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里治白癜风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中医临床学》内科之颤证篇
颤失充、肢体筋脉失控而发生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病位在筋脉,涉及肝、脾、肾、脑诸脏腑,病机为髓海失充,筋脉失荣,肢体失控。以肝风内动为主,并与气血不足,肝阳、痰热、瘀血、肾精亏虔相关。病性总属本虚标实。流行病学研究认为许多因素可以增加本病的易感性,例如杀虫剂、除草剂、一些工业或农业废物,以及人们的居住环境都可能与之有关。本病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患者中5%~10%有家族史,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相当于西医的帕金森病、肝豆状核变性、小脑病变的姿势性震颤、特发性震颤、甲状腺机能亢进等。
PART
1
病因病机
颤病多由“风”起,而风之成因不一,其中以阴虚阳亢,肝阳化风及血虚生风,痰热生风为多。
(一)肝肾阴亏,筋脉失养肝藏血,肾藏精,若摄生不慎,或疾病所伤,肝肾阴虚,精血俱耗,以致水不涵木,风阳内动,木火上冲,头摇身颤。肝藏血主筋,若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拘急时作,震颤乃发。
(二)气虚血少,筋失濡养多因思虑劳倦或饮食失节,伤损心脾,以致气血不足,不能荣于四末,血虚生风,筋脉润动而成颤振。
(三)五志过极,热痰动风五志过极皆可化火,其木火过盛而克脾土,脾为四肢之本,故见四肢颤动;若风木火盛而脾虚,则不能运化津液,津液不行,痰湿停聚,风痰邪热,阻滞经络,亦可发为。
另外,头部外伤,瘀血停留,亦可导致脉络失养,筋挛而成震颤。
PART
2
诊断依据
(一)、临床表现
1、症状
震颤:为首发症状,多由一侧上肢开始,然后扩展到同侧下肢,渐及对侧上下肢,上肢一般较下肢明显,静止时较随意运动时明显,精神紧张时加剧,睡眠时震颤一般消失。
强直:表现为伸肌和屈肌的肌张力都增高,在肢体做被动运动时,增高的肌张力始终保持一致,称为铅管样强直。如患者合并有震颤,则出现齿轮样强直;因肌肉强直,可出现头部前倾、躯干俯屈及面具脸等表现。
运动障碍:上肢肌强直,使患者上肢不能做精细动作,表现为书写困难,写字过小症;走路以小碎步前进,越走越快,呈慌张步态;上肢的协同摆动较正常人慢,甚至消失;因口、舌、腭及咽部肌肉运动障碍,使唾液不能自然下咽,可出现大量流涎及食物无法下咽、语言不清。
其他:包括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多汗、顽固性便秘等;精神症状,如痴呆等。
2、体征:临床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异常为主要特征。
(二)、理化检查
1、生化检查: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可检测出患者脑脊液及血液中高香草酸(HVA)含量降低。
2、功能显像检查:采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或在脑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与特定的放射性核素检测,可发现患者脑内多巴胺转运载体(DAT)功能下降。
3、左旋多巴试验:患者在24小时内停用所有与帕金森病治疗有关的药物;在试验前30分钟及试验开始前各进行一次评分;早上患者先排大小便后,口服~mg美多巴;服药后45—分钟内反复测患者功能分级;病情改善25%者为阳性。
4、madoparDM试验:madoparDM(弥散型)吸收快,很快可达有效的血药浓度,短时间内能确定患者对左旋多巴的反应。
(三)、诊断要点
1、主要以肢体及头部摇动、颤病,甚至不能持物为特征。静息时震颤为著,恼怒或情绪激动时加剧,夜眠展颤消失。病情轻者仅头摇,重者头部震摇较剧,肢体震颤不已,不能自行进食,手不能持物、拧毛巾、用筷勺和系绳,足不能步,生活不能自理。伴有烦躁,忧郁,多汗,大便秘结难排。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稍多于女性,起病缓慢,逐渐加重。
患者必须存在下列2个以上的主要特征:静止性震颤(节律性,每秒4—7次);齿轮样或铅管样肌强直;运动迟缓或减少;姿势性反射障碍;至少包括静止性震颤或运动迟缓中一项。
2、患者的帕金森病症状和体征不是由于脑外伤、脑肿瘤、病*感染、脑血管病或其他已知的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已知的药物和(或)化学*物所引起。
3、患者排除下列体征:明显的眼外肌麻痹(如核上性共视障碍)、小脑体征、锥体系损害、肌萎缩及体位性低血压的现象。
4、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在初发时或病程中有不对称性的表现。
5、起病为逐渐缓慢发生并呈进行性加重。
6、左旋多巴制剂治疗有效。
(四)、鉴别诊断
瘛疭:多见于急性热病或某些慢性疾病急性发作,症见手足屈伸牵引,伴发热、神昏、两目上视,头、手颤动;而颤病为一类慢性疾患,以头部、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一般无发热、神昏及其他特殊神志改变,手足颤抖而无抽搐牵引。
PART
3辨证论治
颤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因于肝脾肾阴精气血虚损,虚风内生所致。病位主要在肝、脾、肾、脑,总属本虚标实证。本虚者脏腑功能减退,精血亏虚;标实者有风、痰、瘀、火诸端。初期多以实邪表现为主,随病程的延长,本虚之象逐渐加重,治疗以虚实并治为则。以理气活血,通络息风;清化热痰.息风潜阳;益气养血,息风通络;滋补肝肾,养阴息风为法。
(一)阴虚风动证
证候:头摇肢颤,不能自止,肢体拘急强直,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耳鸣,头晕头胀,口干舌燥,或面红,急躁易怒,焦虑心烦,或项强不舒,痰多,便秘,舌质红,少苔或苔*,脉弦、弦细或弦数。
治法:滋补肝肾,平肝息风。
方药:六味地*丸合天麻钩藤饮加减。
熟地*24g,山药12g,山茱萸12g,茯苓9g,牡丹皮9g,泽泻9g,天麻I2g,钩藤12g,石决明30g,牛膝15g,*芩12g,龙胆草15g,夏枯草15g,竹沥10ml,天竺*10g,大*10g,全蝎6g,蜈蚣3条,僵蚕10g,地龙10g,甘草6g。
(二)痰热动风证
证候:神呆懒动,形体稍胖,头或肢体震颤,胸脘痞满,头晕或头沉,咯痰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或暗红,舌苔*或*腻,脉弦滑。
治法:清化热痰,息风止颤。
方药:导痰汤合涤痰汤合*连温胆汤加减。
胆南星6g,*连5g,竹茹10g,枳实10g,厚朴10g,钩藤15g,天麻10g,*芩10g,川牛膝15g,栀子15g,益母草15g,火麻仁15g,茯苓15g,茵陈30g,鸡内金15g,焦神曲15g,石决明30g,菊花10g,全蝎6g,蜈蚣3条,僵蚕10g,地龙10g,甘草6g。
(三)气血不足证
证候:筋脉拘急震颤,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动作困难,自汗头晕,纳差便溏,舌淡苔白,脉细。
治法:益气养血,息风止颤。
方药:归脾汤合天麻钩藤饮加减。
*参30g,茯苓15g,白术15g,*芪45g,当归12g,白芍30g,熟地*30g,天麻15g,钩藤15g,石决明30g,桑寄生12g,陈皮5g,枳壳10g,浮小麦30g,麻*根10g,砂仁6g(后入),木香10g(后入),焦神曲I5g,桑寄生12g,杜仲15g,鸡内金15g,全蝎6g,蜈蚣3条,僵蚕10g,地龙10g,炙甘草6g。
(四)阳虚风动证
证候:头摇肢颤,筋脉拘挛,畏寒肢冷,四肢麻木,心悸懒言,动则气短,自汗,小便清长或自遗,大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肾助阳,温煦筋脉。
方药:地*饮子加减。
附子10g,肉桂6g,巴戟天15g,肉苁蓉15g,熟地*20g,麦冬12g,白芍30g,龟甲12g,鳖甲12g,五味子9g,干姜10g,肉豆蔻10g,远志6g,柏子仁15g,全蝎6g,蜈蚣3条,僵蚕10g,地龙10g,炙甘草6g。
PART
4
临证权变
本病多原发于中老年人,亦可由其他疾病引起震颤。一股较为难治,但应具体分析,对于震颤证的脉象,有助于判断预后。其脉小弱缓滑者为佳;虚大急疾者预后欠佳。沉伏涩滞者为痰湿结滞之象。若久病而脉反实大,暴病脉反弱小者,皆为难治之象。
(一)、老年震颤,属阴血亏虚,不能制火者用定振丸治之,有一定疗效。药物有生地、熟地、当归、白芍、川芎、*芪、防风、细辛、天麻、秦艽、全蝎、荆芥、白术、威灵仙等(方见《临证备要》)
(二)震颤属风痰上扰,蒙闭心窍者,治宜清心化痰,芳香开窍,可用化痰透脑丸。药有制胆星25克,天竺*克,煨皂角5克,麝香4克,琥珀50克,郁金50克,清半夏50克,蛇胆陈皮各50克,远志肉克,珍珠10克,沉香50克,石花菜克,海胆50克,共为细末,蜜为丸,每丸重约6克。每服1丸,日服3次,白开水送下。
另外,猝然发作头摇不能自制,或兼胸胁满闷不适者,可用小柴胡汤去人参,加防风、桑寄生、钩藤等药治之。
调护
颤病患者要使其保持心情愉快,避免忧思郁怒等不良的精神刺激;饮食宜清淡。不宜甘肥厚味,此外,适当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如气功、太极拳、体操等,不惟可以增强体质,对于预防颤证亦有积极意义。
应用例案
例一、张XX,男,40岁。
初诊:年5月2日。头摇不定,不能自主,时伴手颤已历四年。先后在XX等医院治疗,诊为帕金森氏综合病,屡经服中西药物均无疗效。舌质红、苔薄白、脉象弦而迟弱,此乃肾阴不足,肝风内动之由,应用滋阴、潜阳,熄风为法。
处方:生地25克,生牡蛎30克,生石决30克,紫石英30克,鳖甲12克,白芍12克,僵蚕12克,天麻10克,钩藤15克。
二诊:年5月11日,服上方药六剂,头摇手颤基本控制。守上法去天麻,僵蚕,加制首乌30克,龟板30克,全蝎3克,连服二十剂,诸症均消。(董建华医案五则湖北中医杂志》;6)
按:本例之震颤经现代医学诊断为震颤麻痹,根据证情重在治肝,潜阳,熄风,重用牡蛎,石决明、紫石英重镇潜阳,天麻,钩藤、僵蚕平肝熄风,地*、白芍、首乌、鳖甲滋养肝骨,标本同治而愈。
例二、王XX,女,52岁,门诊号77/。
初诊:年3月10日,主诉:左手足震颤已八年。病史:起病于年,震颤先自左上肢开始,以后发展至左上下肢震颤抖动,但以手指震颤最严重,行走时关节活动有阻
力。在xx医院神经科诊治,服用各种中西药物,未见显效,转来我院门诊。
诊断:震颤麻痹?(帕金森氏病)。
医案:左手足震颤,不能自主,行动缓慢,振振摇摇,纳谷不佳,睡眠不酣,口干便坚,脉弦细,苔薄腻,质偏红,震颤麻痹着,筋之病也。肝主筋,肝血充盈,才能淫气于筋,筋之病故属肝与血也。治拟平肝柔肝、养血熄风。
生熟地各12克,全当归9克,赤白芍各9克,花龙骨30克先煎,生牡蛎30克先煎,珍珠母30克先煎,生*芪12克,潞*参12克,制首乌12克,枸杞子9克,川石斛12克,怀牛膝12克,单桃仁9克,藏红花6克,玄滑石18克,仙灵脾18克。
疗效:上方加减,服至年6月以后,左下肢震颤已明显好转。(《临证偶拾》)
按:本例重在平肝柔肝,养血熄风,方中用龙骨、牡蛎、珍珠母平肝;当归、赤白芍柔肝;生熟地,枸杞子、石斛养肝;用首乌配合当归、熟地、芍药,桃仁,红花等补血活血药,与平肝。养肝药同用,以祛风、熄风。
文献摘录
《证治准绳?杂病》:“颤,摇也,振,动也,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
《类经?疾病类》:“掉,摇也,风主动摇,木之化也,故属于肝,其虚其实,皆能致此。”
《张氏医通卷六》:“颤振与瘈疭相类,瘈疭则手足牵引,而或伸或屈,颤振则但振动而不屈也,亦有头动而手不动者。盖木盛则生风生火,上冲于头,故头为颤振,若散于四末,则手足动而头不动也。”
《医学纲目》:“风颤者,以风入于肝脏,经络上气不守正位,故使头抬面摇,手足颤掉也。”
主编:郑伟达
副主编:郑发榕
校正:郑东英
编辑出版:符鑫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