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斜颈
1.斜颈发生的原因及危害
“斜颈”是症状描述,颈部的转动受限、头部偏向一侧是此病的最主要症状。斜颈分很多种类,如肌性、眼性、骨性、神经性、习惯性等,其中又以肌性斜颈最为常见。肌性斜颈可引起面部继发性畸形,面部不对称情况随着时间推移而加重、往往合并颈椎侧弯、颈椎畸形等颈椎结构发育异常,有的甚至可伴随脊柱侧弯、斜视。斜颈的发生是由于一侧颈部胸锁乳突肌缩短或纤维性挛缩,可能与胎儿在宫内位置不正或受到不正常的子宫壁压力有关,胸锁乳突肌内局部血液运输循环障碍致使该肌发生缺血性纤维变性引起斜颈,也有学者认为是胸锁乳突肌营养血管栓塞,导致肌纤维变性所致。斜颈的损害除了颈项部不对称以外,还会有头颅偏、大小脸、大小眼、口角高低不一、下颌不正等表现。
斜颈的症状一般可由家长自行发现,也可由儿保医师在体检中发现。发现斜颈症状后,家长可触摸幼儿颈部看是否可触及一坚硬包块,以及面部是否有不对称,比如大小脸、大小眼等。发现或怀疑有斜颈则应及时就诊,有时轻度的肌性斜颈只表现为一侧胸锁乳突肌增厚,可以通过B超确诊,及时就诊有助于治疗。一般1岁内的婴儿可推拿治疗,治愈时间为3个月至12个月不等。斜颈患儿除了需要及时得到治疗外,也应注意生活中异常姿势的纠正,家长日常给患儿哺乳、视物、怀抱以及睡眠时应有意使患儿头向健侧转动以帮助矫正。
2.斜颈的运动干预
纠正肌肉平衡是通过运动纠正斜颈的主要思路。
(1)按摩。
斜颈按摩包括局部热敷、按摩、手法扳正和固定头部,目的是防治颈部肌肉的挛缩越早发现、越早治疗效果越好。患儿取坐位或仰卧位,对患侧的胸锁乳突肌施用揉法,可用拇指螺纹面或食指、中指、无名指螺纹面揉5~6分钟。
(2)拉伸。
①胸锁乳突肌。坐姿,一个手放在同侧臀部下;头向对侧旋转并侧倾,感觉到轻微拉伸;用另一只手从头上穿过握住对侧的耳朵,轻微向相反的方向拉动;轻微下沉对侧的肩部,感觉到中等程度拉伸;持续30秒,重复6次
②上斜方肌。坐姿,一个手放在同侧臀部下;头向对侧侧倾,感觉轻微拉伸;用另一只手从头上穿过握住对侧的耳朵,轻微向相反的方向拉动;轻微下沉对侧的肩部,感觉到中等程度拉伸;持续30秒,重复6次
(二)驼背
脊柱后凸是由于肌肉韧带松弛、骨质软化,因久站久坐,在重力作用下所致的骨骼畸形。脊柱后凸是常见的脊柱畸形。正常人胸椎生理性后凸小于50°,后凸顶点在T6~T8处,与腰前凸形成平衡的生理弧度,此时矢状面重力垂线经过C1TlT12和S1,维持最佳生理曲线和身体平衡,保证人体能正常前视。先天性脊柱畸形、脊柱创伤、结核等多种疾病可以导致脊柱后凸角度增大。当后凸畸形大于60°时,畸形会继续加重并导致背部疼痛发生,甚至发生截瘫,需要进行矫正治疗。
1.成因
(1)不良锻炼姿势。“只练胸不练背,当心含胸又驼背”,习惯训练的人群常常喜欢练自已身体前侧的肌肉,而忽略身体后侧的肌肉。长此以往,造成前侧胸大肌、胸小肌的过度张力增加,后侧斜方肌、竖脊肌群无力,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胸椎后凸。
(2)长期不良坐姿。长期的不良坐姿会使身体本体感觉下降,自我纠正的能力降低,加上前侧长期肌肉缩短,后侧被拉长,胸椎间关节会变得僵硬,造成难以自我纠正的胸椎后凸。
(3)青年性驼背。又名“少年驼背症”及休门氏症。病变主要累及中、下段胸推椎体。病变发生在椎体的第2骨化中心,即椎体上、下面的骺板。脊柱胸段向后弯曲使椎体前方承受的压力大于后方,前方骨骺的坏死影响了前半椎体高度的发育。
(4)维生素D缺乏病。体内维生素D不足而引起的全身性钙、磷代谢失常和骨骼改变,突出的表现是小儿的佝偻病和成人的骨软化症及骨质疏松症,同时影响神经、肌肉、造血、免疫等组织器官的功能,严重影响幼儿的生长发育。
(5)强直性脊柱炎。长期的背部的姿势不良会引发整个脊柱自下而上的强直。先是腰椎前凸曲线消失,进而胸椎后凸而呈驼背畸形;随着颈椎受累及活动受限,最终导致脊柱各方向活动均受限。
3.运动干预及预防方法
(1)背部泡沫轴滚动:幼儿仰卧在垫子上,使上背部压在泡沫轴上,并与胸椎垂直,腿屈膝,双脚踩在地面上,在腿部的支撑下将腰臀部顶起,使身体的重量压在泡沫轴上。从颈部至腰部进行上下滚动,做10个来回,重复3组,每周练习3~4次
(2)跪姿胸椎伸展:幼儿呈俯卧姿势,双手撑地,与肩同宽,两脚尖撑地。收腹吸气的同时收缩臀部使骨盆呈前倾位,将腰背部尽可能向上顶起。呼气过程中放松腹部,腰部恢复到正常的生理弯曲。保持2秒后恢复到起始位置,做10次,重复3组,每周做3次。
(3)上背伸肌群的力量训练。幼儿采取俯卧位锻炼,背部放置一定重量的背包(背包重量为幼儿尽全力恰好能够完成12~15次),受试者尽力抬起躯干,抬起背包。重复3组,每周进行3次。随着患儿背部伸肌力量的逐渐增加,背包的重量逐渐加,重量维持在使患儿始终尽全力恰好能够完成12~15次的水平。
(4)有氧练习。起初幼儿按自己的步速行走,之后要鼓励他们逐渐加快行速度,以增加对氧气的需求。通过正确呼吸方法以增强呼吸肌。要求他们随着需氧增加逐渐增加呼吸的深度而不是呼吸频率,持续时间为20分钟,每周练习34次
(5)腹式呼吸训练。幼儿把一个1千克的背包放到腹部,吸气抬起背包,教练询问抬起背包的困难程度,背包的重量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调整,应始终维持在儿童恰好能完成12~15次的重量,重复三组,每周做3~4次。
(三)脊柱侧弯
脊柱侧弯又称脊柱侧凸,是危害青少年和幼儿的常见疾病。我国女性中有0%~15%的人患有脊柱侧弯症,男性患病比例为3%~5%。幼儿时期不良的体姿体态会导致少年期侧弯问题的出现。正常人的脊柱从后面看应该是一条直线,并且躯干两侧对称。如果从正面看有双肩不等高或后面看有后背左右不平,就应怀疑“脊柱侧凸”。
1.脊柱侧弯对人体的影响
(1)高位脊柱侧弯影响头、颈及上肢功能。颈胸段以上的脊柱侧弯会使头颈肩的位置不正而影响美观,因而高位脊柱侧弯早期容易发现;还会影响头颈部,可以出现头痛、颈部痛、胸椎变形、锁骨压迫臂丛神经引起上肢肌萎缩、麻木和功能障碍。
(3)中位脊柱侧弯影响心肺功能。表现为心率快、肺活量小。对肺功能影响的程度与侧弯的严重程度有关。
(4)下位脊柱侧弯影响下背及躯干功能。胸腰段、腰椎和腰骶椎侧弯早期不明显,成年后因劳累而腰痛,容易看出躯干倾斜
2.脊柱侧弯的运动干预
运动干预是脊柱侧弯常用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合理的运动处方可以帮助改善侧向畸形和脊椎的旋转。运动干预方法很多,包括三维运动疗法、轴向脊柱减重训练、侧移运动、悬挂运动、定量躯干旋转力量训练、躯干稳定性训练、个体功能训练等。运动疗法可增强躯干肌肉力量和脊椎的稳定性,减少肌肉筋膜对脊柱三个平面活动的限制,改善呼吸肌控制能力,增加肺容量,加强协调性、脊柱的本体感受和运动控制,在功能位上建立新的、正确的姿势模式,从而达到改善脊柱畸形、纠正侧弯的目的。
(1)姿势对称性训练。儿童通过意识控制,保持坐立位躯干姿势挺拔和对称;可在直立位做上肢外展、高举前屈、腰背部前屈、后伸、双足依次上抬,进一步在俯卧位锻炼腰背肌,在仰卧位锻炼腹肌及下肢肌肉。矫正侧凸可有意识地加强凸侧肌肉,减轻凹侧肌肉所产生的拮抗肌收缩反应。训练时可以让幼儿取仰卧位,对胸段侧凸来说,让幼儿凸侧的手提1~2千克的重物,在身体的一侧做上举动作。对腰段侧凸来说,让幼儿凸侧的下肢在踝部负重1~2千克的沙袋,做直腿上拾动作。仰卧位运动可以消除脊柱的纵向重力负荷,放松脊柱各关节,增加脊柱活动度。练习时,动作要平稳缓慢、充分用力、准确到位,并保持5秒,每次练习20~30分钟,每日坚持训练2~3组。凸侧脊椎旁肌肉会较凹侧椎肌肉更强壮有力,从而使两侧椎旁肌肉达到新的平衡。
(2)功能矫正操干预。通过功能矫正操,增加背部、腰部、腹部及臀部肌肉力量,调整脊柱两侧肌肉力量的平衡,增强脊柱支撑能力,对COBB角25°以内幼儿有益无害。COBB角30°以内的侧凸,功能矫正操可以作为主要康复的手段。若脊柱侧凸度数较大,可以配合支具同时矫正。以下为一套功能矫正操(共九节):
①前后爬行:肘膝跪位,用肘膝向前向后爬行。
②左右偏坐:跪位,双手上举,先臀部向右偏坐,然后再向左偏坐,反复交替
③头顶触壁:俯卧位、鼻朝地,双肩外展,双肘屈曲,双手向前,使头尽力前伸,用头顶触墙壁,然后缩回,在以头顶触壁,反复练习。
④双臂平伸:俯卧位,双手枕于额前,双臂慢慢抬起离开地面,向前伸直,然后双手在额前,如此反复练习。
⑤仰卧起坐:伸卧位,双臂伸平放垫上,然后仰卧起坐,躯干屈曲,上臂前伸。双手触及脚趾尖,然后慢慢双臂上举回仰卧位。
⑥下肢后伸:俯卧位,双肩外展、双肘半屈曲,双手掌平放于垫上,双下肢后伸,从垫子上抬起,左右腿上下交叉呈剪刀式运动。
⑦双腿上举:仰卧位,双手枕于头下,双下肢半屈曲,双足平放垫子上,然后双下肢上举,两腿前后交替做剪刀式运动。
⑧深吸慢呼:仰卧位,双上肢平放身体两侧,手掌向上,双下肢半屈曲,双足掌平放垫子上,用鼻孔深吸气,使胸廓扩展然后轻轻呼气,将气慢慢由口吐出。
⑨挺身站立:站立位,双足平行靠墙,使双肩及髋部紧贴墙壁,使头颈及脊柱尽力向上挺立。
(3)力量训练干预。力量训练对脊柱侧弯有很好的作用,以下为一套力量训练的方法:
①转体动作:两脚开立,扭转躯干,做向脊柱凸侧同方向的转体动作。完成一次转体运动后,两臂轻置体侧,再重复上述动作(不要做另一个方向的转体动作),在动作过程中双腿伸直,不要移动双脚,以免降低效果。
②手扶肋木体侧屈:身体侧面面对肋木站立,用胸椎侧凸面方向的手扶肋木下档,另一侧的手攀握在头顶上的肋木侧,然后向反肋木方向不停地做体侧屈运动,必须抬头、挺胸、收腹,上体不能前倾。
③悬垂体侧摆:正面双手握单杠或肋木,两腿合拢,向左右侧摆,以使S型的脊柱逐渐伸直。
④单杠单臂悬垂运动:凹侧臂手握单杠悬垂20~30秒。
⑤单臂拉引橡皮筋:身体直立,两足与肩同宽,手握橡皮筋一端(另一端挂在固定物上),凹侧臂侧平举,使劲向身体另一侧拉引。
⑥单臂上举哑铃运动:身体直立,两足与肩同宽,凹侧手持哑铃(3~7千克),向上举时伸直臂,放下时屈肘,哑铃位于肩侧为1次,自然呼吸,反复10~15次。
⑦普拉提训练及一些瑜伽动作。用于加强弱侧肌肉的肌肉强度,增加紧缩结构的伸展度,促进腹肌肌力与弱侧胸、腰以及髋部伸肌群的发展。幼儿进行姿势训练、力量训练的时间、频率由实际情况决定。
(4)改善呼吸运动。胸椎侧凸达50°以上且合并椎体旋转时,常常有呼吸困的现象。呼吸练习应贯穿在所有的练习中。可按照下列步骤指导幼儿进行腹式呼吸;
①仰卧位,屈髋屈膝。
②引导幼儿有意识地限制胸廓活动。
③吸气时腹部应该隆起,可以用视觉或者徒手检查,而且在腹部加上一个,以强化腹部的隆起。
④呼气时腹部尽量回缩。
⑤逐渐结合胸腹式呼吸,缓慢的腹式吸气后,胸廓完全扩张。随着呼气过程,腹部回缩,胸廓回复。
⑥讲行慢吸气和慢呼气锻炼。呼气时间为吸气时间的两倍。
⑦胸腹式呼吸锻炼先在俯仰卧位进行,然后坐位,最后立位。
(四)高低肩
高低肩是由于长期不正确的身体姿势或者长期对两肩不平衡的使用造成的。高低肩患者一般会出现头晕、肩颈酸痛、肩颈麻木、肩关节活动受限等症状,如果长期不治疗则会造成脊柱侧弯。另外,运动不当也是导致高低肩的原因。每一种运动都和人体的生理结构有紧密联系,适当的运动能够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发育,运动不当则会对身体造成损伤,使身体肌肉失去平衡、身体机能遭到破坏。医学专家认为,高低肩时间过长,会引发脊柱侧凸,主要发病人群是处于发育期的青少年,如果不及时治疗,不仅严重影响发育,还会导致呼吸障碍,甚至影响婚育。父母们一旦发现孩子双肩不平或脊柱不直,医院检查,早期治疗只需进行器械矫正,脊柱侧凸角度大于50°时,则需手术治疗。
1.高低肩的类型及成因
(1)左、右两侧肩胛骨位置的不对称。这种类型的“高低肩”通常是左侧肩高、右侧肩低,但脊柱(曲度)、骨盆的位置或姿势并无明显的变化。形成的原因可能是工作或生活中的习惯性姿势、呼吸功能不良、胸廓或肋骨的位置不佳等。在上肢负重或徒手肩关节屈曲、外展时,这种类型的“高低肩”会被明显“放大”,也更容易观察到两侧的差异。
(2)脊柱“S形”侧弯引起的“高低肩”这里的脊柱“S形”侧弯并不是结构性的脊柱侧弯,而是由下肢长度不对称(右下肢较短)引起,通常表现为两侧髂脊不等高、脊柱成“S形”,左侧肩高、右侧肩低。如果将右脚垫高,这种类型的“高低肩”则会消失,身体回到正常位置。而如果把左脚垫高,则会加剧脊柱“S形”侧弯引起“高低肩”现象。
(3)脊柱“C形”侧弯引起的“高低肩”这里的脊柱“C形”侧弯同样不是结构性的脊柱侧弯,也是由下肢长度不对称(右下肢较短)引起,表现为左侧肩低、右侧肩高。如果将右脚垫高,这种类型的“高低肩”则会消失,身体回到正常位置。而如果把左脚垫高,则会加剧脊柱“℃形”侧弯引起的“高低肩”现象。
(4)骨盆旋转、肩胛骨位置不对称引起的“高低肩”。这种类型的“高低肩”通常表现为骨盆向一侧旋转,同时存在肩胛骨位置的不对称,但脊柱曲度并无明显的变化。在做上肢或下肢动作时,这种类型的“高低肩以更容易地被观察到,身体两侧会存在明显的差异。
2.运动干预
(1)左、右两侧肩胛骨位置不对称。由于这种类型的高低肩不涉及脊柱问题,因此纠正起来较为简单,主要是纠正左右侧肩颈肌肉肌力平衡。放松高侧肩部的上斜方肌、胸锁乳突肌,增强低侧肩相同肌肉的力量。这两块肌肉增强与放松的详细方法在本章斜颈部分可见。
(2)脊柱问题导致的高低肩。此类型高低肩主要是因为脊柱的侧凸导致两侧肩胛骨的高度不一致,因此,这种高低肩主要通过纠正脊柱两侧肌群肌力平衡以恢复脊柱的中立位。具体方法可以参照本节脊柱侧弯的纠正方法。
(3)骨盆旋移、肩胛骨位置不对称引起的“高低肩”。骨盆与肩胛骨问题共同引起的高低肩,应从远心端开始解决,即先解决骨盆旋移,再解决肩胛骨问题。因为骨盆是支撑脊柱的“基座”,而脊柱是承载肩胛骨的“顶梁柱”,基座位置不正,顶梁柱就会歪,肩胛骨也必然会受到影响。肩胛骨问题的可以按照斜颈处理方法。在人体直立时,脊柱是人体骨骼支撑最为关键、也是最为薄弱的部位。特别是对于儿童而言,其骨骼较软、易发生形变,可塑性大,因此更要注意对于该部位的保护,一旦发生脊柱形态问题,其正常的功能必然受到影响,对于正在发育期的儿童来讲,某些功能在发育的关键期一旦错过,之后便无法弥补,从而造成终身的遗憾。导致幼儿产生脊柱问题的主要原因为生活中不良的动作模式以及意外损伤,因此,作为体能教练或监护人更要培养他们正确的动作模式和习惯,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