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帕金森
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又称为“震颤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属于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一般以老年人多见,平均发病年龄为60岁左右。帕金森病是老年人中第四位最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在我国65岁以上人群PD的患病率大约是1.7%。
帕金森病的典型症状
①震颤:一般是最先出现的症状,其特点为静止性震颤,简单说就是手伸直不动时,手指一直在抖动,手部在运动时,抖动反而不明显或者没有。
②肌强直:由于肌张力增高及不平衡常表现姿势的异常:呈头部前倾,躯于前弯上肢前臂内收,肘关节屈曲,腕关节直,掌指关节屈曲的特殊姿势。老年患者肌强直可引起关节疼痛。
③运动迟缓:严重时呈现为运动不能。
④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常见唾液分泌过多致口水外流,皮脂腺过度分泌致皮肤油腻及出汗增多。严重患者可顽固性便秘,排尿不尽,滴尿,尿失禁等。
⑤精神障碍:常见为抑郁症,通常轻中度罕见自杀。
由于帕金森病在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随着社会老龄化加重使得帕金森病患者逐年增多,极大地影响了患者及其家人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同时,目前帕金森病传统干预方式主要以口服药物和手术为主,但其只能短期内缓解相应症状,尚不能根除病因,无法真正治愈,从对患者而产生终生的影响,于是,在帕金森病患者群中,流行这样一句话:帕金森,真可怕!
干细胞疗法为治疗帕金森病带来曙光
面对难题,人类并非束手无策,对于干细胞的研究和应用,就是科技前沿的探索。随着探索不断的推进,干细胞疗法应运而生,其是用一种特定方式将细胞移植到病灶处并进行分化,重建功能正常细胞或组织,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目的。其为包括帕金森病在内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新途径。
近年来,干细胞在再生医学、建立疾病模型及药物筛选等领域逐渐显示出其巨大应用价值。由于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可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并且在损伤组织内进行神经再生与修复,为帕金森病干预带来了曙光。
干细胞疗法干预帕金森疾病的作用机制包括以下三种:
1.替代作用:干细胞具有损伤组织趋化作用,能够向病灶或损伤部位迁移,分化为受损细胞表型替代损伤或死亡细胞;
2.旁观者机制:通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调节宿主微环境从而调节免疫反应与细胞生长、分化、效应等,同时分化为损伤细胞以外其他细胞类型(如多巴胺能神经干细胞、胶质细胞等),创造合适微环境实现损伤组织再生与修复;
3.细胞融合:干细胞与组织内体细胞在特定环境下发生融合并相互影响进而修复损伤组织。
临床研究证实干细胞疗法治疗帕金森病安全有效
年6医院神经内科对15例帕金森病患者开展临床研究,通过干细胞疗法1个月干预后,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对患者移植前后神经功能进行评定。结果发现,移植后患者震颤、强直症状改善非常明显,运动迟缓、姿势不稳等临床症状较干预前也有所改善,且均未出现移植物抗宿主病。
年,杂志CellTransplant报道了一项移植人神经元前体细胞(humanneuralprogenitorcells,NPC)干预帕金森病人临床试验。8名帕金森病人通过立体定位手术将NPC直接注入背壳核中,其中7名病人通过长达4年随访证实,整个干预过程安全有效,无免疫排斥反应,无严重副作用。
干细胞干预1年后,7名病人显示出均有不同程度运动功能改善,5名病人对现有干预具有更好响应,PET成像表明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活性增强,病情改善比干预前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干细胞疗法为不可逆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提供大量细胞来源,使帕金森病治疗研究更具意义,相信不久将来,干细胞疗法将会让“帕金森”不再可怕。
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医学所博士——胡晓年教授是当代细胞干预肿瘤和干细胞研究与应用的主要推动者。胡晓年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肿瘤基因表达调控与人体干细胞应用技术研究。多年从事肿瘤病因、肿瘤基因表达与调控、肿瘤基因治疗、基因工程药物和细胞治疗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国家项目“海洋生物中铜相关蛋白生物活性筛选及其开发应用”项目主持人
*国家“七·五”攻关课题和美国NIH人食管癌、癌基因研究的重要参与者
*参加中国科学院项目重组,白细胞介素-3中试生产工艺研究,并参加“”课题进行人类肿瘤基因治疗的研究。
*参加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卫生部科技进步奖2次。申请和获得国家发明专利9项,出版专著4部。
肿瘤免疫疗法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胡教授作为国家卫健委制定体细胞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专家组成员之一,强调细胞疗法以安全性为第一要注。而细胞的安全性需要从制备的各个环节和多种环境条件适配下层层把关才能实现。联系
方式
北京妙善慈航健康管理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胡晓年教授,协和医学院博士人体健康的核心是免疫系统处于平衡状态
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