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肌强直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北京体育大学武冬教授透彻解析太极拳论 [复制链接]

1#

按:在众多的太极拳理论中,迄今为止,影响最大,最具权威的拳论首推年在河北永年县发现的《太极拳论》。《太极拳论》是太极拳界公认的权威经典,因为该拳论中包含了深刻的太极拳含义,确立了太极拳的理论基础、技术特点、训练程序、技击原则等标志太极拳的主要理论特征,只有深刻理解,才能指导实践。

太极拳论原文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太极拳论解释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解题:这段话点明主题,说出太极拳理根太极阴阳学说,其理论来源,可以追溯到《易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的“一阴一阳之为道”。还有《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朱熹认为“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周敦颐的太极图说理论等。中国文化认为“天人合一”,人体内外都是统一同构,全息对应,因此,用宇宙演化之理比附太极拳原理,认为太极拳表达的就是宇宙万事方物之理,所谓“天地一大太极,人身一小太极,人生不可不练太极”。

释义:太是大的意思,极是屋脊代表最高的宇宙运行机理即道,无极是形容宇宙最原始的混沌本体状态,说明宇宙的道来源于未分化的原始本体即无的状态。在许禹生《大极拳势图解》书中还有“动静之机”一句,而李亦畲廉让堂抄本中没有这句话,动是绝对运动,静是相对静止,许禹生解释“变异物体之位置,或动体进行之方向曰动。保持或维持其固有之位置或方向曰静。机者,朕兆也”,阴阳代表事物内部两个方面、作用、性质,母是基础的意思,寓意道的变化源于阴阳之间互相作用。

拳势举例:太极拳技术动作是指从预备式到起势就是无极而太极,即从“心中空空洞洞,内无所思,外无所视,伸缩往来进退动作,兼无朕兆”身体相对静止的无极状态,进入动步起手劲贯四稍的初始动作为太极,静尚势,动尚法,在太极拳推手中,两个人从预备势到搭手势,两人手腕相搭,掌腕相搭组成的大极图,很形象地表达了无极生太极,体现动静之间的变化。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解题:这一段是讲太极拳推手包括演练的运动总原则。从运动状态,运动过程、运动力度、运动速度、运动变化维度提出总的要求。

释义:“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动是指身心两个方面,心动是指思想意识活动,身动指整个身体位移,或者四肢的运动。分是由一种静态到动态的过程,分的是重心移换,肢体相对运动;静是相对形体保持固定姿态不动,合对个人而言是一种关节之间对应,二人推手而言是与对方保持一定用力状态。通常合要做到内外三合,特别是形体的肩与胯、肘与膝、手与足,与对手推手中的合是静听其劲道变化,要在接触点上与对方保持零加速度。总之,一动要全动,一静全静,动静在心主导,分合在身变化。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无过与不及是指动作定势稳定,过程有中心,恰似身体围绕个固定点做弧线运动,以肢体长度为半径,肢体所运行轨迹刚好在圆周线上,即不超过也不够不着边,与对手推手中就是用力与对方保持接触点上不形变,所谓如水负舟,其核心是“中”,守中求正。随曲就伸,是指与对手推手中,当对手用力伸时,我方随着对方伸而曲,标准是接触部位不变形,加速度为零,反之,亦然。这句话核心意思是因敌成形,因敌变化,走出主观臆想,根据客观条件变化,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就势借力,舍已从人,在外表动作是收缩与舒展,在劲力是接劲与发劲。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调之粘”。对方用猛力攻击我,我不以硬性对抗相抵抗,而是应用弹性应力化解攻击力,不即不离地转移开身体部位,谓“走”,当对手处于有力使不上,反关节运行,身体处于不稳定状态下,我处在得机得势舒服状态下,如胶似漆地黏住对方,就像对手影子一样,跟随不丢开,叫“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在时间和速度上,对手动作快,我则快,对手慢,我则慢,核心是“因敌变化示神奇”。

“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无论动作的结构、位置、轨迹、速度、力度等多方面变化,其中包含的道理一样,动静、虚实、分合、过及、急缓、刚柔的变化规律是相同的,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大道至简,一本万殊,法无固定,理有要归。

拳势举例:陈式太极拳从金刚捣碓到的懒扎衣动作过程,一动两臂上下对称展开,一擦脚,腿开,两臂合,瞬间静止,就是“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推手四正手中对手挤,我方按就是“无过不及,随曲就伸”,如果对方突然大力攻击我胸部,我急顺势按,就是“人刚我柔谓之走”。当对方失重将身体前倾,处于即将失重状态时,我双手不离不弃地附在对手两臂或肩部就是“我顺人背谓之粘”,全过程随着对手节奏变化而变化就是“急缓”变化,而这一切变化,都是我守中,柔化,舍已的道理体现。

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解题:这一段是讲太极拳训练的阶段划分和运动负荷要求。第一阶段是着熟,着,也叫招,有的人叫招式、着术、招法、着势等,其实含义一致,学术的叫法“拳势”。第二阶段叫“懂劲”。第三阶段叫“神明”。训练负荷要求“日久”且“悟”才可以贯通。

释义:太极拳推手的训练重在对劲的掌握,“劲离不开着,劲附着而行。按照熟练程度分为着熟、懂劲、神明三个阶段,着熟的过程是去掉不协调的力——拙力阶段,懂劲是动作逐步熟练过程形成协调劲——调劲,神明就是“自动化”——内劲,其实质就是运动技能形成的三个过程。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解题:本段是身体技术要领、推手技术方法和练习功效。

释义:“虚灵顶劲,气沉丹旧”。是身型的技术要求,虚灵顶劲的灵也有写作“领”,即头顶的百会穴(从两耳尖直上头顶与两年垂连线交会处),要虚虚上领,额前天庭处向前顶劲,这是一种自然用劲状态。颈部肌肉不足强直用力梗脖,保持颈肌有弹性,形象比喻就像测量身高时头顶轻触标尺之感,或头顶百会穴轻径上提,好像头顶上有绳索悬着。又好像头顶上顶着一满碗水那样不能摇晃。百会穴与会阴穴要保持垂直的姿势,称作“上下一线”。

气沉丹田,这里气不是呼吸出人肺部的气体,因为,呼吸之气在肺部,不可能穿越膈肌进入小腹。事实上,是指腹式深呼吸,小腹膨胀,相对重心降低,似乎是“气”沉到小腹丹田(脐下一寸三分,也有说三寸)处,形象比喻就像喝水流到腹腔的感觉,与虚灵顶劲对应,使身体上下肢体放长,上轻,下实,中间灵,也是老子“虚其心而实其腹”的一种表现。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形态上,身体垂直轴保持与地面垂直,即不左右歪斜,也不依托外力维持平衡,劲道上,其实也不是完全数字化的九十度垂直叫不偏不倚,而是身体重心维持在支撑面积内,不失去平衡,做到重心稳定,动作灵活,中正安舒,体现“中庸之道”。忽隐忽现,多指劲力的力点、力向、力路的多变,也是重心转移变化,让对手找不到我的重心,摸不清楚劲路,形成“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主动态势。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对手推我左侧,感到左侧受力,则左侧或转动,或放松,化解攻击,同时,通过身体轴转,右已去;虚与杳都是昏暗、迷茫之意,形容难以琢磨,难以控制,右侧反之亦然。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弥”是愈、更加的意思,语出《论语》中“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对手想向上攻击我,我则引领对手更高,关键是“滚转”,结果是对方把自己仰攻而出,反之亦然。同理对手长驱直人,想深度攻击我,而我让开对手攻击点,腾出空间给对手进攻的路线,结果是对手变成强弩之末。反之,对方欲撤退,我则协助对方退的没有了退路,这正是太极拳推手的“引进落空”“顺势借力”的作用。

“一羽不能加,绳虫不能落”。一根羽毛的重量微乎其微,形容太极拳推手中对力度控制的准确、精确;蚊蝇不能落,说明身体感知系统非常灵敏,也是比喻身体有极高的放松能力,让一只蚊子都难以着落,表达太极拳推手“静”的功夫。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益皆由此而及也。”“知”在中国兵法中有“知重于兵”的认识论,强调“先知”“尽知”“知常”“知变”,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太极拳推手同理,称作“懂劲”,透过听劲,用肢体的触觉为媒介的本体感觉来感知对方劲路的方向、大小、作用点,如果对方不出力时,还要通过适度施加力,引逗对方使力,称作问劲,最终达到完全控制对方,而对方摸不着我方的劲,有一种知劲任君斗的效果。

英雄是才能勇武超过常人的人,过人之处就在于能知己知人,而且是坚持正义的技击,在推手中是一种以维持自己平衡,不输为赢的追求,而不是打遍天下无敌手的“争霸”。“盖”是归纳概括的意思,总起来讲,其原因就是“知劲”,由此揭示了太极拳由追求外在“着”到内在“劲”的进步,体现了中国触觉思维特点。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解题:这一段通过对比其他拳种流派,从力度和速度说明太极拳以及推手的特点。显然在对比中更突出太极拳的特点,对其他拳种流派略有一些“低看”。事实上,各家各派各有千秋,只是从立意上而言,太极拳确实是略胜一筹,而且,我们认为只要符合太极道理的拳,虽然不冠以“太极拳”称谓,其实一样可以达到同样的高度。

释义:斯技,是指武技,各种技击之术,旁门是指除太极拳(似乎有正门含义)以外的拳种流派很多,虽然各家各派的动作招式不同,大概不排除,强壮的人欺负弱小的人,速度慢的输给速度快的,有力量的打无力的,手慢的敌不过手快的,这一切都是动物式的本能,是天生赋予的能力,不是通过后天努力习得的技能。

“察”有考察,仔细思考的意思,仔细分析“四两拨千斤”这句话,很显然不是依靠力量大而取胜,观看分析七八十岁的老人能够抵御众人攻击的情景,恐怕只是依靠单纯速度快难以做到抵御围攻。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题解:本段揭示太极拳推手中错误与正确以及后果。其中,最大的错误是“双重”,正确的方法“偏沉”,否则只能是被人制。

释义:立,指站立或者身体保持平衡,平准一词,有的版本写“秤准”“枰准”,考“平准”早见于《庄子天道》“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汉代设“平准”官职,负责权衡折价,一般形容处理事物中正不偏,这里引申为身型中正,也有人认为平准是指像天平一样准确平衡,整句话从动作角度形容身型中正,身法平衡。《太极拳平准腰顶解》讲:“顶如准,故云顶头悬也。两手即左右之盘也,腰即根珠也,立如平准,所谓轻重浮沉,分厘丝毫,莫不显然可辨矣!”把人比作天平,维持自己平衡,称出手的分量。

活是灵巧,多变之意,有了“轴立”的稳定,则遇到外力接触时,围绕轴的转动可以不受力,顺势滑过。圆转之法,通常是以腰为轴,肢为辐,以腰带动四胶做类似车轮转动,其实不仅仅是大的关节做轴,在练习中每个接触部位都可以找到转动轴,如肘旋臂转,旋踝转胯等,做轴心运动,随机走化。

偏沉则随,与左重则左虚似乎相同,其实,仔细分析还是区别明显,这里的“随”突出了一种圆转的过程,当受到攻击力时,通过身体一侧松沉,另一侧则反过来在对于施力的后方追随其力,在圆转中使对手陷人自己的漩涡里,自己把自己“打”了。相反,双重,指当对手施力攻击时,针对作用点采取针尖对麦芒的单方向用力,俗称“顶牛”,结果是或者大力打小力,或者双方僵持不下,动作停滞。在单人演练中的双重也有人解释为,两足、双手不分虚实,同侧手足同时用力,也有一定道理。推手中的双重主要是指不会变化,产生僵持,敌我双方“死磕”,违反了“一阴一阳”“以柔克刚”的原理。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每”是常常之意,常常看到下多年苦功的人,不能柔化运转开攻击力,“率”是大概的意思,皆是全是之意,整句的大意是说,大概全是自己造成被别人牵制,其原因是没有悟通“双重”的毛病。

拳势举例:如杨式太极拳的野马分鬃动作,前手接触对手攻击力,保持头顶与百会穴垂直,身型中正,而手上称出对手力量大小,传递的程度,保持自身平衡,此为“立如平准”,以身体垂直轴为转轴,以腰为轴心,加上手臂自旋,腰胯腿的旋转像一侧圆转,为“活似车轮”,整个过程是“偏沉则随”,随即另一只手顾势推击对手背后,使对手犹如手扶车轮,被旋转甩出。

反例,接手后双方你死我活“死顶”,谁都难以移动,则是“双重”!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解题:本段是上段“双重”错误的具体纠正方法和练习要求。也是整篇拳论的文章结构上与开篇“阴阳”立论的呼应,点明要想避免“用力顶抗,不能走化”的“顶牛”毛病,就要遵循阴阳变化的道理,在走粘、开合、动静、缱绻、刚柔、虚实等变化中寻求平衡,核心是懂劲,保障是用身心去持之以恒地苦练。

释义:此病是指不能运化的“双重”毛病,必须明白阴阳,这里阴阳是一个形而上的概念,具体涵盖了劲力的刚柔,拳架的开合,重心的虚实,速度的快慢,特别是在推手中对对方劲力的掌控。如前文“人刚我柔为之走”“我顺人背为之粘”,这里走与粘是不同,而本段的走与粘又是一回事,有人认为这是矛盾,其实,“走与粘”表达的是一对互为依存的攻防技法,就像手心与手背,是统一不可分的。走化要粘住对方,粘住了一定要走化,否则就违背了阴阳不离、相济的道理,不能产生太极拳的攻防效果。明白了阴阳变化的道理,称为懂劲,此时的懂劲只是说练习方向对,方法正确,但是,未必是身心同一地掌握了劲道,因此,必须要不断地练习,而且要用心默默比较辨识,反复琢磨真正的太极劲,技艺逐渐达到得心应手,随心所欲高度自动化的程度。

本是含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解題:本段是全篇总结,得出太极拳的核心特征是:舍己从人,指出错误认识,提出希望。

释义:字面意思容易理解成舍弃自己而跟随他人,好像没有了主见,屈从别人。其实正好完全相反,这里的“舍”是放弃自己主观的想象,走出自我为中心的藩篱,一切以对方变化为依据,根据客观问题,实际情况,做出理性判断。“从人”是采取顺势而为,像大禹治水一样疏而不堵,犹如影子跟随对手,其结果是“由己”。借力打力,表面是失去自己,实际是掌控别人,这是中国“反求诸己”内向文化的体现。多数人错误的认为是含近求远,近的含义是“近取诸身”代表自己,远是“远取诸物”意思为身外人与物,丢失了自己,盲从于他人,被动地依靠外界,丧失了依据客观情况,通过自己分析,做出正确行动的能力。

这正是一字之差,一度之别,偏离本意和正确方向十万八千里,因此,学拳人不可不仔细思考分辨,为此专门做此拳论!注:本文原载于年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太极拳推手教程》第二章第一节,作者:武冬教授。

推荐阅读

??

北京体育大学公开课:武冬教授讲太极图与武术

北京体育大学武冬教授教科书式示范陈式太极拳

长按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