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肌强直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法治疗思路 [复制链接]

1#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并引起各种各样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

脊髓型颈椎病主要压迫或刺激脊髓及伴行血管而出现脊髓神经的感觉、运动、反射与排便功能障碍。

发病机制


  在颈椎病情况下引起脊髓受压(或刺激)的病理机制主要有以下五种:


  1.先天性因素

先天性因素主要指颈椎椎管发育性狭窄。从病因学角度来看,其是后述三者的病理解剖学基础。除非占位性病变体积过大(例如骨赘、肿瘤及碎骨片等),大椎管者的脊髓型颈椎病发病率明显地较颈椎椎管狭窄者为低,即使出现症状,也多较轻微,且易于治愈。

2.动力性因素

动力性因素主要是指椎节的不稳与松动、后纵韧带的膨隆与内陷、髓核的后突、*韧带的前凸,以及其他有可能突向椎管、对脊髓致压,而又可因体位的改变而能够消失或减轻者。

3.机械性因素

机械性因素指骨质增生、骨刺形成及髓核脱出等,包括局部或蛛网膜下隙形成粘连无法还纳者。这些因素大多是在先天性及动力性因素基础上而对脊髓形成持续压迫。

4.血管因素

脊髓血管及其血供量像脑部血管一样,具有十分惊人的调节能力,以维持脊髓在各种复杂活动中的血供;其正常与异常状态的供血量可以相差20倍左右。如果某组血管遭受压迫或刺激时,则可出现痉挛、狭窄甚至血栓形成,以致减少或中断了对脊髓的血供。视缺血的部位不同,在其相应的支配区表现出各种脊髓缺血症状,严重者则有可能出现不可逆转的后果。在临床上具有代表性的脊髓缺血表现包括:脊髓前中央动脉受压引起的四肢瘫痪(以下肢为重),沟动脉受压引起脊髓中央管前方缺血,出现上肢瘫痪(也可波及下肢);软脊膜缺血,引起脊髓刺激症状;以及因大根动脉受阻所引起的脊髓变性等。此种在临床上难以被察觉的因素,实际上对脊髓的病理生理改变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在手术时仅仅摘除脱出的髓核,四肢瘫痪症状可迅速减轻甚至消失,而如此惊人的速度只能用血管因素来加以解释。因此,在临床上应充分估计血管因素的重要作用,此对手术时机的选择与判定亦具有重要意义。

5、除以上四方面的以外,骨盆的倾斜扭转是颈椎椎体扭转错位的重要因素,腰骶角和腰椎曲度的改变与颈椎曲度变化呈对应关系。

以上五方面因素易使处于骨纤维管道中的脊髓组织遭受刺激与压迫。早期,多系在椎管狭窄的基础上由于动力性因素对脊髓本身或脊髓前动脉、沟动脉等造成刺激,出现肌张力升高、反射亢进及感觉过敏等症状,并具有较大的波动性。而后期,由于致压因素以机械性(骨赘等)为主,对脊髓的压力持续不消,不仅症状与体征日渐加重,且可形成难以逆转的后果。

症状体征为:


  1.锥体束征

为脊髓型颈椎病的主要特点,其产生机制是由于致压物对锥体束(皮质脊髓束)的直接压迫或局部血供减少所致。临床上多先从下肢无力、双腿发紧(如缚绑腿)及抬步沉重感等开始,渐而出现足踏棉花、抬步打漂、跛行、易跪倒(或跌倒)、足尖不能离地、步态拙笨及束胸感等症状。检查时可发现反射亢进、踝阵挛、髌阵挛及肌肉萎缩等典型的锥体束症状。腹壁反射及提睾反射大多减退或消失,手部持物易坠落(表示锥体束深部已受累)。最后呈现为痉挛性瘫痪。

2.肢体麻木

主要是由于脊髓丘脑束同时受累所致。该束纤维排列顺序与前者相似,自内向外为颈、上肢、胸、腰、下肢和骶部的神经纤维。因此,其出现症状的部位及分型与前者相一致。


  在脊髓丘脑束内的痛、温觉纤维与触觉纤维分布不同,因而受压迫的程度亦有所差异,即痛、温觉障碍明显,而触觉可能完全正常。此种分离性感觉障碍,易与脊髓空洞症相混淆,临床上应注意鉴别。


  3.反射障碍


  (1)生理反射异常:视病变波及脊髓的节段不同,各生理反射出现相应的改变,包括上肢的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和桡骨骨膜反射,以及下肢的膝跳反射和跟腱反射,多为亢进或活跃。此外,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和肛门反射可减弱或消失。

(2)出现病理反射:以Hoffmann征(图1)及掌颏反射出现的阳性率为最高;病程后期,踝阵挛、髌阵挛及Babinski征等均可出现。

4.自主神经症状

临床上并非少见,可涉及全身各系统,其中以胃肠道、心血管及泌尿系统为多见,且许多患者是在减压术后症状获得改善时,才追忆可能系颈椎病所致。可见,术前如不详细询问,常常难以发现。

5.排便、排尿功能障碍

多在后期出现,起初以尿急、膀胱排空不良、尿频及便秘为多见,渐而引起尿潴留或大小便失禁。

6.屈颈试验

此种类型最怕屈颈动作。如突然将头颈前屈,由于椎管内有效间隙突然减小,致使脊髓处于容易遭受激惹的敏感状态,在患有脊髓型颈椎病者,其双下肢或四肢可有触电样感觉(图2)。此主要是由于,在前屈情况下,不仅椎管容积缩小,且椎管前方的骨性或软骨性致压物可直接撞击脊髓及其血管,与此同时,硬膜囊后壁向前方形成的张压力亦加重了对脊髓的压应力。

疾病诊断


  脊髓型颈椎病是以运动障碍为主的疾患,易与神经内科多种疾病相混淆,尤其是运动神经元受侵犯的病症,应注意认真鉴别,两者不仅治疗方法明显不同,且预后悬殊较大。临床上经常遇到的主要为以下多种疾患。


  1.肌萎缩型脊髓侧索硬化症:

2.原发性侧索硬化症。

本病与前者相似,惟其运动神经元变性仅限于上运动神经元而不波及下运动神经元,较前者为少见。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强直性截瘫或四肢瘫,无感觉及膀胱症状。如病变波及皮质延髓束时则可出现假性延髓性麻痹(假性球麻痹)征象。鉴别要领与前者一致。

3.进行性脊肌萎缩症。

进行性脊肌萎缩症是指神经元变性限于脊髓前角细胞而不波及上运动神经元者。肌萎缩症先局限于一部分肌肉,渐而累及全身,表现为肌无力、肌萎缩及肌束颤动,强直征不明显。鉴别诊断要领亦与肌萎缩型脊髓侧索硬化症相似。


  4.脊髓空洞症。

5.共济失调症

本病多有明显的遗传性,视其病变特点不同而分为少年脊髓型共济失调(又名Friedreich共济失调症)、脊小脑型共济失调、小脑型共济失调及周围型共济失调等数种,且亚型较多。


  6.颅底凹陷症

 辅助检查:


  1.X线平片及动力性侧位片

主要表现为:


  (1)椎管矢状径大多小于正常:按比值计算,椎体与椎管矢状径比值大多在1∶0.75以下;绝对值也多小于14mm,约半数病例在12mm以下。


  (2)梯形变:病程较短的病例,大多系因突出或脱出的髓核及椎节不稳所致。因此,在动力性侧位片上患节椎体间关节可显示明显的梯形变,其出现时间较MRI技术检查阳性所见的时间为早。同样,在已有骨刺形成的病例,其邻节在出现骨刺之前亦先从梯形变(椎节不稳)开始。


  (3)骨刺形成:约80%左右的病例于患节椎体后缘有较明显的骨刺形成,其矢状径可为1~6mm或更长,一般以3~5mm者居多。


  (4)其他改变:某些病例可伴有后纵韧带钙化、先天性椎体融合(以颈3~4为多)及前纵韧带钙化等异常所见。此种异常与本型症状的发生与发展亦有密切关系。

2.MRI技术

MRI图像如一幅脊髓及其周围组织的纵向剖面解剖图,可使局部的病变一目了然,所以每个病例均应争取选用,这不仅对颈椎病的诊断、分型至关重要,且为手术的决定、手术部位的判定及术式的选择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图3)。

3.其他

包括CT检查、脊髓造影等对本型的诊断均有作用,可酌情选择。

治疗


  1.非手术疗法

仍为本型的基本疗法,尤其是在早期的中央型(上肢型)及前中央血管型(四肢型)患者,约近半数病例可获得较明显的疗效。但在进行中应密切观察病情,切忌任何粗暴的操作及手法。一旦病情加剧,应及早施术,以防引起脊髓变性。


  2.手术疗法:
  手术病例选择:


  ①急性进行性颈脊髓受压症状明显、经临床检查或其他特种检查(MRI、CT检查等)证实者,应尽快手术。


  ②病程较长、症状持续加重而又诊断明确者。


  ③脊髓受压症状虽为中度或轻度,但经非手术疗法治疗1~2个疗程以上无改善而又影响工作者。

 整体脊柱调衡法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认识和治疗:

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法治疗需要很高安全性。传统正骨整脊依靠的力学方法存在很大的风险,截瘫屡屡发生。上颈椎的力学矫正往往造成寰枕韧带和筋膜的损伤,成为持久的疼痛和后头痛。整体脊柱调衡法是脊髓型颈椎病非手术疗法中比较安全的方法。治疗方案应从三方面考虑:

1、颈椎病或脊髓型颈椎病的病理改变是整条脊柱序列改变的局部表现。骨盆的倾斜扭转是颈椎椎体扭转错位的重要因素,腰骶角和腰椎曲度的改变与颈椎曲度变化呈对应关系。因此,矫正骨盆和腰椎的扭曲和曲度成为脊髓型颈椎病非手术治疗的基础手法。

2、人体的力学平衡失调是长期姿势性改变的结果。颈椎关节位移和曲度改变除明显外力损伤外,主要原因是肌肉韧带的紧张度改变造成的。因此,不需要用对抗性的力学方法来矫正。只要使肌肉韧带的紧张度恢复平衡状态,就可以恢复脊椎关节的正常位置和正常曲度。由此而产生的病理改变也能逐渐减轻。症状能够很快减轻。

3、我们以整体脊柱调衡法可以实现快速解除粘连和调整颈椎骨关节位置和曲度。

典型病例:

XX,女,33岁。年6月9日,参加我们在某地的技术说明会。医院护士,转业到地方社区工作。两月前走路不慎颈椎扭曲,主要症状为头晕、肩臂痛麻、走路有踩棉花感。医院经X线检查、核磁共振检查,C3-C4、C4-C5、C5-C6椎间盘向椎管内突出,压迫硬膜囊。C5-C6压迫硬膜囊达6mm。是住院等手术的病人,带着颈托由其父母、丈夫一起陪同参加说明会。

经检测,该女右腿短1.5cm,右侧距骨向前向下、胫骨内侧向上向内移位。右侧髂骨向后向下旋转移位。骶骨上缘向前移位,骶骨下部偏向右侧。腰曲加大,L3前倾右旋。T8、T6、T4、T1右旋,C6、C5、C4、C1右旋。C5后倾,C2前倾,颈椎曲度变直。

经整体脊柱调衡,症状明显减轻。第二天摘掉颈托参加学习。在参加培训的第三天和同学打打闹闹,忘记自己是戴颈托的病人。第五天预约到手术没有做。至今已近10年,以前的症状没有出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