电信号发送到大脑,借助外部遥控器,对脑内特定核团进行持续的电脉冲刺激,从而发挥刺激大脑的作用,以此来改善帕金森患者的症状。这种手术长期效果良好,尤其适用于药物副作用大、不能耐受的患者,或者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难以控制的症状,对于震颤、肢体僵硬的改善可以说立竿见影。而且可调控、可逆、微创治疗的优势,已成为目前公认的治疗帕金森病的有效治疗手段,为无数帕金森患者带来了新希望。

首都医院功能神经外科栾国明教授、关宇光主任团队对该男性患者进行多学科会诊后判定,药物已经出现耐受性,不仅无法控制症状,而且有所加重,药物治疗已经无效,手术指征明确,可施行脑深部电刺激手术。

机器人辅助下定位精度可达0.3mm以内

据了解,脑起搏器手术常用的核团(如STN核)通常只有花生仁大小,医生需要在不开颅的情况下将电极沿核团的长轴植入,让触点尽可能多被核团包裹。任何角度或距离上的偏差都会影响植入的效果,进而直接影响治疗结果。因此,脑起搏器定位要求非常精准,误差要求极其微小,是整个功能神外定位精度要求最高的手术。

栾国明教授、关宇光主任团队经过严格的术前评估和讨论,决定采用ROSA机器人辅助下脑深部电刺激植入术,期望能准确无误地将脑深部电极植入到丘脑底核核团。ROSA机器人是栾国明教授于年3月从国外引进国内的智能机器人无框架立体定向手术辅助系统,并开创性地应用于功能神经外科疾病如癫痫致痫灶的精准定位和运动障碍疾病的精准手术中,其突出优势在于定位精准、创伤小、效率高。

此次应用的ROSAONE为ROSA二代机器人,相比一代而言,重复定位精度提高了50%,骨性标志注册方式的定位精度0.2-0.3mm,机械臂的活动范围增加了近30cm,更高的精确度和灵活性更能满足包括DBS(脑深部电刺激)在内的神经外科技术需求。

该帕金森患者的脑起搏器手术由ROSAONE机器人辅助完成,采用全身麻醉方法,电极植入用时60分钟,双侧电极植入精度在0.3mm以内,实现了准确无误将脑深部电极植入特定核团的预定目标,整体手术过程非常顺利。术后患者微毁损效应即有明显效果,肢体僵便明显缓解,感觉身体轻松。目前,患者已经开机程控,双上肢颤抖、肢体僵硬、迈不开身的情况有了很大程度改善。

术后CT0.8mm连续扫描融合后可见靶点与电极完全重合

首都医院功能神经外科栾国明教授表示,ROSA机器人辅助下完成帕金森病的脑深部电刺激植入术,相比传统手术方式,最大优势在于电极可以近乎“无缝”植入到特定核团,误差小于0.3mm,最精准可以达到0.1mm,精准度相较之前提升了一个量级,这样从根本上保证了治疗效果。此外,术中还可以实时激光定位,随时校准,为精准植入提供又一重保障。而且还简化了操作步骤,减少操作误差的几率,手术时间相较之前缩短了1个小时,实现精准、安全、高效植入。(孔令栓)

1
查看完整版本: 机器人给帕金森患者做手术定位精度达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