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开于子、地辟于丑”年,辛丑年,生肖为牛。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牛常常化身成为镇水的灵兽或是古代氏族图腾。明代刘宗周在《人谱》中称:“六畜之中,有功于世而无害于人者,惟牛与犬”。
人们敬重牛,推崇牛,因为它的勤劳本分,默默奉献;因为它的善良忠诚,健壮勇猛。它不仅是农事生产的得力助手,更寓意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01
五牛图
著名的《五牛图》,为公元8世纪中唐时期韩滉所画,是少数几件唐代传世纸绢画作品真迹之一,也是现存最古老的纸本中国画,堪称“镇国之宝”,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韩滉(-),字太冲,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朝中期*治家、画家,太子少师韩休之子。他的父亲韩休制举出身,后被举为贤良,历任左补阙、主爵员外郎、中书舍人、礼部侍郎、虢州刺史、工部侍郎、尚书右丞。官二代出身的韩滉不用参加科举考试,以门荫入仕。
虽然出身官宦之家,韩滉本人却并非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他年轻时特立独行、不附权势而爱好学习。作为*治家,从玄宗到德宗经历四代君王,韩滉历任财*要职,其后出镇江淮地方,因治绩优秀官至宰相。他个性强直,明晓吏事,为安史之乱后的唐帝国中央*府压制藩镇势力、发展农村经济、重建社会秩序等方面都作出过巨大的贡献。
在从*之余,韩滉爱好古琴书画等艺术。他的书法学张旭,擅长于隶书、章草;绘画则学陆探微,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中称韩滉所画的“田家风俗、人物、水牛,曲尽其妙”,而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认为韩滉的画中“牛羊最佳”。
·唐韩滉《五牛图》局部。?故宫博物院
《五牛图》中的五头牛,从左至右一字排开,各具状貌,姿态互异。一俯首吃草,一翘首前仰,一回首舐舌,一缓步前行,一在荆棵蹭痒。整幅画面除最后右侧有一小树除外,没有其他的背景,因此每头牛可独立成章。
这幅传世名画不但选择了难度较高的牛作为绘画的题材,而且选的还是少有的*牛。作为家畜的牛,分为家牛、*牛、水牛和牦牛,中国古代画家很少去画*牛,而多画的是水牛。这或许是因为水牛通体灰黑,比较适合用水墨来表现的缘故。韩滉的《五牛图》是中国绘画史上仅有的一幅以*牛为主角的孤品。
·唐韩滉《五牛图》局部。?故宫博物院
在这幅《五牛图》上,有赵构、赵孟頫、孙弘、项元汴、弘历、金农等十四家题记,画中五头不同形态的牛,韩滉以淳朴的画风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表现了唐代画牛所达到的最高水平,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唐韩滉《五牛图》局部。?故宫博物院
《五牛图》卷一经问世,便成为收藏的热点。按明朝人的著录,《五牛图》卷在北宋时曾收入内府,宋徽宗将此宝收藏内府,视若珍宝。靖康之变珍宝劫后余生,南渡为宋高宗所得,但这些痕迹都因后人的挖割而不复存在了,只有“睿思东阁”、“绍兴”这些南宋宫廷的印记表明它南渡的身世。
元灭宋后,大书画家赵孟頫得到了这幅名画,如获巨宝,他自言生平见过韩滉的真迹有五幅,而最爱这一卷。他在画后再三题跋,称赞这画“神气磊落,希世名笔”。
·唐韩滉《五牛图》赵孟頫题跋。?故宫博物院
到了明代,画家项圣谟一见到这幅画,便立即取案头的宣德纸认真摹印。后来,《五牛图》卷又陆续到了大收藏家和鉴赏家项元汴与宋荦的手中。清代乾隆皇帝广诏天下珍宝,《五牛图》卷被征召入宫,乾隆皇帝非常喜爱,并多次命大臣在卷后题跋。清代扬州八怪之首金农也曾专程两次求见这幅画,一再叹赏说:“愈见愈妙,真神物也!”
·唐韩滉《五牛图》局部。?故宫博物院
清朝末年,名画被转到中南海瀛台保存,年,八国联*洗劫紫禁城,《五牛图》被劫出国外,从此杳无音讯。
20世纪50年代,香港企业家吴蘅孙因资金困难欲售宝筹款,《五牛图》才得以在香港重见天日。当时,周恩来总理收到一位爱国人士的来信,信中说,唐代韩滉的《五牛图》在香港露面,画的主人要价10万港币,自己无力购买,希望中央*府出资尽快收回国宝。周总理立即给文化部下达指示,鉴定真伪,不惜一切代价购回,并指示派可靠人员专门护送,确保文物安全。文化部接到指示后,立即组织专家赴港,鉴定《五牛图》确系真迹,经过多次交涉,最终以6万港元成交。
·唐韩滉《五牛图》局部。?故宫博物院
名画虽然回归祖国,但经历了颠沛流离,画面上蒙满了尘垢,伤痕累累,更有大小洞蚀数百处。
年1月28日,《五牛图》卷被送到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厂,由裱画专家孙承枝先生主持修复。经过淋洗脏污,画心洗、揭、刮、补、做局条、裁方、托心等步骤,接着补全了画心破洞处的颜色,再经镶接、覆褙、砑光等,以宣和式撞边装裱成卷。
8个月后,验收的专家组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图卷在补配处全色及接笔不露丝毫痕迹,与原画保持了统一,裱工精良,裱件平整、美观,达到了较高的装裱修复水平。
至此,国宝经历“失而复得、损而复全”,《五牛图》神采如旧。
02
牛虎铜案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中国文物考古界曾有过两次惊人的发现,一个是甘肃武威出土的“铜奔马”马超龙雀,另一个云南玉溪市江川区李家山出土的牛虎铜案。这一南一北,一马一牛誉满神州,有着“北有马超龙雀,南有牛虎铜案”之说。
·东汉马超龙雀铜像。?甘肃省博物馆
牛虎铜案铸造于战国时期的云南,二牛一虎的巧妙组合,记录了饿虎捕食,母牛护犊的瞬间。案又称“俎”,是祭祀的礼器,古滇国奢华的贵族用它来盛放肉制品。
铜案主体是一头强壮的大牛,牛角飞翘,牛颈肌强健,牛身微向前倾,牛的四肢为案足,牛背为案面,牛尾被一头猛虎撕咬着,猛虎四掌猛蹬牛身。此造型可以保持礼器在视觉上的平衡。在大牛的腹下横站着一头小牛,使得铜案整体的重心平稳下移。
·战国牛虎铜案。?云南省博物馆
牛虎铜案之所以广受赞誉,在于其独特的造型和复杂的铸造工艺。其中大牛、小牛和虎的躯体都是由“范模法”铸造,而两牛的牛角由“失蜡法”铸造后再通过焊接连接成整器。
“范模法”是战国时期青铜器常用的铸造方法。它需要经过制模、制范、浇筑、成型,四道非常复杂的工序。而“失蜡法”是用蜂蜡做成铸件的模型,再用耐火材料制成外范。加热烘烤后,蜡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空壳。再往内浇灌铜液,便铸成器物。
两种铸造工艺的结合,不仅体现了古滇国工匠精巧的构思和熟练的技巧,同时也反映了古滇国时期曾有一段发达的青铜文明。
·战国牛虎铜案。?云南省博物馆
从战国到汉武帝近年间,在滇池附近存在一个古代文明,汉代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曾记载过关于滇国的情况,虽然只有寥寥百字,但这正是关于云南文明历史的最早记载。
“始,楚威王时,使将*庄将兵循江上略巴(蜀)黔中以西。”“至滇池,(池)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以兵威定属楚。欲归报,会秦击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还,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曰某小厮,骟者曰某老爷,牝者曰某丫头。候有名封,则曰某管事,或直曰猫管事,亦随中官数内关赏。”
”滇“是中国西南边陲少数民族建立的一个古王国,主要分布在以滇池区域为中心的云南省东部和中部地区。从大量文物出土资料来看,滇国青铜时代文化存在的时间大致是始于商代晚期,战国末至西汉中期处于鼎盛时期,西汉后期逐步走向没落,其后滇国便潜入历史的大海中,沉睡了两千年之久。
·战国牛头青铜器。?云南省博物馆
而古滇国受到西汉王朝的重视完全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公元前年,博望侯张骞从西域归来,上报汉武帝,在汉王朝的南面有一条古老的通道,可以经过身*(今印度)直插匈奴人的身后。
于是,汉武帝很快派出使者,连接了西南夷与中原的交通,并对强大敌人匈奴实行了战略包围。公元前年,汉武帝在滇国故地设置益州郡(今晋宁),赐封滇国最高首领为滇王,并赐给滇王金印。
·战国青铜葫芦笙。?云南省博物馆
对滇王,给予其在“小邑”内“复长其民”的类似“采邑”的赏赐,并在所有郡县范围,规定官吏的俸食及用具由邻近内地供给,命“募豪民田南夷”的“商屯”供给州郡官府及戌卒,而在长安领取中央王朝支付的粮食。滇国出现了中原王朝设立的郡县和滇王地方*权并存的局面。
·西汉“滇王之印”金印。?国家博物馆
但这个局面没有维持多久,随着郡县制度的不断巩固,滇王的权利被取代了,从此受制于汉王朝的中央集权统治,滇国名存实亡。到公元1世纪,荣耀一时的滇国和滇王已经退出历史的舞台。
为寻找这个古国存在过的痕迹,从年开始,文物工作者对李家山滇池墓葬进行考古发掘,不久就发现,附近分布着近百个古滇国墓葬。当发掘工作进行到24号墓时,出土了包括牛虎铜案在内的一批丰富的随葬品。
在中国古代,祭祀礼器往往是统治者权威的象征。像牛虎铜案这样的礼器,绝不是一般贵族可以拥有的,因此有专家推测,这座墓葬的主人应该是一位王室成员,还有专家认为牛虎铜案的主人有可能就是滇王本人。
03
老子骑牛图
老子,春秋末期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五千余言。老子被尊称为老君、太上老君,在道教的诸神谱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老子骑牛」是古代常见的绘画作品主题,取材于这样一个故事:
传说老子对当时社会失望,于是离开大周出走,骑着一头青牛往西慢悠悠地出了函谷关。遇到了当时的函谷关令尹喜。尹喜说,我远远就看到一片紫气从东边过来,原来是您老人啊。既然来都来了,那就讲点东西指点一下吧。老子执拗不过,便留下了《道德经》五千言。经讲完,酒喝罢,饭吃饱,老子看尹喜也没有再拿酒出来的意思,就醉悠悠又骑牛出关而去。
关于「老子骑牛」的绘画作品,比较出名的有宋代晁补之的《老子骑牛图》。晁补之是山东人,元丰二年()的进士,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兼国史编修等职。早年即受到苏轼赞赏,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与张耒并称“晁张”。苏轼称其"于文无所不能,博辩俊伟,绝人远甚。"
·宋晁补之《老子骑牛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代晁补之《老子骑牛图》中有款识:“晁无咎写”,画面中老子宽额高耸,浓眉下弯,祥目凝视,气度悠闲,几分端庄,几分超脱,呈现出睿知的哲人风范。这是画以外入内,从形象的把握上来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内心世界以及个性特色,是晋唐以来“传神论”旗帜下的又一杰作。
另一幅《老子骑牛图》,作者是明代弘治年间的河南开封人张路。他年轻时“以庠生游太学”,然性格放纵,喜交友游乐,虽以画名天下,却终生无所经营。
·明张路《老子骑牛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张路的《老子骑牛图》不写背景,画中老子坐于青牛背上,手持《道德经》卷,正抬眼注视着一只飞在半空中的蝙蝠。在表现手法上,张路受吴伟的影响很大,笔势狂放而草率,但笔墨变得愈加雄奇,人物结构准确而又稳妥,基本合乎人体比例。人物的面部刻画得非常传神,衣纹的穿插也灵活巧妙,整个人物给人一气画成之感,形象生动而富有情致。
颜辉,宋末元初时期人物画家,人称老画师,擅画道释人物,元朝大德年间(-)曾在辅顺宫画壁画。所作笔法粗厚,钩勒粗细咸宜,有"笔法奇绝,八面生意"之称,这是一种前无古人之创新画法,柳贯赞之为"收揽奇怪一笔摸",与梁楷、法常一脉相承。
颜辉的传世作品有《寒山拾得图》(传),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钟馗雨夜出游图》卷,现藏美国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铁拐仙人像》轴藏日本京都智恩院等。
·元顏辉老子骑牛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
汉代的刘向在《列仙传》中记载:“老子西游,(函谷)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后世多以此寓吉祥之兆。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缂丝青牛老子图轴就描绘的这个典故。此图幅面巨大,缂丝、刺绣和绘染并用,技法精湛,是乾隆时期艺术水平高超的缂丝加绣代表作之一。
·清缂丝青牛老子图轴。?故宫博物院
04
牛转乾坤
中国古代关于牛的物品还有很多,例如南京博物院的东汉错银铜牛灯、国家博物馆的商代“亚长”牛牺尊、宁夏博物馆的西夏鎏金铜牛等等,要想一次看完各个博物馆的“牛”藏品,今年有个展是万万不能错过的。
年新春,由中国文物报社联合多家文博机构共同策划的“牛转乾坤——辛丑(牛年)新春生肖文物联展”将于春节期间展出,并在全国50多个博物馆和公共文化空间同步推出,该展甄选数百件牛主题文物,展览中耕地播种、载拉运送,雄壮威猛、憨态可掬的牛儿们,可以让观众追忆起往昔岁月、乡土乡愁的那份美好,并期待在纳福迎祥的佳节喜庆中,鼓足“牛劲”,充满“牛气”。
展览主要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生肖故事」揭示生肖文化的源与流;第二部分「牛族本纪」展示自然世界中种类丰富的牛;第三部分「五牛迎春」通过春牛耕春,神牛通灵,吉牛纳福牧牛意趣,铜牛镇水,讲述农耕文化、祭祀文化、吉祥寓意、精神力量、遏制水患中意蕴深厚的牛文化;第四部分「牛年话牛」通过绘画、剪纸、雕塑、民间工艺品等,展示民俗传说、工艺美术、金融牛市中的牛。
参加联展单位可以说阵容强大、声势浩荡,看看这长长的名单里,有没有你的所在地博物馆:
中国证券博物馆、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天津博物馆、河北博物院、邯郸市博物馆、山西博物院、临汾市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大连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院、黑龙江省博物馆、常州博物馆、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徐州博物馆、宁波博物院、安徽博物院、福建博物院、晋江市博物馆、厦门市博物馆、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江西省博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高安市博物馆、赣州市博物馆、河南博物院、洛阳民俗博物馆、漯河市博物馆、平顶山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长沙市博物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深圳市金石艺术博物馆、广西民族博物馆、桂林博物馆、重庆自然博物馆、四川博物院、贵州民族博物馆、遵义市博物馆、西安博物院、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甘肃省博物馆、宁夏固原博物馆。
◇本文部分信息来源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云南省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等
◇本文未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