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肌强直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微动态儿童节义诊关爱儿童,促进成长 [复制链接]

1#

为守护儿童身体健康,更好地为体系部队和周边群众提供医疗服务,第八医学中心儿科于5月27日举办了“关爱儿童,促进成长”大型义诊活动。

儿科邱萌主任和陈叶蕾护士长带领医护人员为前来咨询的儿童家长解释疑惑,并主要针对小儿肺炎、反复呼吸感染、哮喘作了健康宣教,特别对“手足口春夏季传染病的防治”进行了知识普及,让家长们通过义诊活动树立起“防大于治”的观念。

义诊现场不仅为孩子们进行免费骨密度测量和身高值预测,医护人员还特别准备了气球、贴纸等小礼物,有的护士还扮成孩子们喜爱的卡通玩偶,与小朋友一起唱歌跳舞答题。

此次义诊活动是第八医学中心*委“七项暖心工程”的延伸和拓展,旨在通过“儿童节”“爱眼日”“爱耳日”等节日义诊,让参加活动的家长们对儿童常见病做到“提前防、及时治、合理用药不过度”,这就是送给孩子们最好的节日礼物。

健康小知识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cuteupperrespirAtoryinfection,AURI)系由各种病原引起的上呼吸道急性感染,简称上感,俗称“感冒”,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该病主要侵犯鼻、鼻咽和咽部,根据主要感染部位的不同可诊断为急性鼻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

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因是什么?

病*引起者占90%以上,主要有鼻病*、呼吸道合胞病*、流感病*、副流感病*、腺病*、柯萨奇病*、冠状病*、埃可病*等,病*感染后继发细菌感染,最常见的是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肺炎支原体不仅可引起肺炎,也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

婴幼儿由于上呼吸道的解剖生理和免疫特点而易患本病。若患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营养不良、贫血、锌或铁缺乏症、免疫缺陷病等,或因护理不当、气候改变、被动吸烟和环境不良等因素,易反复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或使病程迁延。

如何护理患儿避免患上感染病或者降低不良反应?

(1)病*感染者:应告诉家长该病的自限性和治疗目的,使家长了解上呼吸道感染的预防知识和护理要点,按时预防接种。

(2)居室应宽敞、整洁、采光好:室内应采取湿式清扫,经常开窗通气,避免在小儿居室内吸烟,保持室内的空气清新,并注意手的卫生。

(3)多进行户外活动,加强体格锻炼,增强体质,加强呼吸肌的肌力与耐力,提高呼吸系统的抵抗力与适应环境的能力。

(4)指导家长合理饮食起居,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纠正偏食,保证充足的营养和睡眠。

(5)呼吸道疾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在气候骤变时,应及时增减衣服,避免过冷过热。

(6)预防:主要靠加强体格锻炼以增强抵抗力,提倡母乳喂养,避免被动吸烟,防治佝偻病及营养不良,避免去人多拥挤、通风不畅的公共场所。

什么是肺炎?

肺炎是由不同致病原或其他因素所引起的肺部炎症。临床上以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及肺部固定湿啰音为特征。肺炎是婴幼儿时期的常见病,多由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或支气管炎向下蔓延所致,本病不仅发病率高,病死率也高,肺炎死亡占5岁以下小儿死亡的第一位,被卫生部列为小儿重点防治的四病(肺炎、腹泻、佝偻病、缺铁性贫血)之一,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节多见。

哪种肺炎小儿最常见?哪些小儿容易患肺炎?

支气管肺炎为小儿时期最常见的肺炎,以3岁以下婴幼儿最多见。起病急,四季均可发病,我国北方以春、冬季较多,南方以夏季较多。肺炎高危儿: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出生时窒息和羊水吸入,重度营养不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先天性心脏病、营养性贫血、免疫缺陷、3个月以内的小婴儿。

如何对肺炎的患儿做健康指导?

家长们应加强患儿的营养,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从小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多户外运动,增强体质,改善呼吸功能。婴幼儿应从小少去人多的场所,尽可能的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积极治疗营养不良、佝偻病、贫血及先天性心脏病。

教会家长处理呼吸道感染的方法,早期控制,定期体检、按时预防接种。评估家长的心理状态,患儿家长是否有因患儿住院时间长、知识缺乏等产生的焦虑不安、抱怨的情绪,及时给与相应的指导。

什么是小儿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儿童期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哮喘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炎症导致易感个体气道高反应性,当接触物理、化学、生物等刺激因素时,发生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从而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多数患儿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支气管哮喘患儿饮食上应注意什么?

应提供清淡、易消化、足够热量的饮食,避免进食硬、冷、油煎食物。若能找出与哮喘发作有关的食物,如鱼、虾、蟹、蛋类、牛奶等,应避免食用。某些食物添加剂如酒石*和亚硝酸盐可诱发哮喘发作,应当引起注意。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好发于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口腔和四肢末端的斑丘疹、疱疹,重者可出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和循环障碍等。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水肿。由于病*的传染性很强,常常在托幼机构造成流行。

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复杂而多样,根据临床病情的轻重程度,分为普通病例和重症病例。

(1)普通病例:急性起病,大多有发热,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口腔内可见散发性的疱疹或溃疡,多位于舌、颊黏膜和硬腭等处,引起口腔疼痛,导致患儿拒食、流涎。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偶见于躯干,呈离心性分布。皮疹消退后不留瘢痕或色素沉着,多在1周内痊愈,预后良好。

(2)重症病例:少数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①神经系统表现:多出现在病程1~5天内,患儿可持续高热,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表现,如精神萎靡、嗜睡或激惹、易惊、头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谵妄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肌无力或急性迟缓性瘫痪、惊厥等。颈项强直在大约1~2岁的儿童中较为明显,腱反射减弱或消失,Kernig征和Brudzinski征阳性;

②呼吸系统表现:呼吸增快并浅促、呼吸困难或呼吸节律改变,口唇发绀,咳嗽加重,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

▎来源:第八医学中心

▎作者:弓艳、周雯洁、王睿鹏、丁红

▎编审:郭晶、罗国金、丁殿春

▎编辑:蒋璐繁、吴乾峰、刘翔

▎制作:医院融媒体中心

▎刊期:第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